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菩薩生起悲心的原因(二)

(2016-12-20 13:35:02) 下一個

    經文上說:“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優婆塞戒經》卷1)有的菩薩看見眾生而他相信了邪惡友,不論邪惡友說出什麽樣的歪理、邪理,他都迷信而相信他們;但始終卻不肯追隨、不肯順從真正的善知識的教導,這就叫作愚癡。惡知識,是說亂說法的人、錯誤說法的人。這裏經文提到的是講邪惡友,那為什麽叫作邪惡友呢?為什麽叫作邪惡呢?因為這種人他心中是有自己的盤算,他的心術其實是不正的,這就叫作邪惡友。他心中有了自己的盤算,可是因為盤算不能達成,就故意去誤導別人、陷害別人,故意去拉攏一些跟他去作他所希望的事。有的眾生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智慧,自己本來的心意並沒有偏差,他的心性本來是善良的,但是卻因為沒有智慧去作簡擇,就因為相信邪惡之友的謊言,因為自己的迷信、自己的愚癡,這樣迷信、愚癡而相信去追隨、順從那個邪惡友;而無法去追隨、順從真正的善知識來教導他。那有許多人真的不懂得觀察什麽樣的人是邪惡友?通常很多人隻是看表麵上,並不重視實質的內涵的對錯與否。他心中總是想:“我看到這個人,人家每天對我都很客氣,每天都對我很和氣,每天見了我都笑咪咪,每次見了我都會鼓勵我、都送我一點小禮物,那這樣的人一定是好人;那邪惡友,應該是滿臉橫肉才是邪惡友。”他這樣想的話,他就是看表麵,他叫作沒有智慧。因為邪惡友不一定會滿臉橫肉給你看,乃至很多的邪惡友他是以慈悲的相貌來示現給你看。邪惡友就像魔鬼一樣,很會掩飾自己,譬如天魔波旬,他化現出來的時候,一定是長得非常的莊嚴、非常的俊俏、非常的斯文(絕對不會示現青麵獠牙的樣子來嚇人的法相)來誤導你。但是很多人沒有智慧去分別這個當中的道理與內涵,就會相信表麵上慈眉善目,實際上內心卻是邪惡的邪惡友。如果都是愚癡而注重表麵的話,那他就永遠無法追隨真正的善知識來趣向正道,永遠無法順從真正的實證善知識的教導而能夠實證佛法。當菩薩看見這些人如此的愚癡,當然也會生起了悲心而去憐憫他們。

  我們看經文繼續說:“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舍施,是故生悲。”(《優婆塞戒經》卷1)有的菩薩又因為看見某些眾生他自己擁有很多很多的財寶,他的資財非常的廣大,可是他的心卻是慳吝的、卻是一毛不拔,從來都不布施給眾生、不去利益眾生,這是很愚癡的。例如現代人很多這樣的人,有的人很有錢,他可能買一張選美大會的門票新台幣好幾萬,他麵不改色去觀賞;或者吃一頓大餐要好幾萬,他也是麵不改色;但是要他去救濟眾生,卻是一毛不拔。這就是多有財寶,而不能舍施的人。你看見這樣的人,就知道他未來世的福報會是如何了!因為從這樣的習慣以及行為,就可以看清楚他未來世會是什麽樣的結果;你從這個布施的因果上麵去看,就已經可以斷定他未來世的福報是如何了。從這些事相上微細處來觀察,就可以看見一個人未來世的福報多寡以及盈虧。這些布施的道理,在後麵《優婆塞戒經》的經文裏麵會提到,當我們的節目進度到了那個部分法義的時候,會在節目當中為大家說明。現在我們回歸主題,當菩薩看見這種人的時候,看到他未來世的苦果的時候,一定會心生憐憫而發起菩提心,希望將來有智慧、有能力來救護這些人,讓他們能夠遠離這些惡習。

  接下來我們看經文繼續說:“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優婆塞戒經》卷1)有的菩薩又因為看見眾生為了謀生,所以每天在田裏耕種稻作,或者種植各種的植物,或者經商作生意,或者販賣種種的物品,這一切謀生之事其實都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眾生卻不知道其中的苦處。菩薩看見這樣的情形,因此而生起了悲心想要幫助他們。我們想,有哪一件謀生之事是不辛苦呢?當富裕的時候,大家吃白米飯的時候,都不覺得有什麽珍貴,有時候不小心把一碗白米飯整個倒在地上了,撿起來不是裝回碗裏把它吃掉,而是直接丟到垃圾桶裏麵去。諸位常常聽到人家吟唱古時候的詩歌說:“當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人要正常的種植而成長稻穀,那是非常辛苦的!可是同樣的道理,不管你是作農、乃至你經商,甚至你上班、打工謀生等等,也是都是非常非常的辛苦,得要勞心勞力,甚至有的人常常忙昏頭了,忙到半夜都還沒有辦法完成而去休息、而去睡覺;所以這一切的謀生都是非常的苦。可是眾生卻因為無明而樂在其中,乃至在於中造惡,然後再於苦中作樂,這就是眾生不知苦。菩薩看到這樣的情形、看到這樣的現象,就為眾生們生起悲憫之心。

