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若人生百歲 不見水老鶴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2017-05-31 13:31:36) 下一個

     唯識與如來藏的爭論,是近代才有的現象,最初,由提出“法相唯識學”的甌陽竟無居士(1871—1943),與提出“法界緣覺教法”的太虛法師(1889—1947)揭開了至今將近百年的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爭論,爭論孰能真正代表佛法的正統義旨。接在太虛法師與歐陽竟無之後,則有印順、王恩洋、呂溦、雄十力等人各自以自己所宗的思想理論提出種種的佛法見解,互起爭執,遂使得世人產生了民初佛法大興盛矣的表相,至今仍然有人心向往之,然而世人卻不了解,事實上佛法的真正義旨,經過了這樣的各自爭論之後,所得出來的結論,卻已使得本來完整圓滿的 佛陀法教,變成了支離破碎,各自為論,以己為宗的戲論佛法現象情況,錯解了佛法義旨,破壞了後世的佛弟子們修學真正佛法的道路。自甌陽竟無生存的時代往前推移幾千年以迄佛世,所有的佛弟子們,包括中國與印度的佛法修學者,縱然有中觀與唯識的分門別派,然而普遍地都承認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如來藏也是第八識,為何在民國初年左右時期的這些前人會提出這個問題來呢?他們之所以會對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產生不如理的作意,咎在自身未證法性,因為不能自宗通達的緣故,因此對於不一不異,名相性空,離於名相的無相實相不能夠如實的了知,所有才會迷謬於唯識如來藏理,謬執我法,對於二空不能生出正解。如果是已經證悟空性第八識的菩薩,能夠善於觀察法界,則對於佛法就不會產生謬執,了知一切萬法唯是自己第八識的自心現量,在凡夫位、菩薩位時,或多分或少分函藏無明煩惱染汙種子,不似佛地第八識般清淨無染,要待數數修學觀行,於斷盡最後一分所知、煩惱障時,才得純淨無漏法種的第八識,自覺聖智究竟相圓滿,而登佛地。

  觀法蓮法師在《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一書中,其立論為:“以前認為自己所找到的第八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是圓成實性,現在才知道這種見解是來自同修會所熏習的知見,與經論相違背,不是經論所說的意旨(《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頁3)。”

  “本識即是第八識,是三界趣生之主體識,乃屬有為法(同書頁5)。”

  “八識皆是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現八種了別識故,三界一切萬法皆由八識不實妄想生故,怎可說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怎可說阿賴耶識函蓋自性清淨心,何以故?因八識皆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現法故。若不知第八阿賴耶識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非一非異之正理者,則不明 佛意,八識是自心現故,切莫真妄不分,慎思之!請慎思之!(同書頁8)”

  “若言阿賴耶識是因地真如者,則真如變成無常之法,以阿賴耶識自體無常故(同書頁16)。”

  “看到這些經論,才知禪宗祖師說‘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之真義也。所謂萬法歸一者,歸三界主體識阿賴耶識,而此阿賴耶識歸何處?祖師又曰:‘離心意識參!’即是教人離八識妄心,參究本來自性清淨心—如來藏。而此阿賴耶識隻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現有為功德相用而已(同書頁54)。”

  “末學法蓮以前認為所找到的第八阿賴耶識就是真心、法性、實際、如來藏,於查閱經論深入對照思惟後,才知道自己真心妄心不分,體用性相不明(同書頁54)。”

  由以上這一些論述來看,法蓮師的論點乃是:

  1. 第八阿賴耶識不是真心、不是法性、不是實際、不是清淨心如來藏;

  2. 第八阿賴耶識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現,是指妄心、是無常之法。

  然而實際正法的立論乃是:

  1.第八阿賴耶識是真心、是法性、是實際;

  2. 第八阿賴耶識即是第八識如來藏,兩者唯是在修證佛法上,為辨別果位性質上的差異,所如理施設的建立相,兩者說是同一個第八識。是故法蓮師父所說第八阿賴耶識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出生的論述,於我的立論而言,就變成了無義戲論,因此就不需要論述。

  一、阿賴耶識即是眾生心、眾生法身、真心、法性、與實際根本處:

