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實空與真實不空(一)

(2017-02-06 09:59:34) 下一個

    覺的法相有四種比較大的義理,第一種義理叫作真實空;真實空的究竟道理,就好像虛空明鏡一樣,一切心的境界相和覺相都不可得。為什麽說覺相有四種大義呢?這裏所謂的“覺”,覺有本覺、不覺、始覺、隨分覺、相似覺和究竟覺等六種不同的覺悟智慧境界相;“大”則是說,祂是真實、是究竟的。然而什麽才是真實究竟的覺悟呢?當然得要到達究竟佛地才算是真正的覺悟,其他層次的覺悟都還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說是真正;隻有在相對於悟錯了實相的凡夫來說的時候,才說找到實相心的人是真正的開悟,但其實這都還不是究竟。

    在這裏從眾生地心真如的證知,而發起覺悟的不同境界相,來說覺有四種相。為什麽要從眾生地開始說起呢?那是因為這個本覺是從眾生地到等覺地都一直存在,都是一樣的;雖然覺悟的內涵和層次有所不同,但是心真如的涅槃自性、清淨體性並沒有差異;所以從理即佛開始說起,那就是心真如的真實空大義如虛空明鏡,真實空的究竟義理就好像虛空明鏡一般。意思是說,本覺的本身猶如空,迥無形色,卻又能生萬法,猶如明鏡能現一切色像。

  所謂猶如虛空,並不是說就是虛空,所以才說“猶如”兩個字,而不說是“即是”虛空。有一些大法師、大居士都曾經把虛空當作是真心的體性,這是一種很嚴重的誤解。因為虛空無法,虛空是相對於物、相對於色法而施設的名相:把沒有物質、沒有色法的地方叫作虛空。虛空不是真實有的法,它隻是一個概念,是依物質的邊際而施設的,所以虛空又叫作“色邊色”。比如說,我們握緊拳頭,這個拳頭是物質,拳頭的邊際也就是拳頭的外麵,叫作虛空,所以虛空稱為色邊色。有些經論中會說虛空隨入色法,意思是說,虛空是色法的一部分,虛空是依於色法的邊際來施設邊際外麵是虛空,所以它是依附於色法而存在,攝歸於色法之中。依色法而施設的虛空,怎麽可以說是真心如來藏呢!所以猶如虛空,虛空無為,並不是在說虛空,而是在說心真如的無形無色而又能夠容受一切法,出生一切法。

  而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的本覺之相是清淨性的,為什麽祂是清淨性呢?因為祂離一切覺觀。《大寶積經》曾說:“覺觀者,名世間性。”又說真實心性離一切覺觀。所以有覺有觀的心是世間法的心;而祂是正在三界中卻又是已出三界的心,是離一切覺觀的。既然離一切覺觀,怎麽會有貪染,會有染汙呢? 當然不會!所以說祂是清淨性。心真如本覺猶如虛空,因為祂不是物質色法,而沒有色段,無形無色,所以猶如虛空;如果祂不是猶如虛空,就不可能入住於你的色身之中;如果不是猶如虛空,祂就會有質礙,有質量的障礙。比如說你的右手拳頭不能進入左手拳頭裏麵,它必須得要猶如虛空才能夠進得去,所以說真實心猶如虛空。

  又說真實心如來藏像明鏡一樣,能夠映現種種色相。您知道這是什麽道理嗎?意思是說,真實心就像這樣,透過五色根攝取外五塵,祂就會在你的腦子裏麵,顯現出內相分五塵相;這五塵相顯現出來的時候就有法塵出現,有法塵出現的時候就會有意根的接觸,意根接觸這個法塵以後,想要了別這個五塵,所以就會喚起意識,意識就出現了;意識出現的時候,五識也跟著就出現,所以能夠了別六塵。換句話說,真實心就像明鏡一樣,麵對外五塵的時候,能夠由五根攝取外五塵而顯現內相分的五塵,所以說祂猶如明鏡。祂顯現五塵相出來的時候,卻不在五塵及法塵裏麵起任何覺觀,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麵去作分別,因此說祂是清淨性的。以上說明的是真實心如虛空、如明鏡的道理。



