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受蘊

(2017-03-28 09:59:28) 下一個

     我們之前約略講過五蘊,為什麽要談五蘊呢,這裏再稍微給大家複習一下。之所以要談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項內容,最主要是希望讓大家透過這個五項內容,更精確掌握什麽叫作“我”;如果我們一旦掌握了什麽叫作我之後,我們就有機會能夠真正的對治煩惱、減輕煩惱,或是到最後究竟解脫於煩惱。所以對於這個五項內容,我們在了解的時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項的意思是什麽之外,並且最好各位觀眾在聽的時候,聽了之後最好能夠自己反覆的思惟:我們是不是有執著在五蘊裏麵的任何一蘊,然後把這個其中的任何一蘊當成是自己最寶愛的,乃至於說念念都執持不忘?甚至把五蘊中的任何一項,把它當作是我們接下來的修行應該追求的目標,那這個就是剛好跟 佛陀所開示的背道而馳了。所以,我們要建立的就是說:五蘊的內涵,每一個蘊,當各位了解它的意思之後,應該要思惟每一個蘊它本身是如何的虛妄不實,不值得我們把所有修行的法身慧命全部都放在這裏。所以這是要先跟大家說的。

  上次我們談到了,跟大家解說了色蘊。接下來,我們也是要想辦法跟大家解釋受蘊。當然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可能用比較直接簡單的方式跟大家說明。

  首先,受蘊的這個“受”這個字,我們說最直接最簡單的解釋跟理解就是,它是感受。那往往我們不妨看看,我們所看到的許許多多世間的人,其實大家都常常會講說:什麽樣才是人生呢?比方說我們會經曆過一些時刻,那這個時刻呢,特別讓我們覺得說舒暢快意。比方說,我們也曾經看過一個人說,當然那個是一般的,我們說是一般閑聊的場合,有些人就是說:什麽才是人生呢?隻要是這個工作做完了,沒有太大的這個困擾;並且做完了之後,能夠舒舒服服的在公園裏麵擺一張躺椅,然後並且能夠口中能夠喝著很好喝的飲料,然後看著夕陽,這個就是他認為說,這個就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標了!所以像這類型呢,這類型的其實就是在追求,我們說比方說麵對境界的時候,有一些舒暢、有一些快意的這些感受。除了這些感受之外,其實有更多的人,在談到人生的時候,往往許多人會說:什麽是人生呢?人生就是由許多我們說許多感動的時刻,所串連起來的,叫作人生。所以,這樣子的說法不外乎是,就是把人生的許多許多比較具有深刻感動的回憶,把它當成是人生的一個指標,甚至當成說人生最珍貴的部分。

  當然這些部分,對於許許多多人來講,看起來我們許多的人似乎都是為了這些感受而活著;當然對於許多世間的人來講,我們說當大家麵對世間的困苦的時候,沒有接觸到佛法,不知道有更深更高更廣更美妙的境界的時候,把這些片刻的這些感受當作是生活人生的整個目的,那當然也是無可厚非。不過既然我們要談的話,我們上次跟大家說,我們跟大家談的五蘊之中的一個受蘊,我們就直接要跟大家說,受蘊到底是什麽回事。

  前麵我們所說的這些感受,它本來就是攝屬於受蘊。我們如果更精確的來講,受本身就是領納境界的意思。如果我們從佛教的觀點來切入的話,我們說還有五種感官的受。比方說我們的眼睛,當我們眼睛接觸到了、看到了什麽樣的,眼睛看到什麽樣的這些狀況的時候,我們會有生起的感受,眼睛方麵的感受;那同樣的,耳朵這個感官,當它聽到了什麽聲音之後,同樣相應的也會有相應於耳朵方麵的感受。所以,從五種感官來講,也就是從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跟我們的身體,這五種我們對外界接觸的感官機製來講,這個五個感官,分別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

