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悟證般若前簡擇真善知識

(2017-04-21 10:26:23) 下一個

     古來善知識大德常說:“佛法本然現成,一切具足,無餘無欠,均為自家珍寶,莫向外求。”雖然說是佛法本然現成,但是因為無明的緣故,所以於真實的佛法都不知不見,都一直向心外求法,所以就會有外道的名相出現;想藉著這樣來警醒學人,回頭尋覓自家珍寶。可是在這個末法時代,善知識語重心長,卻往往被說為邪魔歪道,真的是可悲也可歎!所以,應當依止真正善知識而修學,在外門熏習六度之後,再進一步從般若波羅蜜的知見,來熏習五度的內涵;這樣才能夠讓你在一念相應、親見如來藏的時候,智慧有如泉湧。你這個時候才會真正知道說:學佛的過程中,能夠有善知識隨時的攝受著,這是一件多麽重要、多麽幸福的事!這個時候你也才能知道要感恩於善知識的道理於一二啊!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如何簡擇真善知識。

    求悟般若前,要如何具足前述的知見呢?當然是要親近善知識來聞法,聞法之後再加上自己的思惟觀察等,最後才會有親證的因緣。可是,什麽是善知識呢?在佛法中有一種善知識,就是三藏十二部。可是老實說,對一般人而言,這一種善知識正是相見不相識,那說得比較鄉土一點的,就是有讀沒有懂;因為表麵上的語言文字的意思都知道,可是就是不懂 佛真正開示的義理到底何在。那結果還是要靠菩薩,來為他斷疑解惑。

  所以,這裏的善知識,還是依一般的人法界的狀況來作說明與分別。有可以教授世間法的知識,譬如說是教茶道的老師,教舞蹈的老師,或是教棋藝的老師,等等等等;乃至於外道世俗傳授風水啊,算命卜卦啊;還有一直到現在還有所謂的股票分析,包括飲食、烹調等等,那這些全部都稱為老師,這樣真的是林林總總,多得不勝枚舉。但是,這其實還不能稱為善知識。中國古代的儒家也有老師,而這種老師的地位比較崇高,因為他能夠為弟子傳道、授業、解惑,那這才不妨說是世間法中的善知識。可是,古時候禪宗叢林裏麵就不是這樣哦,那是要有證悟開山的人,才可以稱為老師;譬如說南泉普願禪師俗姓王,自稱“王老師”。所以在禪宗叢林裏麵,老師這一詞是非常崇高的,因為他才是真正可以傳道,也就是傳佛菩提道的人,那這樣才可以稱為佛門中的善知識。因為佛法有二道——“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而對於親證這兩種法的修行者而言,都叫作見道,也說都是證菩提。

  假如我們把上述佛門中善知識的層次,把他降低一點來說,能夠為學人解說真正解脫道正理的善知識,在經典裏麵又是如何稱呼的?我們就來看看《雜阿含經》卷第一裏麵是怎麽說的: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雜阿含經》卷一)

  換句話說,這種善知識叫作法師,是能夠為學人解說正確的解脫道內涵的人,是能夠為學人解說解脫道之法的老師。這種解脫道的法師,會明白的為學人說明,說五陰是如何虛妄的,那要親證解脫果就是要一一觀察自己的五陰,因為五陰是虛妄的,所以進一步能於五陰的一一陰,生厭乃至離欲、滅盡,最後達到真正的寂靜。

  而五陰的一一陰內涵,現在學人多有誤解,但這個部分不是現在要進一步闡述的。各位可以親近真正分證解脫果的善知識來修學,當然也可以參閱 平實導師七巨冊的《阿含正義》,那相信在這裏麵,都可以滿足您所想要的。反觀那一些執著離念靈知、清楚明白的心,前念斷已、後念未起時等等種種的狀況,都是未斷我見的人,那這怎麽可以稱為法師呢?怎麽可以稱為善知識呢?這種人其實不應當稱為善知識,反而應當稱為惡知識;因為他們不但會殘害眾生的法身慧命,也會讓眾生造下大妄語的業,那這個果報是非常可怕的。

  那麽上來所說是能夠教授解脫法的善知識,而依於修學佛菩提道的標準而言,善知識至少是應當可以幫助您見道,也就是佛菩提道最低的見道標準——七住明心;乃至於可以讓你眼見佛性,並進一步修證道種智的人,這一類的善知識就更加尊貴了。假如說單從明心見道而言,這一類的善知識,不但教導您應熏習的般若正知正見,也就是主要的法;也會勸令學人隨分修集前五度的福德資糧,也是次要的法;那這樣才能夠在因緣成熟的一刻,親見本地風光,也就是親證如來藏,這樣叫作真見道。而這一類的善知識攝受眾生見道的方便,略說有下列十項:

