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說明,真心的實際理地沒有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祂沒有智慧也沒有所得,菩薩證此無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摩訶薩。所以《心經》才會開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今天繼續《心經》下一段經文:“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明如下:“菩薩依所親證的真心,及轉依真心無智亦無得的體性來修行,心裏不會有種種罣礙。因為沒有罣礙的緣故,心裏不會有種種恐怖事情出現,所以能夠遠離種種顛倒與夢想的境界,最後可以證得菩薩最究竟的涅槃,那就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心經》已經告訴大眾,證此無智亦無得真心,以此為基礎來修行,到最後可以證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
然而 佛曾開示:涅槃有四種,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菩薩既然要證得最究竟的無住處涅槃,當然要先證得其它三種涅槃,才有可能證得第四種涅槃,因此有必要將四種涅槃次第加以說明。菩薩在十信位,對 佛的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這要經曆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才能成就。由此可知,要培養對 佛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真的很不容易!那要花很長久的時間才能辦得到。也難怪有很多眾生在十信位進進退退,那都是很正常,不足為奇。待菩薩圓滿十信位功德後轉進十住位,開始在外門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從布施度開始行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如是圓滿布施後,才能夠轉進持戒度開始持戒,譬如持五戒、八關齋戒、十戒,最後得以持菩薩戒;於持戒度圓滿後轉進忍辱度,忍於菩薩戒種種的要求,忍於眾生種種無理的要求及不便;如是圓滿忍辱度後轉進精進度,由於安忍眾生的忍辱後自然就會精進,不斷地精進布施、持戒以及忍辱,使得自己的福德不斷增上;待精進度圓滿後轉進禪定度,自然就會修禪定,因而隨緣、隨力、隨分修禪定,讓心製心於一處不到處攀緣;待禪定度圓滿後轉進般若度繼續修行。於修行當中發現:難道佛法單單隻是在修集福德嗎?當他思惟以後,知道福德與智慧都要圓滿具足,不是單單隻有福德而已,因此他會尋找真善知識熏習般若度所應有的智慧。
當菩薩興起了:什麽是生命實相?想要探究時,表示菩薩已經圓滿六住位,應該轉進七住位去探求什麽是生命實相?這時,他會依照真善知識所說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究,當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緣條件成熟,親證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心,也就是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為菩薩所親證的第一種涅槃,因而圓滿七住位轉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於十住位中,透過鍛煉看話頭功夫,跟隨真善知識熏習眼見佛性正知見,以及培植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所需要的福德,並於參禪的因緣成熟,一念相應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眼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因而成就如幻的觀行,圓滿十住位而轉入十行位。菩薩在十行位,一者、開始荷擔如來家業,出來摧邪顯正及救護眾生,避免眾生被常見外道、斷見外道乃至被邪淫外道所誤導;二者、於十行位快圓滿時,觀察七識心的現行與微細的心行,漸漸伏除所知障所相應的異生性,成就陽焰觀,因而圓滿十行位轉入十回向位中。
轉入十回向位繼續圓滿五件事,最後得以轉入初地修行。哪五件事?一者、福德。也就是繼續摧邪顯正及救護眾生,使得心漸漸清淨、漸漸廣大,因而累積自己廣大的福德。二者、定力。也就是菩薩有初禪遍身發的定力,成為最頂級的三果人,使得自己的性障永伏如阿羅漢;這時,菩薩於舍壽時可以取證“無餘涅槃”,未舍壽前可以證“有餘涅槃”,這也是菩薩所證的第二種、第三種涅槃。也就是說,最利根的菩薩於十回向位快滿心的時候,可以成就慧解脫阿羅漢的證境,於舍壽後可以取證無餘涅槃,未舍壽前可以取證有餘涅槃,分別親證菩薩四種涅槃當中第二種及第三種涅槃;可是菩薩不取證無餘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五蘊身繼續修行。三者、慧力。也就是菩薩能夠了知百法明門的內涵,有了初分的道種智。四者、增上意樂。也就是菩薩在 佛前勇發十無盡願——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無有窮盡。五者、入地前所作的加行,使得菩薩得以成就如夢觀。菩薩圓滿這五件事,得以圓滿十回向位,因而轉入第二大阿僧祇劫的通達位修行。
於地上菩薩階位,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於三地滿心成就色陰盡功德,於六地滿心成就受陰盡功德;於七地有念念入滅盡定的功德,再加上菩薩成就如犍闥婆城現觀,使得菩薩成就想陰盡功德,心裏非常寂靜,導致菩薩興起了涅槃貪的念頭,想要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出現在這位菩薩麵前,勸慰菩薩不要忘了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應該繼續前進、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並傳授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種種三昧,因此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因而轉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於八地能夠於相於土自在,於九地有四無礙,也就是有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得無量無邊陀羅尼門,演說妙法無有窮盡,於九地圓滿後轉入十地修行。於十地快滿心時,大寶蓮華王宮殿自然現前,十地菩薩進入大寶蓮華王宮殿放光照耀十方世界,並從十方諸佛腳下進入。十方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薩即將滿心,因此十方諸佛不僅眉間放光,遙為十地菩薩灌頂,使得十地菩薩大法智雲現前,成為十地滿心菩薩,亦名受職菩薩、法王子;而且還發動九地以下諸菩薩眾皆來圍遶十地菩薩設大供養,於瞻仰此菩薩時,也蒙 佛放光加持而各獲百萬諸三摩地。由於十地滿心菩薩蒙 佛放光加持,不僅成就大法智雲,而且也成就行陰盡的功德。