  經文又繼續說:“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優婆塞戒經》卷1)有的菩薩又因為看見眾生常有這樣的現象,怎麽說呢?他看見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祠之間,往往不肯互相愛念;有的時候為了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你爭我奪、斤斤計較,乃至打殺起來。本來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是要互相眷顧、互相愛護、互相疼惜的;但是我們卻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虐待年紀小的子女,或者子女虐待年長的父母,甚至有的子女和父母打起來,甚至互相的殘害、殺害。例如古時候,有的時候富人畜養了很多的男奴以及婢女,卻是對這些婢女們不互相的愛惜顧念,如果婢女因為工作累死了幾個,富人也不覺得心痛,隻是覺得自己的財產又少了一些。反觀我們現代的公司老板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不也是這樣子,常常有看到這樣子的情形嗎?眷屬之間,其實本來就應該互相有一分情誼在;可是他們為了利益,乃至互相殺害,彼此之間沒有了情誼。這是因為過去世結了惡怨、結了冤,這一世因緣具足了、相聚頭了;又加上互相都隻是在個人利益上的思量,而去侵奪別人;才會有這種互相冷漠,乃至殘害的情形發生。這種情形往往會一世又一世的重演。所以菩薩看見了這樣的情形就想:這些人過去世造了虧損對方、傷害對方的惡業,這一世還要繼續這樣造作同樣的惡業,彼此之間還不懂得要互相愛念,那他們未來世繼續這樣,要這樣苦下去嗎?看到這樣心裏生起悲心,知道他們真是愚癡!所以菩薩就生起了悲心想要救度他們遠離這些惡業。

  我們再看經文怎麽說,經文說:“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優婆塞戒經》卷1)佛說了以上種種菩薩生悲的因緣以後,就開示說:“有智慧的人們啊!您們都應該去仔細的去觀察,即使是修得了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在三界中最高的禪定境界,在那裏麵的定境快樂,其實也是猶如地獄的苦一般!一切眾生平等的共同有這種苦。所以,菩薩因為觀察到這樣的微細苦,發現眾生卻不知道,因而生起了悲心。”我們看這裏 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有幾個議題來討論,例如:非想非非想處所擁有的定樂,這到底是什麽樣的樂?另外,佛陀開示說:非想非非想定的定樂也是苦,而且又說:一切眾生乃是等共有之。例如非想非非想定的快樂,也許有人想:“非想非非想定中,一定是心情非常快樂、非常愉快的。”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這是眾生在沒有證得初禪、二禪之前都會有的錯誤想法。其實四禪八定當中的樂,並不是指這個樣子,也不是在這個上麵來說。例如:在初禪之中,胸腔有身樂,初期是粗的身觸快樂,後期是微細的身觸快樂;二禪中舍掉了這個身樂,心得安住,離於五塵,所以定生喜樂,由定而產生心情的喜樂;三禪則是離喜妙樂,他是重新發起的身樂,再加上心樂,這個身樂比初禪的後期身樂更為微細,而且定心比以前更為堅固、更為牢靠,所以是身心俱樂的,這是三界中的至樂。這些乃是從世俗法的禪定實證的角度來說。

  但是到了第四禪的時候,連極微細的念都得要舍去,一切身樂、心樂也全部都棄舍了,因為有樂其實就是苦!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心中總是打量著:“我如果沒有每天繼續這樣打坐進入定境——進入這個定境當中,那我這個快樂,何時都有可能會失去、會退失!是何時會失去、退失呢?”心中就有這種憂苦,所以他就想要離開這個憂苦,可是得要怎麽離開這個苦呢?他認為隻要把快樂丟棄就沒有苦了,因此他舍棄了這個境界以後,就沒有恐懼喪失快樂境界的苦。所以他就舍掉三禪快樂的境界,而進入到四禪之中,然後再這樣次第的轉進,這樣慢慢次第的進入四空定的時候,已經變成純意識的境界。他這樣到了無所有處定,是把空無邊處定的境界也舍了,而進入到識無邊處;接著再把識無邊處定的境界也舍棄了,一切都無所有,隻剩下覺知心自己存在。但他這樣就是真正快樂嗎?究竟的禪定嗎?其實不然!因為這個時候,他自己還能了知定境的真實存在,可是這個定境什麽時候還是會失去呢?四空定的定境還是會失去,自己還是不知道、還是有恐懼,那自己應該要怎麽辦呢?因為他心中仍然害怕會失去定境的修證,這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苦,是憂慮他的定境會失去,憂慮再退回下麵禪定的境界,乃至退回欲界中。這是他的一種苦,因此他要除掉這個苦,就得要把定境給舍掉。可是究竟該怎麽舍呢?所以,他得要往上繼續修證,他想:“不應該是退轉而舍,而是應該轉進而舍;要轉進就是要把自己覺知心能夠安住下來,根本不去管有沒有定境存在,根本不去管自己在不在定境之中安住。”他這樣去思惟清楚,他就對自己是否住在定境中的事情,完全不加以了知,也不了知自己是否還存在,也就是說要把他滅除。經典說的“想”,其實就是了知性,不隻是指語言文字妄想的想,而是對於境界的了知性。這樣他就進入到非想非非想定之中,他就不知道有自己存在,不反觀自己的存在,也不知道還有沒有了知性繼續存在,不這樣反觀。