  又譬如說,更細一點來講,各位可能在有一些、特別是大乘法的佛教的書籍裏麵,會看到所謂的意根。因為我們剛才談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項的感官機製,是我們一般在我們的色身,在我們的身體的外表上麵,我們就已經有感到,有能夠覺知到這五種感官的機製。可是有另外一種在佛教裏麵談到的,這個部分在佛教裏麵是跟我們前麵講的眼、耳、鼻、舌、身列在一起,變成是五根之外的另外一個根,是所謂的意根。然而,意根卻跟我們所談的感官機製不一樣,意根純粹是心法。這個意根其實是確實存在的一項心理的作用,祂不同於我們現在一切的世間的人所了知的,關於我們一般接觸的心理作用。比方說我們所知道的心理作用,所有的心理作用,不管是意識、細意識、極意識、潛意識,其實這一些意識,在一般人所能夠理解、所能夠掌握的範疇的話,他們都是還在於我們所劃歸的意識的範圍。然而,如果您將來能夠深入大乘佛法修習之後,您就知道,除了意識之外,其實意識的本源是由於意根而來,是由於意根的種種作意使然,所以我們才會生起意識。所以,意根相較於意識來講,是一個更根本的心識。

  當然,如果我們繼續往前繼續追的話,其實在意根之後,還有一個所謂的第八識。所以,整個完備的說法應該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八個識,並且是不多不少就是八個識;三界六道一切的眾生,所能具有的識,絕對不會超出這個範圍,就是八個識。八個識裏麵,眼、耳、鼻、舌、身,我們前麵講的五個感官機製——眼、耳、鼻、舌、身,各自有相應的識,所以我們就有眼識、耳識、鼻識、身識跟這個舌識,眼、耳、鼻、舌、身這個五個識;可是除了這五個識之外,我們還有所謂的意識,就是我們一般所有一切人所感受到的心理的狀態、心理的作用,叫作意識,這個是第六識;第七識談的就是意根;第八識談的就是我們在《金剛經》、《心經》裏麵所看到的,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那顆心,就是第八識。所以,完整的說法是八個識的。

  回過頭來,我們說受的這件事情的話,其實我們講的眼、耳、鼻、舌、身,跟最後我們講的意根,我們強調意根跟前麵的五根不一樣——前麵的五根是劃歸在色蘊的範圍,意根是心理的作用;並且意根不是意識裏麵,不在意識裏麵。所以我們說,所有的眼、耳、鼻、舌、身,包含意根,祂們麵對境界的時候,都一定會有所謂的感受,一定會有感受;可是,在這裏由於意根,意根的本身的行相就比較細微,並且是在大乘法裏麵才會仔細的為大家宣說;所以我們這裏就暫時先略去了意根的受,我們就集中在五種感官的覺受。

  那這個受,五種感官的覺受,很明顯的它可以分成苦受、樂受跟不苦不樂受。

  比方說,對於苦受來講,比方說這個五種感官的苦受,大致上是什麽內容呢?比方說我們眼睛如果看到了,比方說我們眼睛看到了不想看的這些環境,或者是耳朵聽到了噪音,或者是說我們舌頭嚐到了敗壞的食物。或者是說,比方說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在接觸的時候,如果我們接觸到比方說有一些個境界是比較粗澀的,或者是有一些境界接觸到事實上你會覺得燙的或不舒服的,或者是有一些境界是寒冷的,讓你不舒服的,甚至是說我們一般大家所常常感受到的酸、痛、麻、癢這類型的事情,都是所謂的身根所接觸到的苦的受。

  那跟苦的受相應的,當然就是樂的受。比方說,眼睛如果看到了俊男美女的話,心裏麵會自然生起的欣喜,這個就是眼睛所帶來的樂。又譬如說耳朵的樂,當然就是聽到了好聽的音樂。當然如果是說身根所帶來的樂呢,當然就是身體的觸覺,接觸到了快意的境界,比方說接觸到了細滑的境界。這些都是所謂的樂受。

  除了苦受跟樂受之外,當然介於苦樂之間,沒有什麽特殊的傾向,沒有什麽特殊的分別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叫它是不苦不樂受。比方說,我們碰到了許多的境界,我們也許不是特別在意,就是過去而已,那樣子仍然是有感受的,因為畢竟我們的五種感官機製是不斷的在運行。像這種狀況下,就會有所謂的不苦不樂。

