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約行為: 種子起現行 現行熏種子

(2016-12-02 09:36:32) 下一個

  第一章 引言

   我們嚐試以心理學中有名的“古典製約論”,探討末那與意識之奧妙。之所以在眾多的心理學理論中選擇巴伐洛夫(Pavlov, Ivan Peterorich 1849~1936)的“古典製約論”,來談末那與意識之奧妙,是因為“製約”的行為正是習氣形成或修除的主因,也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最佳寫照。在此,僅藉“製約”行為的形成來說明末那與意識的互動狀態,文中或許會兼談及大腦信息處理係統、認知心理學的“認知論”,或是談及以大腦與神經係統為重點的“生理(神經)心理論”,然亦隻是為闡述主題之所需而借用其實驗之現觀,並無意著墨於各派心理學理論的全麵探討。

  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一切科學的結論都是戲論,他們是用對了方法,卻搞錯了方向,所以往往做對了實驗,卻搞錯了結論。這是眾生意識思惟的有限性,也是未能了解生命實相──如來藏,而妄生情解、未能如理作意之故。也因為科學理論是由意識堆砌而成,所以往往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是很容易受後來的理論與實驗所推翻,是一種終將敗壞散去的生滅之法。在此,我們也知道用行為科學來證明佛法,有其相當大的局限性,也容易受誤解;因為絕大部分的行為科學研究者都是持著唯物觀點,他們大多受了達爾文演化論所影響。達爾文所提出的“演化、天擇”,是一種無因論及斷滅論;達氏的主要論述中提到,物種的變異是由自然機率碰撞而來,是無因而生,這是標準的“自然外道”。誠然,達氏的理論提供了近代生物遺傳學的一個重要思考方向,但是其以“唯物”為主的思考而將一切物種加以“物化”,犯了嚴重“化約論”的毛病。姑且不論此論是否與佛法相違,僅在事實上就受到許多有心探討心智(mind)秘密之科學家的質疑,然這部分並非本文所探討之重點。

  其實,講究實證的科學必有其存在的價值,若暫時排除他們的結論,而借用他們的實驗成果來旁證佛法,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在此略抒管見,隻希望能引起有心修學唯識增上慧學之菩薩的共鳴,但願能不違第一義悉檀,而方便以世間言說述之,用來證明世尊聖教之殊勝,則佛法幸甚!眾生幸甚!

  第一節 從行為科學切入的理由

  其實,唯識種智之學早已涵蓋一切世出世間法,也涵蓋一切有為、無為法,而現代科學隻是有為法中的一部分,屬於行為科學之製約心理學則更僅是其中之一小部分,我們學佛人又何必多此一舉,徒增讀者葛藤、增長戲論呢?但是:

  一者,是因為大部分的眾生或由於見取見的緣故,帶著科學的傲慢與偏見,迷信自以為是的科學,卻將佛法視為迷信而棄如蔽屣,故我們願意以他們所認知的科學角度,從此切入來探討這個問題。

  二者,行為科學發展到今日,對於人類行為與精神的解釋,著實為我們掀開了行為與精神的部分麵紗。誠然,尚有很多的問題,現代行為科學或解釋了一部分,或尚無法解答。如英國著名神經醫學專欄作者卡特(Carter, Rita)所說:“神經科學的研究並不能釋疑何謂存在的本質,但是可以提供解決的線索。請記住:這些研究是心智探索的初步成果……,還有很多事情是科學家不知道的……。”雖然很多行為科學研究者是唯物論者,但是從這些話可以看出一個科學研究者的嚴謹態度,我們仍然敬佩像這樣“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以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謙卑而務實的科學精神。所以純就科學實驗之過程及結果來說,若是不見取其實驗之結果而提出錯誤之論證,基本上我們還是對於實證的行為科學抱持正麵、肯定的態度。因為,真正的佛法,正是一門實證之學,而行為科學所為我們解開的麵紗,也或多或少為我們開啟了另一扇觀行實證之門。

  三者,近代的佛學學術研究者,由於未能契證賴耶本心之真如性,非但以“性空唯名”、“虛妄唯識”誹撥賴耶本心,將實有謗為虛無,甚且提出意根末那乃意識所生而名為細意識之邪論,不但違背 世尊“意(根)、法為緣生意識”之聖教,也與一切現觀相違。故我們也願意藉這個機會,以現代行為科學的實驗現觀,來證明 佛說“阿賴耶識行於諸蘊稠林之中,意〔根〕為先導,意識決了色等眾境……”之教示正真無訛。由此 世尊的教示,早已說明一切的意識思惟,或一切的行為造作,正是由意根末那識為先導而驅動的;自是無明眾生顛倒邪見,才會產生“意根末那乃意識所生之細意識”之邪論。因此,若從科學實驗或修行的實證現觀論之,如是佛學學術研究者隻是畫餅充饑浪得虛名的本質,就充分顯露出來了!如是崇尚哲思、玄談之佛學學術研究者──印順派法師,比起未學佛的行為科學研究者之腳踏實地,相對顯得空泛不實,隻是藉佛學學術研究之名以邀令譽爾。

