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空性見之辨正

(2016-11-21 07:45:39) 下一個

第一節 學密者的省思

  學密宗多年,各種開示都指稱:密宗的戒定慧、見修行果、信解行證都較顯教超勝,利根精進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顯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差距實在難以想象。藏密強調自己觀成佛菩薩的果位觀修,來自曆代成就上師的灌頂與加持,因此精進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樂明,證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觀想堅住,佛慢堅固;下焉者每天觀修咒念不斷,嚴戒精進,堅信臨終時,必能光明解脫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開示、觀行知見,許多與顯教不同;遇到戒律開遮持守、修學知見顯密恰好相反時,強調應依止勝妙的果地金剛乘見解,舍棄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見。“藏密超勝顯教”如果是事實的話,則密續開示、口訣導引開示,都應超勝或等同 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開示;藏密祖師證量,亦都應超勝或等同顯教祖師證量。但為什麽學了大手印、大圓滿、誦觀空咒、入無分別平等住多年,執意識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離於三界係縛,住於涅槃之境,即是輪涅不二,即身成佛;卻連流通最普遍的《心經》都弄不通,隻知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在講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識如來藏,整篇《心經》都在描述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自心現量,但第八識在哪裏?似乎是明點,又好像是明體,又可能在肉團心支打內“都帝”,或是種子字,一點把握也沒有。先不說第八識,就連第七識末那在哪裏也不知道,隻知道第七識執第八識見分為我。藏密的典籍開示大都不提第七識、第八識,甚至否定唯識,否定第七識、第八識(詳密宗月稱論師之《入中論》、宗喀巴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不知 佛於《入楞伽經》開示:“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從經文可知: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而與七轉識共俱,虛妄的二取分別(能取之意根意識自我,所取之六塵我所)俱由第八識出生,眾生堅執我與我所而生我見我執,不得解脫;求證三乘菩提之智者,知我、我所非真,故能遠離。密宗應成派中觀不信 佛的開示:萬法以第八識為因才有緣生。隻崇信無第八識為因(無因論)的緣起性空,使得世間十八界,以缺第七識意根故,豈不隻剩下十七界有為法?違背《阿含經》:“眼色為緣,而生於眼識,……乃至意〔意根第七識〕法〔法塵〕為緣,而生意識”及“一切粗細意識,皆意、法為緣所生”之第七識意根開示。

  若無第八識,阿羅漢灰身泯智,滅盡名色、五蘊、十八界,入無餘依涅槃時,豈不是落於斷滅空?第八識無生本有,不落於無邊斷見,種子生滅無常,不落於有邊常見,不落空有兩邊的中道佛法;藏密祖師由於不如理作意,執無第八識為因故,墮入斷見;執“意識細心不滅,能去至來世”,墮入常見,成為墮入斷常見的戲論。

  複次,為什麽禪宗的公案被錯悟、未悟者捧來讀之,每則公案都似無頭公案無法理解?其實大部分公案隻是別教七住位菩薩開悟明心的記錄,依《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判:【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複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可知般若正觀現在前即是明心七住位,七住位在佛菩提道五十二階位中,隻走了十七級,往上還有十住中的三住,以及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三十五階位,大乘別教七住位之無生忍般若慧已是難以測度。何況是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道種智,更是勝妙不可思議。

  外道二字的定義:“心外求法,也就是離開第八識如來藏求法。”凡是言不及義,無法觸及佛法的根本核心──第八識如來藏──就是離開第一義諦中的戲論,屬外道法攝,共外道法故。縱使在六度上如何努力,都是外門修學六波羅密。終究無法進入內門修學六波羅密,進修一切種智,因不解第八識中一切種子運作故。除非生起善法欲,想探求法界的根源,才能與“無始不相應之根本無明”相應,如《菩薩瓔珞本業經》雲:“其四住地〔一念無明之見、思惑煩惱〕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再依禪宗參禪知見,起疑情尋覓眾生本有之第八識如來藏,找出與“見聞覺知心”同時同處運作之“離見聞覺知心”,才是開悟明心,才能現觀自己及其它有情,其第八識真心與七轉識妄心之和合運作,了知第八識真心,由此進入內門修學六波羅密,進修一切種智,漸斷塵沙惑(所知障)現行隨眠。