  依實際理地來說,將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分解為細部來探究他們的體性,難免會落入邊見裏,離於中道實相;然而,如果不這樣施設分類,作細部探究的話,一分執迷眾生又會錯解 佛義,落入自性現妄想裏。在佛世時,就已有“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現象發生:阿難尊者有一次行化到外地,遇到一群佛教弟子正在談論法義,阿難尊者聽到其中一位說:“ 佛說:‘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阿難尊者一聽,心想:“糟了,佛法被誤解了。”因此阿難尊者糾正他們,告訴他們:“ 佛的法義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或許是因為口音不對,你們誤解為‘不見水老鶴’。”然而此一群佛弟子回去問他們的師父,他們的師父說:“阿難的說法錯了,我的才對”,阿難尊者見其不可理喻,遂離去;接著不久,有一位聖宿大士,出麵指證:阿難說的法對,另外一個的法義錯了,才把他們糾正過來。然而事實上是: 佛對弟子眾說法時,常常是因機而施教,對執有者說空,對迷空者說有,最後集成諸法唯自心現量,應當成就自覺聖智究竟相圓滿。末學此文論述,亦依照諸 佛菩薩聖教量如理作意,來彰顯出第八識在凡夫位時,雙俱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體性的義旨。

  《解深密經》佛雲:“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引、同安危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由此段經文,知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一阿賴耶識,能夠聚集滋長受藏色、聲、香、味、觸等種子,執持身與身同安危。又,前七識是為壞不壞,具有展轉因,有間斷的緣故,不能持身,入滅盡定時皆斷的體性;而且前七識亦不具有集藏滋養一切種子的能力體性,所以說前七識不能是法身,所以隻有第八識,具有能夠持身與集藏諸種子的體性,因此說第八識才是法身、即是法身;故知阿賴耶識就是法身,因為 佛已說明阿賴耶識具有能夠持身與集藏種子的體性能力。

  《成唯識論》卷三 玄奘菩薩雲:“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若無此識(阿賴耶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謂諸轉識在滅定等時,有間斷故,根境作意善等類別,易脫起故,如電光等不堅住故,非可熏習,不能持種,非染淨種所集起心。此識(阿賴耶識)一類恒無間斷,如苣勝等,堅住可熏,契當彼經所說心義;若不許有能持種心,非但違經,亦違正理,謂諸所起染淨品法,無所熏故,不熏成種,則應所起唐捐其功,染淨起時既無因種,應同外道執自然生。”

  卷二雲:“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此二建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玄奘菩薩此處所說,亦證明持種識乃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具有堅住性,於一切時為一切因緣的所依,因為有為法不能堅住的緣故,阿賴耶識具有堅住性,有為法無堅住性,因此知阿賴耶識具有無為法的體性;又因為阿賴耶識是諸法種子之所集起心,能夠集起諸法種子的心本體不能有生滅,故知阿賴耶識不是妄心,阿賴耶識是一切因,阿賴耶識即是眾生心、眾生法身、真心、法性、與實際根本處。不能像法蓮法師所說的將本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片麵的認為是妄心、是依他起性、屬於有為法。至於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係,與阿賴耶識是否具有無常、變異性與應當斷除否的問題,在後文將會解說。

  二、阿賴耶識的體性

  1.阿賴耶識具有生滅變異體性

  《雜阿含經》雲:“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係我、我所,不可於識係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克,須臾不停,種種識變,異生異滅。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此處 佛所說法:“心、意、識亦複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與《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雲:“心名采集業,意名廣采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為五。”與“複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又雲:“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

  此處 世尊明白告訴我們在等覺位以下至凡夫位的第八識心尚具有種種變易,異生異滅、廣采集、自心現不實相妄想等等體性,凡夫則函藏多分不實相妄想,賢聖則有少分或微細不實相妄想。 佛地的第八識真如,則是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自覺聖智究竟相圓滿。(詳見《楞伽經》)

  再且,如果在凡夫位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體性是畢竟無變異性,那麽世間的現相,就應該是:阿貓永遠是阿貓、阿狗永遠是阿狗、我們生而為人、就應當永遠隻能是人,永遠不可能修行變成清淨無染的 佛。因此,依照 佛所開示諸識隨因緣轉的體性,是故知阿賴耶識具有染汙變異的體性。

  2.阿賴耶識具有清淨真如常住體性

  另外一方麵 佛經《契經》雲:“金剛藏菩薩雲:‘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盈虧,而月體性未曾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賴耶體常住,眾識與之俱;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

