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說各種念佛法門

(2018-03-02 10:38:59) 下一個

      我們為大家說明了要在佛道當中修學,最後實證成就佛菩提果的目的必須要經過長時期的實修,這個實修的過程當中,念佛法門是一個很好的法門。可是,佛--十方三世有種種佛,每一尊佛有三身--應化身,莊嚴報身,清淨法身。以 釋迦牟尼佛來講,兩千五百多年前因為眾生的因緣成熟,所以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那個是應身佛;與 釋迦牟尼佛有緣的眾生,常常在定中、在夢中會看到 釋迦牟尼佛,這個是化身佛,這兩個都是應化身佛。那麽莊嚴報身指的就是色究竟天 盧舍那佛--盧舍那佛祂圓滿莊嚴,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有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這個是報身佛。可是不管是應化身也好、報身也好,祂都不是真佛。真佛是什麽?真佛就是法身佛。可是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沒辦法說法,無身怎麽說法呢?所以說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像《金剛經》當中佛開示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這裏麵所講的“佛”,當然就是指的真佛--法身佛。如來的真實法身,祂是無說無示,祂不說法,是由莊嚴報身來為諸天說法,是由應身、化身來為人間有緣的眾生說法。所以念佛雖然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是要念哪尊佛呢?又是要念哪個層次的佛呢?這裏麵就有很大的學問。又因為念佛的人根器和知見千差萬別,所以念佛法門,就有許多不同的層次。

  我們逐一來說明。首先就是持名,隨興的持名。這種人通常是剛剛開始學習念佛法門,還不明白為什麽要念佛,甚至於不知道念佛有口字邊的“念”跟沒有口字邊的“念”其實是不同的,隻是聽說念佛好,他就跟著別人在學念佛。開始從持名,持念佛名開始,口中雖然念著佛號,心中卻老是在打妄想,貪、瞋、癡、慢、疑,樣樣都不離。通常是什麽?通常是遇到了什麽事情就嚇了一跳,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趕快念,或者是什麽時候想到才念,平常心中持佛名號,也是隨興默念,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在打妄想。這個是有相的念佛,因為是持佛名號嘛。第二個階段,這種人就念佛不輟。因為他過去已經種了種種的善根福德因緣,今生又碰到善的伴侶,有善知識來接引他,然後與他共同的來念佛。並且他也知道為什麽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什麽好處,這樣了知以後,也就是他對念佛這個法門已經有所了解,不是單純的知道念佛好念佛好那我就念佛。他知道念佛法門有什麽好處,所以這個時候他就會相續不斷的執持佛號,有時候甚至於可以把它編成歌,在心中不斷的唱誦著佛號。可是這個還是有相的念佛。進一步就是能夠持名、能夠憶佛。像這樣的人他不但已經知道諸佛國土的依正莊嚴,就好比他信受《阿彌陀經》裏麵所說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深信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絕對真實,相信隻要念佛就可以往生到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然後在深心裏麵就發起了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誓願。所以他開始去探索念佛法門,希望能夠一心深入,希望能夠時時憶念思惟。漸漸的去探究之後,他就能夠了解:口字邊的“念”佛跟沒有口字邊的“念”佛是有差別的。他明白了念佛共修的時候,不但要口念,還要心念;不但要心念,而且還要心聽;不但要心聽,而且還要心裏麵要憶念;不止是要憶念,而且要讓這個憶念的心持續不斷,要把一切的外緣全部都放下,不要讓妄想打斷了自己所念的佛號以及所憶念的佛。可是這樣子的念佛,他還是有相念佛。如果有一天他這樣子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能夠念到睡覺的時候在夢中佛號也是不斷的,醒來的時候第一個念頭不是別的念頭,就是會先聽到自己心裏麵那個念佛的佛號,那這樣子他就有了念佛三昧,我們稱為“有相的念佛三昧”。因為口念心憶,口念心聽,都是有相的,所以是有相的念佛三昧。

  念佛法門還有觀想念佛,觀想就是修學《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十六觀。這十六觀裏麵--前麵的十三觀是觀想。可是在第八觀之前不能叫做“念佛三昧”隻能稱為“觀想三昧”,一直要到能夠觀想佛、觀想菩薩觀想成功了,這個時候才叫念佛三昧。可是這樣觀想念佛還是有相的,所以他是有相的觀想念佛三昧。

  以上這些有相的念佛,不論是持名念佛,或者是說觀想念佛,都是一心係念著報身佛、應化身佛祂的種種依正莊嚴,還有種種的功德。那麽以 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是什麽?所謂“依”是指 阿彌陀佛所依的國土,也就是極樂世界的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上說: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些都是種種珍寶、四寶周匝圍繞,因為這樣才稱為極樂。又說極樂世界有七寶池,有八功德水。這七寶池裏麵,池底是以金沙所鋪,池中還有種種的蓮花,這些蓮花大的像車輪一般,而且有種種的妙色,所謂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等,並且是微妙香潔。這是經中說明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它的莊嚴。依正莊嚴--依:是佛土,正:是諸佛相好之身。像 阿彌陀佛,我們常聽到的說:“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個都是在說明 阿彌陀佛相好之身,一般淨土的學人都很清楚。另外,比如說 釋迦牟尼佛的報身 盧舍那佛,說祂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而且是最極究竟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沒有其他的阿羅漢,沒有其他的佛弟子,能夠有這樣子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唯除諸佛。另外說佛的種種功德:譬如像 釋迦牟尼佛祂是大慈大悲,祂是福智圓滿,祂是福慧兩足尊--具足了智慧,具足了福德。修學到這邊這樣子不斷的依佛的種種功德去思惟、去憶念,然後伴隨著的念佛法門。