  有鑒於此,實在有必要放下對密宗傳承上師、法教的深厚情執,遵照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四依開示:“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法”,對平時所修的儀軌、所讀的密宗著作、上師法王的開示,依據 佛開示的三乘經典,深入的求證,哪些部分是了義法(探求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哪些是不了義法(與意識相應之十八界法)?經過比對經典,如果具足無錯謬的了義法,則繼續修學密宗,內心就篤定踏實;否則早日改弦易轍回歸顯教禪淨法門,才不會浪費有限的時光在外道邪知邪見中,以免悔恨莫及,徒歎入寶山空手而回。

第二節 密宗以“無執”的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

  謹從金剛乘學會叢書、儀軌、季刊中節錄有關密宗空性心的開示(第1則除外),拈提數則,略加辨正,證明藏密祖師法王,都錯執生滅的空、樂、明覺知心或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心,為不生滅的空性心,都落入意識心中,故都未斷我見,願能喚醒密宗門下的有智者加以深思。

  1.蓮華生“大士”“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6 現在為你開示本覺。要點有三: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並無任何觀者存在,當下隻是純粹的覺照而已。此覺空明無染,非由他生,他真實無雜,明空無二。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絕非虛無,因它光明遍在……如此方是真正觀察實相之道。……8 諦聽這殊勝的開示,你頓見自己當下的本覺原是如此,本來空明,纖毫未染,你怎能說,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無所執,亦無所求,你怎能說,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覺就是這個,你怎能說,你尋不著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隻需隨任此念生滅,不修不整,你為何還說自己無法進入空境?既然你隻需順其自然,無為無作,你為何還說,你對它們一籌莫展?何況明、空、覺性,本是圓滿不可分的一體,你怎能說,自己的修持一無所成?】(諾那華藏精舍金剛贈經會出版)

  辨正:《維摩詰經》雲:【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釋義:“本覺第八識體性‘恒而不審’,從無始劫以來,從來不見光明、不見虛空、不聞聲塵、不覺照諸法、不觀照自我、不了別六塵境,如 世尊開示的涅槃妙心,是實相無相,麵對六塵境,祂可說如盲如癡,沒有六塵中的分別性,祂無法覺知光明與虛空之境,當下從不覺照自己﹔唯有第六識才能見聞覺知外六塵境,因為第六識體性‘審而不恒’。……當找到不了知六塵境的第八識、開悟明心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時,驗證祂確實不於六塵境具有分別性;但第八識的了別性不在六塵境上,祂了知前七識的心行,前七識想什麽,都瞞不了祂。”這段經文的開示,若不能心領神會,契合無二,就不是禪宗的開悟明心,應重新再參。

  隻有第八識對六塵外的了別性才是真覺,這個真覺本來就在,不必等到睡醒了才有。不隻如此,在悶絕位、正死位、初入胎位、處胎位的前期、無想定位、無想天中、滅盡定位,意識等六識都斷滅了,沒有六塵中的見聞知覺性了,第八識的真覺也一直都不曾暫斷;這種不必等到醒來才有的真覺,才是本覺,才是真覺;因為不必醒來才有,任何時地都有,所以是本來就有的真覺,稱為本覺。蓮花生說的見聞知覺性,都是出生了六識以後或出生了意識以後才有的知覺性,都屬於六識心的心所有法;六識心尚且是因緣和合才出生的,也是夜夜暫時斷滅的,何況六識心擁有的見聞知覺性?都是妄覺。想要真的悟入真覺、本覺,應該要親自證悟如來藏,才能懂得本覺的真意。但蓮花生是以六識心的夜夜斷滅的妄覺作為證悟的內容,他應該重新再參究。