  四者,若依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來說,不離第一義悉檀而有為眾生之種種言說,亦應是佛陀所教誨者,亦是菩薩行者所當為者。而也唯有不離第一義諦來談論種種世間相,方是真正的實踐“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佛法,恰如覓兔角”之聖訓。否則,違教悖理而高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是而奢談“人間佛教”,其實與佛法修證了無相幹,而其一切言說都隻是戲論中之戲論,是攀附於學術研究之世間盛名,自欺欺人而已。

  第二節 如理作意是一切觀行之母

  欲以現代科學一窺佛法之堂奧,連禪宗初悟的曹源一滴水都尚未觸及,更何況能取其一瓢飲!雖然,我們並不否認現代科學著實為人類揭開亙古以來的部分難題,但卻也增長了無明凡夫的世智與辯聰。然而,科學這個工具對於學佛人來說是利是弊,卻是因人而異,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有人因此增進觀行之體驗而與修證佛法相得益彰,也有人卻因此滿口戲論、滿腹葛藤,而這其中之關鍵,是在於能不能“如理作意”。想要踏入“真正的如理作意”之門,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而入於中道之門,並安忍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中道性,是必經、也是唯一之路。如是,方堪依之修學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以至通達無礙。

  一個契證阿賴耶識而邁入相見道位且深入觀行的人,一定能如理作意、如實了知:如來藏之性用,在眾生因地時之阿賴耶識位已是深不可測,何況如來藏於佛地時之無垢識位,更是難思難量。細觀自身八識之互動狀況,煩惱習氣如何形成?與習氣形成息息相關之記憶如何運作?如何儲藏?又如何提取?它們又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如上一言難以盡舉之問題,現代科學亦隻能解其冰山一角。若再論及阿賴耶識之其它性用,譬如大種性自性──眾生如何依其別業攝取四大種而成就各自別別之正報身?如何依其共業而攝取四大種成就山河大地等之依報土?如何依其共業招感颶風、洪水、旱災、刀兵劫等──則更是遠遠超乎現代科學所能了知的。這一切有漏、無漏有為法之運作,已是甚深極甚深,炫惑於有漏有為法上之無明眾生,當然對於諸法本具之無漏無為性、清淨性與真如性,更是無法想象的。如 世尊於《勝鬘經》所雲:“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正是此理。但這個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雖然如是難知難解,連大阿羅漢都無法證解,而這種般若境界卻隻是禪宗初悟明心的菩薩們所知,但明心悟後的禪宗菩薩們,卻對上麵所舉的少數問題都仍無所知,還得要仰仗大善知識的悟後指導,才有可能漸次觀察證實之。由此看來,以佛學的學術研究而想要證知佛法的密意,是難過肉身登天的。

  所以,一個懂得依自性清淨心──阿賴耶識──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對於自身智慧之不足而深感慚愧,且一定會謹遵佛誡,絕不會輕賤般若之體──阿賴耶識,也不敢稍稍輕慢於活我法身慧命之恩師。更不會如退轉於阿賴耶識的人,輕賤所發起的般若實相智之功德而說出“般若實相智可以從觀看Discovery中獲得”之癡話。誠然,對悟後依阿賴耶識“如理作意”的人來說,Discovery的節目確實可以增益般若種智之修學,並對其中之部分論述發起順抉擇分,如理簡擇其中正訛;然而對於不如理作意的人來說,對於輕賤阿賴耶識而退轉回離念靈知心諸妄想法的人來說,Discovery的節目隻是一個知識性的電視節目,提供茶餘飯後消遣消遣、增長世間知識而已。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對於退失阿賴耶識心體本來無生的人,那仍然隻是戲論;奢求從中獲取點滴的佛法之法益,隻是癡人說夢而已,以其不如理作意故,必定會產生種種違背佛法、悖離法界真相的妄想,那些人退失的人就是現成的例子。

  第二章 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製約行為

  第一節 巴伐洛夫的古典製約論

  對當代心理學稍有涉獵的人,都應該不會不認識這位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伐洛夫(Pavlov)。巴氏在與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 Edward Lee 1874~1949)同時研究動物習性的期間,發現了條件反射現象。巴伐洛夫在實驗室中發現,在喂食狗兒之前先讓其聽到鈴聲,然後食物伴隨鈴聲出現。由於狗兒發現聽到鈴聲之後就有食物出現,因此鈴聲和食物形成連結的概念(linked concepts),此後狗兒聽到鈴聲便會流口水,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古典製約”;後來有關於製約心理學的理論,基本上均是脫胎於此。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軍方秘密作戰計劃的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史金納(Skinner, Burrhus Frederick 1904~1990),就是采用製約學習之“操作條件”作用的方法訓練鴿子,用以控製飛彈與魚雷,這是由“古典製約”所衍生出來的“操作製約”。

  巴伐洛夫在“古典製約論”中,將來自於鈴聲的刺激稱為“條件刺激”,將來自於食物之刺激稱之為“無條件刺激”。巴伐洛夫認為“古典製約”主要是由中樞神經係統高級部分實現的,是由大腦皮質上暫時神經聯係的接通。(由後來大腦的造影研究中證實,這個區域正是掌管意識思惟的主要區域。)無條件刺激和條件刺激分別在大腦皮質上形成兩個興奮點,其中無條件刺激所引發的興奮點比較強,條件刺激的興奮點較弱。這兩個興奮點經過多次結合後,兩興奮點實現暫時的功能接通,使得條件刺激單獨作用所引發的興奮,可以引發無條件刺激的反應皮質區的相應反應,也就是大腦皮質上兩個興奮點神經聯係的永久接通。當大腦皮質上的兩個興奮點接通以後,條件刺激就取得一條與無條件刺激溝通的快捷方式。

