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意思食與識食

(2017-10-20 12:44:16) 下一個

(一)意思食

    四食中的念食,又稱為意思食。由於意識、意根的思惟與念想,而成為長養意識與意根持續現行的動力、養分,所以念食(意思食)就是意識與意根的食物。有一種狀況的念食出現在一般所謂冬眠或夏眠,蟄伏狀態的動物在冬眠狀態中,都是意思為食的;以意根的思心所運作,而使生命留住。兩棲類動物,如阿拉斯加木蛙、北美洲灰樹蛙,甚至哺乳動物中的極地鬆鼠,在嚴冬寒冰的低溫下仍可以存活,身體中的液體有很大比例都已經凍結,停止了呼吸及心跳,呈現死亡的樣子,仍以意根的思心所運作而得以存命;等到氣溫回暖、寒冰解凍時,這些動物全身也隨著解凍,又活轉過來。這類有情正是 佛所說“以意思惟、潤益諸根、增長壽命者”(《起世經》卷7),都是以意根的“思”為食的眾生。

  這種念食、意根思食的狀況,略有兩種:一種為意根與意識同時存在,另一種是意根單獨存在。意根與意識同時存在的,在旁生有情中,譬如北極熊冬眠過程進入一種昏睡的狀況,意識多時是不現行的,但常常會醒來觀察環境,若發現天氣等狀況仍不適合活動時,就會繼續滅掉意識,而再進入眠熟位中;若發現有緊急狀況的危險,也會離開睡眠,在醒來進行觀察之時,這是意識的作用,所以也仍攝屬於意識的觸食,但同時仍有意根的觸食。眠熟後,意識滅了,則回歸到隻有意根觸食的狀態中,名為意根思心所的觸食,簡稱意思食。

  若是隻有意根單獨存在的念食,則是發生在卵生動物的入胎識如來藏。在初受生、入於卵中時,五根發育還不具足,過去世的意識早在舍報時已滅;若有中陰身,中陰身的意識在入胎時也斷滅,而此世的意識尚未現行,所以還沒有見聞覺知,無法對六塵有任何了別;但是意根緣於卵中的內身觸的法塵境界,這種隻有意根所緣的內身觸的法塵境界,就是意根的念食。是由於意根的我執及觸食,來促使如來藏不斷演變所執持的卵身產生質變,所以也是念食,也就是意根思心所的觸食。

  人類受生的情況也是一樣,如來藏初入胎時執取了受精卵,也是靠著意根的念食,而長養了色身;等到在母胎中的後期,漸漸成長而具足五根,成為人類色身,而使意識覺知心得以滿分現行運作,這時才能從母胎中出生。其實這也是意根的念食—意思食—在運作的。至於有情活著的時候,在意識斷滅的五位中的其中四位,也就是眠熟位、悶絕位、滅盡定位、無想定位,包含無想天中,也是依靠意根的念食而存活,不致於舍報往生。

  意根的念食,在三界一切位中都存在著,所以遍於三界九地,因此說一切天人也有這種念食——意思食。譬如欲界天中,往往思欲享樂;即使是初果人受生於欲界天中,也常常會思欲享樂,這就是欲界天人的念食。欲界天如此,色界天也同樣不離念食,隻是所思所念的對象有所差別而已。所以 世尊在《阿含經》中說,在欲界天之上的諸天,是以禪定的身心之樂為食的:【自上諸天,以禪定喜樂為食。……何等眾生念食?有眾生因念食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是為念食。】(《長阿含經》卷20)佛弟子若生於色界,因為具有佛法正思惟的作意,常會在定中想起自己應該精進於佛法修行,而不應因為禪定的殊勝境界,終日無所事事安住於定境當中。這樣的意念或決定思,就成為色界天中的佛弟子的意識與意根的念食,使色界天中的佛弟子常常以神通化身來人間聞熏正法,使他們的意識與意根常與善法欲相應,就不會常常無意義的枯住於色界禪定定境當中,就可以遠離意思食。所以說,禪定中的微細境界受,也是念食的一種。

