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生命分答】這個視頻,由5家公益組織聯合發起並由周國平、羅振宇、姬十三領銜發聲的大型60秒語音公益接力。活動收入捐給先心病兒童救助項目。
中國是個特別注重死亡又特別害怕提及死亡的國度。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裏沒有專門辟出讓我們如何認識死亡這個課題。上述節目雖不是這樣的教育,但將生命的最後60秒想說的話作為問卷也亦是個麵對死亡的突破。
前幾天朋友@羅羅還發了這樣一則說說:
【妞妞寫到晩年後跟我確認,“媽媽,晚年過後是不是。。。”用手在脖子上比劃了一下。是的女兒,人生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死亡。你現在就了知也沒什麽不好[微笑]”】
這已經是一個比較勇敢的媽媽所為,但是提及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完全過程才會遭遇死亡時,羅羅也覺得告訴孩子還過早。
以前有位朋友麵對丈夫突然死亡,幼小兒子無助哭泣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一直讓我肅然起敬:“每一個孩子跟父母都有告別的這一天,不過你跟爸爸告別的這一天來得早了一點…” 這位偉大的母親用了這樣一句平淡真實的話讓悲涼的別離頓時有了溫暖的平靜。
記得丹麥兒童文學家Glenn Ringtved寫的一本教孩子如何去接受死亡的書“Cry,Heart,But Never Break” 中文譯作《好好哭泣》,講述四個孩子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病危,死神來接奶奶並溫情地讓孩子們知道死亡是個必然事情的一個過程。讓孩子們明白人生本就是痛苦和快樂並存。“如果沒有死亡的存在,生的價值又在哪裏?如果沒有下雨我們會如此享受陽光嗎?如果沒有黑夜,又怎會歌頌白天?”
奶奶去世了,窗簾在清晨的微風中輕輕搖晃,死神看著孩子們平靜地說:麵對死亡,你們會哭,會傷心,但是永遠不會破碎。讓你們的眼淚和悲傷幫助你們開始一段新的人生。自那以後,每當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戶,他們都會想到自己的奶奶。而每當微風吹拂過麵龐,他們似乎感受到奶奶的撫摸…
其實這個生命最後60秒的假設,足以讓我們去好好地思考如何麵對死亡。中國自古有很多高人預知時日,坐化往生的故事。但是對於普通大眾,如何由死向生也是需要一番勇氣的。看過馮小剛一部電影裏有一段活著的葬禮,印象深刻。而改編自法國前總理利昂內爾·若斯潘母親蜜海兒·若斯潘真實經曆的法國電影《最後一堂課》,講的就是92歲蜜海兒“修煉生命”的最後課程,如何有尊嚴地死去,這需要一種對生命高度理解和勇敢決策能力。
看看這位老人留下的以“適求安息"為名,詩一般訣別信:
九十二歲,該是趁身體還沒有大病痛就離開的時候了!
我將離開平靜的人生。
然而離開親朋好友和大大小小、即將出世的孫兒讓我非常傷心。
不過這不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嗎?
我的丈夫、孩子,讓我的人生圓滿。
我不是百分之百的虔誠,
但是我常常說:“謝謝。”
感謝這世界的美好!
我希望以後可以有機會窺視,
看看人類是否變聰明了,
是否停止互相殘害!
我喜歡花,
我的丈夫和孩子很體貼地從不讓我身邊的花斷過。
從婚禮當天的金盞花,
一直到後來孩子們送我的漂亮玫瑰、繡球花和蘭花,
這些花朵為我呈現出一麵映照人生的鏡子,
其綻放、盛開、枯萎,盡管時間或長或短,
都是人生的最佳寫照。
謝謝大家,謝謝所有爭取人類有適求安息權利的人。
———蜜海兒·若斯潘
米蘭·昆德拉說:“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這生命最後的60秒你想說些什麽呢?
點擊“閱讀原文"你可以看到另一位把死亡看作是一種金蟬脫殼的黃專教授的《訣別的話》
嘉嘉的花店微信ID: appledehua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