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寫實主義繪畫視覺巡禮(十四)
這是《巡禮》的最後一站。
66 ) DAVID HOCKNEY (英) 1937 -
去年,應中國方麵邀請,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在北京中央美院舉辦了畫展和講座。
霍克尼在60年代,曾是波普運動的支持者,搞過舞台設計和攝影,後來專注繪畫,畫中的POP痕跡還是很重。他可算是當今英國還活著的畫家中名聲顯赫的一位元老級人物,今年是他的80大壽。泰特畫廊的書店裏,出售他各種版本的畫冊多至十來種。
67 ) CHUCK CLOSE (美) 1940 -
大家可能都熟悉羅中立畫的那幅《父親》。 《父親》一畫當初的創作靈感與這位美國畫家的照相寫實主義大頭像有著密切的關聯。
克洛斯是第一個專門以“領袖像”的大尺寸畫布,來畫普通人的照片放大肖像的,還做了各種畫法變化的嚐試(包括用類似印刷網點抽象組合的方式),是“大頭像”繪畫領域的一位先行者和開拓者。
68 ) MARK TANSEY (美) 1949 -
陳丹青在《紐約瑣記》(上)“藝術家肖像 — 坦西”一文中,詳細講述了他和馬克·坦西結識及交往的故事:
“馬克總讓我想起中國叫做‘模範青年’的那麽一類人物,他相貌端正、態度謙和……”
“他永遠沉思著談論問題…很少一味談論自己,不搶人話頭,表達意見坦率而審慎”
“但這迂闊的性情同馬克戲謔的畫旨做對比,乍看之下兩不相諧:一頭牛被牽到油畫麵前;一位電視主持人用話筒伸向埃及獅身人麵像做采訪;好多架上畫家在對著原子彈的蘑菇雲寫生…”
我這裏還選了他1991年畫的一幅《Purity Test》: 當代“大地藝術”作品《迴性防波堤》難倒了所有印第安智者 —“ 這是何方神聖?”
(巡禮編到這裏,還覺意猶未盡,便擅自在後附加了一個60後及一個70後的新秀,意味著後浪推前浪,寫實主義繪畫又以新姿態跨入了21世紀。這兩位是原書中沒有提及的,也願附在下麵和大家一起欣賞)
附1) JOHN CURRIN (美) 1962 -
柯林的畫曾在蒙城老港附近的一個畫廊展出過,是段煉電話裏告訴我的,那時我對此畫家尚不熟悉,隻在畫冊中見過幾幅小印刷品,是詼諧又略帶變形誇張的人物畫,並不以為然。見了原作卻為之一怔:
能如此運用自如地駕馭今已很少人用的油畫傳統技法,畫出了充滿現代感的新意油畫,這種功夫實不多見。請看那幅小品: 一個老婦,頭上頂著三條魚,畫麵很滑稽。然而你再看魚、臉和背景木紋的畫法,十分有規有矩,輕鬆又老到,色彩還十分明快,用句武俠小說的詞匯來形容:“此人內功了得!”
附2) ALYSSA MONKS (美)1977 -
最後一位,也是最年輕的一位,今年正好40歲,是位“美女畫家”。
她繼承了克洛斯照相寫實大頭像的做法,大尺寸畫幅,但不是正襟危坐的“正麵像”。她偏愛“局部”、“動態”,隱含某種戲劇性。打破了照相寫實主義冷冰冰、機械死板、擺著照相的老麵孔。
至於寫實主義在新生代的80、90後乃至00後手中將會如何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到此為止,70位畫家,250幅畫,跨越了一個世紀。相信大家已經可以感受到 :作為人類傳統繪畫類型的REALISM, 在整個20世紀,從來沒有退出過“曆史舞台”,在眾多大師前仆後繼、繼續不斷的探索推動下,寫實主義藝術仍在逆境中持續頑強地發展著,其風格與形式也呈現出越來越多豐富多彩的不同形態 (盡管他們並不一定都是最好的“藝術珍品”)。這些事實已足夠說明,那種妄下斷語,宣判“繪畫已經死亡”,將所有寫實藝術、具像藝術(尤其是繪畫)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排斥在“當代藝術”主流之外,想方設法將其邊緣化,阻擾其在眾多雙年展、當代藝術館展出可能性的種種歧視,都是極不公正的。
認為現實主義已經過時,不可能為20世紀藝術發展作出任何貢獻的“當代”理論,隻能被看作是:出於爭奪政治話語權與攫取市場利潤一己之利目的的藝術機構、藝術經紀人,加上為之服務、以求分得一杯羹的“當代藝術理論家”們,故意置客觀曆史發展不顧的的宗派之謊。
我們的結論是:藝術還將一如既往地按自身的規律發展,如同19世紀的學院派一樣,已淪為當代藝術“學院派”的理論家們的種種謊言、操控,也終有一天會宣告最後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