吳冠中的江南
隻有心頭好, 才能成為救贖。讓你甘願放下小我。擁抱更大的世界,藝術也是救贖,前幾天看了吳冠中展,頗有些意外,回來把以前買的他畫冊又翻一遍。
捐給HK藝術館的多為他後期成熟之作,江南水鄉為主,頗有些詩意,吳冠中的畫裏 似乎沒有光線 永遠煙雨朦朧.
薄紗般一撇草綠色,隨手塗鴉在柳葉枝條上,讓人不禁聯想水麵碧波粼粼,兩岸煙柳拂風, 芳草萋萋,一下子明白了吳冠中提倡的形式美。
他用油畫畫出了國畫的留白,和韻味.還添加了一種美感,即畫者的詩意.
抽象藝術到高處是相通的,也更考驗觀眾的想象力,審美,感悟力,如同音樂,有些人能感受到那快意恩仇的江湖,如意大利歌劇,哪怕你不懂唱詞,也能有靈魂隨之搖曳之感,有些人隻覺得音樂不難聽.
抽象是抽象出感覺、氛圍和意境.付諸材質,讓觀眾體悟其中奧妙所在.
吳冠中說一生最看重三個人,魯迅,梵高與他的妻子.與梵高的畫有何相似之處?大概是經曆,和那種形式美,簡練,還有曆最苦的劫,開最明媚燦爛的花那種精神.
好的國畫,無一不帶有哲思,或禪意、或詩意、或大道至簡、或人生幾度秋涼.物相是最不足道的所在.
自然形態因何有美感?如文人墨客愛的太湖石,單單一石頭而已,因何有美感?如《鬆藤圖》的鬆與藤,老鬆遒勁,藤蔓搖曳,有線條對比,有材質對比,有風骨對比,有年輪歲月之痕跡,就如音樂,不同對比 形成了韻律.節奏的美感.
水墨中,也常將物擬人,鬆柏蒼勁,雄渾挺拔之不屈之誌
如吳冠中在另一幅《林》中注釋一般:“用點、線表現林之茂密,用墨塊表現林之濃鬱,林如人,多種多樣,林如魂,捉摸不定”
一幅畫的信息密度,也是引人入勝的關鍵,吳是正經學院派,1935年放棄浙大電機工程學位,1936年重新考入當時最高藝術學府的杭州藝專, 師從林風眠,潘天壽等著名畫家,1947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深造,
極其專業的西畫背景,給了他更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與表現能力.更強的概括提煉能力,吳應該是中西理念結合最好的當代藝術家.
吳冠中有些畫,傳遞的信息密度是驚人的.如《高昌遺址》,《交河故城》《美國大峽穀》等,表現這類被風沙侵蝕萬年那種蒼涼悲壯感. 卻也觀察入微,風化與殘骸 、萬年雨水衝刷 、岩層構造、大自然風沙雨雪得雕琢痕跡等,各種細節處理都非常到位.
也有極簡的,如雙燕或江南水鄉係列時,寥寥幾筆黑瓦白牆,黑色或纖細或肅穆大門,銀灰色的是河流蜿蜒,幾筆勾勒的遠處飛燕,水中清澈明亮的倒影,花花綠綠的是人類生活痕跡…………
不經意之處,細思皆帶有深意,真正可謂大道至簡.所謂最妙就在似與不似之間,形未到,但意境到了.
吳冠中的畫中有人生哲理,如這句“仰望:山外青山樓外樓;橫看:起伏人生,水陸兼程.”
他畫裏也有禪意,有悲涼卻淡然處之的精神,
如他著名的那幅《苦瓜家園》,他寫道:“苦瓜藤上結苦瓜,血統也,命也.多少事,光環與花圈,都靠苦瓜成正果,苦瓜不苦,我曾題四字:嚼透黃蓮”
這都是與吳冠中的經曆是有關的,在他3年留法學藝有所成之後,沒有像同輩的趙無極、朱德群等,留在法國,他覺得巴黎的藝術生涯始終有種失落感,要擺脫,就要回到自己出生地,他的“苦瓜家園”.
不難猜測,文。革時期,對於這樣背景畫家,得有多難,被下。放,一家人分五處地方,不允許他作畫,後來一周允許畫一次,他也不再畫人體 人像,從此改為畫無關大雅的風景畫. 沒有作畫條件,拿農村撿糞的糞筐當作畫架和工具,一度被譏笑為糞筐畫家.
吳冠中喜歡梵高,大概都是同樣因由:藝術家的糧食是苦難. 所謂心不死,道不生,感人的藝術,皆孕育於畫家豐厚的修養,和獨特的感悟.
但可憐的梵高隻活到37歲,吳冠中的藝術生命夠長,科班出身,擔任過中央美院講師、清華大學建築係副教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等,直至文。革被下放,也就是之後,他改畫風景畫,55歲才開始水墨畫的創作,這改變無疑是他重要的轉折.
31歲回國,20多年後,1978年,在59歲,才由中央工藝美院,主辦了他回國後的首次個展. 之後也苦盡甘來,畫風日臻化境,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也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世界各地辦了大量的展,包括在大英博物館.甚至畫而優則仕.
成功的藝術家,其實也有很多是身前成功的,如倫勃朗,1990年,吳冠中的《交河故城》,在蘇富比拍賣中,以港幣255萬售出,那可是90年.2007年,此幅畫於保利拍賣以4070萬成交,創造了當代藝術家國畫拍賣紀錄.
70歲到90歲之間的二十年,也是吳收獲的20年.日本的葛飾北齋也是70歲左右才畫出那幅著名的《神奈川衝浪裏》,看來畫家的主線任務,不僅是畫好,還得命久.
活到老畫到老,吳冠中在條件極其艱苦時,抑或名聲大噪時,抑或剛大病初愈時,都沒有放棄過寫生作畫,一生畫遍名山大川,畫遍四方,畫到91歲.2010年因病去世,骨灰撒於大海.歸於他愛的如線之春風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