這時菩薩所應修學的法已經圓滿,所欠缺的僅是福德而已,因此轉入等覺位,於百劫專修福德;為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無一時非舍身時、無一處非舍命處,不管是菩薩的內財或者是外財統統布施出去。這樣整整一百個大劫專修福德圓滿後,轉入妙覺位,上生天上,於天上事先安排菩薩誕生人間,以成就自己未來成佛的因緣,並於因緣成熟時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不僅識陰盡,而且成就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完成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並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這個涅槃是菩薩所親證的最後一個涅槃,就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時,佛地八個識的每一個識能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心所有法各自獨立運作,以及依著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由此可知,菩薩所證的四種涅槃,與二乘所證的兩種涅槃有共與不共,共同的部分,那就是無餘涅槃與有餘涅槃;不共的部分,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無住處涅槃,這兩種涅槃都不是二乘人所行境界,所以 佛涅槃後,無有一位阿羅漢敢紹繼佛位,因為阿羅漢很清楚知道,這些證境已經遠遠超過他們所了知的智慧境界。
接下來談《心經》下一段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明如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依所親證的真心而發起般若智慧到彼岸,最後得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究竟佛。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威神咒、是大光明咒、是至高無上的咒、是沒有可以與之相等的咒,能除眾生種種苦,祂真實存在而且不虛妄。”接著 佛就說出般若波羅蜜多咒的內容:“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佛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證此無智亦無得的心,可以啟發菩薩的般若智慧,再也沒有其它的法能夠使菩薩窮盡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成就佛道。可以證明:菩薩證此無智亦無得的真心,真的很難能可貴,因為祂能使菩薩盡未來際證得最究竟的涅槃。
在這一段經文非常淺顯也容易了解,因此不多加解釋,唯除“咒”這個字需要解釋外。所謂咒,就是把某一些法用名詞加以貫串起來,成為四句、六句、八句不等,每句或者五個字、六個字、七個字不等,可以讓菩薩記住所要憶持的法而為人宣說,這就是咒,也稱為總持、陀羅尼。譬如正覺總持咒:“五陰十八界,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函蓋一切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現。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第一個談的就是五陰,先解釋什麽是五陰?為什麽五陰能遮蓋眾生的真如實相?五陰的內涵是什麽?為什麽它們是虛妄的?三乘菩提所說的五陰有什麽差別等等。待五陰的種種內涵一一解說完畢,接著再談十八界,什麽是十八界?十八界的內涵是什麽?它們生起的次第是什麽?它們究竟是從哪裏出生?為什麽它們是虛妄的?談完十八界後,於是再講解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一直到最後的受持,什麽是受持?受持的內涵是什麽?為什麽要受持?要如何受持等等。也就是說,正覺總持咒的每一個名相,都可以為大眾很詳細解說。如果要詳細解說,一定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解釋,又因為每一位菩薩正知見程度不一,種性、根性等也不一,並不是每一位菩薩都可以深入了知的,更何況還受到時間的限製,無法充分說明。
又般若波羅蜜多咒,佛說:“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或許有人會懷疑:“真的如佛所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嗎?”既然有所疑,當然要解釋清楚。佛曾說祂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表示 佛口業清淨,從來沒有欺騙過眾生,出口一定是真實語,所以 佛才會有廣長舌相,可以覆蓋其麵來示現。身為佛弟子們當然要相信 佛語開示,不是嗎?如果不相信 佛語開示,還算是佛弟子嗎?既然佛弟子相信 佛語不虛妄,般若波羅蜜多咒當然能除一切苦而且真實不虛。為什麽?最主要原因,是菩薩親證《心經》所說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並依此無智亦無得的體性修行,最後能除眾生種種苦而真實不虛妄。所以,佛最後才為大眾開示般若波羅蜜多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那就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在此對《心經》作個總結:《心經》所說的心,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菩薩透過參禪深入參究,那就是《心經》所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因為定力、慧力、福德等次法條件圓滿,所以一念相應慧而親證此心,因而有下列三種情形出現:第一種、是菩薩親證此空性心,隨時隨地可以觀察祂本來就自在,就算菩薩不觀察祂也自在,成為名符其實的“觀自在菩薩”。第二種、菩薩現前觀照五陰十八界等空相,都是有生有滅、有染有淨、有增有減的法,都是虛妄法,所以菩薩親證空性心時“照見五蘊皆空”。第三種、菩薩現前觀察五陰十八界等空相,都是從真心藉緣而出生的法,是真心的局部體性,也是真心的功能差別,不能外於空性心而有諸法空相存在,所以將諸法等空相攝歸於真心;也就是菩薩轉依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心時,諸法空相也就變成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因此菩薩就“度了一切苦厄”。又菩薩親證真心後深入去觀察,發現真心的實際理地是沒有五陰、六根、六塵、六識、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存在之極寂靜的境界;祂離見聞覺知,不會六塵,所以無智亦無得,因此菩薩轉依無智亦無得的真心,才是《心經》所說的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摩訶薩。菩薩以真心無智亦無得的體性深入去修行,他會漸漸發現已經沒有種種罣礙來阻礙菩薩的修行,所以菩薩心裏不會有種種恐怖事情出現,所以能夠遠離種種顛倒與夢想的境界;最後盡三大無量數劫後,菩薩證得最究竟的涅槃,那就是菩薩所證的第四種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佛。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