  接下來,繼續為大家說明什麽叫作“真實空”。這個真實空其實就是在講真實心──心真如,也就是在講如來藏的本體。而一切心境界相以及覺相都不可得,則是依自性清淨心如來藏自體來說的。這個自性清淨心的本體,如果不被七識相應的無明風所吹動的話,祂始終是在涅槃之中,離見聞覺知而體恒常住,不生不滅,即使是無明風吹動時,祂仍然是在涅槃之中。也許菩薩們心中會覺得奇怪,沒有七識心相應的無明風吹動時,祂是在涅槃之中,那為什麽無明風吹動的時候,祂也是在涅槃之中呢?所謂涅槃,涅者不來、盤者不去;涅者不垢、盤者不淨;涅者不生、盤者不滅;涅者不黑、盤者不白;涅者不一、盤者不異;涅者不增、盤者不減……,也就是說,不在兩邊即是涅槃。真實心如來藏祂沒有垢淨、增減、生滅、一異;既然都沒有,那你在那邊貪,說這個好好吃喔!想多吃一些;或者說這個景色好漂亮喔!想再多欣賞一會兒。這是因為你在那邊起貪染的時候,祂照樣是在那個本覺的清淨自性中安住,祂不在六塵上起覺觀和分別,又如何有祂的心境界性可得呢!如果入了涅槃,一切心,也就是七轉識都滅了,連心真如的涅槃境界相也都不見了,還有什麽人能領納涅槃呢?所以說,所謂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這句話隻要您悟了就會知道。

  涅槃之中連明心的人所知道、所證驗的那個本覺之相也不見了,統統不可得,不可得當中卻不是斷滅,因為心真如的涅槃境界的無境界相確實是真實存在著——真實的空。因為蘊處界一切法都空,萬法都滅了,隻剩下心真如無形無色,而又離見聞覺知,在這種極寂靜、無境界的境界中常住,不再出生任何一法,所以這個心真如叫作真實空。

  如果從理體來說,這時候連本覺相也不存在,因為能知的你已經滅了,心真如自己又是離一切覺觀,不作任何的思量,不能返觀心真如自己的存在,怎麽可能了知有我呢?所以祂是無我性的。這個無我性的心,既然是常住永不壞滅,這才是真實的我,假名為我。然而不是隻有在大乘經典中說過這個我,在四阿含裏麵,世尊其實早就說過這個我了;雜阿含部裏麵,將近有二十部經說過:“色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乃至識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從這些經文的證據來看,請問菩薩們:到底有沒有真實我呢?一定有嘛!這意思是說,五陰不是真實的我,但是也不能說祂不是真實的我。因為五陰其實也是心真如這個非我的我自性中的一部分啊!這就好像我們的手、腳、眼、耳、鼻、舌、身都是身體的一部分,但卻不能說,它們就是身體的全部,這就是非一非異的道理所在。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那外道所說的我,是不是也是這個我呢?不是的!外道那個神我隻是第六意識的覺知心我,這個第八識心真如的離見聞覺知的我才是真實的我。譬如有位大法師常說:那個如來藏我是大乘法才講的,四阿含裏麵都是說無我的。其實不然,隻是佛法難會,一般人是無法了解其中的真實道理。

  世尊在四阿含諸經中,固然常常都是在說無我,但也有將近二十部經都在說這個我。四阿含諸經所講的無我是依五蘊、五陰來說的,是從十二處、十八界來說無我,因為蘊處界都沒有常住不壞性,都是可壞的法,都是從心真如那個我出生的,所以佛處處說:蘊處界無我。可是這個無我,卻有一個和他不即不離的我,這就是四阿含諸經中所說“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那一個真實的我。因此你不能夠說心真如這個我在五陰之內,如果說這個我在五陰裏麵,那五陰壞時,祂應該也會跟著壞滅才對;但如果說五陰在這個心真如的我裏麵,那這個我既然是不壞的,就應該五陰也跟著不壞才對啊!所以是“非我,不異我。”因此 佛才會說五陰與心真如這個我不相在(不是混合成一體的)。

  由這個教證來看,確實是有一個真實的我、不壞的我叫作常住,是恒、是常,不斷滅,就是心真如這個我。但是這個我本身,卻沒有覺相可得,因為祂離見聞覺知,祂不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所以祂從來都不返觀自己,根本就沒有蘊處界我相可得,當然也就不可能返觀自己的覺相了;所以從祂自身所住的境界中來看,根本就沒有覺相可得啊!

  各位菩薩,您曉得您自身第八識的本覺嗎?說真的,其實一切眾生多半是不知道這個第八識的本覺,所以沒有覺相可得,即使悟了以後知道這個本覺,能現觀這個本覺,但是舍報入了無餘涅槃,蘊處界我都滅了,沒有人能了知這個本覺的法相,所以說這個覺相也不可得。證悟之後,從心真如的自身來看,也沒有這個本覺之相,因為擁有本覺功德的祂一向是離見聞覺知,一向都不返觀自己,從凡夫眾生的立場來說,因為聽聞正法而說有本覺,可是這個本覺,卻不是六塵中的見聞覺知,不是六識的見聞覺知,所以覺相也不可得。因此有時經論中說,祂覺知萬法的心相極微細,會說祂叫作細心。但這卻不是那些主張六識論者,誤會經論之後所說的意識細心喔!因為這個本覺,這個根本識第八識,祂能覺知的心相很微細,與六塵中的粗糙了別性大不相同,所以其實祂才是真正的細心呢!

  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實空的道理.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