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雲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

(2017-03-20 10:20:35) 下一個

     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如來,他們是成就了一切種妙智;因此十方諸佛,於八識心王及一切法,沒有一個不具足了知的,那如果從另外一個層麵來說,任何一個人得要對於一切諸法的內涵,全部具足了知以後,這樣才能夠說,他是具備了一切種智,才能夠說他是成佛了,這個時候,祂是任運而有不思議業,諸佛如來所擁有的這樣的功德,乃是連等覺菩薩都無法想象的,當然那些凡夫外道們,更不用說了。等覺菩薩的第八識都還不能和五別境心所有法相應,還不能和善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所以等覺菩薩還是得要用意識心、用末那心來弘揚佛法,但是諸佛如來卻是不一樣,諸佛如來祂們是可以用意識心跟某甲說法,同時又以末那跟某乙說法,祂們的真心如來藏真如心,卻同時在跟某丙說另外一種妙法,這是可以分別獨立去運作的;這個殊勝的功德的境界相,是等覺菩薩怎麽想也想不通的。既然等覺菩薩都無法想通的,那我們就更不用想了,所以等覺菩薩見了諸佛如來的時候,他們乃是非常非常地恭敬諸佛如來,原因就在這裏,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福德、自己的智慧,乃是差如來差太大了,所以等覺菩薩的慢心是最少的,因為他最清楚,自己真的是差太遠了。

  一般人如果他沒有大善知識來攝受,就算他是真正的明心了,他是真正的眼見佛性了,他很容易也會生起慢心,他剛剛才證悟的時候也許他會想:“佛陀明心見性,大概也是像我這樣子的實證吧!如今我已經明心了,佛陀也明心了;我現在眼見佛性了,佛陀也看見佛性了;佛的境界大概就跟我現在一樣吧!”一般人剛剛證悟的時候,大概會這樣想,大多數人他們不會去想說:“雖然我也明心見性了,但我跟 佛為什麽差距這麽大呢?”可是當你到了初地的證量時,你就會發覺:“怎麽我離佛地還那麽遠啊?”一般比較淺學的人,他本來以為自己實證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但是悟後越學越深以後,當他學到了初地的時候,這時候他才發覺,自己與佛的實證境界,真的是相差很遠很遠;但是到了等覺位的時候,你會發覺自己離佛的境界,在感覺上是更遠的;當愈了解 佛陀的境界,就知道自己離佛的所證是更遠;隻有不了解 佛陀境界的人,他們才會誇大其詞地說,自己離 佛陀的實證是不遠的。所以那些密宗的喇嘛們,他們號稱自己是活佛,號稱自己已經即身成佛了,其實他們這個真的是向諸天借來的特大號的膽子;他們其實連明心都沒有,就說他們證悟了,還誇口說他們已經修成究竟的佛果了。

  明心之後並不是沒有事了,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很多法要學,其實是無窮無盡的。這就是說,到了究竟佛地的時候,可以有真如心直接跟五別境心所有法相應,也直接跟善十一心所有法相應,可以多了這十六個心所有法,作為第八識真如心的親所緣緣,作為第八識真如心的助伴。所以,十方諸佛對於一切世間的無記法,祂都能夠具足地了知。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下雨這件事,那到底下了幾滴雨,如來都能夠具足了知,如來有這樣的功德,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那不用說 佛陀如來的功德,我們再舉一個,光是阿難尊者就有一個智慧,叫作等智,這個等智是非常非常殊勝的一個功德,他能夠在某一部分了知樹葉的數目。阿難尊者的典故是這樣的,有一個外道問阿難尊者說:“阿難尊者!你不是開悟了嗎?我請問你這顆樹有多少葉子?”阿難尊者就跟他說:“我不知道。”其實開悟與了知樹葉的數目是無關的,那這個外道問阿難尊者,一棵樹有多少片葉子?阿難尊者說他不知道,但是阿難尊者卻說:這顆樹有一個定數,說完了就走了,阿難尊者就去托缽了。阿難尊者托缽回來以前,那個外道看到阿難尊者走了以後,就偷偷地拔掉了六十片葉子藏起來,他等阿難尊者回來的時候,又問阿難尊者說:“阿難尊者!你說這棵樹有一個定數,那我就問你,你剛剛離開跟現在回來前後,樹葉有沒有相等呢?”阿難尊者就告訴這個外道說:“現在不等了,因為差了六十片葉子。”這個就是阿難尊者的等智。