  西藏密宗共奉為“第二佛”的蓮華生“大士”開示,將意識妄心經過止觀功夫,修成不取外六境、自身不修不整、作意不尋(覺)不思(觀),轉為(無思無念)離念靈知心,認為就是不生滅的真心,就是證得本來麵目。聖 馬鳴菩薩於《大乘起信論》開示卻說:【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製伏令不再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實叉難陀譯本)。密宗教人“不怕念起,隻怕覺遲。”雖能保持一念不生,但是這個“覺遲”的覺,仍然不是真心;因為前念起念是妄心,而提起後念調伏使一念不生,這也是妄心,因此仍是“不覺”。因為蓮華生執“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的一念心,刹那生滅, 佛於《仁王護國般若經》中開示:“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經九百生滅。”這一念心具八萬一千生滅,生滅遷流極為迅速,非意識心所能覺察,這一念意識心是意根(第七識)觸法塵為緣,由第八識流注“意識種子”所生。於定境中,雖能澄澄淨淨,寂而常照,似無分別,然能了別定境法塵境,非是無分別心;推尋這一念心,祂的第一刹那其實是率爾初心,仍非無分別心,仍是生滅法,能變異為尋求心、決定心故。如 世親菩薩提挈《瑜伽師地論》之綱領造《唯識三十論(頌)》雲:“依止根本識……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其義:“意識所待緣少,隻需意根作意緣法塵,故常得現起,但是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熟睡、昏迷、死亡等五種情況下,意識就斷滅。”密宗卻認為澄澄淨淨,寂而常照,似無分別的離念靈知意識心,能通三世,常住不滅,是實相心。這正是導致眾生六趣輪轉不息的根源──我見。我見不斷,解脫道的須陀洹初果,都不可能證得,佛菩提道七住位的開悟因緣也不可能成熟。蓮華生以常見外道法開示心性法門,可證明其我見未斷,於二乘的須陀洹果及大乘別教七住位,都沒有證量;西藏密宗從學者高推其為“第二佛”,認為:蓮華生“大士”功德與 佛平等,但恩德比 佛超過更大。其實蓮花生隻是未斷我見的凡夫而已。

  2.藏密寧瑪巴敦珠“法王”於《覺悟之道──生與死的禪法》說:【一切法的根源隻是意。倘如你能夠克服你的意,即是解脫的法門。……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觸撫及,然而一切經驗皆由意投射而生。舉一個例:當你鬆弛下來並觀察自己的意時,假如念及有人比你高,你會起妒忌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會起鄙視心;假如念及有人跟你平等,你會起競爭心。實際上你並無肉體上的行為,但一切情緒皆生於意。是故應知──觀察意的依然是意。……由於不同業力的經曆與境況,都由意而生,由意識而生,……若能了知苦樂的不同隻隨意念而生,則意無非隻是意識。……意識先入母胎,然後才長成根器,這是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佛家認為,輪回的有情分六道。當意識離開根身,便成為‘中有’(一譯‘中陰’),意與微細的氣,微妙地結合在一起。意識到處浮遊,找尋六道中的一種生趣,也可以說是找尋由業力牽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識即進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漸成長。】

  辨正: 佛於《阿含經》開示:“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廣說乃至意法為緣,生於意識。”當意根欲了別五塵境,先作意五根接觸外五塵,令第八識如鏡現內相分及法塵;意根觸法塵,第八識再流注前六識種子,才能出現前五識作粗略了別,同時出生意識作精細了別。由此可知,意識是以第八識為因,六根六塵為緣才能出生(定中獨頭意識或夢中獨頭意識,隻需意根、法塵為緣即可現起),因此意識是生滅有為的所生法,心性不恒、常斷,怎是一切法的根源?又怎能入母胎去至來世?意識有證自證分,可以反觀意識自證分,怎不可感受到意識自身﹖微細的氣是色法,意識是心法,意識不是根色法,不具第八識之大種性自性,又怎能與微細氣之色法結合?

  複次,意識若是一切法的根源,則意識應是實相,意識所依之意根亦應是實相,意識意根功能差別應與第八識相同,則法界的根源至少有三個,就會落入“八、九識共存的無量過失”。依敦珠“法王”的說法,意識於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熟睡、昏迷、死亡等五種情況下,意識應該仍不斷滅;然現見世人熟睡、昏迷時,意識則暫斷而不現起,並不存在。意識若是一切法的根源,意識亦應能入胎去至來世,就該在處胎期中有意識永離胎昧,時時了知處胎位中的所有境界,出生後應無隔陰之迷,人人都能憶念前世各種事情;但是,這樣一來又如何能安住在漆黑寂寥的母胎中?出胎後,宿世所熏習之知識、技藝、學問、佛學證量都不忘失,也不須要辛苦受教育、學習、求法參究,甚至人人都可以與前世家人團圓,再續前緣;那麽家庭倫理、社會製度也將蕩然無存,過失極多。所以意識是隻能存在一世的,不能去到來世的;事實上是:意識在入胎時就永滅了,來世的意識不是此世的意識。

  複次,意識心現起,必須具足三種俱有依,才能在人間現起;若缺其一,必定斷滅不現。三俱有依者,謂第八識、第七識末那、可用之五根身(四空定中隻具前二),初入胎時,尚無可用之五根,意識必定不能現前,試問由誰執持名(第七識末那)色(受精卵)?經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識即是第八識,第八識才具有大種性自性功德,隻有祂才能藉母血為緣,攝取四大,變生色身五扶塵根及五勝義根,曆經五、六月才能五根完整,快者必須曆經四個月,才有此世全新之意識初次出生;故知前世意識不能來至今世,今世意識不能去至來世,因意識不能入胎故,隻有意根與如來藏才能入胎故。