  此處, 佛藉著與金剛藏菩薩的請問說法,將眾生本來而有的法身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俱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性的體性告訴我們。如此一來,我們就能了知阿賴耶識即使是在凡夫眾生位中,亦具有真如性、圓成實性,不變清淨性,不可如法蓮法師一樣,誤認為阿賴耶識心體無清淨性,具有染汙性,有變異性。然而此法難信,誠然,唯有真正信根圓滿成熟的眾生,才能必定信 佛,莫要說 世尊處處顯說隱說告訴我們第八識自性清淨而有染汙難信之法,其實真正信根圓滿成熟的眾生, 佛隻要說一次,隻說一句“賴耶體常住”,真正信根圓滿成熟的眾生就能夠衷心信受,僅尊 佛旨,永不變異,不必一定此眾生已經證悟法身第八識,方能信此“難信之法”,因為信根已成就的緣故,就能夠有如此的功德受用,其人不久必證菩提。然而,第八識自性清淨而有染汙,確實也是難信之法,絕大多數眾生亦必要等到其人自證心量以後,才能如實親自體驗。是故當信 佛語:阿賴耶識具有常住清淨涅槃的真如圓成實性,莫如法蓮法師所說:“阿賴耶識是圓成實性與經論相違背。”

  3.阿賴耶識雙俱生滅變異與清淨真如常住體性

  《契經》中,雲:“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大寶積經》卷109佛雲:“然諸眾生不知我身內所住識有何體。跋陀羅波梨!此識善成就故,流至一切諸有,然諸有不染著。”

  《成唯識論》卷二雲:“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卷四又雲:“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持彼種故。”

  如 佛所教,亦顯現極成阿賴耶識為常住真心,為第八識,為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染法淨法一切法的所依,雙俱染法生滅與淨法常住體性的正義。故知法身第八識即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即是眾生位中的法身第八識,而此第八識無始以來為一切染淨法的持種識,其自身雖然函藏無量雜染種子,其本身自性卻是清淨而無染汙。

  三、如來藏亦雙俱生滅變異與清淨真如常住體性

  1.如來藏具有生滅變異染汙體性

  《佛說不增不減經》雲:“佛言:‘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央掘摩羅經》卷第四:“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次第斷諸煩惱得佛性,不動快樂,甚可愛樂;若不斷者恒輪轉生死。”

  《楞伽經》佛雲:“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此如來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雲:“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大慧!若無如來藏者,即無生滅。”

  《勝鬘經》雲:“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

  於《雜阿含經》,佛已明白顯說眾生皆有法身、第八識如來藏,此如來藏於眾生位時,為無量煩惱覆,具有染汙性,要次第觀行斷諸煩惱才能成為佛地的第八識,舍棄如來藏之名,改稱真如。顯見此如來藏於眾生位時,具有變異生滅性,不同於佛地第八識不動可樂的體性。於《勝鬘經》裏, 佛陀亦如是開示:“如來藏為煩惱染汙難可了知。”

  同於阿賴耶識的義理,如果在凡夫位的第八識如來藏體性是畢竟無變異性,那麽世間的現相,就應該是阿貓永遠是阿貓、阿狗永遠是阿狗、我們生而為人、就應當永遠隻能是人,永遠不可能修行變成清淨無染的 佛。 依照 佛所開示“當淨如來藏,及藏識名”,故知如來藏具有染汙變異的體性。

  2.如來藏具有清淨真如常住體性

  《契經》中,佛雲:“佛雲:‘金剛藏!如來常住恒不變易,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槃界,亦名法界。’”

  《如來藏經》:“佛雲:‘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入楞伽經》雲:“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為如來藏,入自內身智慧境界,得無生法忍三昧。”

  世尊明白告訴我們,如來藏亦除了具有煩惱染汙性之外,尚還具有常住清淨涅槃的真如性、圓成實性。

  3.如來藏雙俱生滅變異與清淨真如常住體性

  《勝鬘經》:“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

  《如來藏經》:“佛雲:‘如是,善男子,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複化導一切世間。’”

  如此,亦顯現極成如來藏是為常住真心,為第八識,為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染法淨法一切法的所依,雙俱染法生滅與淨法常住體性的正義。

  由以上所論述的正義來說,一切眾生皆隻有一個各自的第八識,而這個第八識在凡夫位的眾生裏,體性皆是自性清淨而有染汙,要待數數觀行後,才能成為圓滿究竟清淨的佛地第八識清淨真如。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如來藏也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雙俱無始以來清淨真如性與煩惱妄想生滅性,如來藏也是雙俱無始以來清淨真如性與煩惱妄想生滅性,如來藏的體性完全相同於阿賴耶識的體性,那麽結論必然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兩者唯是異名,所指的法義皆是眾生的第八識,皆是第一義諦。