  這個等智是怎麽修來的?經典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我們也不曉得;大概 佛陀看阿難尊者,很誠懇很辛苦地當侍者,所以教導給阿難尊者,他這個殊勝的法。那個外道聽了阿難尊者這樣回答,心中想:“我偷偷摘了六十片葉子,他竟然也會知道。”所以他是嚇了一大跳。

  好!說完這個典故,這就是說:諸地菩薩任運而有種種的不思議業,也是地地有所不同的。但是等覺地和佛地的差距,其實是非常大的,等覺菩薩都差很多了,那下地的菩薩乃至凡夫,那當然更不用講了,所以叫作“不思議業”,這一些都是諸佛如來任運而知的。由於諸佛如來都有這一種任運的不思議業,所以能夠在十方無量世界,來普遍地化度眾生;但是你不要說,諸佛如來既然都有任運的不思議業,並且一直都在十方世界普度眾生,那我怎麽從來沒見過任何一尊佛呢?那這個時候,就得要檢討自己的佛緣了,如果我們在過去世,都沒有跟諸佛如來結緣過,那我們憑什麽要無緣無故就可以見到佛呢?諸佛如來不是那麽隨便想要見就見的,諸佛如來又不賺你的錢,又不貪你的供養,又不是變魔術的人,怎能隨隨便便說想見就見;你得要有緣才能夠見,沒有緣就不能見。

  好!接下來,馬鳴菩薩回答他人的問難,我們來看論文是怎麽說,有人問:

  問:“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難知難解;若無明斷,永無心相,雲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大乘起信論》卷2)

  這個問答,就好像佛門內外的很多外道,常常對我們提出的質疑或問難,他們說:“你說意識心是妄心,難道你不用意識心,你就能夠寫書來護持正法嗎?你這個不是睜眼說瞎話嗎?”他們是這樣提出這樣的問難,其實這個情形就好像《起信論》當中的這個人,提問來問馬鳴菩薩,他提出問題來質疑 馬鳴菩薩的道理,與一般佛門外道提出是一樣的情形,因為這些都是眾生們誤會了菩薩的意思了。

  換句話說,菩薩們寫出來的書,或者說出來的法,他們是讀不懂也聽不懂的;有的人卻因為自己讀不懂或聽不懂,居然敢寫文章登報,公開來亂罵人,這個眾生的膽子就夠大了;我們倒是蠻擔心他的未來世,因為誹謗賢聖這是無間地獄罪,他們倒是完全不放在眼裏。但是他們也是因為愚癡,其實也是很可憐,因為他們不懂,而下墮無間地獄的人,這十八地獄,得要一一經曆而去受,出了地獄以後還得要長時間地去曆經餓鬼道與畜生道,這樣經曆了百千劫以後才能回到人間;並且剛剛回到人間的時候,在前五百世,他是盲聾瘖啞,他是不聞佛法;這樣又再過了五百世以後,剛剛聽聞到甚深微妙正法的時候,他因為疑根未斷的習氣,又會再度地去謗法、去謗賢聖,這樣他又再次地重新回到無間地獄去;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百千劫,受到了極大的痛苦。這樣的輪回是永無止期,一直到他的疑根斷除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未來世才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謗法、謗賢聖,而輪轉於三惡道之中。

  回到我們的議題來說,很多眾生都有這個疑問,都會想:“那既然無明斷了,那意識就應該斷啦!”有的人會這樣想:“那你把意識斷了,你的意識斷了,那就是沒有意識了,沒有意識的話,那怎麽還能寫書呢?怎麽還能為人說法呢?”他這個疑問,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其實這是他們的誤會,因為我們說否定意識心,並不是等於滅掉了意識心;就好像斷我見的人,否定意識的初果人,並不等於斷了我執的四果人;也不等於已經住入到無餘涅槃之中,但是這當中的道理,他們卻是誤會得很嚴重,表示他們基本知見都不具足。同樣的道理,現在也有的人提出這個問題來說,他提出疑問說:那既然虛空是無邊的,因此世界也應該是無邊的,世界無邊的緣故眾生也無邊,眾生無邊的緣故,心行當然也是無邊差別的;那這樣一來,境界就不會隻有一種,而有無量種的,所以真的是難知難解;如果無明斷了,那就永無心相存在了,又如何能夠了知,如來藏心中的一切種子呢?又如何能夠成就一切種智呢?

