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寂滅中何以有樂? 

(2016-11-30 07:53:52) 下一個

我們來談一談“什麽是寂滅為樂”,因為最近有相當多人在談“寂滅為樂”這四個字。

  但寂滅為樂的出處是哪裏呢?我們給大家說,它是出自《大般涅槃經》。在《大般涅槃經》裏麵 佛陀在臨涅槃的時候,這樣子給弟子們開示,佛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陀接下來還說:“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最後 佛陀說:“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複不免無常所遷。”所以最後告訴大家說:“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大般涅槃經》卷三)同樣在另外一部經裏麵,《雜阿含經》裏麵,佛陀也跟弟子們說:“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雜阿含經》卷三十四)這個是寂滅為樂這個四個字的出處。

  當然就是說,我們在剛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免不了會有所疑惑:什麽是寂滅?那為什麽……寂滅是樂趣嗎?當然就是說,可能會直接聯想到,是不是佛教在教所有的人要舍離一切的欲望呢?

  學佛其實有兩個方式去學:一個是出家,一個是在家。出家的人學習的時候,其實是按照 佛陀所規劃的環境,在裏麵好好的去學習,學習 佛陀所教的道理;所以,出家人以出家的方式來學習解脫道的時候,會獲得非常快速的進展。當然就是說,因為出家隻是一個形式,所以當然說出家人也照樣可以學習佛菩提道。那另外一個學習的形式,則是選擇跟一般人一樣,選擇在家。在家人跟出家人一樣可以學習 佛陀所教的道理,隻不過在家人並不是在 佛陀所規劃的環境去學習;所以自然而然,在家人在學習這些 佛陀所教的道理的時候,免不了遭受的磨難要多一些。但是,磨難多一些並不全然是缺點,正因為在家人多了這些磨難,所以更能夠在磨難中看清楚自己的性障,看清楚自己的煩惱;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家人能夠明心見性的話,那麽更可以在五欲紅塵之中,對見了自己所有的真如佛性,那在裏麵的修行可以說會更加的得力。所以這個是在家人相對於出家人來講的,有利也有它的難處在。不過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所學習的核心的佛教的教義,就是解脫道跟佛菩提道,這兩個是一定跑不掉的。

  我們再回頭來說,我們說因為出家是按照 佛陀所施設的情境去學習,所以既然談到出家了,當然出家人得要依照出家的意義去做;所以對於出家人來講,當然他就不再去參與世間人的這些境界裏麵去。所以對於出家的人來講,那麽寂滅為樂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正確的詮釋,然而,其實這裏麵大家應該還要再先保留一個小小的問號,就是:為什麽以寂滅為樂呢?那樂又是什麽呢?這個我們等一下才來跟大家來分曉。

  談到另外一個在家的修行的途徑,因為在家的關係,自然保有跟世間人完全一樣的生活型態;隻是說跟世間人不一樣的是說,他的整個的生活是有更崇高的目標、更崇高的原則,並且裏麵有蘊含了修行方法在的;所以雖然表相上看起來一樣結婚生子,一樣升官發財,可是這一位菩薩所行的菩薩道,是完全不同於世間人的五欲生活。如果從這樣來看的話,從在家人的這個眼光來看的話,那麽又怎麽去說寂滅為樂這件事情呢?所以,這件事情值得我們再整個好好的去根據“寂滅為樂”原始的經文來探究一番。

  首先,我們從《大般涅槃經》裏麵的經文,所謂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件事情來講。佛陀在這一段經文裏麵最後講到說“此則是我最後教也”,有些人就會誤會了,以為說,因為最後講的這一段講到的是諸行無常,甚為可怖,所以希望弟子們趕快精進修行;有些人就會以為說,佛陀所教的最終的道理就是無常,所以外麵有些人甚至會喊出了“無常是唯一的真理”這句話出來。其實無常這件事情不隻在佛教裏麵,其他的宗教有沒有體會到世間現象的無常呢?照樣有!所以,無常並不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無常更不是 佛陀所教的真理;因為 佛陀……如果我們講到真理的話,那一定得回歸到解脫道跟佛菩提道;而解脫道談到無常這個部分,談到的是什麽呢?乃是三法印裏麵的“諸行無常”。所以,這個部分希望大家分辨清楚,無常並不是佛教唯一的真理,更不是佛教偉大的真理。

  回過這個經文來看,佛陀告訴弟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那各位注意到,這個中間有所謂的生滅滅已,這個指的意思是什麽呢?很顯然的,我們說寂滅為樂的這件事情,寂滅的這件事情,必然是跟生滅是對立的;那這個生滅指的是什麽呢?指的就是諸行。諸行就是,它的進一步的解釋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行。所以,關於這句經文所謂談到的生滅滅已,指的就是說,我們要滅掉了所有的身口意行的一切的生滅的現象,那樣子才能叫作寂滅。也就是說,究竟的寂滅——請各位注意聽了——究竟的寂滅是全然沒有諸行生滅的煩惱的境界了,這個才叫作究竟的寂滅。