  第一,這種善知識他不會破壞佛子悟明心性的信心,並且也願意幫助他成就。因為善知識了解說,佛菩提道的親證內涵叫作不可思議,所以他不會動不動就對弟子說:“末法時代開悟甚難,你們就不要求開悟了。”那請問:在這種狀況下,你要前來求法的學人如何是好呢?當然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來了一批新的學人,可是先前來的學人卻因為無法可學而紛紛離去。因為祖師們尚且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既然叫作不可思議,不像解脫道內涵是可以思議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可以為其明說啊!因為,為其明說的結果,就會讓他因為沒有參究的過程,而失去體驗真與妄的簡擇力。那假如隻是單純退失於佛菩提道,那還要算是萬幸;要不然因此而毀謗了義法,那個後果就更堪慮了。

  第二個,是說這一種善知識,是要能夠教授修禪的知見而沒有錯誤。因為不可為其明說,所以善知識得要想方設法來為學人宣說禪。那這包括說,諸方以定為禪、以離念靈知、以清楚明白的心、以前念斷已後念未起等等作為禪,那又為什麽說它是錯謬的原因,讓學人能夠遠離錯誤的知見;進一步又以種種的方便,為其遙指明月。能夠這樣為學人鏟除錯誤知見,又以正知正見來引導,學人才更有證悟的一刻。

  第三,說這樣的善知識,是要能夠接受定期的諮詢。可是即使善知識已經這樣百般地施設,還是會有很多學人,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善知識所要宣說的義理。善知識於是還要進一步為他施設,讓學人可以定期的當麵來請法。那透過這樣的方式,不但使學人的疑惑可以立即解除;而且也讓學人對於善知識的有問必答、所答切題那種慈悲與智慧的勝妙,有了更進一步的體認,也從善知識的身、口、意行上,更加相信說佛法是可以親證的。

  第四,善知識是應當有善巧方便,可以建立學子參禪功夫的。在學人熏習禪法知見的同時,善知識又會施設他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幫助。因為善知識非常明白,參禪這一件事情,不是學問的研究分析,也不應當讓它落入意識的情解,否則隻會障礙學人,令其無法生起勝妙的智慧。因為,首先得要知道說,什麽是參禪;然後進一步明白說,要可以參禪所應具備的條件又是甚麽;然後再以方便善巧,來具足這些條件。這也就是說,參禪除了要有正知正見的熏習之外,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定力,來作佛法上的觀行。而善知識因為自己走過這一條路,所以,也有能力可以教導學人也同樣走這一條路,

  第五,這樣的善知識,他必須是悟明真心並親見佛性而不退失的。善知識為什麽可以成辦這樣的事業?因為他必定是真正於佛菩提道上有所親證的人。因為自己悟得真,再加上定、慧均等,而能夠破第二關而眼見佛性,所以當然更有方便善巧來接引學人。這絕不是像有一些知識隻會為眾生說:“你們不要問我有沒有開悟,隻要我能夠幫你們開悟就可以了。”或者又說:“開悟的人從來不會說他自己開悟。”這樣豈不是有籠罩眾生的嫌疑嗎?或者更進一步,其實是一盲引眾盲,那豈不慘哉!因為 佛與曆代真正開悟的禪宗祖師,都是表明自己是已經開悟的,因為 佛說自己已經成佛,祖師也說入門必須要辨緇素,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方便來接引眾生。

  第六,這一位善知識必須是有大願心,發願幫助佛子究明心性。這一位善知識必須是極有悲心,所以才會發下大願,努力去幫助佛子究明心性。為什麽這麽說?我們來看看世間法的善知識,雖然也願意幫助學人,但有時候多半是需要有相對的條件。這就好像中國古代的儒家老師,必須要收束修。可是這一位善知識,他不但是以作義工的方式,來付出自己的心力,也隨分做金錢上物質的布施,目的就是希望說,有緣的佛子能夠安住其心,好好地來修證佛法,究明心性,那這當然也是善知識最樂意看到的事情。可是,一般人無法了解,要教導攝受學人能夠究明心性,這是一件多麽龐大的事業。單單說要攝受學人能夠斷我見,就已經不是一般人所能夠,乃至是願意去成辦的。所以說,這一位善知識所發的大願,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發起的。