  他們提出這個問題,因此這是他們對於佛法的誤會,而產生的情形,其實虛空並沒有所謂的非有邊、非無邊可說,因為虛空其實是無法,如果是無法,又怎麽可以屬於中道性的非有邊以及非無邊呢?因此虛空隻是一個名相而已,虛空乃是人為所施設出來的一個名相;既然是名相,那就是無法,當然就無邊際可說。如果人家問你,虛空是有邊還是無邊呢?如果你一定要選的話,就認定虛空乃是無邊的。如果有人跟你說虛空有邊,不管他說的那個邊有多遠,即使是用光速,或者超光速百倍、千倍、萬倍,乃至億萬倍這樣遠,我們也可以不管他說是怎麽大的數字,這樣去跑上了幾百萬年以後,說有那個虛空的邊在那裏,如果他說虛空是有邊,你就可以用很理性的方式來問他這個問題,與他一起來探討他的主張,你可以問他說:“那就請問你:‘你說虛空有邊,如果我們到了你所說的虛空邊際的時候,那請問這個邊際的外麵是什麽?’”你可以提出這個問題來跟他討論,他如果是一個有世間智慧的人,那他就一定會想:“那這個外麵是不是還有另外一個邊呢?還有另外一個虛空呢?”如果他是很堅持他自己的想法,他說那是另外一個邊,你就可以問他說:“那這樣的話,到底那另外一個邊的外麵是什麽呢?這個邊總不可能是用混凝土,去築起來把它密封著吧?”如果他是一個很理性的人,他就自己知道,自己的主張乃是錯誤的,因此隻好正確地思考:“果然虛空還是無邊的。”他還是得要承認你的話是正確的,這樣在邏輯上才說得通啊!如果他不是一個理性的人,那麽我們也不需要跟他爭辯,因為那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事實是如此啊!也不用怎麽爭辯,這是你不必真的用那百千萬倍的超光速,去跑上幾百千萬億年以後,而去到他所說的那個虛空的邊際那裏,才能夠實證虛空其實無邊的,我們隻要用如理作意的思惟,其實就可以理解而證明,因為道理事實就是這麽的明顯。

  所以虛空既然是無窮無盡的,當然虛空中就有無窮無盡的宇宙世界,同樣的道理,那一定會有無窮無盡的星球,所以我們現在來讀《華嚴經》,以我們現在比較正確的天文知識,來看一看《華嚴經》當中所說的 佛陀開示,特別是在哈伯望遠鏡修理好之後,更為先進的望遠鏡出現了以後,就能夠看到我們這個銀河係之外的,許多許多的星雲星係的景象,並不是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滿天星鬥,而是隻有那裏一撮、這裏一撮、那邊又一撮,這樣這個星雲星係之間,都是空無星球的。我們所看到的滿天星鬥,也隻是站在我們這個自己有限的視力下,所觀察到的部分,我們以肉眼所看到的滿天星鬥,大多數乃是我們這個銀河係的星星而已,乃是我們同在一個世界的星球,以現在這個天文學的現觀,所證實的天文虛空世間的智慧,再來讀一下《華嚴經》的世界海的法義,那你就會感覺到非常地親切,可就親切多了。

  學佛以前聽人講《華嚴經》的時候總是想:“印度人還真會瞎編呢,竟然把這個華嚴世界講得這麽妙,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那又有誰能真的看到呢?”如果是膽子大一點的人,還會說:“可能是瞎掰的吧!”但是現在我們從哈伯望遠鏡所拍攝出來的虛空中的世界來看,你可以證實說:“哈伯望遠鏡所看見的,才隻是《華嚴經》裏麵所講的幾個大千世界而已,還無法看到世界海的全貌呢!更何況是看到別的世界海?更何況是看到無窮無盡的虛空世界的全部呢?”因為虛空是無邊際的,世界當然也是無邊際的;因此,世界一定是無量無數的。因為虛空是無邊際的,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海外麵更遠更遠的地方,一定還會有別的世界海,所以說世界無邊。世界既然是無邊,當然眾生也一定是無量無邊的。

  那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裏,其他還沒有說明完成的內容,我們將會在後麵的課程當中繼續為大家來說明,這個《起信論》當中的這些殊勝勝妙的道理,歡迎您能夠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能夠大家共同結下殊勝的法緣。

好,再來繼續上一堂課當中,我們討論到《起信論》的論文中有說:

  問:“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難知難解;若無明斷,永無心相,雲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大乘起信論》卷2)