  複次,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名(第七識意根及前六識)色(色身)俱滅,一切法空,十八界都不存在了,若無“名色依、名色本、名色習”之涅槃本際──第八識獨存,應成斷滅空;則二乘聖人之入無餘依涅槃,與斷見外道所說無異,解脫道佛法即成無益戲論矣!是故 佛不許比丘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故知第八識才是一切法的根源。

  《大乘密嚴經》雲:【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意為:“佛金口宣示,法界的根源──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無慧而作了惡分別的人,無法知道: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同樣含藏無量清淨的無漏有為功德及所顯示無漏無為的功德,差別在於,因位阿賴耶識還具有有漏有為的染汙七轉識種子,及不圓滿的無漏有為功德,隻要修除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性(見、思惑)就轉為異熟識,修除異熟識的異熟性(塵沙無明惑),就轉成無垢識──如來清淨藏,但其心體仍然還是原來的阿賴耶識心體;就像黃金經過工匠打造,就成為各式各樣的金指環,從黃金到各式各樣的金指環,本質都沒有差別,還是原來的黃金。”

  佛於《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意為:“在尋覓如來藏阿賴耶識時,如果是在能知能覺的這個心上麵,去把能知的心找出來,當作是常住真心的話,這就錯了。因為能知能覺的心,是無明的根本,是輪回生死的根本,所以能見能聽能覺能知的一念心不是常住真心,不是常住的如來藏。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見了那個離見聞覺知的心,那才是涅槃本心,也是佛所說的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無漏而真實的清淨心。”

  3.藏密寧瑪巴敦珠“法王”於《覺悟之道──生與死的禪法》“開示”:【“覺性究竟是甚麽呢?”覺性即是空性,即是與大樂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說,大空與大樂相融即是覺性。諸佛認知大空與大樂同時生起的覺性,由是得究竟解脫。……意的本來狀態原是空的,所以顯示出無礙的空性,可以任由種種相狀,生起覺性的領域之中。意的自性為真空,但相狀則為妙有,能認識到這二者,我們就可以住於中道。這即是微妙甚深的佛法。中道生於意之無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狀的真實本體覺性中。我們應嚐試這樣做,則一切功德都會由此而生。……】

  辨正:《唯識三十論》雲:“阿賴耶識……相應唯舍受”,受有苦樂憂喜舍受,阿賴耶識真心從無始以來,從不領受苦樂憂喜受;意識妄心行善修福,得大富貴享福,生起樂受、喜受時,阿賴耶識真心仍不起一念貪染,不生喜樂受;意識妄心造五逆罪,未悟謂悟,造大妄語業、誤導眾生,死後下墮地獄受尤重純苦,當意識大苦,心中常憂時,阿賴耶識真心仍不起一念厭離,不生憂苦受。隻有第六意識妄心能與五受全部相應,妄心愛染於喜樂受,生起貪,妄心厭離於憂苦受,生起瞋;阿賴耶識仍恒現清淨行舍性,不起取樂舍苦之念。而敦珠“法王”所說的覺性,很不幸的正是意識心,正是六塵有所執取、有所領受的覺知心,都是六塵中的妄覺之性,這覺知心因為大妄語及誤導眾生而在死後落入地獄中時,一定會與苦受、憂受時時相應,不是永遠都與舍受相應的常住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所以他所說覺知性、警覺性,都隻是意識心的心所法,證明他仍然未斷我見。

  複次,受心所能領納大空與大樂,想心所取像了知大空與大樂,大空與大樂是意識心“受心所、想心所”的所行境界,受心所、想心所為第六識心王的心所法,落入我所中,尚不是第六識心王,又怎會是第八識的真如本覺性呢?能現觀阿賴耶識真如性的七住位佛子,都不會認同“法王”的認知,更何況是諸佛!