  第二節 製約行為形成的源頭──潛意識

  由於當時的實驗工具過於簡單,有關腦部造影的計算機醫療器材尚未發展出來,所以巴氏的論述似乎有些太過簡化了。因為,巴氏認為:“在製約行為的形成過程裏,主要是由中樞神經係統高級部分實現的,是大腦皮質上神經聯係的接通。”這是“結果論”,他似乎尚未找到製約行為形成的真正根源;與受製約後,同樣的製約行為,再度被啟動的源頭。因為,若不是這個包括視丘、下視丘、杏仁核(amygdala)、海馬回(hippocampus)的邊緣係統(limbic system)提供重要的支持,若不是各式各樣的神經蛋白元與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製約行為是不可能形成的,大腦皮質上的神經聯係也不可能如此牢固的。邊緣係統是大腦的發電廠,負責產生食欲、動機、欲望、情緒和心情,並驅使我們所有的行為。這個區域正是潛意識末那運作的反應區,而大腦皮質則是意識運作的反應區(意根末那是遍在大腦五勝義根的集合體,它的運作非僅限於此,而意識之運作亦非隻限於大腦皮質,這隻是由神經科學的實驗現觀,偏顯其各自運作之重點。)我們的意識思想隻不過是扮演調節者的角色,專替潛意識世界產生的需求做調節工作而已。當意識的思考與潛意識情緒發生衝突時,通常是主導情緒產生的潛意識會戰勝的。因為,有關情緒的習氣,無始以來就設定在我們的潛意識末那裏麵。

  由近代大腦掃瞄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透過腦波(EEG),或腦磁波(MEG),或正子斷層掃瞄(PET),或核磁共振(MRI),或近紅外光光譜儀(NIRS)之研究,從大腦活動的造影,神經科學家找出與刺激有關的相應部位,並觀察大腦訊息的傳遞過程中,證實很多與生存機製有關的指令,都是由邊緣係統函蓋的這幾個部分發出的;乃至於與生存有間接關係的心理防衛機製,諸如喜、怒、哀、樂之情緒反應等,都與邊緣係統息息相關,也就是與潛意識末那息息相關。神經科學家發現,邊緣係統和大腦皮質之間有解剖學上的聯係,它與負責意識經驗的皮質有多種的聯係,並默默的主導著行為的產生。一個新的行為的形成,必是由大腦皮質之意識區經過思惟確定後,再由主掌與認知、學習、記憶有關之邊緣係統決定儲存與否,這又牽涉到當前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之互動與形成(有關記憶之形成,限於篇幅無法詳述,他日有緣另行探討。)當長期記憶形成後,大腦皮質區相關之神經元便牢而緊密的相互鍵結,而受製約的習氣也就這樣的形成了,而且不容易改變,並反過來影響下一次行為的重現與意識思惟的方向。

  不同的製約行為有其不同的製約強度與深度,這牽涉的層麵相當廣,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而基本上,與生存機製有關的製約行為,大都比較深沈而牢固,也就是為了保護與生命生存有關的行為,比較容易再度形成新的製約行為。而其它製約行為的產生,大多是在這個前提之下輾轉而生。這是意識與潛意識末那交互運作的結果,這個運作形成一個循環,你很難分得出來是意識影響潛意識末那,或是潛意識末那影響意識。若從“種子起現行”來說,一切行為都是由潛意識末那所啟動,故當然是由潛意識末那影響意識的思惟運作。若從“現行熏種子”來說,意識行為的現行與思惟造作,反過來增強潛意識末那對此行為的執著,故由這個角度來看是意識影響潛意識末那。這種周而複始的製約行為,重複的再現與增強,也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具體表現。

  意識與意根末那,這兩個難兄難弟真是形影不離;眾生之所以會輪回流轉,它們兩個是最大的股東;再加上前五識這五個小股東,就在如來藏阿賴耶識這個公司裏開門做生意了,至於誰是最大的股東且掌控所有的經營權,請看下一節的說明。

  第三節 影響製約行為的兩條訊息管道

  在此,我們以恐懼的製約來說明。已經受製約的恐懼,是一種特別的記憶;它跟一般的記憶不同,不需要意識的提取;甚至再次傳進腦中時,也不需要意識的思惟與表達,與其相應的行為或動作就已經完成了。要了解這個機製,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有危險性的訊息進入大腦的處理過程。這是由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雷杜克斯(LeDoux, Joseph)所研究提出的──感官訊息溝通的兩種獨立的管道:

  所有的訊息都從眼、耳、鼻、舌、身等感覺管道進來,都先進入視丘,在那裏分類後送到合適的處理站去處理。在情緒性刺激的情況下,如看見草中有一條蛇,這個訊息兵分兩路進入大腦,兩條路都通到杏仁核(amygdala),這是大腦的警報中心,是潛意識末那的主要轄區之一,也是製造情緒反應的地方,從這裏之後,路徑便分道揚鑣。