  我們隻有討論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的這個部分,我們將繼續討論“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的部分。且先不說別的世界,就說我們這個世界的這個地球,究竟到底有多少眾生呢?其實我們是沒有辦法去算的。因為以我們的所知乃是算不完的,即使隻有算人類的數目就好,那也沒有辦法可以算得清楚的;因為有的地方,人口普查都還沒有作,或者作得並不正確。如果你再加上動物界的有情,例如加上天空飛的、陸地上、海裏的動物,再加上昆蟲、螞蟻、細菌,就根本沒有辦法計算得很詳盡,而且這個也隻是人類肉眼可以觀察的部分,這個還不算鬼界、天界的有情眾生;這個地球的有情眾生就這樣了,更何況無盡的虛空當中還到底有多少無量的世界呢?因此論文說“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

  既然眾生無量無邊,當然每一個眾生心裏麵的想法、他的行為,也都一定會有種種的差別不同;這種種的差別,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的,當然也是每個人各有各人的想法。我們不說別的,光是說我們要坐的這個椅子,如果請一百個設計師所設計出來的椅子,就會有一百種以上的不同設計,因此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同樣一個椅子,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種不同呢?因為每個設計師心裏所想的是不同的,每個眾生他心裏的運作行為過程也不一定是一樣的,所以當中的差別,其實也是無量無邊的。

  既然是這樣的話,眾生心的境界相,當然也是沒有齊限。“齊”這個字意思就是對齊,“限”就是有局限;眾生既然是這樣的話,眾生心裏麵的境界,就不可能是整齊而一樣的。所以眾生心中所想,以及他所住的境界相,一定也不會完全相同,一定會有種種的不同,這並不是眾生所能完全清楚了知的,所以說“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難知難解”。但是大家心裏麵的境界,雖然不可能完全一樣,它是有種種想法各各不同,也同樣是有範圍的局限;隻有大家都成佛了,才會是完全一樣的心境;但是眾生都尚未成佛,所以不會都是一樣。雖然所證的真如心是同一個,但是所述說的時候,都會因為從不同的麵相來宣說而有種種的差別,所顯示出來的智慧則互有出入,互有高低的差別,不會完全相同的。

  既然一定有差別,不會完全相同的話,為人說法的時候也會有表相上的差別,聽的人那就會更難理解了。譬如,某甲悟者他會如是說,但是某乙悟者卻又另外一種說法,某丙悟者又是另外一種說法;雖然他們所說的說法的表相是有所不同,但是真悟者聽起來卻是完全相同,可是對於未悟者以及錯悟者他們聽起來那又是各各不同,所以這個實相真理當然是很難知、很難解的。所以,眾生的種種心想其實都是世俗法,都已經是很難知、很難解了,更何況是證悟大乘菩提的內容,那當然更是難知、更是難解。同樣的道理,在佛法的般若證量上麵,上地能知下地慧,但是下地卻不知上地慧,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眾生的心既然是無量無邊,差別也一定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眾生心的種子也是無量無邊的;因此我們想要完全了解眾生心當然是很困難的,而《起信論》中這個質問者所提出的這個說法,倒也是正確的。

  但是他接下來所提的質問焦點,那可就是不如理了,就是屬於錯誤的不如理作意。他說:“如果無明斷了的話,永遠就沒有心相存在。”這個真的就是未悟者的妄想猜測出來的說法。他們會說:“既然無明斷了的話,你就不再認定意識是真心,那麽意識就會斷滅了;意識滅了的話,就沒有覺知心的心相;沒有覺知心的心相存在,當然就沒有覺知了,那又是誰能夠了知一切種子的智慧呢?又是誰能夠成就一切種智呢?”他這樣的質問,如果是一個未悟者聽起來,而且他本身是信不具足的人,這樣聽的話,他還沒有詳細思惟清楚以前,他的心裏可能會這樣想:“嗯,這個問得真好!這一下可就把你問倒了吧!”但事實上並不然,佛法的勝妙就在這個地方。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你說意識覺知心是虛妄的,因為你認定意識覺知心是虛妄,所以意識就會因此而死掉、因此而滅失的話,那麽世間哪來的阿羅漢?哪來的初果聖人呢?應該阿羅漢以及初果聖人在他否定意識心的常住性的時候,就同時死掉而入無餘涅槃;因為他們認為“否定意識就會導致意識滅掉”啊!可是阿羅漢們,他們否定了意識心以後,他們的意識心還是照樣存在而能夠了別佛法、能夠了別世間法,而那些質問的人卻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再舉個例子,又譬如 世尊成佛以後,是完全地、是徹底地否定意識覺知心的;可是 如來世尊祂還是有意識繼續存在,所以祂才能夠觀察眾生的根器,來利樂有情、為大眾說法。如來祂並不是把意識心變成真如心啊!而使得意識的覺知性滅掉啊!如來並不這樣作;如來祂除了有第八識心真如,照樣還有第六意識繼續存在,這八識心王乃是並行並不相違的,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不但諸佛世尊如此,諸大阿羅漢未入無餘涅槃之前,他們在世的時候,也都是八識心王具足的,意識心也都還繼續存在運作的。