  那麽受這件事情,我們一開始,就如同我們一開始跟大家說,要能夠掌握五蘊,主要是要掌握五蘊的每一個蘊是如何的虛妄不實,所以我們現在來看看受蘊的本身。

  首先,我們來看受,受蘊既然它在實際的體會上麵,本來就可以分成苦受、樂受跟不苦不樂受,而受的本身也是一樣,它是在一段時間內有所變化的一個過程,才能夠完成了讓你感受眼前的境界;所以,我們可以直接根據這個特性,就可以直接斷言,我們說:所有的苦受、樂受跟不苦不樂受,這些三個受本身一定是交替互相含攝的。比方說,我們如果今天吃到了一個非常美味的食物的時候,我們的心裏麵必然會非常的欣喜,這個就是樂受;可是如果我們不斷的吃、不斷的吃,吃到最後,乃至於肚子飽了,還被強迫要繼續吃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原先所享受到的樂受,那就會從不苦不樂受,然後接下來就變成苦受了。

  其實如果我們更進一步來看的話,正因為每一種的覺受它都是會變遷的,隻要我們的心思夠細的話,我們就能夠發現,每一個感受它都在變遷。所以,苦受之中必然會隨著苦受的減輕而有樂受,而樂受必然也會隨著樂受的減輕而會帶來苦受,那在苦樂之間,則有相雜著不苦不樂受。所以我們說,苦受、樂受跟不苦不樂受這個三者,其實它們是互相交替、互相含攝而發生的。那也就是表示著,不管是苦受、樂受或是不苦不樂受,隻要這三者的哪一樣的受,您把它拿出來看的時候,您會發現,這個三個受,沒有哪一個受是能夠在這個片刻之中恒常存在,維持它的既定的狀態的。

  不管是您在許多——也許會有一些的場合,有人告訴您說,透過某一個方式,所能夠體會的受能夠恒常存在。如果您看到這樣子或是聽到這樣的說法的時候,其實您應該心裏麵要建立正確的觀念,通常這樣說的話,其實是表示這個人心思不夠細膩。如果心思細膩的話,隻要把任何一個受,仔仔細細拿來分析一番的話,必然會可以發現裏麵無常變遷的狀況。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所有一切的受,其實都不是真實的。為什麽呢?古時候有一句話說:“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這個談的就是說,一旦我們習慣,我們原先進入一個境界的時候,跟一個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會生起初始的感受;可是這個初始的感受,居然會隨著我們的習慣適應之後,它再也不是那樣的感受了。就如同我們剛剛講的,本來這個境界,我們剛入鮑魚之肆的時候,理論上應該會覺得說:裏麵的腥味真的是腥臭難忍!可是為什麽到最後,久了之後,我們完全聞不到了呢?其實從我們所受過的世間的科學知識來講,這個理由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神經已經疲勞,已經習慣了嘛!所以,我們就不再對於這個境界把它加於是腥臭的解釋。

  可是這樣的解釋——世間的解釋已經是這樣子了,如果我們更進一步追究,既然我們隨著境界的覺受,會隨著我們的神經疲乏與否,或者我們習慣與否,然後去界定這個受到底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話,那這樣子請問大家:這個受有哪一個是所謂的真實呢?我們又怎麽精確的掌握,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受,到底背後有沒有任何一點點恒常不變的因素在呢?其實它的答案很單純、很簡單,就是:沒有。因為,所有的受不外乎是我們心裏對於境界的解釋,當我們心裏稍微有一點點變化的時候,這個受就會有所改變,並且我們所接觸到的境界也不是恒常不變的;所以境界在變,我們的心也在變,境界跟心理兩個接觸所產生的受,又怎麽可能是恒常不變的呢?

  所以提醒大家,如果任何一個人跟您說受的部分,不管是哪一種的修行所帶來的受,如果有任何一個人說,這個受是恒常的話,那麽很顯然的,我們要說這個人的修行恐怕還不到位,因為他的心思實在是太粗糙了!