  第七,這一位善知識是要能指導禪子悟後起修的。佛菩提道的修證,並不是說開悟了以後就已經修學事畢,萬萬不可以把古德說“一悟即至佛地”這種方便語,拿來作為懈怠之語;因為現見真悟的禪宗祖師不是佛,而十住到十地的菩薩也不是佛。這樣你就會明白說,開悟了以後還有一大段悟後起修的路,要繼續走下去。那麽,誰能夠作為這些悟後起修菩薩的依止呢?當然就是要有一位證量更高的善知識,才能夠成辦這樣的事業。

  第八,這一位善知識他會讓你知道說,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應當要承事修學,不應當以世間法來自我障礙。所以說,這一位善知識的示現,是足夠讓學人深刻地發起恭敬心來承事修學。因為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雖然不能沒有善知識的攝受,但是學人假如因為世間法的知見而自我障礙,這都不是善知識所希望見到的事情。什麽叫作世間法的知見?比如說他會認為說,某某人又沒有出家,某某人又沒有三頭六臂,等等。善知識即使再不希望說見到這一些事情,可是這一些事情還是會發生的,因為這裏叫作五濁惡世。那即使善知識示現的是多麽平實,但是還是無可奈何地會被譏評。

  第九是,這一位善知識是要能夠不畏勞苦,舉辦短期精進共修,來幫助禪子明心見性的。前麵說到,一般人想要能夠斷我見,就已經是很困難;更何況說,這一位善知識所發的大願,是希望眾生都能夠親證佛菩提道的。所以說,除了要開班教導學人禪法的正知正見的同時,他還要教導學人如何具足定力來參禪。最後,他觀察學人因緣成熟以後,還要不怕勞苦地施設短期的精進共修,讓學人可以斷疑解惑,才能夠專心參究。而善知識以他的大智慧,可以讓學人在參究的過程中知所轉進,這是遠超過自己辛苦參究大半輩子的。那各位這樣想一想:您還能夠到哪裏,才能夠值遇這樣的一位善知識呢?

  第十個部分說,這位善知識會讓你知道說,尋覓善知識不是行腳參方,不可以生慢。這位真正的善知識,他會讓學人明白,不是說開悟了以後就修學事畢。所以自己萬萬不應當生起慢心,以為說:唉呀!自己開悟了就跟善知識的智慧是一樣的。因為善知識會顯示出種種智慧的功德,讓學人永遠遙不可及;原來總以為說,善知識所說的、所證的自己也具足了;才不過一會兒,卻又明白說自己遠不及善知識之所證,那這樣就可以讓學人死心塌地的繼續去修學佛法。

  所以,佛菩提道中的善知識真是難值難遇,這就好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六裏麵這麽說:“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

  善知識出興於世,不完全是說隨著善知識的願力就能夠成辦。譬如說,假如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時代,假如是在路有凍死骨的饑荒年代,假如是在君王以邪惡的律法治國的年代,不是善知識不慈悲不願意出興於世,而是說即使善知識慈悲而出興於世,於弘揚正法的廣利人天的事業也無能成辦,要不被虐王所害,要不也隻能隱於山林;這不是善知識不慈悲,而是共業眾生的福德因緣不具足的緣故啊!

  真善知識出興於世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能夠讓福德具足、有緣的眾生在佛法上大得利益,能夠迅速的超劫精進;有弊的是,會讓福薄知見偏邪的眾生,由於大大的失去名聞利養而大興誹謗,死後當墮惡道。因為有真善知識出興於世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現象是一般眾生所無法了解或接受的。因為看到或聽到善知識常常在說諸方大德,誰的法義又錯了,錯在哪裏呀,對的法義又是什麽等等;一般的眾生他不會去思惟說,對的法義是什麽,對自己的幫助又是什麽,而自己是不是為了修學正法而來,或者是隻是單純的喜歡某一個善知識罷了;隻看到說真正的善知識常常在說諸方大德的法義錯誤的這樣的表相,那就根本忘記了當初學法的時候,如何又如何地向 世尊、向 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等相求,求什麽呢?“讓我遇見一個善知識吧!我一定好好的跟他們學法。”隻如今,真正的善知識終於出現在他們麵前,卻隻在事相上說真正的善知識如何又如何,絲毫不肯靜下心來看一看說,善知識的著作寫的是什麽。所以說真的是“得見知難”!