  正覺同修會所印行的全部書籍當中,也從來都是說:“想要入無餘涅槃的話,一定要把十八界法,包括意識覺知心全部滅掉。”但是卻也一直是這樣說:“想要證悟般若的話,得要以具有定力的意識覺知心,來證得另外一個從來都不打妄想的第八識真如心阿賴耶識,真心如來藏與意識覺知心是並存的。”因此,我們從來不曾主張說“要滅掉意識覺知心才能夠證得真如心”,也不曾主張說過“要將意識覺知心轉變成為真如心”;而有人有這種以意識覺知心為真如心,或把意識覺知心轉變成真如心這種說法,其實是諸大法師他們的方法。並且我們也將諸大法師他們教人“把意識離念而變成真如心,使意識覺知心不存在”的這個說法,我們是加以破斥的;如今這些書籍也都還在繼續流通發行,誰也無法狡辯。所以,很多佛門內外的沒有證道的未悟者,他們真的是不懂佛法,然後他們就無根無據的這樣子亂誣賴人,這個部分我們先暫且不說。

  我們來看看,意識覺知心祂從來都是煩惱心,佛菩提的第八識真心卻一直都不是煩惱心;但是如果你想要證得佛菩提的真實心,你卻得要在不斷意識煩惱心的同時,而去證得那個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實相菩提心。你如果離開了意識心的煩惱境界,也就是把意識心滅了,或者把意識心住在不動、不了知的境界當中,這樣你其實反而證不了實相菩提心第八識了。

  那如何是離開煩惱的境界呢?請問:“阿羅漢有沒有煩惱習氣?”阿羅漢照樣有!所以如果他去托缽,有空缽回來,就有煩惱習氣現行,就得要想辦法騙騙肚子,所以有的阿羅漢隻好去吃牛糞來止饑。有些大阿羅漢就是這樣子,他隻是想要騙騙肚子,不是為了好吃;隻是要騙它而已,讓它不再繼續餓下去,然後又可以入滅盡定去了,等到明天再去托缽。既然這樣的話,那就表示他們斷了見惑、思惑煩惱以後,他們還是有世間無記法上的小煩惱這些習氣;換句話說,隻要你的意識心還在,你就一定會有煩惱。當夏天大太陽曬得很強的時候,阿羅漢們為什麽不繼續在空地上坐,而要在樹底下打坐呢?因為還有身苦的煩惱嘛!但是這些煩惱對於他們而言是很小的苦惱,這無關善惡性的,是很微細的煩惱,算是很小的苦受,他們都能夠接受;所以他們的有餘依涅槃,都尚且有微苦所依的涅槃,這才叫作有餘依涅槃。如果進入無餘依涅槃之中,這些苦受也就跟著滅盡了,沒有任何的苦作為他們的所依境界,就稱為無餘依涅槃。

  如果你想要證悟佛菩提的見道,那就不能把這些煩惱心斷掉;假使你把意識煩惱心斷掉的話,那你永遠都找不到菩提心——真心如來藏了。因為,已經斷盡了見惑、思惑的俱解脫聖者,如果起意而決定要把意識煩惱心永遠斷掉的話,那他一定會進入到無餘涅槃之中;如果隻是想暫時滅掉一段時間的話,那他就會進入到滅盡定當中。好了,如果這個阿羅漢進入到滅盡定當中,或者進入到無餘涅槃當中,當然就沒有一個覺知心第六識這個“我”,來找尋真正的菩提心第八識真心了。如果開悟就是要滅掉意識覺知心的話,那麽一切大乘證悟的聖者們,又是由誰去找到那個菩提心呢?當然沒有所謂的“我”能夠找到菩提心了!所以開悟並不是要滅掉第六意識心,也不是要把第六意識心這個覺知心變成無念的真心;而是要以第六意識覺知心來尋找第八識如來藏真心,所以證悟是不可以滅掉世間法中的意識覺知心而實證真實心的。