  四、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義

  《入楞伽經》卷八 佛雲:“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為空阿賴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為空,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為不空。大慧!愚癡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刹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來藏故(或是破彼空不空阿賴耶識故。)”

  世尊在此明白開示,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皆是指法身,而且 世尊更指出這兩者不會同時存在一起,也就是說阿賴耶識不會與如來藏共處,兩者是同一個體,隻是稱呼不同,兩者誰也不是誰的所生法;就好像比喻說有一個女子,年輕時是媽媽,年老後變成了祖母,我們不能夠說媽媽跟祖母是不同的人、是兩個人,因為實際上媽媽與祖母都是指向同一個女子。

  又:《入楞伽經》卷七:“佛雲:‘大慧!阿黎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

  《密嚴經》:“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世尊在此亦是明白告訴我們,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而且 佛還告訴我們這個第八識離無常過,離於我過,具有非無常非有我的體性,不同於外道所提出的“我常”論義。此第八識於眾生位時,與無明七識共俱,常不斷絕,名為如來藏,即是阿賴耶;此第八識於佛地如來位時,則純淨無染,稱為清淨藏。然而,不論是處於如來地的第八識清淨藏,或是處在凡夫地的第八識阿賴耶,第八識其體性都是自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過。因此我們就能夠清楚的知道法蓮法師所說的如來藏出生阿賴耶識體性的論點乃是“不如理作意”的“自心現妄想境界”,這樣的論述與佛陀 世尊所開示的正理互相違背,佛子千萬不能認同此一論斷。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雲:“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如來藏(體不生滅心)+種子流注所生之生滅心

  “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賴耶識(體不生滅心)+種子流注所生之生滅心如來藏可分為不生滅如來藏涅槃心與生滅心七轉識,兩者合起來成就心生滅門法義;不生滅阿賴耶識涅槃性與生滅的七轉識,兩者非一非異,兩者和合起來名為阿賴耶識體性。故知馬鳴菩薩已經說明了阿賴耶識即是指如來藏義。

  永明延壽禪師亦言:“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相覓境,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

  由以上諸 佛菩薩所開示的正理,亦顯現極成“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為常住真心,為第八識,為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染法淨法一切法的根本所依,雙俱染法生滅與淨法常住體性的正義。至此,百年來對於唯識義與如來藏的爭議可以休矣,莫再依於前人不如理作意所延伸出來的無義戲論再起爭執,也莫再依循印順法師所提出的“性空唯名係”、“虛妄唯識係”,與“真常唯心係”來迷謬自他,莫要再無真實義諦的分別名相戲論來替代佛法,因為一切有情眾生皆是唯一真心第八識自心現量,別無它法。近代更有學人,強將佛法分類為賴耶緣起與真如緣起來解釋佛法,謂賴耶緣起的義理不夠完備,不能解釋凡夫如何能夠成為覺者的道理;而說真如緣起為後期所提出的佛法理論,其義理完善,依於自心現量來解釋凡夫讓自己成為覺者的義理,較賴耶緣起的理論更為成熟。其實,此種論述已經落於名相分別的戲論境界裏了,而真如緣起等理,其實本已存在經論中,但彼等近代學人卻不能真實理解,卻不能遠離此無義戲論。謂 佛已明說阿賴耶識具有熏習性,能夠現行往世所熏習的種子,成就異熟果報,這不就是如來藏所具有的自心現量體性嗎?故知近代學人多隻是從事學問研究,而沒有真實實踐的來了解佛法。