  沒有福德因緣識得真善知識,當然與善知識就是“得親近難”;因為不願意看善知識的著作,也不願意去聽善知識的說法,那怎麽有可能與善知識共住呢?當然就是“得共住難”。這樣一來,學法的因緣蹉跎下去以後,真正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乃至是要何生何世,才能夠親證真正善知識所弘傳的佛法大意,所以才說“得其意難”;更不要說可以隨順善知識的教導,繼續在法義上深入實證,那當然更是“得隨順難”。

  所以,您要是真的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就應當承事修學,有疑問就問。那聽完善知識的開示以後,還要詳細的加以思惟;善知識所說的假如是對的,我們就應當奉行;那假如您對善知識所說的有所疑惑,就應當再三請益;除非您覺得說,與其機緣不相契合,所以才會另覓善知識參學。那這樣生生世世與善知識相隨,成佛之道才能夠迅速邁進。

  佛在《屍迦羅越六方禮經》有這麽一段經文,佛言:“善知識複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大多數人看到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多半可能是隨著世間的法的認知而去理解這一段經文,所以就有可能會想到說:第一個部分是說,善知識因為德高望重的緣故,所以應當是能夠為眾生做排難解紛的事業,乃至進而止息了種種的爭論;而第二個部分是說,善知識因為了解惡知識所作所為對眾生是沒有利益的,所以往往會出來訴說惡知識所說的、所做的等等的過失,目的都是進一步要勸阻拯救那些中了惡知識毒的人;第三個部分是說,善知識因為閱曆豐富,乃至於他是博古通今,所以能夠教令眾生如何去營生、如何去治生;第四個部分是說,善知識所以德高望重,都是因為博學多聞的緣故,那在這種狀況下,他當然也能夠教令眾生深入書中的黃金屋。

  可是,在佛法中的另外一層意涵又是什麽呢?

  第一個部分說,真正的善知識,是由於通達了三乘菩提,所以能夠在眾生遇到了法義上的爭論的時候,為他們詳細解說對與錯,都能夠止息他們之間的諍訟。

  第二個,遇到有以錯誤的佛法來教導眾生、誤導眾生的假名善知識,對於欲隨惡知識的眾生,這個善知識還會用種種的方便,以真正的佛法義理,來曉以大義而諫止之,使他們不會繼續修學錯誤的法。這就好像 佛在世的時候廣說妙法,又隨著六師外道的足跡破邪顯正,讓眾生遠離惡知識的邪知見,佛這樣做非但不會是不如法,反而更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蒙受很大的法益。

  第三個部分是說,佛法中的治生,更指的是經營自己的未來生,尤其是指未來無量世的佛菩提道。而真正的善知識,從自己通達三乘菩提所得的智慧跟心路曆程,他能夠廣為學人施設種種方便,讓他不隻可以修集來世的人天福德資糧,更能夠成辦未來世久遠佛菩提道的資糧;還進一步讓學人發起種種的意樂,自自然然的歡喜的去奉行,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說,什麽是對他們的佛菩提道的進展是有利益的。

  第四個部分說,善知識還會不辭辛勞的廣開法宴,而由於親證勝妙法的緣故,說法的時候從自心流注,言之有物,深入淺出,乃至妙義橫生,能夠讓原本不喜歡經道的人歡喜而生信心;善知識同時還會教令學人,於經道之中隨所聽聞而一一修證,乃至於說日益深入,之後也能夠為眾生演說甚深的法義。

  所以,真正的善知識,在世間出現的相貌眾生是很難辨識的,福薄、知見偏邪的眾生是很難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的。因為往昔沒有修福,又因為往昔曾經與善知識有所怨隙,再加上情執深重,受了惡知識的蠱惑;再因為說,隻看見說他的外相是否出家,不知道說佛法的親證是與外相是沒有關係的;所以當然就不會想要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那麽就更無從知道真正善知識所說的義理勝妙啊!即使是些微的法義也無從體會啊!

  然而,假如是真識得真正的善知識,你想要親近而求法,真的也是很難,因為他多半的時間一定在忙著如何去利樂有情;不是不願意接見你,真的是很忙。但是,當他在為大眾說法的時候,你不妨也可以隨順前來聽經聞法。至於說是不是能夠真正的體會到善知識所說的真正義理,那就隻好隨順每一個人的因緣吧!

