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法之精髓

(2016-12-15 09:36:06) 下一個

    佛法它本身是一個真實可證的一個東西,它不是一個玄學,不是說在想像當中想像出來的,即使是從釋迦牟尼佛當年開始在傳授佛法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由佛陀親自實證,親自走過來的路,同樣的東西教給弟子們,也一樣的這樣子能夠證實,這就是佛法。

  那佛法它的內容是什麽呢?我們佛陀在人世的時候,他所說的佛法,我們把它統分為三乘佛法,以及在三乘佛法之前的人、天乘二法。也就是說當一個弟子來問佛陀,第一次見到佛陀,然後問說我要如何修行?佛陀首先會告訴他的是人乘之法,也就是說要怎麽樣做一個人,怎麽樣做一個善人,怎麽樣做一個好人,怎麽樣為你的社會、為你的國家盡到你奉獻的那一分義務,怎麽樣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怎麽樣讓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清淨的國土,也就是必須要持守五戒: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邪淫,以及不酗酒等等,有這樣的修養的一個人可以稱之為善人,他的未來就可以繼續保有這個人身,然後用這樣的人身來修道。

  但是光是這樣子還不夠,更進一層的,保有人身之後,怎麽樣讓自己具有更大的福德,能夠上升到天界,那就必須要在原來的這樣的五戒的基礎上麵更加的把它擴大,去行十善業,具備了這一切功德、福德之後,然後佛陀才開始為他說三乘的佛菩提道,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以及大乘佛法。前麵的聲聞乘,以及緣覺乘,一般我們中國人把它叫作小乘佛法,就是說,相對於大乘而言說它們是小乘,倒不是說貶抑它們的意思。在二乘佛法當中,佛陀教導我們什麽是二乘佛法?要認清楚自己。我想現在這個社會上其實大概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並沒有辦法真的認清楚自己,西洋的哲學家也是這樣講,一個人他可以征服了全世界,卻征服不了自己的內心。整個佛法就是一個內觀的修行,什麽叫內觀?向內觀行,搞清楚自己是誰;自己的點點滴滴,從我們的身、口、意這三業上麵,然後來看清楚自己過去所沒有看清楚的那個部分,觀察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這個叫作觀行。

  所以呢,在整個佛法的修行當中,不管是三乘佛法當中的哪一乘,它一定一開始的修行叫作資糧位,也就是說為了接下來要長途的旅行,我們說應該先準備好的資糧。那資糧位滿足之後,然後才有機會看見真實佛法的道路,叫作見道位;二乘法有二乘法的見道,大乘法有大乘法的見道,大乘法它是涵蓋了這個二乘的佛法。在見道位的時候,二乘的佛法他們是把自己,把這個山河大地統統看清楚了,到底什麽是五蘊,什麽是十八界,到底這個宇宙是怎麽回事,包括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他的情況是怎麽樣,這個就叫作觀行。然後當二乘人他把這一切東西依照著佛陀,依照著善知識的教授,將他徹底地看清楚之後,那麽他就不會再認為說這樣的一個山河大地、這樣的自己有什麽地方是絕對真實不壞的,因為終究是將幻滅。因此,二乘的修行人,當他看清楚這一點之後,他接下來再往下,他就會想說,那這樣的一個虛幻的東西,我要怎麽樣讓它們結束?於是就從初果證到二果、三果、四果,也就是阿羅漢位,到了阿羅漢之後,就入涅槃,也就是我們常說佛陀入涅槃的。可是大乘的佛弟子呢,他證到這個地方之後,他會發現這樣的一個虛幻的五蘊、十八界,它的背後的本源又是什麽呢?除了統統是虛假之外,還有沒有一個它背後的根源呢?所以佛陀這時候開啟了大乘的佛法,也就是前麵為了二乘人所說的佛法,叫作初轉法輪。接下來為了大乘菩薩,佛陀說了二轉法輪以及究竟的三轉法輪;在二轉法輪的時候,弟子們終於在佛陀的教導之下,找到了“原來萬法有根源,萬法有實際”,也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真如心,法性、本性,或者叫如來藏。這就是佛法修行(入門)的次第。也就是說佛法它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因為佛法的一切都是建築在可以實驗、可以被驗證,而且是自我驗證,以及已經走過來的過來人的驗證上麵,沒有一樣是屬於虛幻的幻象。也就是說如果說今天我們學的佛法變成一種在想像當中去得到的自我滿足,那就已經不是真實的佛法了。

