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城堡是中世紀的軍事要塞,看多了其他歐洲列強的巍峨霸氣的都城,都柏林的古城實在有點其貌不揚。冬日在都柏林城堡附近的遊逛,無意中邁入了旁邊的切斯特·比蒂圖書館 (Chester Beatty Library)。和遊人如鯽的都柏林赫赫有名的三一學院圖書館比, 切斯特·比蒂圖書館可以說是小家碧玉,躲在深閨鮮為人知。CBL圖書館是專門為一有名的紐約富商收藏家Chester Beatty的藏品而建立,這位收藏家的收藏主題是古籍善本書畫藝術。然而這不經意的遊蕩卻讓我邂逅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巔峰之作-永樂大典。
說到永樂大典,恐怕喝過點墨水的國人無人不知,不過能有幸親眼目睹過的恐怕沒幾位。這古籍本身的傳奇經曆就見證了中國這文化古國在近代史上的從輝煌到波折到慘淒的民族盛衰起伏。
永樂大典誕生於1408永樂六年,成組朱棣在明朝永樂年元年剛登基就宣旨編譯大典,曆經六年以舉國之力,在三千學士精英的不懈努力下成書,大典編輯了自遠古到明初皇家所有能收集到的書籍文獻,涉及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天文地理方誌醫卜,無所不涉。大典共收集編譯兩萬兩千餘卷,一萬一千餘冊,將近四億文字。如此宏大的文化工程造就了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紙類百科全書。對比一下近代的大英百科全書的三十餘冊三千萬字,就可以領會到編輯這大典工程的恢弘浩大。
永樂大典總共就抄成了兩套,永樂正本早就不知所終,後人考證正本不是毀於翰林院大火就是被說被哪位君王順去陪葬了。而今傳世的就隻有明朝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這副本傳到乾隆年間盤點就遺失了一千多冊。 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再遭浩劫,戰後清點大典尚餘五千餘冊。然而到清朝鹹豐21年拳亂前夕時,那曆經四百多年的一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在和翰林院裏被皇家的文人雅客和貪婪官吏的偷摸拐騙下的竟然隻剩八百餘冊了。光緒末年義和團在北京圍困外國使團的時,臨近的翰林院又一次慘遭池魚之殃,餘下的八百多冊在兵荒馬亂的硝煙戰火中,大部分落入洋人手裏。到清朝末年的皇家收藏就隻剩寥寥六十餘冊。
如今統計全世界永樂大典的傳世的共四百餘冊,其中北京圖書館收集的大概有一半,台灣有六十餘冊,其餘一百餘冊散遍全球,包括美英法德日甚至韓國越南。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圖書館的館藏大典有七十多冊是五十年代由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東德歸還給中國的。事到如今,偶爾新聞還會有大典的驚奇發現,80年代在山東就發現過一本祖傳的大典還被農村老太太拿來夾鞋樣。幾年前在加州一私立圖書館的地下倉庫裏,還被一位華裔館員無意發現了一冊。
說到永樂大典就不能不提這明成祖朱棣,成主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其在位二十餘年間國勢昌盛,政通人和,成就了明朝絕無僅有的盛世。一生戎馬生涯的成主能征善戰,多次禦駕親征,抵禦外侮開疆拓土,最終病死在討伐蒙古征途上。而他高瞻遠矚,遠見卓識的政績如 疏通京杭大運河,編譯永樂大典,造巨艦遣使鄭和下西洋,營造紫禁城遷都北京,哪一件都能算得上屬於影響國家民族命運進程的豐功偉績而載入史冊。
不過讓明成祖最難堪的功業卻是他以叛逆篡位起家的發跡曆程。建文年間,成祖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詭稱為清君側,討奸臣。以儒弱仁慈的著稱的建文帝哪裏是這位野心勃勃的叔叔的對手。朱棣破都城後建文帝在皇宮大火中不知所蹤,而朱棣隨後大開殺戒,大批效忠建文帝的朝廷命官被滿門抄斬,尤其令人發指的是倔強不馴的忠臣方孝儒被滅十族,家族八百餘口被殺戮,其慘絕人寰之行徑可謂亙古未有。
另外明代朱家王朝最為世人不齒的就是太祖朱元璋倒行逆施,恢複了自漢唐時期就已遭棄廢的滅絕人性的殉葬製度,而成主朱棣也確實繼承了父王的凶殘暴戾的性格,朱棣下葬時他的三十幾位嬪妃宮女也被殘殺後陪葬。
成祖稱帝後千方百計地想洗白自己,通過廢前朝年號,篡改自己出身家世,重纂史料來掩蓋自己竊國誅君的大逆不道的行為。所幸富有正義公允感的史籍記錄者,野史作家,甚至後繼的明朝皇帝都沒讓這段成祖的劣績被埋沒遺忘,讓後人可以全麵地評價成祖的千秋功業。
如此勵精求治定國安邦的一代君王同時又是嗜殺成性的暴君,曆史有時候真的荒謬得無法理喻。
大典的開本規格大概是我們現代版書籍的兩倍,古書保存的狀況簡直好的不可思議。要是有人懷疑這是現代版高仿,傍邊還有三千年多年前的古埃及艾草紙詩文和一千多年前古聖經和古可蘭經抄本,大都保存修複的完美無瑕。
都柏林永樂大典記有 10110,10111,10112 三冊,內容涉及詩歌,造紙和竹子.
精美的清朝圖繪《紅樓夢》
清朝圖繪《百美圖》
清順治年聖旨
敦煌古卷一冊
1.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lbum, Colours in silk, c 1830-50 Qing dynasty
2. The Hundreds Beauties,with new verses, fully illustrated, volume 3.
Album, ink and colours on paper, lat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is album was purchased by Beatty during his trip to China and Japan in 1917-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