  各位是不是開始有感受到,這裏麵講到究竟的寂滅到底是哪一個佛教常見的名相呢?這裏麵指的其實就是所謂的無餘涅槃。所以我們談到的是生滅滅已,把生滅、把一切行——不光隻是我們看到了五欲、我們麵臨五欲的時候這個貪染,不光是這樣子,而是一切的諸行;因為 佛陀在這個經文裏麵講到的是諸行無常,講到的不是染汙無常而已,是諸行無常。當把諸行無常全部滅盡了之後,才會有所謂的寂滅,所以可見,這裏麵的寂滅講到的就是無餘涅槃。那順便這裏呢也順帶讓大家了解,佛陀所講到的涅槃的境界,並不是像一般人講的,沒有染汙的心行,就是可以證涅槃了;實際上要達到說把一切滅盡,才能證到真正的無餘涅槃。

  當然有一些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懷疑:那麽把一切滅盡跟死去了有什麽不同呢?其實是大不相同的事情。因為我們看到的死去其實是表相的死去,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一直在三界中輪回不息的:這一生結束了,還有下一生在等待;這一生生而為人,享受榮華富貴,下一生卻不見得依然能夠為人;哪怕為人,也不見得能夠繼續享受榮華富貴。這個當然有一個有趣的比喻,就好像是我們朝天空射箭一樣,當我們福德飽滿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用滿力氣拉滿弓,然後把這個弓箭把它奮力的射向天際;可是這個箭一直往天空在飛的時候,也就一路在耗損我們的福德;當然我們的福德享盡的時候,就如同這個弓箭上升的力道已經盡了,這個時候當然這個弓箭會掉下來,也就比喻著,我們當福德享盡的時候,我們可能接下來就要享受苦果。所以,這個其實是我們在三界輪回的實然的狀況就是這樣,並不表示說,我們眼前看到的死亡就是真正的死亡。實際上還有,我們的人每一個人都有無量的前世,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無量的後世,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死亡僅僅是一個表相。所以有些人在遭遇世間煩惱的時候,會覺得說“那是不是就一死百了呢?”其實如果您真的具有慧眼的話,用您的智慧想一想,您就知道說,因為三界輪回是一個真實的樣貌,是世界的實相;所以不管怎麽樣的死,都還有下一世在等著,所以這一世所沒解決的煩惱,其實都會帶到下一世或者是更後世去;所謂的死亡能夠一了百了,那真的是不了解真實世界真實的樣貌才會這樣說的。所以我們說,死亡跟所謂的諸行滅盡這個狀況是截然不同的;因為諸行滅盡證到無餘涅槃之後,他就不再會在三界裏麵出生,也就是截斷了生死輪回的,生生不息的流注從此截斷了。所以,究竟的寂滅的涅槃的狀況是完全不同於死亡的狀況,它是一個完全究竟清淨解脫的境界。

  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如果按照這樣子再去看經文的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談到寂滅為樂的時候,寂滅既然是一切諸行滅盡的狀況,如果是諸行滅盡,怎麽會有樂可言呢?所以,當然在諸行滅盡的無餘涅槃的境界裏麵,根本不會有所謂的樂。因為如果我們談到樂這件事情的話,按照我們直覺的想法是,樂了,那樂了之後,然後是不是接下來這個樂的覺受是不是又會過去呢?由於樂的本身本來就是跟苦相雜而存在的,好,我們說所有的感受不外乎就是苦受、樂受跟不苦不樂受,這三個大的分類;所以,我們談到了感覺的這件事情的時候,它必然有這個三個相互的交替存在。並且,這個感受是不是表示我們的心在覺知這個環境呢?一旦我們的心有覺知環境的狀況存在的時候,就表示我們的身、口、意行裏麵的這個意這個行並沒有滅盡啊!意還是一樣存在,在感受、在分辨眼前的境界。所以說,從這個樂——世間人所以為的這個樂的狀況來講的話,我們從經文上來分辨就可以知道說,寂滅為樂的這個“為樂”的意思呢,絕對不是世間人所謂的享樂的境界。