  佛在《屍迦羅越六方禮經》接著又這麽說:“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

  所以,真善知識真的遇上了,真的是可以“從一而終”啊,但是這個前提是,所遇到的是真善知識!那麽就修學佛菩提道進一步的標準而言,這一位善知識是至少應當可以幫助你見道,也就是佛菩提道的最低的見道標準,就是可以讓你進入七住位明心。因為對求法若渴的你而言,今生假如有這個因緣親近真正的善知識熏聞正知見,乃至於說可以盡形壽的繼續熏習,那是要有多大的福德因緣才可以成辦!然而依此因緣,未來世的佛菩提道之中,更當有善知識繼續攝受,真的是何其幸福啊!所以說,你所要依止的老師,是一位能夠為你宣說佛法中的正知見,而不是邪知見喔。換句話說,他應該是一位善知識,這樣才能夠作為你的依止,而老實的修學下去。那至於說他能夠教你到什麽程度,或者是說你不能夠再學到你想要學的東西,進而另覓善知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是話又說回來,你如何有把握說生生世世都能夠值遇真善知識呢?那當然第一個部分,你就應當要發願,發什麽願呢?這就好像正覺同修會裏麵“同修發願文”中,有一段是這麽講的,裏麵說:“願我修學大乘理,不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受學大乘第一義。”因為“願我修學大乘理”目的是要“受學大乘第一義”,所以,理當就應當希望“不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可是,這個“不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的願可是真難發;因為菩薩性不具足的緣故,又因為簡擇慧不具足的緣故,所以發了願歸發了願,發的卻是不實在的願。

  那麽接下來說,發了願以後就沒有事了嗎?發了願以後就等著它自己實現嗎?當然不是嘛!這就好像世間法在講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些人往往沒有智慧,又加上福德資糧不具足,所以就聽信了假名善知識的即身成就法,失身傷財的結果都還算是小事,還要去麵對說破戒毀法,以及將來尤重純苦的不可愛果報,那才是大問題啊!所以說,為了要達成世間法的目的,都要努力以赴,更何況說這是世出世間的上上法,那當然也要付出相對的努力,才能夠期待說生生世世“不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可以成就嘛!那未來世的學佛之路都可以是坦途。

  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辦呢?三句話不離本行,既然是想要“受學大乘第一義”,當然就應當依據大乘法的六度萬行來熏習修學,才能夠因果相符,有了六度萬行的因,才會有“不久見道證真如”的果。好,也許你會說:“哎呀!這個不急不急啦!等我老了以後再來學佛。”可是說一句您不中聽的話,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老的這個階段喔!也不是說每一個人老了以後,都能夠想要做什麽就能夠做什麽呢。好!這個部分又牽涉到每一個人福德因緣的狀況,這就跟主題相去太遠了。

  我們現在回頭來說,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個六度萬行過程這麽久,時間又要花這麽長,又這麽辛苦,我隻是想要說‘不久見道證真如’,那到底有沒有那個所謂的‘不久’的方便可以施設?”那我就要老實的告訴你,這個六度萬行就是不久的方便施設,它可以讓你長劫化為短劫,迅速的達成不久見道證真如的目標。

  可是在這個之前,不妨你也可以問一問說自己一些問題,什麽樣的問題呢?譬如說,到底你是為了什麽想要證這個法?如同前麵所說,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是這麽辛苦,還要舍棄種種的五欲諸法,你如何能夠下得了這個決心呢?也許你會回答我說:“我現在已經心得決定了,成佛之道雖然時劫久遠,又這麽辛苦,但是卻比不上往昔、未來長劫的辛苦。為什麽我會這麽說呢?因為用想的就知道啊!今世在人間,雖然在五欲上的受用還算是過得去,可是畢竟還是有很多問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啊!那我左思右想,東尋西覓,最後找到了佛法,而且我也相信說,佛法能夠為我提供解脫之道。先不說我今世在這個人間是怎麽過的,想當然爾,往昔長劫已經在種種的辛苦之中度過,所以我現在還一直在尋尋覓覓;我也了解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個道理,雖然你說六度萬行修學佛法的過程可能會很辛苦;問題是,假如我現在不開始努力,那我不但過去無量世在種種的辛苦中度過都是白白受苦了,那想一想說,未來又有無量世,又要重新再受那些種種的辛苦,所以說想到這裏,我不趕快學佛,那要等到什麽時候呢?”

正鈞: “開悟證般若前應注意事項—簡擇真善知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