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明力不覺心動--業識

(2017-05-04 10:04:24) 下一個

    上次 提到《大乘起信論》的:“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大乘起信論》卷1)說到意根在今世的相續,以及三世的相續情況,這都是由於阿賴耶識之中,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不斷地種入與意根相應的無明業種,所以才使得意根不肯滅除自己,因此就不斷地現行運作。即使是這一世的壽算到了,舍報之後,意根也會促使阿賴耶識又出生了中陰身,而有了見聞覺知,之後才隨著那一世的業果,往生到下一世去,這才有了三世的相貌。

  在《大乘起信論》之中接下來提到:【此“意”複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謂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大乘起信論》卷1)所以在《三乘菩提入門起信》之中,接著就要來和大家談談“意有”五種異名,其一的“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

  這一段論文之中,提到了意根的種種異名。也許有的人看到這一段論文之後,會生起了一個念頭:“為什麽要把佛法說得那麽複雜?”或者是說:“為什麽菩薩要這麽囉嗦?”因為這個人心中也許會想說:“事情不是要越單純才越能夠使人容易了解嗎?”然而世間法之中,往往一件事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相貌,譬如說:某甲名為張三,同事都叫他老張;在社會上與人往來,又被叫作三哥;宗族之中的長輩,也許就叫他小三,當然這不是現在一般所說的第三者,而是說他因為排行老三,又比對方年幼的緣故。所以隨著其人際關係的差別,還會有種種的異名,但這一些異名,全部都指向張三這個人,代表著他與人們有著種種的關係。知道他叫張三,這隻是了解這個人的一部分特質,若是全部的異名都知道了,那就越發了解這個人的一切特質了。

  同樣的道理,佛法之中也有類似的情況,而隨著所知越廣、所證越深,就可以施設更多、更不可思議的名相來形容某一個法。又譬如說:眾所周知的 佛有如來等十號,一般人若是要一一去了解這十號所代表的意涵,說句實在話,這已經都是很困難的;世尊正是了解娑婆世界此時眾生的根性,所以才略說佛有十號。然而在八十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2之中,有一段經文是這麽開示的:【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換句話說,其實 佛是有無量無邊的名號,而這些名號正可以顯示出第八識真如心無量無邊的體性及妙用,隻是隨著那一個國度的眾生,隻作局部少分的示現。若是菩薩於 佛的無量無邊名號的意涵,都能夠具足了知而親證,菩薩就是於如來藏的所有體性妙用都完全證得,而是當得一切種智的時節了。

  現在回到意根的種種異名上來說。一般所知,意根又名第七識末那識,就顯示出祂是意識的俱有依,也是法界中八個不同體性的心其中的一個,又說明了祂有思量作主的體性,然而祂不隻有這幾個異名,因為一般的眾生要能夠知見意根的相貌,都已經很難了;絕大部分的人隻能夠見到意識的一些作用,甚至於說意識的細相,或者是其種種的變相,也是不知不證的。從這樣一些已經存在於一般眾生的現象之中,馬鳴菩薩就想要讓大眾更進一步去了解意根,因為這一個部分,尤其對大乘法的修證轉進上,是扮演著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接下來,就依於《大乘起信論》之中所提到的“此‘意’複有五種異名”。首先來看看這裏所說的第一種異名叫作業識:說的是因為有與意根相應的無明業種,被執藏在阿賴耶識之中的緣故。然而隨著意根與這一些煩惱業種相應的狀況下,不但意根末那識不肯讓自我消失,見聞覺知心也因此而現行,就有了三界之中各個層麵的生死相續了,這就是不覺而一念心動。

  我們每一個人今世在人間入胎之時,是隻有第七、第八兩個識。第八識的恒當然是無庸置疑,因為祂是無始無終的,而且又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不分別六塵,更不在其中思量,同時更不作主。而在這樣子的狀況下,為什麽有情都會再度受生?對啊!前麵已經簡略地說明阿賴耶識的體性,所以祂是不會知道要去投胎的,原來去投胎的是由意根作決定的,依於什麽作決定呢?總不能說像外道說,隨便在虛空抓一些種子,就憑著它而入胎;要是這個樣子的話,每一個人入胎都要碰運氣,那這也無怪乎說,現代的社會之中,就會有那麽多怪力亂神的事情發生了,因為眾生都想要碰運氣啊!於是乎就被有心人士加以利用而誘騙之。所以意根作決定而入胎的所依,是那一位有情前世的善惡業造作,業種落謝之後就執藏於阿賴耶識;善惡業的造作雖然有前六識的參與,但背後作決定的還是意根,所以說這一些善惡業種就與意根是有聯係的。由於一期生死之後,於中陰位中又現起相應的境界而加以了知,這就是不覺的現起。然而不覺的同時,由於貪著境界的緣故,又伴隨著另一分無明而說一念心動了,接著就有入胎的其他狀況相續著,所以這裏稱意根為業識;因為祂是眾生輪回生死的根源,由於祂在無始劫來一直是恒審思量的,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有著種種普遍計度、執著的體性,而祂又是處處作主、時時作主,乃至是刹那刹那作主,眾生一舍報了以後,祂又緣於業種使得眾生無法離開生死輪回,而稱意根為業識。