  親證阿賴耶識真心,能現觀七轉識、十八法界是虛妄無我,能現觀阿賴耶識心體不生不滅,能現觀阿賴耶識所顯無漏無為的法性:無我性、清淨性、真實性、如如性、涅槃性、無分別性、無生滅性、寂靜性、無取舍性、無煩惱性、無執性,因此轉舍七轉識“依他起性”所起的“徧計所執性”,而轉依阿賴耶識“圓成實性”,修除阿賴耶性(煩惱障),斷我見、我執;修除異熟性(所知障),斷塵沙無明惑,而得究竟解脫之大菩提果。

  4.密宗紅教“法王”敦珠寧波車“開示”“大圓滿的開示”:【要將心放在心的本來麵目上,離開無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時明空無執的“明覺”自然就呈現出來。就像虛空的雲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現出“明”的樣子。這種離垢之明覺,即是大圓滿之核心,也是三世諸佛之心要。……將心鬆弛下來,不起善惡取舍之分別心,進入沒有希冀,沒有疑慮之境,坦然而住,當下赤裸明空之明覺自然生起。……外界變化萬千之現象,本自解脫,本不須刻意去修正。若將心置於明覺之原狀,一切現象自然融入空性之中。但亦不可執住“無物去執”之心,因為此時仍是起一種限製之心態,仍是一種妄想。要超越境界,呈現出明空無執之明覺。】

  〈大圓滿極尊心要〉:【阿 法身本淨甚深明……即根本上師之比嗎拉密紮;白色,鼻尖幟有無生之阿字……上師歡悅,化光融入眉間,入喜旋中,變為白色明點,中有阿字。】

  辨正:藏密一切“法王”錯誤認取意識自心之無取有舍為本來麵目。雖似無取,其實有取,仍取諸五塵之法塵相及自心之心相;雖似有舍,實無舍,仍未舍棄意識喜好之領受。靜坐澄心時,意根緣法塵淨相,第八識流注明空之無表色種子及意識種子,出生意識去分別所生的明空“明覺”,這就是“自心取自心”的意識虛妄分別,這即是密宗大圓滿法之核心,卻落在我見中,與凡夫無異,怎會是三世諸佛之心要?觸證第八識如來藏,現觀祂從本就不分別六塵,對善惡美醜明暗從不取舍、從不分別,無時不刻都顯示無我性、清淨性、涅槃性,這是自始至終都不改變的,這才是三世諸佛之心要。

  5.藏密寧瑪巴敦珠“法王”於《大幻化網導引法》‘且卻’〔編案:藏文,義為立斷〕“開示”:【即於此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之中間,顯露赤裸之心。唯此一法,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說為佛之秘密。……對外境所現之色相,明而空,空而明,明空不二,而明空雙融。對內心所了別者,顯而空,空而顯,顯空不二,而顯空雙融。於此中間,既無存留之心,若舍若取,兩俱無有。於是而了別之心,是赤裸裸,光脫脫。明了之見,自性空而明顯,以觀照焉。是時之心,於過去未來現在,不起分別。於是此心,由本來之清淨見,生起智慧,而從未發現之本來麵目;因之而赤裸複現;如此就是本來麵目矣。……由是應知妄念之生起與對治,均是妄念,不必斷之。喻如水上寫字,寫與汩沒,是同時者;妄念亦然,其生起與解脫同時也。蓋妄念一起,即觀察之,妄念無根,轉瞬即滅,故起滅同時。】

  辨正:藏密一向認為一念不生或是離念靈知心,是 佛的無上密意,因此開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之中間,顯露赤裸之心”,認為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說為佛之秘密。但是 佛於經中從未如此開示,難道藏密的佛與顯教的佛不一樣?藏密祖師都不知、不證第八識如來藏,執取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之定境法塵,以其中的知覺心為實相心,這種以一念不生之定境作為禪悟,禪宗祖師斥為野狐,怎能掩蔽天下有智之人耳目?如果生滅性的妄心覺知心,入定就可轉為真心,出定又轉為妄心,那麽這個真心就是變易心。醒來時祂出生了,眠熟、悶絕時就斷滅不在了,這個真心就“有生有滅”,違背《心經》“不生不滅”的開示,這麽簡單的道理,都已被 佛大力破斥過了,怎能誣賴為“佛之意趣”?怎可說為“佛之秘密”呢?

  複次,妄念紛飛時,隻要以意識之證自證分來覺照意識之自證分,其妄念相分自然消融,自然顯現空明無念,呈現“了別之心,是赤裸裸,光脫脫。明了之見,自性空而明顯,……妄念無根,轉瞬即滅,故起滅同時”,這就是“反觀觀自性、反聞聞自性”的過程,都是意識心返觀自己的過程與現象;此乃“自心取自心”,正是意識心,落在我見之中;藏密祖師對空性知見,一脈相傳,如此膚淺,有何勝妙可言?竟然說是比顯教佛的法義更勝妙,豈不是顛倒說法?