  在佛陀的教法當中,隨著不同眾生的不同的特性,叫作不同的種性,佛陀開演了許多不同的法門,比如說我們中國人非常熟知的念佛法門,或者參禪、禪宗法門等等,這些法門就像是不同的交通工具,走著不同的路徑,但是最後它們會到達相同的目的地,乃至於它們中間所經過的經曆也是完全相同的。隻是現在的學佛的人常常都忘了這一點,在佛法的修行過程當中,修行人會發現阻礙著自己的這些想法叫作無明,大部分的無明還是我們自己所看不見的,必須要一樣一樣把它給找出來。這些無明可以分為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一念無明是說,佛弟子發現在任何現前的一麵當中,它就已經存在的,比如說我見,又叫作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說什麽叫作我見呢?比方說如果我們去問一個小朋友,“小朋友!你在哪呀?什麽是你呀?”他會很高興地指著他的身體告訴我們,“你看,這就是我啊,這是我的手啊,這是我的腳,這是我的肚子”,也就是說,小孩子他會把他的身體當作是他自己的我。但是當我們長大以後,我們會發現身體隻是我們所使用的工具罷了,真正背後的是我們的心,心才是真正的我。那麽什麽樣的心呢?我們會思考,我們會感受,覺得高興,覺得痛苦,覺得歡樂,覺得期待,這樣的心叫作意識心,大部分的眾生都會把這個意識心當成說“這就是真實的我”,然而這樣的一個意識心,其實它也隻是一個工具罷了,它並不是一直存在的。比如說當我們睡著以後,這樣會思考的心就停掉了。那對於佛弟子而言,他想去知道到底什麽是真實的我,所以顯然這個眾生都有的“我見”,這不是真實的。

  然後呢,在一念無明的第二個部分,也就是三界愛的煩惱,比如說我們喜歡欲界,喜歡色界,喜歡無色界,這樣總共加起來,我見、欲界愛、色界愛,以及有愛,這四種住地煩惱,就叫作一念無明;它阻擋了,它阻止了我們進入涅槃的可能。所以呢,二乘的佛弟子就是要順序地把這四種住地煩惱把它修除掉,修除掉以後,它就可以不在三界當中輪回,而進入涅槃。但是大乘的佛弟子,他發現這樣的一念無明之後,還有一個根本的無始無明,因為它太微細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很少能夠跟它相遇,所以把它叫作一念無明之上的上煩惱,又叫無始無明。這個無始無明必須要等到大乘的菩薩,當他找到萬法的根源如來藏以後,他才能夠跟自己的無始無明相遇,順序地再將這些無始無明上煩惱把它們消除了、清淨了,那麽就達到了成佛的位階。也就是說所有的佛法,不管它所采用的是什麽法門,它都必須是在斷除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上麵用心。如果這個佛法他沒有辦法,或者說不用心,或者說他不努力地、不去斷除這樣的無明,那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佛說“斷結才能證果”。斷掉了那些把我們綁住,阻礙眾生向入涅槃,阻礙眾生向上的那些結,才能夠證得真實的果位。

  比如說我們中國人當中,每一個人不一定學佛,但是每個人卻都會說“阿彌陀佛”,代表我們中華文化當中與念佛法門是特別的親近。念佛法門除了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這個叫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修證到一個程度之後,就可以向上進入無相念佛,無相念佛再向上,就進入到體究念佛,也就是在念佛當中去找出到底我是什麽,真實的我是什麽,虛妄的我是什麽,最後終於能夠證入到實相念佛的境界,也就是證悟了所有眾生本源的真如、如來藏。剛才主持人問到說,那這樣子佛法它的精髓是什麽呢?簡單來說,這個精髓就是證悟真如、如來藏,而這個真如、如來藏,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大家一定都還記得佛陀拈花微笑,有一次大梵天王在佛陀即將入涅槃之前,他供養了金色的蓮花給佛陀,佛就隨手拈起了一朵花輕輕地微笑,弟子當中大迦葉尊者就也對著佛陀輕輕地微笑,揚眉瞬目,在這一瞬間佛陀就將萬法的本源真如、如來藏傳授給大迦葉尊者,因此大迦葉尊者就成為我們中國禪宗的第二位祖師。

  所以從古代以來,禪門的文化它已經不單單隻是一個宗教的想法,而是成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有的士大夫,乃至於販夫走卒,大家都會以說幾句禪語,念得“阿彌陀佛”,以此為榮。也就是說在印度的佛教滅亡了之後,這樣的一個佛法的精髓,它隻存在於我們的中華文化當中了,而且與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使到了今天,達摩祖師說現在是潛符密證,千萬有餘。也就是說雖然是工業社會的現在,能夠證悟真實如來藏的這樣的一個佛弟子,千萬有餘,這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文化精髓中的精髓。這個精髓有趣的是,它不隻出現在我們中國的漢文化裏麵,在真的藏傳佛教十四到十七世紀的覺囊派,也就是從篤布巴到多羅那他,這一段時期它一樣出現在藏傳佛教當中。如果要說在精髓中的精髓,也就是即使是在證悟真如、如來藏,也就是大乘見道位之後,從見道位開始的修道位,叫作悟後起修。這一段的修行也隻存在於我們中華文化當中,從唐朝的玄奘法師,也就是一般人所叫的唐三藏法師,又例如像是到了宋朝克勤圓悟大師,乃至於在西藏真的藏傳佛教裏麵覺囊派當中,我們會很赫然地發現這些祖師們,雖然他們口中可能是操著不同的方言,但是同樣的教法卻在這些祖師悟後起修的教法當中是共同一體顯現的。也就是說如同玄奘法師所說,大乘的修行人第一個目標是能夠見道,也就是到達真見道位,此後悟後起修,進入相見道位,曆經三賢位,曆經十地的境界,等等,然後圓滿了自己的一切種智,最後終於能夠成佛。中國佛教的特色一向是實修、實證,每一樣成就的內容統統都是可以自我驗證;也可以這樣子講,這樣子一個完整的佛法的修學次第,它一直保存在我們中華文化當中,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也是整個全世界人類的瑰寶。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