  第一條路進入腦後方,眼俱意識所在的視覺皮質區,在此處理、分析過以後再往前方送。在視覺皮質時還隻是訊息而已──一個長的、細的、會動的綠色東西,有花紋在牠的背上;到此為止,都屬於顯境名言範圍所攝。接下來辨識中心開始工作,決定這個東西是什麽,將牠掛上名牌,這時才是表義名言的生起;並且激發出這個名字背後所儲藏的知識,此時仍然回歸顯境名言,並且與記憶聯係起來。因此,現在這個細長、背上有花紋的東西被掛上“蛇”的名字,原來儲藏在長期記憶中有關蛇的訊息被釋放出來:動物嗎?不同種類?危險?這些因素現在集合在一起變成一個訊息:“是蛇!在這裏,就是現在,救命啊!”這個訊息送到杏仁核,它就使身體開始行動了。

  你可以看到這第一條通路很長,經過好幾個地方,在每個地方都停一下,這一條路是以意識的運作為主軸。在緊急的情況下,這條路實在太慢,所以還需要一個快速反應的係統,這便是以潛意識意根的運作為主軸的係統,也就是從視丘分出來的第二條路。視丘與杏仁核很靠近,有很厚的神經纖維束相連接,杏仁核又與下視丘緊密連接,這是控製身體采取戰鬥或逃命反應行動的地方,因此使訊息從眼睛傳入,到身體產生反應,在毫秒內完成。

  這種恐懼的製約,深入了主宰杏仁核的潛意識意根中,它與動物的生存機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與其相關或類似的訊息,都將被“類化”在這個恐懼的概念底下,這是動物借著顯境名言求生存的基本機製。即使它可能會作錯誤的判斷,也不願放棄一絲絲保護自身生命的機會。這些直接反應情境的製約行為,將會透過意識的思惟分析而再度修正它;如夜晚於野外見到草繩,誤以為蛇,意識的思惟未啟動之前,潛意識意根的製約反應行為已經先完成;待意識確認是誤判以後,恐懼的製約才能解除;不過你可能餘悸猶存,內心久久不能自已;因為你的正腎上腺素早已被啟動而遍滿全身了,想要讓其歸於沈寂,還得一段時間的沈澱。若是老眼昏花,或是意識也跟著誤判,那草繩就變真蛇了,這個恐懼將永遠跟著你,直到誤判的情境被解除;中國古時有名的“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這樣產生的,都與潛意識有關;而潛意識就是二乘法中說的意根,在大乘法中又名為末那識。

  由雷杜克斯(LeDoux, Joseph)所提出的研究結果,我們看到一個行為的開始,意識的思惟永遠是在潛意識末那的後麵產生的,它隻是在調節潛意識末那的反應與需求,應意根末那之所需而提供更精細的信息,供其下一步的行動做參考。而且,意識的思惟方向基本上脫離不了潛意識末那的影響,它會修正潛意識末那的方向,但是意根末那不一定會接受。由後來神經科學的思考方向以及發展來看,我們知道這一切製約行為的形成,似乎並不隻是這麽的單純;縱然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動作的產生,都牽涉到整個大腦的通力合作。而大腦又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特定的功能,而各部位並不是靜態的組合;每一個腦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斷在改變,並對環境相當敏感。腦的各個模塊會互相協助、互相作用,它們的功能並不是僵化、固定的;有時某部分會越俎代庖,接替另一部分的工作;有時則因環境或基因的因素,完全失去功能。大腦活動受到電流和化學物質所控製,甚至受到可能會扭曲時間的量子效應所影響。整個大腦是因動態的係統而組合成一個整體,這個係統可以同時做一百萬件不同的事。而這些生化作用的運作,都不是如豆腐般的大腦能夠獨立運作的,也不是大腦自己在運作的,大腦其實是依賴這些生化作用才能運作的。這些都與如來藏阿賴耶識中七轉識種子的流注有著密切的關係,也與如來藏自身的六塵以外的知覺性有關;尤其潛意識末那更是居於主導性的地位,而意識的審思配合也是舉足輕重,但都得依靠如來藏的心行運作才能做得到。但是對於六塵中的許多事情做快速而直接的反應,都是由意根末那識在主導的。

  關於這一點,教證中的“意為先導”如是說,理證上的現觀也如是,神經科學家的實驗結果也證明如是。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切粗細意識皆是“意(根)、法為緣生”。會提出意根末那乃意識所生之細意識之邪論的人,很顯然不但違教,而且悖理,更違反世人所認為客觀的科學實驗結果。這些人動不動就祭出學術研究的大旗,以古文獻為依據的考古學或訓詁學的角度,對經論聖典論長論短、論真論假。他們都自以為是的認定:透過有係統的針對古時不正確弘法者的數據整理,加以歸納、演繹後,所得出的結果就是符合科學,就是接近真相,就是最客觀的。然而什麽是客觀?集了許多人的主觀妄想,以形成共識,就是客觀?“眾口鑠金”就是客觀?依據有限而偏頗的曆史資料,而做出的邏輯推論就是客觀?以這些態度研究世間學問,都已經失之偏頗了!更何況講求實證的佛法,豈可如此輕率!以佛法來說,真正的客觀必須契證如來藏,轉依其清淨、無為體性,所發起的觀慧才是客觀。其實,真正的科學必須經得起事實的重複驗證,而不是隻有資料的搜集與推論。佛法的修證更是如是,需從自身五陰十八界的觀行去印證佛語,也驗證自身,並且能驗證一切有情,而不是如佛學研究者,由古時的斷簡殘篇中拚湊出大象的尾巴,就說這是科學的證據,就說它是大象。這還不打緊,有些人根本是拿著狐狸的尾巴,就說是大象的尾巴,簡直是龍蛇不分、是非不明。這都是不事修證,以佛學學術研究自娛所產生的邪思、謬見。