  那另外還有人是修無相念佛,這個就是《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這個人呢,通常他是具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能夠去深入的思惟念佛法門,而且能夠知道要不斷的提升自己念佛的層次。雖然說他是主修念佛法門,可是他也知道這個定要如何來修,也能夠攝取這個修定的知見,知道說這個定就是要製心一處要淨念相續,也就是要一念相續。因為淨土法門以及修定法門的那個基本知見他都已經具備了,所以在精進不斷的修學過程中,這樣自然而然的就能夠到達無相念佛的層次了--心中憶佛的念。他是具備了種種的善根福德,具備了慧以及定的知見,然後不以有相的這樣子來憶念著佛,成為了無相的憶佛。那麽他自己了知,必須依著這個方法去修學念佛,這個才是真實念佛。這樣的人如果能夠進而修學無相憶念拜佛,那麽就可以很容易的再把這個無相念佛法門,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那麽動靜當中都能夠有“無相念佛”的功夫,這樣子能夠一心係緣於他所念的佛,心不散亂,憶念相續不斷。一旦能夠修成這樣的念佛法門,並且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的保持著這樣的功夫,這種人他不隻是對於自己有信心,那他也對三寶生起信心了--表示佛所說、菩薩所說,真實不虛!

  然後無相念佛三昧修學成功了,突然心裏麵會有一個懷疑,懷疑說我在念佛,那佛祂究竟是什麽?我又是什麽呢?那這樣一個心裏麵起這樣一個疑之後呢,整個人好像東西南北分不清楚,完全就是在這個疑裏麵、這個困惑當中,那這個就會體究念佛,就是體究念佛。突然有一天一念相應了,他知道“我”是什麽了,知道彌陀是什麽了,他很清楚的這樣的了知了。這個一念相應就是禪宗的明心開悟,這個境界我們稱為果地的無相念佛,這個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但是這樣的人落在空的一邊,還沒有究竟圓滿,所以不能叫作實相念佛。因為實相是非有也非無,也就是說這個實相,祂不是無相也不是有相,所以隻說祂無相那就落在空的一邊,不叫作實相。那麽了知這個道理之後,又會進一步地去開始探究,開始體究,終有一天一念相應,他就看見了佛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親見自性彌陀。親見自性彌陀之後,這個時候是空也是有,是有也是空。那麽從此之後念佛,才叫作實相念佛,這就是真正而圓滿的念佛三昧,也就是禪宗所謂的見性,並且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所說的念佛三昧。不落空、有兩邊,是有也是空,從此念佛才叫作實相念佛,那這就是真正而圓滿的念佛三昧。

  以上我們大略地說明了念佛的不同層次。所以持名念佛的人,不要批評無相念佛不是念佛,實相念佛的人也不要批評持名念佛的人說那不叫念佛,其實這些統統都是念佛,隻是層次有所差別而已。所以說念佛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因緣、自己修學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互相攻擊、互相的批評、互相的排斥。那麽已經有實相念佛的,有因緣就幫對方拉一把,有因緣就告訴還在持佛名號的告訴他念佛是可以轉折的,沒有因緣那就算了,不需要互相的排斥、互相的批評。

  在這邊,我們也要藉這個機會,要對於修學淨土法門的這些學佛人,要告訴他們:其實修學淨土也要具有動中的功夫。一般人心裏麵總想,修學念佛法門,修學淨土,就是隻要持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持名唱誦不斷,將來就可以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認為修學淨土,就隻要這樣就好。其實修學念佛法門,也要動中的功夫啊!為什麽我們這麽講呢?因為修學念佛法門,想要求生諸佛淨土。好比說修學這個念佛法門,念 阿彌陀佛,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麽照經上講就必須要在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心不顛倒,這樣才能夠往生到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麽要能夠鍛煉到心不顛倒的這樣的功夫呢,就必須要訓練平常在念佛的時候能夠達到一心不亂。那麽要能夠訓練平時念佛一心不亂,能夠一心不亂,假設說沒有更殊勝的法門,當然就是老實的持名念佛嘛!假設說有更殊勝於持名念佛法門,而且有那個因緣有那個機會可以聽聞到了--能夠聽到人家的解說或者是看到這樣的書上的說明,那麽當然就應該要去求這個更殊勝的念佛法門。譬如前麵說過,透過無相憶念拜佛的訓練,能夠很容易就能夠成就這動中的功夫。透過無相憶念拜佛的訓練,不管是在動中、在靜中,都能夠念佛,不管在動中、在靜中,這個一心係緣於所念的佛的這個心不散亂,這樣子成就這個功夫之後,將來往生淨土,當然一定沒有問題。再者要說明的是說要往生淨土,當然要求品位高上啊!那麽要求品位高上,當然就是要讓自己的無相念佛功夫能夠增上,能夠增上之後,就能夠有因緣能夠達到實相念佛,那麽極樂淨土的品位當然就高上了。

正源老師 略說各種念佛法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