  第八識雖然方便施設有種種名相,或心、或空性、或法性、法界、法身、本際、阿賴耶識、異熟識、如來藏、清淨藏、無垢識,或真如,然而體皆是一,唯一第八識阿賴耶。禪宗祖師所言:“萬法歸一,歸於第八識;一歸何處?一即是一。”無有別義。古時,祖師為了要辦別判斷弟子們是否真實證悟此第八識,於是提出“一歸何處?”的疑問,來勘驗確認弟子們是否所悟真實、或是為落入行於境界相,不得自心受用的野狐禪中;再且,此句“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亦有事相上的無上密意;若有人於祖師正當口說“萬法歸一”,手伸食指於學人麵前比出1手勢時,口問學人“一歸何處?”學人若是福德因緣具足,此時即能識取自心,知1落處,離於境界相,從此得自心受用功德,不落於名相戲論,於事於理漸漸通達,不會如未悟凡愚、或是福德不具足之人,迷於事理,不辨真實義諦。佛菩薩亦一再地告戒佛子:若有心外求法者,即成外道;設有一法過於藏識者,如夢如幻,都不真實。再且,此 “一” 於凡夫地、於菩薩八地、於佛地,皆有不同體性,謂八地菩薩以下的第八識,或多分或少分,念念生滅,具染汙煩惱種子雜染性;八地以上妙覺以下菩薩離斷常一異生滅俱不俱二見,得自覺聖智究竟相初步成就,其第八識雖然具有異熟性,然而以煩惱永不現行故,非具染汙煩惱種子雜染性;佛地圓成四智,自覺聖智究竟相圓滿成就,其第八識真正常樂我淨,是故若說“一歸何處?”當知應歸真如-阿賴耶識心體。

 

五、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深入探討

在我們確認了藏識即賴耶後,我們應當再深入探究 佛為何要提出這兩個不同的名相來描述第八識呢?

賴耶識:依據佛經梵語的翻譯解釋,其義為集藏識,集藏眾生一切染法淨法種子,具有能藏所藏與集藏的體性。

  如來藏:顧名思義,即是組師們所說:“如來藏中藏如來”,藏識函藏具有能夠讓眾生成佛的體性。

  《成唯識論》卷三雲:“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麤重究竟盡故,不複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

  此處玄奘菩薩明白告訴我們阿賴耶識即是第八識,阿羅漢位因為已斷此識中所函藏的粗重煩惱種子,所以不再稱呼其第八識為阿賴耶識。

  玄奘菩薩隨即又告訴我們:“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說:

  如來無垢識  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舍故。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舍,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舍。無垢識體無有舍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是故我們知道,心、阿陀那、所知依、種子識、阿賴耶、異熟識、無垢識等等皆是吾人法身第八識的稱呼,唯是在佛法的修證次序上,為辨別果位性質上的差異,所方便如理施設的名相。

  我們不能說因為 佛菩薩說:在修行上應當要舍棄阿賴耶識與異熟識,我們就認為阿賴耶識與異熟識不是法身第八識,以致錯誤地“因為阿賴耶識與異熟識非究竟,尚有變異性”,就認為應當要另外尋找一個真正清淨的第八識。我們應該要了解:就是因為我們尚未成佛,所以我們的第八識就一定會有染汙,不是完全的究竟清淨。完全清淨無染汙的第八識,隻有 佛的第八識才有如此的功德,佛地以下所有有情眾生的第八識或多分或少分或微細分都函藏有無明煩惱的種子。再且,或阿賴耶識、或異熟識、或如來藏、或真如等等的稱呼,都隻是一個名相,一個指稱,根本上是性空,不是實際、實相無相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種種對於它的稱呼都不能究竟的代替它的真實存在性, 是故 佛說諸相非相,一切法如幻、遠離心意識、有無不可得,唯識學的百法千法萬法億法無量法通通都屬於二無我的聖教義,都不能取代阿賴耶、異熟、無垢識的本來實相存在,是故 佛說: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

  “依如實智慧修行得名為佛,非心、意、識、無明、五陰得名”

  “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至此極成在法義、法理、法相上,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義,唯是為區別有情眾生在佛法的修證次序上,為辨別果位性質上的差異,所方便如理施設的建立相。非如法蓮法師所說,在阿賴耶識外別有如來藏,也不是“阿賴耶識為如來藏所生或所顯而說與如來藏不一不異”,作如此說者,即犯兩重第八識過失,一切有情眾生不能有兩個第八識共存,佛地亦然,現見如是,法蓮法師誤解認為阿賴耶識隻具有生滅性,故暗示阿賴耶識為無自性性,以為如來藏不具生滅性,而將一心函蓋二門的真心,強行分割為二心再取其為真心,或誤認為如來藏是另一心,出生阿賴耶識,以想像之如來藏為真心,造成諸多法義上的過失。法蓮法師之所以會做這樣的論述,乃是因為其入於不如理作意邊見邪見裏,來解釋佛義,遂在佛法上犯了大過失,應當悔過,後不複犯。若能如此,則法蓮法師仍然不失為佛教界之勇猛菩薩,善知慚愧、善能護法故,其 餘一切同做如是論述者,亦應於佛前大眾前懺悔,永不複做,如此尚不失菩薩身份,則佛教幸甚,佛法幸甚。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正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