  第三章 製約與習氣

  此處所說的製約行為,其實就是習氣,就是行為的慣性,就是業力。雖然由無量世以來,錯綜複雜的因果而產生的習氣、業力,不是我們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產生的原理都同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製約行為的形成與重現。其實,從現實生活的行、住、坐、臥中,隻要用心觀察,都不難看出習氣與業力運作的影子──製約行為。

  第一節 製約行為無處不在

  製約行為無處不在,也一直跟著我們,它默默的影響我們一切的行為。例如,當熱戀中的少年男女看到心儀的對方時,為何不待意識思惟,內心早已小鹿亂撞?當這對男女看到與雙方感情有關的事物時,心律為何會加快?當雙方將賴以傳情的通話時間,相約固定於每天的某一時段時,為何每天時間一到,不待電話鈴聲響起,已是千頭萬緒、心中澎湃不已?這一切都在說明:“你已經被愛情製約了。”說明白一點就是:“你已經成為愛情的俘虜了。”當一切與雙方有關的事與物,被“類化”於愛情的概念底下,而反過來影響你的思想與行為,這就是“製約”。

  相同的,當某些人、事、物與你的瞋心相應共鳴時,並逐漸形成你對同一個人、事、物的瞋習;當你下次遇到同樣的人、事、物,不待語言文字思惟,瞋心已然悄悄抬頭;不待意識思惟,與生氣有關之內分泌、心跳、血壓或其它生理反應,早已由潛意識中之杏仁核、下視丘所主導而悄悄啟動;你可能不待對方動作、不待語言升起,早已麵紅耳赤,甚至怒不可抑,而且進一步影響後來與意識有關的思想與行為。由於與瞋心所相應之故,你的意識思惟將受其影響,你可能語無倫次或口出惡言。你的意識也可能盱衡情勢,為顧及形象,不得不壓抑憤怒行為的繼續發展,但是潛意識末那這個茶壺內的風暴早已一發不可收拾。從這種不想生氣卻又偏偏由不得你的狀況,再度看出意根末那是有多頑強。當瞋心的神經回路一旦被它啟動,往往是很難壓得住的,若無法透過正確的修行、觀照,瞋行的製約隻有再度的被增強。而瞋習之製約過程的逐步增強,是有其程度深淺之轉折,一般眾生由於無明所覆,很難深入觀察得到。當某些人、事、物與己意相違,怨心已起,這正是瞋心抬頭的開始。若不思對治,任其發展,意識將與其狼狽為奸,籌謀思量、設計報複,惱亂之心便相繼而生,瞋的製約行為就跟著增強。若再不思對治,怨、惱之心將逐步蔓延而轉成瞋恨之心,並付諸於身、口惡行,於是又完成了另一次的“種子起現行,現行再回熏種子”的環繞循環,如是將再度的用一根長釘,將此瞋行牢固的釘入潛意識末那裏麵,形成更深厚的瞋習種子,以待下次因緣的來臨,再度生起更大的瞋習現行。

  情緒的運作,是製約行為最容易觀察出來的地方,尤其是負麵的情緒。由於潛意識末那的頑強,意識除了為它提供服務以外,是很難與其抗衡的,除非能有智慧從根本加以解決。由於意根末那的一意孤行,造成大腦中神經蛋白元錯誤的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的錯亂,意識不得不淪為其附庸,並為其所操控;如此而來,使得情緒管理隻有每況愈下而已;世紀三大病症之一的憂鬱症的形成,與此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第二節 製約行為橫跨三世

  這一切包含身、口、意行的製約行為,其實是由意根的遍計所執性主導的,而這其中更牽涉到意根末那與意識覺知心的交互運作。業習的啟動是由意根末那主導而啟動,而業種的造作是由意識觀察、思惟、造作後,加上意根思心所的同意之後而形成。其實,不管意識如何造業,不管它如何的思惟造作而形成多少的新習氣,基本上都是由潛藏於如來藏中的潛意識末那之無始習氣種子而來,也就是由無始以來之貪、瞋、癡無明化身而來。這個潛藏於潛意識末那深處之“習氣檔案”,不斷地被意識提取出來實行,然後又不斷地“另存新文件”,增強規模,這就是“製約”。製約行為其實很像顏色:隻有幾個主要顏色,但是你可以混合主要顏色而得出無數混合的顏色。所以,可以有百法、也可以有千法、萬法、萬萬法……。在這法法相依、法法相立的輾轉過程中,絕大多數都是染法,是讓無明塵垢轉趨深厚的來源,這可以從五十一個心所有法裏麵,善法隻有十一個看出來。

