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碣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 歌以詠誌
正文

再論韓國申遺

(2017-07-16 11:39:18) 下一個

沒幾個月,中文網站總會又傳來韓國的什麽申遺的新聞,眾多的中國網民肯定又是鬧成一鍋粥,或嘲諷,或激憤,或不屑,口誅筆伐熱鬧非凡,好像韓國要跟中國爭奪國寶遺產。什麽端午節,泡菜,火炕,孔子,風水,印刷術,什麽都能撥動國人脆弱的心靈。其內容或真或假,以訛傳訛,大多數爭議話題後來都被證明是謠傳杜撰的。

說到這所謂的聯合國文化遺產的登記,不能不查證一下其原始定義和內容,從UN網站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描述的如下:

ICH Includes traditions or living expressions inherited from our ancestors and passed on to our descendants, such as oral traditions, performing arts, 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festive ev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or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roduce traditional crafts

基本上的意思是從祖先傳承下來的傳統與生活方式的表達,包括傳說與習俗,表演藝術,儀式,節慶日,自然知識的應用,和傳統工藝的技術。其關鍵詞在於兩個動詞, inherited and passed。 也就是傳承與繼承。詞麵上似乎並沒有任何和誰爭第一的用意和動機。

總所周知,朝鮮半島千年來都處於中國的屬國地位,受中華文化政治影響由來以久,中國文化對其朝鮮文明的發展成長的的滲透根深蒂固。其實整個東亞地區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傳統價值的形成都留下了中華文化的難以磨滅的熏陶和印記。 不過中國曆代的皇權統治從來就是奉天承運,唯我獨尊的霸道;其天朝上國,四海之內盡我土的藐視鄰國的態度卻沒給周邊國家帶來持久的向心力。

近代史隨著西方日本的崛起,周邊國家的獨立自主和民族意識促進了這些國家去中國化的過程,中華文化的載體中文首當其衝,漸漸慢慢在越南,日本,南北韓中文被邊和緣化,而後逐漸被拚音語言來取代。而其文化和生活傳統像春節,圍棋,筷子,書法卻沒那麽容易被取代。而韓國的端午祭就是其中華文化的殘留之一。本來文化傳統就是動態的人文行為,而端午祭確實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這又何嚐不是中華文化的福分?中國人以應以大國姿態,豁然大度地看待他國的這種行為,而不是為了這點雞腸小肚的來爭執不休。

當一種文化真正發展到走向世界而全球化,沒有人會在乎他的原創國的。有誰在乎芭蕾舞是法國人還是俄國人發明的?誰在乎情人節是由愛爾蘭還是意大利發明的?誰在乎聖誕老人是始於希臘人還是北歐的人傳說?

好奇的話去查查這 ICH 的登記網站,比如這2012登記的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哈薩克斯坦的皮地毯
-烏幹達某地的號角和舞蹈
-博茨瓦納的陶器
-印尼某地的編織袋
-阿曼國的儀典詩詞
-摩洛哥某地的櫻花節  (不知日本人對此有沒有起哄)
-克羅地亞某地的多聲部演唱

以上可以看得出這 ICH 就是用登記的方式來保護保留記錄有`地方特色的文明文化的一個機製,說它是璀璨奪目也行,說他是撇帚自珍也大概沒人反對,可大都是在近代文明的衝擊下下奄奄一息的遺產。 國人義憤填膺為捍衛國粹而打的口水戰難道就是為了這點微不足道的話語權?中華文明固然源遠流長,薪火相傳,但能拿得出去走向世界的還真寥寥無幾,國人不認真弘揚發展我中華文化而就隻有這點爭執的肚量? 應該看看人家日本人怎麽把的我們東方國粹傳遞給西方人的。柔道,圍棋,禪宗,忍者,空手道,園藝。看看這些現在已經完全融入西方社會的東方文明的詞匯,能給我們什麽借鑒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