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通吃— 西方藝術中的“埃及豔後”
在人類文學藝術創作的曆史長河中,某個題材、某個人物、某個故事或傳說,被翻來覆去地不斷變化運用,這類現象不是少數。它肯定有著潛在的社會和心理因素。
我曾發表過一篇博文《三隻“水晶鞋”的“當代”聯想》(2016年9月4日), 舉了“灰姑娘和水晶鞋”的例子,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典型案例:那便是在西方藝術中“四代通吃”的“埃及豔後”。
“四代通吃”指的是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
“埃及豔後”指的是公元前69年至30年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後-克莉奧帕特拉七世的故事。和“灰姑娘”不同的是:灰姑娘是個童話故事,“豔後”則是個真實的曆史人物。
從古埃及到今天,兩千多年中,通過文學、劇作(首推莎士比亞的《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帕特拉》);悲劇、歌劇的演出(歌劇詞典記載的就有50-70種之多);直到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好萊塢經典大片《埃及豔後》以及動畫片《Asterix和克莉奧帕特拉》,各種版本的“豔後”故事已在全世界四處流傳和廣為人知。
這一富有傳奇性的曆史題材及擁有傾國傾城美貌的權力女性,自然也成為眾多造型藝術家頗感興趣的創作資源。本文以圖為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代到當代,藝術家們都是如何“吃”這一題材的。
一,古代
我們所謂的古代,也就是“豔後”的當代,曆史學者說,公元前45年,“豔後”和國王托勒密十四,被凱撒邀請一起到羅馬,住在凱撒私人住宅。那時,凱撒下令在羅馬建造“豔後”尤利烏斯家族祖先的維納斯神廟,並把克莉奧帕特拉的黃金塑像豎立在女神旁。可惜,這個金像沒能留存下來。
留至今日可作依據的“豔後”藝術品,有兩類,一是古埃及建築遺址牆上的壁雕;一是埃及古錢幣上的浮雕。壁雕是程式化的埃及半神半人的形象,但在旁邊的印章符號中寫有克莉奧帕特拉七世的名字,作為當時君王的曆史記載。錢幣上的側麵像,則可能比較接近本人的真實形象。
那時被指定來為皇後法老造像立碑的藝術家,必須遵循皇朝的統一格式要求來製作,談不上多少“創造性”。但錢幣的側麵像應能保存了一些她的真實特征。
圖1 哈圖爾Hathor神廟 壁刻實景
圖2 日內瓦大學公共圖書館藏壁刻摹本 右下圖坐者為“豔後”
圖3 “豔後”壁刻摹本
圖4-5 兩枚有“豔後”頭像的銅幣
圖6 據說此大理石雕像可能是古羅馬“豔後”塑像的摹品
二,近代
從古羅馬滅亡到文藝複興的十幾個世紀中,“豔後”的形象從藝術中消聲滅跡了,這很容易理解,在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統治下,連“人”的形象都幾乎絕跡的宗教藝術中,不可能讓一個異教“妖後”的腳色,留有一席之地。
隻有到了文藝複興,隨著古希臘、羅馬藝術以及人文主義題材的“複興”,“豔後”又開始為藝術家們所關注,從而成了藝術中的熱門題材。
16世紀
圖7 15世紀末意大利西埃那學派《克莉奧帕特拉》
圖8 Andrea Solario 《克莉奧帕特拉之死》1514年 米蘭
圖9 基爾朗達約《克莉奧帕特拉之死》1560年 佛羅倫薩
圖10 威尼斯畫家 《克莉奧帕特拉之死》1580年作
17世紀
圖11 意大利Gentileschi 《克莉奧帕特拉》1610-12年作
圖12 意大利 喬多·雷尼 《克莉奧帕特拉之死》1625-26年