  所有的製約行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一種對有機生物體的生存有利的思想或行為,會被永遠的保存下來,而那些對生存無用的會自動褪去。換句話說,也就是與“俱生我執”有關的製約訊息將被優先處理,這也是潛意識末那的恒內執我性所主導的,也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源。用俗話來說,就是眾生愛惜這個生命,愛惜這個能覺能知的“五蘊我”,已經愛到骨子裏麵去了。而“俱生我執”引生“分別我執”以及“我所執”後,與意識的後生執著相互輾轉纏繞不休,形成無量無邊的製約行為,並深深的嵌入潛意識末那,形成無量無數的習氣種子。這些習氣有深有淺、有粗有細,細的障礙成佛,粗的障礙解脫生死。而單單就與粗重的分段生死煩惱相應的習氣論之,已是累牘盈篇,罄紙難盡了。這些性障習氣,若不尋求根除之法,隻有生生世世流轉不停,而且大多是每況愈下。

  而前麵說受製約的習氣行為,是由潛藏於潛意識末那深處之“習氣檔案”,不斷地被意識提取出來,又不斷地“另存新檔”而增長厚實,這是站在現行運作的角度來說;其實真正搜藏這些檔案,真正集藏這些習氣種子的是如來藏阿賴耶識,故又稱其為一切種子心識。這個種子心識雖然含藏了無量無邊的有漏與無漏法種,但是祂本身卻是如鏡麵一樣,雖能涵攝一切相,卻無礙自身本有之清淨相,故稱為如;因其不生不滅,本自清淨,故稱為真;並且遠離六塵萬法,而能隨緣應物,如實的顯現一切法相的功能,真實無虛;合此真實與不生煩惱的如如,即稱為真如,是故真如即是如來藏阿賴耶識體上所顯的真實法相,禪宗祖師就常常用真如來指稱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論師們有時也會以真如心、心真如,來稱呼祂。這個道理是“臆想真如”者很難想象的,也是探求密意者最難解之處,但因不肯依止善知識真參實究的緣故,隻憑經文的思惟研究而想得知,故而自陷吊詭之處而不自知。

  他們的疑惑是: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染汙法種而為其所染,為何又說祂本自清淨?既然阿賴耶識還有染汙,那一定還有一個截然清淨的真如體在其上麵。這個問題正是出在沒有如實、如理作意觀行,再加上沒有親證而產生的問題,也是身我見未完全斷除所致。故而無法將時時與六塵萬法相應的七轉識妄心,與遠離六塵萬法的真心阿賴耶識區分清楚。猶如鹽水中之水,依然是水,它從未因鹽溶於其中而改變其水本來的特性;鹽水之所以會鹹,是來自於氯化鈉(NaCl)溶於其中的緣故,水隻是提供一個溶解的環境而已,但水的本質並不跟著轉變。相同的,阿賴耶識與無明七識共俱而受染汙,染汙之因是來自於七轉識,七轉識的染汙種子“溶解”於如來藏中;七轉識的染汙種子是“溶質”,如來藏隻是提供染汙種子溶解的環境而已,但如來藏的自性並不轉變。當如來藏與七轉識的染汙種子和合運作而名為阿賴耶識,這個時候阿賴耶識仍然具有如來藏自身所有的性用,隻是眾生為無明染汙所覆,故無法了知而已。

  這是眾生意識思惟的局限性,所以佛學的學術研究,靠著意識對經文的思惟與理解,是無法了知的;隻有透過參禪而親證了,才能現前觀照這個事實,才能了知自性清淨心的如來藏,竟然有染汙;而被染汙後的如來藏自身的清淨自性,卻仍然沒有被染汙。眾生性喜戲論,參禪也是如此,故多陷入“染、淨”,“刹那、永恒”……等相對二法裏,故透過意識思惟一個截然清淨之體,妄自安立為真如;透過意識思惟而浪漫的想要“化刹那為永恒”,故而思惟:將意識心修至一念不生,將此時的意識離念靈知心名為真如心,名為永恒。若從前喻來說,這些人隻是在水中的“鹽分子”裏打滾,尚未嚐到水味;因為這些邪見,正是染汙純水的鹽巴。

  參禪人的如是邪見,也是一種製約;這是受了無始以來邪見、妄想習氣種子的製約,故而牢不可破。縱然由於善知識的慈悲,勉強且短暫的將其攝受,卻由於無始以來的邪見、妄想習氣難以根除,終究還是退轉了。而這些邪見、妄想習氣,雖是因意識之現行而造作,但是幕後的主使者,依然是潛意識末那;因為它主導著意識的思惟方向,這是任何人、任何狀況、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的無奈,也是眾生流轉生死的無奈。除非你能依著二乘見道之理,確實而如理作意的斷除我見與三縛結後,不是誤會式的斷除我見與三縛結,進而斷除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或是依著大乘見道後之真心體性而如理作意,故而發起意識的妙觀察智,由這個萬法根本的實證與現觀,才能真正逐步的對治意根末那的劣行,而此時也隻是下品妙觀察智的少分,以後要走的路還很遠呢!