  所以修證層次最高的外道,他們證得了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們就會以為這樣就是涅槃;他們就覺得這樣是很安隱的,他們就以為這樣就是涅槃的境界。因為這其實是錯誤認為無餘涅槃的境界,因此誤以為自己已經解脫生死係縛了,所以他就住在非想非非想處定當中;因此他出定以後,就會覺得很快樂。所以他在非想非非想定中,並沒有身體覺觸的樂,也沒有意識心的樂,隻是因為很安隱,所以他出定以後是心喜悅的。這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樂”的定義。

  但是定樂為什麽猶如地獄之苦呢?我們看這一段開示之前的一句話說:“有智之人”,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有智之人,就不知道定樂其實也是像地獄的苦一樣。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是要這樣觀察,他觀察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定樂,也是猶如地獄之苦。為什麽是這樣呢?因為當一個人他一直往上進修,修到非非想處的時候,他舍報以後,當然會往生到非非想天去。他如果滿壽不夭折的話,要在那邊住上八萬大劫;如果夭折的話,可能隻有四萬大劫,乃至一萬大劫的壽命。但是這個修行人他在非非想天舍壽以後,還是要下墮到人間,或者下墮到三途之中;當他從天上下來的時候,那表示他往世所修善淨業都享受完畢,那些福報也享受完了。依照《瑜伽師地論》所說:剩下的將隻是過去世所造的種種小小的惡業。隻剩下這些小惡業,如果是大惡業,一定會舍壽以後去報,可是他舍壽以後,往生非非想處定;那現在剩下許許多多的小惡業種子在心田之中,還沒有受報。那現在他從非非想天報盡了,這些小惡業的種子的緣就成熟了,如果他沒有別的較大的善業種子,或者善業種子都已經報盡的話,那他所剩下很多小惡業緣熟就要去受報,他就無法回到人間,乃至掉到三惡道當中。假使小惡業很多,又加上他的心性慳吝,那就得要到鬼道去受報了;報盡再到畜生道受報。這就是生到非非想天後,最後的果報。

  所以證得非非想定的時候,可別特別高興。為什麽呢?要懂得這個道理,因為它還是三界法。大家有這些禪定實證的時候,要懂得將這些世間定的功德,回向來世在人間可以繼續進修佛法,下一世還可以繼續進修,修集善淨的福報。保持你的福報永遠比以往逐次累積下來的小惡業還大,那麽眾多的小惡業果報,就不會提早的緣熟而去受報。如此世世把福業一直修下去,福業越來越大,而那些小惡業永遠沒有機會能夠提早兌現。等到未來世,你非常非常有福報的時候,你可以講:沒關係!你可以把這些小惡業一次來報,你都能夠堪受,你可以全部一次還,還得幹淨;就好像大富翁還許多小的債務一樣,輕而易舉!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想要去生到非想非非想處,而在非非想天去受報,在報盡以後,下墮三惡道又受苦報。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以為非非想定是真實樂。可是心樂非非想定的境界相,而往生到那裏去以後,就可能會受到地獄的果報,因為未來世還有種種的小惡業。您往世所造的小小的地獄報,被非非想定的更大福德所遮蓋,因此而往後移,而出生到非非想天去;但是非非想天的福報受盡之後,還得要受報,去對現這些小地獄業的果報。所以有智慧的人,他看待非非想天的果實,其實是猶如地獄之苦的,並不牢靠。愚癡人是看不出這個道理的,隻是因為他們心中地獄的種子還沒有現行,就以為沒有。佛陀憐憫鬱頭藍弗外道,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悉達多太子出家後,禮拜過很多師父學法,最後一位師父教導非非想定的修證。佛陀憐憫他而不憐憫提婆達多,因為提婆達多雖下地獄,將來會很快成佛;但是鬱頭藍弗現在在非非想天享受安隱之樂,可是這個非非想天的福果享受完之後,就要下地獄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觀察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快樂,是猶如地獄之苦。因為一切定境都落在識陰的顛倒、微細、精想的境界之中,而且不曾離開過意識的心行的行陰幽隱妄想之中,一定都會落在這裏麵。這一種境界,一切眾生都有。所以菩薩有智慧看見非非想處定所有的定樂,就知道它是猶如地獄之苦這樣一般的苦,所以因為這樣而生起了悲心想要救拔他們。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