  接下來,我們就依照這個思惟,我們繼續給大家說。因為所有的苦、樂、不苦不樂受都是互相含攝、互相變化的;並且這些受本身,由於我們的境界在變,由於我們的心理活動在變,所以說沒有哪一個受是能夠真實恒常存在的。所以,這兩項內容加起來的話,其實每一個受本身都在無常的變化,乃至於說它簡直就是刹那刹那在變化;隻要您的心思細膩,修行到位,您必然就可以完全認知到它確實是刹那刹那的變化了。既然是如此的話,我們可以說,這個就是我們之前在聲聞菩提裏麵給大家講的,苦聖諦的其中一項特征,就是:有受皆苦!為什麽有受皆苦呢?因為苦聖諦的一個特征,描述的一個特征就是,這個描述的對象一定都是變遷不止的,正因為變遷不止,所以我們無從掌握它;所以我們乃至於說,我們心裏麵生起了妄想,想要把它牢牢的執持的時候,卻發現說沒有辦法執持,所以我們會生起了因應的煩惱;這因此就是苦聖諦所談的有受皆苦的這個狀況。所以關於受蘊的部分,大家應該要用這個方式去看。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說對於一般人所在乎的受蘊來講,比方說,我們剛才講的人生的舒暢快意與否,或是人生的諸多感動時刻也好,那關於這些,如果說您的人生福報很大,如果您能夠這麽快意、這麽樣的深刻感動,並且也都沒有什麽煩惱的話,當然我們要恭喜您,因為您的福報很大!不過,我們要更進一步的跟您說,除了眼前看到的福報之外,其實我們說,佛法真的教我們看的東西是要把我們的視野眼光都要放遠;從現在當下的這個狀況,我們要放遠,放遠乃至放遠到未來的無量世。所以,眼前我們所能夠經曆到人生的這些快意感動,不見得能夠永遠維持如此,因為它是會不斷變化的;並且這些快意感動到底會不會在後來的人生,又碰到了人、碰到了諸多的困難,乃至變成煩惱呢?一旦到變成煩惱之後,恐怕當時我們所執持的,我們所牢牢以為是真實的這些受蘊,恐怕我們就應該要回歸佛教所教的這些道理,好好的去看受蘊它的本質是什麽。

  除了一般的觀眾之外,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修行人,修行人常常也會在意,比方說修行的過程中的一些覺受;比方說,許多人會去非常在乎說,修行就一定要有輕安的覺受,或者有沉靜的覺受,或者心裏平常的覺受。但是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這些所謂的輕安、沉靜跟平和,它都應該是修行得力所自然產生的一個功德的受用,我們不應該為了輕安而去求輕安。有一些人就是太執著於修行的時候必須要有什麽樣境界;所以乃至於說,當他在修行的時候,當他在用功的時候,如果家人吵鬧的話,往往都會生起很大的脾氣來,這個就是舍本逐末了。又或者有各式各樣的覺受,比方說在修行的過程中,可能有機會會聞到了非常香的香味、異香,或者是聽到了非常好聽的天樂;這個當然就如同我們剛才講的,受蘊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在修行乃至於打坐的過程中,如果碰到了有什麽異香、天樂的話,那都是我們不應該去執持的境界。

  乃至於說,有一些人特別重視氣功的修行,這些氣功的修行,一樣的會在修行過程中,會有許多的覺受;比方說,氣是怎麽運行的,或者氣今天運行到哪一個脈輪,然後讓我們會感受到有什麽樣的覺受。那這些覺受呢,請各位仍然要記得我們剛才講的受蘊的基本的性質:所有一切的受,它的所有一切的受,本質上都是苦。所以,哪怕您的氣功練的多好,或者什麽樣的脈輪運行的多好,那都不會是我們修行所要追尋的目標。因為這個本身呢,受蘊——所有一切的受蘊都是無常,不應該是我們執持,不應該是我們執著的標的。

  那最後仍然是告訴大家,以《金剛經》的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話,所有的受它當然就是相;所以,凡所有受,皆是虛妄。希望大家能夠得著受用。

 

正緯 “受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