  第三節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複雜的製約行為,有著縝密的認知建構(cognitive structure),隻有在經過意識心智很審慎的考量後才能得出,經過大腦各個意識皮質區與下麵的邊緣係統不斷的交換訊息,才做出的決定。所有的認知建構,都牽涉到大腦中概念(concept)的形成,與語言、符號係統(symbol system)的建立與儲存。每一個眾生都有著先天的認知係統,是與生俱來而獨一無二的;這個係統程序一開始就設定好了,我們隻是依著這個原始的認知係統為基礎,經過生存的競爭或環境的焠煉,發展出後天所需的認知係統。而這其中邊緣係統的舉足輕重,已由正子斷層掃瞄(PET)等等之實驗現觀所證實,此實驗現觀證實意識皮質區思惟運作之前,與潛意識末那運作有關之邊緣係統早已悄悄啟動了;所以後天的意識認知,其實背後是受著潛意識末那的左右。雖然在意識與潛意識的交互運作過程裏,潛意識末那是居於主導的地位,但是兩者的溝通,基本上是雙向的,所以是一種有機係統(organic system)的運作,而不是機械係統(mechanic system)的運作;也就是潛意識與意識兩個都是能變異的有了知性的主體,能夠互相溝通,而不是單向的指令下達。

  也因為這樣,透過意識對於染法的思惟造作,能讓意根末那的無明習氣轉趨粗重。而透過意識對於無漏淨法的正確的思惟、觀照,繼續熏習淨法的過程中勸服了意根末那的習氣,修行也才可能會有作用;否則即如外道宿命論,永遠無法改變現狀。猶如計算機中的主係統程序,它是出廠時所設定好的程序,所有外掛程序不管如何運作,都必須受其控製。會用計算機的人,一定時常注意係統運作順暢與否,時時偵測外掛程序是否幹擾主係統程序運作;甚至可透過外掛程序,來修正原始主係統程序的缺點。不會用計算機的人,一會兒中毒,一會兒當機,一台計算機用不了多久,由於操作習慣不良,背了一大堆垃圾檔案還不知道,計算機的運作效能當然是每況愈下了。修行也是這樣,你是在為你自己增加更多無明習氣的“垃圾檔案”?還是在修正意根所主導的這個係統的缺陷,讓整部計算機的效能更順暢?這是所有修行人都不能等閑視之的。

  很不幸的,大部分的眾生很難脫離無明的纏繞、糾葛,無始以來在主係統程序上背了無量無邊的“垃圾檔案”而難以自拔。無明煩惱的習氣由過去世而來,它在此世周而複始的重現並增強,也終將由如來藏執持而流轉至下一世,因為意根不是執持者,而意識不能去到下一世。這些形成無明的纏繞、糾葛,與名言習氣中之表義名言和顯境名言的交互運作,有著極密切的關係。這個係統在觸五塵境和其上麵所現之法塵境的同時,早已透過顯境名言而了別完成,並兵分二路啟動所有相應之行為,包括後來意識所思惟運作之表義名言的種子流注。而這二種名言習氣的運作,又影響到有支習氣與我執習氣的形成,也終將又繞回來影響名言習氣自身,並且影響到未來世顯境名言的勝劣果報。在此限於篇幅,無法贅述。這意思主要是說:凡是落入意識境界中的人,都無法擺脫各種惡法製約的不斷增強。隻有遠離見聞覺知的知,確實現觀見聞覺知的知,正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才有可能擺脫惡法習氣的製約,漸漸邁向成佛境界;這是一切大乘佛法修行人的首要之務,所以在《楞嚴經》中佛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正是此意。

  而在意根末那與意識覺知心互動的過程中,如來藏的配合是不能缺席的,也是必備的,而且如來藏才是儲存所有檔案的海底深處,也是讓一切運作的根源。祂雖儲存了許多的染、淨法種以供七轉識提取、使用,但祂本身卻從來不貪、不取、不會六塵境,由於祂的清淨法性及永離善染兩邊的法性,才能如明鏡一般的容納一切有漏、無漏之有為法相,也才能顯發出其清淨、無為的真如法相。當您證取祂後,並轉依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功德性,就能逐漸深入體會世尊於《楞嚴經》中所說:“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之真義。

  第四章 結語

  從法國解剖學家杜胥內(Duchenne)以神經科學的觀點,發現兩種微笑所牽動的臉部肌肉是大相徑庭的,而將由不同的神經回路所引動的微笑,區分為意識的“應酬式的微笑”,以及潛意識(末那)所直接傳送出來而自動產生的“真正的微笑”(Duchenne Smile)。再由大腦造影研究中,發現反應意識思惟的大腦皮質,與反應潛意識運作的邊緣係統(limbic system)的交互關係,我們發現潛意識末那是一切行為產生的真正源頭。而在這些觀察中,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神經係統的運作並不是意識或潛意識末那的作用本身,而是它們運作的結果,也就是它們運作後的軌跡,也是科學工具所能觀察得到的六、七識之見分的行相的軌跡之一。雖然這些隻是浮光掠影,卻讓我們看到了意識與潛意識末那互動的奧妙,而意識與意根的這些運作,卻都不能一刹那離開如來藏的支持,否則祂們什麽也做不了;而如來藏本著一向不貪不厭、不執不棄的中道清淨自性,不斷的支持祂們的運作,使祂們在三界中圓成善惡因的造作與未來果報的領受,具足了圓滿成就諸法的示現,所以如來藏完全是被動性的運作,這也為我們證明了經中“意(根)為先導”之聖訓無訛。