  進一步來說,一切意識心的行為—不論是善、惡、淨法—也都是意思食,又名念食。所以在善法中應保持念食,在惡法上應遠離念食(意思食)。佛陀常以遮障解脫的不善積聚,惡不善法的五蓋,以及能趣向證涅槃的三十七道品中的善積聚七覺支同時來說明。如在《雜阿含經》中,世尊開示說:“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如身體依於飲食而建立,不能離開飲食;同樣的道理,五蓋也是依於食而建立,不能離食而有五蓋;貪欲蓋是以觸的法相為食;在觸覺上麵生起了不正確的思惟,使得尚未生起的貪欲生起了,已經生起的貪欲能使它增廣起來,所以是由觸覺而生起貪欲的,這就是貪欲蓋的食。瞋恚蓋的食是說障礙的法相;對於障礙自己順心境界的法相,心中生起了不正確的思惟,瞋恚蓋就因為障礙而生起,或更加的增廣。睡眠蓋的食共有五種;就是身體疲累、不樂於目前的境界、打嗬欠、吃過多的食物、心中懈怠;對於眼前的境界生起不正思惟時,睡眠蓋就會生起,乃至增廣。掉悔蓋的食共有四種,是說對於親屬、人類眾生、天界眾生、以前所經曆的娛樂上麵的種種覺知;由於自己主動,或由別人提醒而憶起這些覺知,因此生起了不正確的思惟,使得掉悔蓋生起,或者更加增廣。疑蓋的食是對於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實有或虛妄產生了猶豫;在這些法相上麵生起了不正確的思惟,使得疑蓋生起,乃至增廣。

  相對地,善法的七覺分也是同樣的道理。念覺分的不食,是對於四念處的法義不曾加以思惟,念覺分因而不能生起,或漸漸退失。擇法覺分的不食,是對於善法、不善法的抉擇上麵,不曾加以思惟,所以使得擇法覺分不能生起,或者退失。精進覺分的不食,是說在四正斷不曾作確實的思惟,精進覺分就不能生起或者退失。喜覺分的不食,是在喜與喜處這兩個法的法相上麵不作思惟,使得喜覺分不能生起或退失。猗覺分的不食有兩種:身上樂觸而對五欲得以止息,以及心中有樂受而對五欲得以止息;對於這兩種猗的法不加以思惟,使得初禪樂觸、樂受覺分不能生起,乃至退失。定覺分的不食,是對於四禪中的境界相,不加以思惟、修證,使得定覺分不能生起或者退失。舍覺分的不食,是對於斷除我見、離五欲,滅盡三界有的這三法的功能,不加以思惟,使得舍覺分不能生起,或者退失。

  至於有關惡不善法的五蓋的不食,如貪欲蓋的不食,是對於不淨觀加以思惟,使得貪欲蓋不再生起,乃至斷除。瞋恚蓋的不食,是以慈心來思惟諸法,使得瞋恚蓋不生起,乃至消滅。睡眠蓋的不食,是明白觀照及思惟睡眠,使得睡眠蓋不生起,乃至消滅。掉悔蓋的不食,是寂靜的安止下來,思惟悼悔蓋的內容與過失,使得掉悔蓋不生,乃至消滅。疑蓋的不食,是對於緣起法加以思惟,使得疑蓋不生起,乃至消滅。

  如色身都是依於食,而久住於世間建立的,沒有食物就不可能使色身存在人間。同樣的道理,七覺分也是依食而安住、依食而建立。念覺分的食是說,四念處加以思惟以後,念覺分就生起,乃至不斷的輾轉出生,以及繼續增廣。擇法覺分的食是說,擇法覺分有二種:有抉擇善法的,也有抉擇不善法的;修行者思惟抉擇諸法以後,擇法覺分就會生起,乃至重新再出生,乃至漸次增廣。精進覺分的食,是說修行者對於四正斷加以思惟,使得精進覺分生起,乃至一再地重生,並且漸次增廣。喜覺分的食,是說喜有二種:有喜,也有喜處;修行者思惟喜和喜處,使得喜覺分生起,乃至一再出生,並且次第的增廣。猗覺分的食有兩種:有身受樂觸的止息,還有心得樂受的止息等兩種思惟;這是指初禪到三禪的樂受,使得快樂覺分生起,乃至一再地重新出生,並且逐漸增廣。定覺分的食,是說有第四禪的思惟,使得定覺分生起,乃至一再地出生,並且次第的增廣起來。舍覺分的食,是對於舍的三種功能:斷舍我見、無五欲貪著、滅盡三界有,這三種功能,修行者思惟這個舍覺分,使得舍覺分生起,或重新出生乃至增廣。