圖13 法國 布爾東《安東尼和克莉奧帕特拉的會麵》1645年
圖14 荷蘭 約爾旦斯 《克莉奧帕特拉之死》 1653年
圖15 維也納 Guido Cagnacci 《克莉奧帕特拉之死》 1661-63年
圖16 法國 讓·德·布雷 《安東尼和克莉奧帕特拉的宴會》1669年
圖17 荷蘭 希拉·德·萊勒斯 《克莉奧帕特拉的酒宴》1675-80年
圖18 荷蘭 希拉·德·萊勒斯 《克莉奧帕特拉之死》1675-80年
18世紀
圖19 意大利 提也波羅 《克莉奧帕特拉的酒宴》1742-43年
圖20 意大利 提也波羅 《安東尼會見克莉奧帕特拉》1746年
圖21 法國 查爾斯-約瑟夫·納圖瓦爾《克莉奧帕特拉的宴會》1754年
圖22 法國 路易斯·高費爾 《奧古斯特會見克莉奧帕特拉》1788年
三,現代
19世紀
進入十九世紀,埃及豔後的故事更是四處開花,無論是浪漫主義、古典學院派、維多利亞畫派或是拉斐爾前派,從東方主義到象征主義,甚至後期印象派的高更也來插一手,可見這題材的熱門。
這現象要到立體派、未來派等現代形式主義諸流派逐漸成為主流之後,“豔後”才隨著造型藝術中文學性題材、情節乃至具象的排除,再次消聲滅跡。
圖23 德拉克羅瓦 《克莉奧帕特拉與農夫》1838年(浪漫主義)
圖24 法國 丹尼爾 《克莉奧帕特拉》1853年
圖25 美國 William Wetmore Story《克莉奧帕特拉》 1858年
圖26 法國 E·Hillemacher
《運送死去的安東尼給克莉奧帕特拉》 1863年
圖27 法國 席羅姆 《克莉奧帕特拉在凱撒麵前》 1866年
圖28 法國 讓·裏尚斯《克莉奧帕特拉之死》 1874年沙龍展
圖29 德國 波克林 《克莉奧帕特拉》1875年(象征主義)
圖30 奧地利 漢斯·馬卡特 《克莉奧帕特之死》1875年
圖31 加拿大 依薩克·布羅姆 《克莉奧帕特拉》胸像 1876年
圖32 英國 阿爾瑪-泰德瑪《安東尼遇見克莉奧帕特拉》1883年
(維多利亞時期)
圖33 法國 愛彌兒·康巴喬 《一個魅女》 1887年沙龍展
圖34 法國 卡巴納爾 《克莉奧帕特拉在死囚身上試毒藥》1887年
圖35 法國 摩羅 《克莉奧帕特拉》 1887年(象征主義)
圖36 英國 懷特豪斯 《克莉奧帕特拉》 1888年 (拉斐爾前派)
圖37 高更 《克莉奧帕特拉瓦罐》 1886-87年 (後期印象派)
四,當代
20世紀
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好萊塢“埃及豔後”大片上演,又一次在人們中煽起了一股“豔後”熱,也給當代波普及動漫藝術提供了機會,不過當代藝術家要比19世紀那些傻畫家們聰明得多,他們不再在“豔後”的故事本身去做文章,他們關注的是市場效應,借的是電影的“東風”,玩的是挪用或惡搞,Liz(伊麗莎白·泰勒)確實要比“豔後”更值錢。
圖38 安迪·沃霍爾 《藍色的扮演克莉奧帕特拉的Liz》
1962年(波普藝術)
注:Liz 是伊麗莎白·泰勒名字Elizabeth的昵稱
圖39 安迪·沃霍爾 《銀色的扮演克莉奧帕特拉的Liz》 1963年
圖40 米摩·羅特拉 《克莉奧帕特拉》1963年(揭貼畫)
圖41 米摩·羅特拉 《克莉奧帕特拉和安東尼》1999年(揭貼畫)
圖42-43 動畫片 《Astelix和克莉奧帕特拉》 1965年
附:電影劇照、服裝及其他:
圖44 - 48
圖49 紙巾廣告
圖中豔後說:“我,克莉奧帕特拉,我更喜歡POLIVE牌的紙巾”
“當代”,市場經濟價值代表一切?
網友Redwine提供了另一件有關“埃及豔後”的重要資料:紐約大都會米凱蘭哲羅特展展出的素描:豔後頭像,現轉貼於後:
大多數人都是苟活的,所以 克裏奧佩特拉隻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