  從這裏可以看出來,潛意識末那操控著意識思惟的方向,也證明《大乘密嚴經》卷三雲:“諸仁者!阿賴耶海為戲論粗重所擊,五法三性諸識波浪相續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飄動,於無義處中似義而現。諸仁者!阿賴耶識行於諸蘊稠林之中,意為先導;意識決了色等眾境,五識依根了現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賴耶識〔所現〕。諸仁者!阿賴耶識與壽命暖觸和合而住,意〔根〕住於此,〔意〕識複住意〔根〕,所餘五識亦住自根。諸仁者!心、意及識住於諸蘊,為業所牽,流轉不息;諸所有業因愛而起,以業受身,身複造業,舍此身已更受餘身,如步屈蟲行;心及心法生於諸趣,複更積集稠林之蘊。”這些教示正真無訛,悟後確實可以現前觀察而證明是真實說。

  由此經文可知,阿賴耶識行於五蘊稠林之中,由於意根末那之遍計所執性,執著諸戲論妄想,意識遂依祂而起分別執著,所有境界相飄動不實,於無義處中似義而現。而七轉識諸蘊之所以現諸境界,皆是由於阿賴耶識集藏七轉識諸染汙法種,複由意根末那為先導,意識、五識方能相繼現起。眾生由於妄執如是三界六塵諸法為真,故為業習所牽,流轉不停,故於識稠林中複造諸林而增益諸蘊之積聚。然而,三界六塵諸法實是阿賴耶識所變現,並無實法,是眾生妄取諸法故輾轉而生。這其中意根末那識,默容一切諸法的遍計性,與處處作主的所執性,是轉生諸法的啟動者,而意識與其輾轉相依,更是強化一切種子熏染的幫凶。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佛說:“大慧!現識〔末那識意根〕及分別事識〔意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正是此意。也就是說,無始劫來不壞的意根末那識,以及世世斷壞而隻有一世的意識覺知心,是互相影響的:末那識控製意識的思惟方向,而意識思惟之後也會回頭影響到意根末那識的心性與決定,所以佛說“相展轉因”,真是如實語、不誑語、誠實語,也是完全正確的宣示法界中的意根與意識的境界,語皆真實不虛。

  從神經科學與大腦造影的實驗結果,來看意識與潛意識末那輾轉運作的交互關係,科學家都已倍感複雜難懂,而隻能依實驗結果“按圖索驥”勾勒出其梗概而已。若從實證現觀來看,意識與潛意識末那各自所相應的心所有法,以及它們交互運作的關係,則不是依著實驗結果“按圖索驥”的科學研究者所能了知的。現實生活中,意識與潛意識末那互動速度之快,互動模式之複雜,互動型態之多樣,互動深度之微細,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也不是將受實驗者限製於某些實驗條件中所能觀察得到的,因為實驗設計是由觀察者操控其實驗條件,而現實生活則是生命體的自主運作,其間有相當大的差異。光是意識之五遍行的運作,或末那之五遍行的運作,或是兩者之交互運作,其中關係之複雜、之微細,不是科學實驗所能控製的,也不是一般未悟者或探求密意者所能探知一二的;若要深入通達,則非我們能力所及,此非地上菩薩,無能為之;非諸佛,無能究竟。這牽涉到如來藏阿賴耶識中一切種子的流注,以及種智中極其甚深微細的部分,也正是 佛說三轉法輪唯識正義的精髓。這個令人歎為觀止的“心智程控係統”,連科學家都不得不謙卑的說:“請記住,這些研究是心智探索的初步成果……,還有很多事情是科學家不知道的……。”科學家對於意識心智的探索,都已經感到如此的深奧難懂了,而無知之佛學研究者,既無佛法上修證之證量,又違科學實驗之現觀,竟然草率的說潛意識末那是意識所生之細意識,竟然說意識所依止的潛意識末那是意識所生的細意識;由此顛倒邪見,複將能生萬法的阿賴耶識視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的施設法而誹撥之,否定其真實存在而且有種種神妙難測的大用;不但自己造下無邊的謗法罪業,並貽誤諸多隨學之眾生;如是獅子身中蟲,真是有愧披剃,實無立場身著僧衣、現出家相。

  由於限於篇幅,本文並未列出許多教證.此文的目的,除了第一章引言中的說明以外,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其實是提出來與“家裏人”共相惕勵的──觀行這一門功課,如黃俊雄布袋戲所說:“功夫是萬底深坑。”般若道種智甚深、極甚深,若想一窺其堂奧,至少要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如理作意觀行,第二個是如理作意觀行,第三個還是如理作意觀行。因為,一切不如理作意,均與此正觀無緣相應故,必定會落入邪觀之中,這也就是為什麽禪宗祖師苦口婆心而一再的強調“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道理。因為,證悟本心阿賴耶識以後,才可能“轉依”其清淨體性,真正的如理作意觀行,才可能真正邁入悟後起修之路。末學在此進一步提出建議:即使悟後,也不可稍有自滿或輕慢之心,否則仍將會因為基礎不夠紮實,以及往世的熏習與觀行仍不夠深入,反而在正確的基礎上作了不如理的、方向偏差的思惟,不免如同一些人一樣的退失於正法而又誤以為極大的增上。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