  由此可知,從意識心與意根相應的意思食上麵來看,三界中的一切法都有食,善、惡、無記法的學習與思惟,以及一再地受熏與思惟,都屬於意思食,而意識的行為,一定會導致意根的心行改變或增廣。同時意思食一直都有相對的兩麵,經由善法思惟與觀行,使得善法得到意思食的長養,就使得不善法相對的消滅;相對地,經由不善法的思惟與熏習,使得不善法一再地重新出生與長養,也會使善法減損。所以食的意思是包括學習,一再地受熏而成為種子,也就是所謂功能差別。不單隻是色身需要物質的食物的食,法身慧命、解脫境界等善法,也是同樣要有食,才能出生、長養,才能成就解脫果或佛菩提果,這就是食的眞實意義。

  既然五蘊身心各都有食,三界有情各都有食,假使所證眞心卻落在有食的境界,就當然是錯悟的大乘見道;假使所證解脫道是不離食的意識境界,那便是未斷三界有境界,落入我見的凡夫。至於尚未究竟佛道的菩薩仍然有食,而用以增長法身慧命,直到究竟成佛時,不再有任何受熏,所以不再轉變心中的一切種子,才能說是念食、識食都已斷盡,所以隻有佛地境界才是離食的。但為了能使眾生親近學法,因而示現於人間的應身,仍然必須要攝取摶食,藉此任持長養欲界色身;但其實 佛陀是早已遠離摶食的,隻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受人身的緣故,必須受食。修習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佛子們,都可以藉此來實際觀察自身所修證的解脫道,看看自己的知見是否符合 世尊的開示,然後再對自己於解脫道中的證境,加以抉擇及定位,可以免除大妄語及僭越的果報。

  如何斷除意思食?《阿含經》中,佛是這樣開示的:如何是比丘應該正確觀察的意思食呢?譬如聚落、城邑的旁邊有大火生起,而這大火聚是沒有青煙、也沒有火焰的。當時一個在世間法中很聰明黠慧的人,背離苦痛而轉向快樂,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他這樣子想:“那裏有大火,雖沒有青煙,也沒有火焰。我走到那裏時應該回避,不要墜入火中,我若墜入其中的話,必死無疑。”他這樣子思惟以後,在路上常常生起這樣的思惟與願望,所以就舍離火聚而從遠方走過去。修行者觀察意思食也是這樣的觀察與思惟的,像這樣子的觀察與思惟,因此而有如理作意的抉擇,與遠離作意的人,意思食就可以斷除;意思食斷除的話,三界愛就斷除了;三界愛斷除的人,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對於解脫道的修證,想要再往上進修的話,就沒有可以再向上進修的了,因為在解脫道上麵所應該作的一切事情,他都已經作好的緣故。

  由此可知,意思食是難以發覺的,因為這種食的法相很微細,沒有人會注意到意識、意根在三界萬法中的熏習,都是意識與意根的長養及流轉的食物。換句話說,無明眾生對於三界一切法的法相不斷地熏習,以不如理作意,錯誤認知離念靈知與處處作主的心是常住不壞心,自然對於依他而起的世間一切萬法,及對五陰自我更加地執著;因而永遠都不願意讓識蘊六識覺知心與意根,這個能取、能觸知的我消失,不斷地想要在這些被我所取、所觸知的三界萬法的境界加以觸知。由於這樣對三界法貪愛,產生取後有的勢力,真心如來藏就會在此世壽盡舍報而舍離色身後,再度入胎受生,如是流轉不絕地一再重複生死的過程。

  假使對於意思食能詳細的加以觀行,了知意思食的虛妄性而斷除它,這樣對意思食已有了如理作意的了相作意,以及勝解作意,就能心得決定地舍離意思食;則將使意識與意根對三界萬法的執著滅除掉,不樂於接觸六塵境界,樂於遠離一切善惡境界,及舍受境界,於一切境界中都無所愛;舍壽時,不願再使意識與意根繼續存在,所以不再入胎,也不受生於天界,意識與意根就消失,而不再出現於三界中,就成為無餘涅槃,而能永遠離開三界生死的流轉。這就是以意思食來說明證解脫的道理,但還是要強調的是:這一切都須以確認識界——入胎識的真實存在作為前提,才能成立與實證。

 

(二)識食

     識食的意思是說:純由本識心中所現的法作為祂的食,用來維持祂的身命,這是第八識自身的識食,完全不依靠外法為食而保全生命的存在。佛陀在《長阿含經》卷20開示說:【何等為識食?地獄眾生及無色天,是名識食。】在《起世經》卷7又說:【何等眾生以識為食?所謂地獄眾生及無邊、識處天……等。此諸眾生,皆用識持,以為其食。】