  當然這裏所說的是一般狀況,而不包括菩薩乘願,或者是諸佛慈悲的示現的那一種狀況。不是也聽人家這麽說過嗎:“你唷!就是有這個業,所以才一直都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困境。”這當然是隨順一般世俗所說的,但有時候不免也會被有心人士所運用,而作為詐騙的工具,所以真的應該要特別小心。然而從貪瞋癡的煩惱來看,若是於往世貪的習性是比較重的,譬如說貪看男女色,當前六識和合運作而了知了帥哥美女的塵境之後,意識還會特別地去簡擇某甲的身材是比較漂亮的,某乙的那一種韻味是特別甜美的,或者是喜歡某丙的音聲是粗獷豪邁,某丁走過去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隨著每一個人的喜好不同,而有種種的狀況,但總是離不開男女色貪的大範圍。前六識如此配合於不同的喜好目標,完成了進一步的分別之後,意根當然就是這一些運作背後處處作主的,所以也執著不同喜好的勢力,這些種子就被收藏在阿賴耶識之中,未來世若是仍生而為人,雖然前六識不與過去世相同,但意根是一樣的,當麵對與過去世所觸的類似塵境,意根就在背後主導而去攀緣,所以看到帥哥美女的時候,又不免有目不轉睛的情況現前,因為意根是會與這種一念無明相應的。

  同樣的道理,若是過去世所熏習的無明,是偏向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是不喜歡而生瞋的,一樣的,也由前六識配合而了知人與事,了知的同時,對這個人或是對這一種事生起了瞋恨之心,意根依然在背後處處作主,這一些瞋恨的種子,也被收藏在阿賴耶識之中,未來世若是因緣和合又與此人相遇,雖然與過去世那個人的麵貌是不相同的,今世彼此之間也不認識,卻不知道怎麽地就對那個人產生了嫌惡的念頭,而若是過去世不喜歡的事情現前時,有時候不自覺就會脫口而出:“哼!怎麽又要叫我去做那一種事!”心裏麵當然是老大不高興,所以這也是無明不覺心動的業識,現前主導運作的一些狀況。甚至於說,今世特別喜歡吃哪一種食物、偏好哪一種說話的韻味啊、喜歡哪一種生活的環境啊,也都是跟這個有關係的。但這是無明的程度比較輕,而又沒有其他的惡業之下,而有著過去生的習氣,今世遇緣而現行的狀況。

  若是說過去生的一念無明是極其粗重,而且加上是數數熏習,可能會導致什麽情況呢?譬如說,在《大智度論》卷17之中,龍樹菩薩開示了一個典故:【如一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餉僧酪,時沙彌每得殘分,心中愛著樂喜不離,命終之後生此殘酪瓶中。沙彌師得阿羅漢道,僧分酪時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此是蟲,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蟲本是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生此瓶中。”師得酪分,蟲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以酪與之。】這個部分的論文文字上的本身,就已經很口語化了,而且是淺顯易懂,所以就不再進一步語譯了。

  這個例子說的是一個沙彌對奶酪的貪愛,而且是得到奶酪之後,是心中愛著, 樂喜不離,因為這一分一念無明是極其粗重,加上每得殘分的數數熏習之後,意根執取的勢力就變得很大,所以這一位沙彌舍報之後,意根就令阿賴耶識出生中陰,而趣向相應的旁生道,成為一隻酪蟲。這就是經典中所說的“心取畜生、蟲蟻、鳥獸”的道理。業種雖然是收藏在阿賴耶識之中,業識意根卻與這一分無明相應,乃至是執取不舍。意根在無始劫以來,一直是恒審思量的,也因為有意識的分別、貪著的緣故,越發的而有了普遍計度、執著的體性,所以執取五陰的種種,乃至是不斷地增長一念無明的業種而執藏於阿賴耶識之中,才使得眾生無法離開生死輪回。

  這個道理,舉一個例子就可以很容易了解。帶過孩子的人多半會有這樣的經驗:大約是四、五歲的小孩,當他睡飽了醒過來以後,開始一天的活動,假如有他喜歡的卡通,或者是有他喜歡玩的玩具,他可以一直玩、反複地看;在一旁照顧的大人也許都已經累癱了,靠在沙發上想要休息一下,無可奈何的,這個小孩子就還繼續地在玩耍。意識在了知、享受玩具與卡通,認定其十分殊勝,意根就隨著而生起強烈的執取,雖然不知道他到底會玩到什麽時候,可是父母在一旁也許就會說:“你已經玩了一天了,該休息睡覺了。”小孩子怎麽說呢:“不!我還要再玩一會兒。”或許也許會說:“不!我還要再看一下卡通。”而且是語氣十分堅持的。父母有時候真的叫作愛子愛女心切,於是就會說:“那隻能再玩十分鍾噢!”到這個時候,似乎兩方麵已經妥協了,父母到廚房倒了一杯水出來,想再陪小孩子十分鍾,不過這麽一進一出,不到一分鍾的時間,看到小孩子已經在沙發上睡著了,而卡通還持續地播放著;因為即使意根強烈地執取,要繼續地玩下去,但終究也抵不過色身的疲累。

  長大了以後叫作成人,道理還是一樣,依然不停地向外攀緣五欲,隻是其內涵與小時候是不同罷了。不停攀緣的結果,就使得意根對塵境的執取性增強,這都是由於貪著五欲的煩惱所生。長久反複地追求之後,臨命終的時候,業識自然地又讓阿賴耶識生出了中陰,有了中陰身以後就會有下一世的五陰,也都是為了想要繼續能夠再領受塵境,這就是不覺而一念心動。因為有與意根相應的無明業種,執藏在阿賴耶識之中的緣故,見聞覺知心就因此而現行,就有了三界的生死相續了。

章正鈞 “意”複有五種異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