  這個部分所謂的“寂滅為樂”,我們應該要怎麽樣來看待這個事情呢?實際上,應該要從解脫的境界來看。因為,如果我們有深入 佛陀所教的解脫道,深入去履行的話,我們就知道,不管是眼前哪怕是你真正覺受到的快樂,其實它的本質,到最後它的本質仍然沒有辦法脫離苦;所以我們才會說,在四聖諦裏麵,第一個聖諦就是所謂的苦聖諦,談的就是這一件事情,也就是說,哪怕是你表麵上覺得快樂、覺得享樂的這些事情,其實它的本質仍然是在苦聖諦裏麵。既然是這樣子的話,所以寂滅為樂的這四個字,這個樂趣的這個“樂”,就不能當作樂趣來解釋;其實它應該就是符合四聖諦的原則,是一種趨向於沒有身口意行,遠離了我們世間所覺受的苦、樂、不苦不樂這些覺受的境界。所以,這個寂滅為樂這個樂,應該是說趨向於完全究竟的清淨,遠離了世間的各式各樣的覺受的境界;並且,究竟的樂是全然沒有所謂的生滅諸行煩惱的境界的。所以這個是我們從解脫的道理,來跟大家解釋所謂的“寂滅為樂”。

  當然,如果各位觀眾如果有機會再多去探尋的話,我相信您一定會發現外麵有一些人在說法的時候,在解釋寂滅為樂的這四個字的時候,不是采取我們剛才的講法;因為我們剛才的講法可以說完全都是從解脫的原理,從 佛陀開示的解脫道的道理,來跟大家解釋寂滅為樂是什麽意思。但是,您一定會發現,有些人解釋寂滅為樂的時候,是用所謂的大乘佛法的名相來加以解釋寂滅為樂。那比方說,有些人就會說:“我們的心如果執著於諸法,我們就會不自由,就會產生煩惱,然後接下來就會造作各式各樣的業行,乃至於流轉生死;如果說我們能夠認清周圍的一切其實都不是恒常存在的,我們的心不要執著它們是一個實體,得了我們不要歡喜,失掉了我們也不要悲哀,這樣子的話,我們心就會自由。那心自由的時候,就不受這些環境的製約的話,那麽這個心就如同是遠離了我們執著的生滅,而進入了所謂的不生不滅,也就是類似於像寂滅的狀況。所以這個時候,因為心不再於執著外麵的幻境了,所以心是自由了,心是不生不滅了,心是寂滅的,所以這個一切都叫作寂滅為樂。”

  這個時候我們還是一樣,同我們上次的講次一樣,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一個真正能夠掌握佛教真正核心教理的說法者,當我們在問到寂滅為樂的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必然不能夠回避,也不會回避用解脫道的原理跟大家說清楚,什麽叫作寂滅為樂。請大家把握這個第一個原則。

  第二項原則就是說,我們剛才所看到的“不受環境的製約,心得自由自在”的這些原則,如果說這個是屬於劃歸在大乘佛法裏麵的話,那我們就要開始用佛菩提道的精神來去檢視它。比方說,佛菩提道談的就是菩提兩個字,菩提談的就是《心經》的心;《心經》的心有什麽境界呢?《心經》的心,就是不會跟我們一切的境界相應、相應而引生煩惱的那一顆心,叫作真心,這個真心是跟我們的妄心或是跟我們的意識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當我們說所謂的心得自由自在的時候,這個時候這顆心,我們就要按照佛菩提道的道理來分辨一下:祂符不符合《心經》上麵講的心的各種的狀況呢?如果我們真的把《心經》的經文來對照的話,我們會發現說,《心經》的經文從“是諸法空相”之後,以後一路講的確實就是真心的狀況,而這個真心的狀況也確實完全符合寂滅為樂的這個境界。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佛菩提道是完全函蓋並且完全超越了單純的解脫道了;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但是能這樣說的關鍵也都是要在於說,您能夠先破參明心,找到了真如、眼見佛性之後,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心經》上麵說的心到底是什麽樣的境界;一旦您親身體會這個境界的時候,您也才能說為什麽“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如果一個說法者,沒有教導弟子們如何才是真心的境界,沒有教導弟子們怎麽樣才能夠找到真如佛性,沒有實際的方法告訴大家的話,而隻是用大乘佛法的名相來告訴你寂滅為樂的話,那麽我們不禁就要有所懷疑——這位說法者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樂寂滅為樂的精神?

  所以,有一個學習的心得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說,我們說關於這些事情的上麵,必然可以用解脫道的方式去詳加解釋的;並且我們跟大家分享的心得就是,關於不管是解脫道還是佛菩提道,每一個觀念最好都老實學習。也就是說,解脫道有解脫道的道理,佛菩提道是函蓋解脫道的,佛菩提道有它更勝妙的道理;但是正因為解脫道是函蓋在佛菩提道裏麵,所以也不會隻談佛菩提道而不談解脫道。也就是每一個觀念都應該要老實學習、徹底了解,不可以一味的躁進跳級。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