  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覺”,也所以說“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離開了世間而想要找到真如心,那就好像要尋找兔子頭上的角一樣,那是永遠不可能的,因為你不可以把你的意識滅掉而證悟菩提心。因此,不可以把打坐而進入到沒有見聞覺知的這個狀態當中,然後就誤會說,把這個狀態叫作證得菩提心,叫作證得真如心、證得阿賴耶識或證得真如,那其實都是誤會一場!因為般若並不是這樣去修證的,並不是把打坐而進入到沒有見聞覺知的狀態。沒有見聞覺知的狀態,一般人叫作“無記”,但這其實隻是方便說為無記,其實實際的情形,這個狀態乃是禪定的修法,意識心不清不楚的昏鈍狀態;佛法中所說真正的無記的意思是說:種智上麵所說無關善惡性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無記。

  所以,一個人他如果打坐而進入到沒有見聞覺知的狀態當中,其實這個意識心本身是暗鈍的狀態,如果在禪宗裏麵,我們就叫這個境界叫作“黑山裏鬼窟作活計”,同時也叫作“冷水泡石頭”;也就是說,這種的修法是根本就沒有辦法證得般若實相的,那隻是浪費時間罷了。

  因此,若是想要證得第八識真菩提心,想要證得真如心的話,那必須要有意識覺知心現前不斷地存在。所以參禪者得要用這個意識心的見聞覺知性,去找到另外一個本來就離見聞覺知性,本來就離念,本來就不生不滅,本來就不曾起過任何一念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或者叫作菩提心。這個第八識菩提心,經典當中又叫作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真如、本來麵目、本地風光,乃至有的經典說叫作如、叫作識,所以祂有無量無邊的名字。因此能夠具足這樣的知見,才是正知見。

  所以,二乘聖人他們斷了我見、我執以後,在他們的認知上麵,乃是堅決地認定意識心是虛妄的,是生滅無常的;但是有這樣斷我見、斷我執的功德存在的同時,卻不妨礙他們認可意識覺知心等識蘊,可以繼續存在,可以繼續運作,可以繼續讓眾生種福田,可以讓眾生請法、求聞佛法,或者讓眾生可以熏習他所實證的解脫道的妙法。同樣的道理,在大乘法中證悟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而發起般若實相智慧的聖人們,他們的認知也是堅決地認定意識覺知心乃是虛妄法,乃是生滅無常的緣生法;但是他們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現觀如來藏的同時,也不妨有意識覺知心這個妄心可以同時繼續存在以及同時運作,不妨由這個意識覺知心來運作他所證的般若實相智能,應用出來去利樂有情眾生。

  所以,三乘菩提的賢聖們,他們透過實證而去斷除少分多分的無明;乃至 佛陀世尊、諸佛如來乃是斷盡一切的無明。這種種的無明雖然斷了,但是他們的意識覺知心無妨可以繼續存在來利樂眾生,無妨可以存在而顯現出各種的功德智慧,因此事實並不是像那些凡夫他們所質問的樣子;所以那些未悟的凡夫們,他們的質疑說:“既然無明斷了,意識覺知心就不再存在了,如何能夠了知一切種子?如何能夠成就一切種智呢?”所以他們這些質問,其實是把真心與妄心混為同一心之後,然後產生出來的邪見,其實是誤會佛法的凡夫們,他們所講的隻是非常非常膚淺的猜測言論罷了。

  《起信論》的這段論文所說的質疑者,他們所提出的這些質疑,如果概略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他們是說:“無邊眾生如是境界相,無有齊限,難知難解。”他們這個理論基礎是正確的。但是第二個部分,他們卻是說:“若無明斷,永無心相,雲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這一個部分,就是不懂大乘般若佛法的凡夫們,因為他們自己不知道真心與妄心的差別,也不知道真心與妄心是同時存在的兩個心體,誤以為隻要讓妄心離語言文字妄念,這樣就變成真心了;或者他們誤以為無明就是虛妄的覺知心,以為當無明斷除的時候,意識覺知心也跟著永滅;然後他們以這樣的邪見想法提出質難而說:“那還會有誰能夠了知一切種而證得一切種智呢?”所以他們這些質難,都是錯悟的人,或者未悟的凡夫們,他們所提出來的這些不如理作意的質疑,來質問菩薩論中所說的正理。

摘編自白正偉 “雲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