  地獄眾生存在的事實,一直是某一位法師極力反對的,他私心中認為地獄的說法,是後來在大乘經中才提出來的說法,隻是聖人方便勸善的施設而已,不是真的有地獄存在。但是在四阿含中就已經有地獄的說法存在了,而且說得很詳細,並且是在最早結集的《長阿含經》中所說,確實是佛陀的親口宣說,不是後人杜撰的;而且在許多確定為佛說的阿含諸多經典中都有說到,不是隻有一部阿含的經典有說到地獄的存在。

  地獄眾生都是以識種為食而生存著,都不依靠物質色法而來保持其果報身、業報身。當地獄眾生的惡業果報還沒有償盡的時候,共業眾生的地獄業報都是依附於原有的世界而存在的;就像是無色界眾生雖然沒有形色,也還是依附於原有的欲界、色界的世界而存在著。當這個世界所有眾生的業報已經盡了,地獄就毀壞而不存在了;縱使他們的業報尙未報盡,可是這個世界有情因為世界毀壞而轉生到他方世界的時候,還沒有償盡果報的地獄眾生,也會隨同著轉生他方世界中的地獄繼續受報。

  地獄眾生的所有活動都是屬於內相分中的生活,不是依外在的世界物質世間的色法而生存的,所以都屬於內相分。也正因為都是內相分,所以痛苦就可以痛到無量無邊,遠遠超過人間的痛苦而不會悶絕,隻有死亡而又重新再出生地獄身。也因為他們都是以識食而存活的,不是依外在的色法而存活的,所以他們都是依惡業種子而報得惡受種子的流注,所以色身都很廣大,受苦就可以無量無邊,可以遠遠超過人間很多倍而實現因果律。

  地獄眾生的色身、生活環境既然都是屬於內相分,所以純依識種、業種的流注為食,以維持其生命狀態。這樣子的境界,就如同在夢中一樣,但與夢境有所差異;夢中境界如果極為惡劣,導致極為痛苦或者極為驚惶的時候,便會醒來,脫離夢境便可以離開痛苦,不會永遠承受很重大的“身覺”,還有精神上的痛苦;在還沒有醒來的時候,夢境很真實,眾生在夢境當中不知是夢,便在其中感受種種色身及心靈上的痛苦,還有快樂。然而地獄之中,沒有睡眠這樣的事情,地獄境界也不是睡眠的境界,所以沒有醒來離苦的時候。

  地獄眾生因為業報的緣故,恒常受種種痛苦,因為其中的苦有重、有輕,從極重的苦受來說較輕的苦受為無苦;但是不論他所受的苦的輕重,都沒有醒來離苦的時候,隻有極重的痛苦沒有辦法承受而死亡的時候,可以短暫地離苦;然而果報未盡的緣故,本識中流注業種現行的時候,業風吹起又再活轉過來,繼續承受種種身覺及心理上的苦痛。這是阿含諸經中開示世界悉檀時,佛陀所說的事實。因為純以識種的流注為其生命中的食,藉以維持地獄眾生的生命形態,所以說地獄眾生唯有識食。

  地獄眾生識食的境界中,本來也有觸食、念食,譬如地獄眾生在火熱地獄的時候,身體受到極不可愛的熱觸,這也是觸食;由這樣的緣故,就常常思念清涼的樹蔭,這就是念食、意思食。然後走到樹下,正想要享受清涼的身觸的時候,樹葉就突然變成刀劍,向下刺入地獄眾生身中,讓眾生受諸苦痛,這也是觸食;因為這樣的緣故,地獄眾生又開始思念,在廣闊的曠野當中沒有樹的地方,這也是念食、意思食。雖然有這種念食、觸食,但因為地獄眾生在地獄當中,純屬受報而不是熏習,所以不說地獄眾生的意識與意根有觸食、有念食,所以說地獄眾生是識食者。還有眼識的食,是說色塵的粗略相;乃至於身識的食,是說細滑觸的粗略相;那麽意識的食,是說五塵及法塵的粗相、細相、還有極細相;意根的食,是說法塵上的極為粗略的相;如來藏的食,是說七識心一切熏習所成的種子。

正墩老師 意思食 識食與八背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