  6.瑪爾巴上師大手印六不口訣:“不修不整不散亂,無尋無思住自然。”

  辨正:《大集經》雲:“一切諸法無覺無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八識規矩頌》雲:“〔第八識〕性唯無覆、五徧行”,佛地前第八識空性心,不與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相應,故從不起“欲”修行,也從不起“欲”修整;從來不起念,所以也無“不散亂”之定相可得,也無“尋(覺)思(觀)”之慧相可得;般若係列經典又稱第八識為“無住心、不念心”,如《金剛經》雲:“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祂從來無住,不是修定以後才變成無住;祂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祂不住於善,也不住於惡;祂不住於定,也不住於亂;祂不住於自然,也不住於肉團心支打內,豈有住相可得?

  然而瑪爾巴說的前念已斷,後念不起,此時清楚明白、一念不生,正是意識對五塵的有覺有觀境界──離念靈知心;且不說這個境界仍然與五塵相應──仍住於五塵中而非無所住;縱使他證得第二禪而入二禪的等至位中,不觸五塵了,也仍然落在覺知心的法塵境界中,所以祂正是意識妄心,因祂存在時一直都與五別境相應,所以是生滅的意識心。祂與欲心所相應故,不願舍離清楚明白,一念不生的境界;祂與勝解心所相應故,知此靈知心確實離念;祂與念心所相應故,知此靈知心於串習境不會忘失;與定心所相應故,意識心能專注於無念的定境;與慧心所相應故,離念靈知心於無念中仍可分別五塵及定境法塵。所以瑪爾巴所證的真心顯然仍是意識心,不是第八識如來藏,他仍然是未斷我見的凡夫。

  無尋無思者即無尋無伺,尋伺者,依據《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尋謂尋求,令心匆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匆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二法業用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並用思之與慧,各一分為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可知尋伺是意識藉慧、思心所,尋求或伺察事理,初禪中尋伺可以現行,二禪未到地定中仍有伺現行,已斷粗分別(尋)。二禪以上等至定境中,已無尋伺現行;雖離意識相應的計度、隨念分別,沒有表義名言;仍有自性分別、顯境名言,可以清楚分別定境法塵,了了分明。第八識從不尋伺諸法,沒有顯境名言,也不分別自識所生的表義名言。

  7.大寶“法王”自生金剛之《大手印願文》:【不為作意修觀所垢病,亦離世間散亂纏繞風,無整安住於自然,願得善巧護持修身義。……無貪著故大樂續不斷,無執相故光明離遮障,超於意識任運無分別,願無間修離勤之修持。】意思是:【以覺知心安住於不起觀,亦不作意的情況中,自然的安住下來;並且不貪著於交合時的射精之樂,所以能長久安住於交合的樂觸中,使樂觸不中斷;在這種樂觸境界中安住而不執著射精時的極樂,即是無貪著、無執著相,如是使覺知心常住於一念不生的快樂清明境界中,就離開昏暗而無遮障了!這時不執著意識覺知心自己,任運的住在樂明境界中,不對以外的任何境界起分別。法王應該發願如此不間斷的修持“遠離外法的分別”。】

  辨正:《八識規矩頌》雲:“〔第六識〕三性三量通三境。……相應心所五十一”,第六識與定心所相應故,係心一處,就有定相可得,妄念紛飛,就有散亂相可得,故與定亂二法相應;與苦、樂受心所相應故,領納順境就生樂受,領納逆境就生苦受;與明、暗色境相應故,意根觸覺明現前、心光煥發的法塵境,意識覺知心就產生光明覺受,反之則生過暗覺受。第六識也能造作善惡無記等三性業行,與貪瞋癡相應,則造惡業;與無貪無瞋無癡相應,則造善業。密宗“法王”以第六意識修成雙身法中的空、樂、明境界中的覺知心或離念靈知心,雖能暫伏煩惱,一念不生,仍須長時保任,相續生起無修、無整、空樂明、自然安住的影像。並且,這種密宗“法王”的境界,其實仍是貪、取、執著,並不是離貪、離取、離執著。

  隻要境界風吹,意根之無明浪掀,猛利煩惱現前,空、樂、明覺知心或離念靈知心,立即失去空樂明、輕安的覺受,遠離十一善心所,與貪、瞋等煩惱或失念、不正知、散亂等隨煩惱相應,轉為散亂煩惱心,因此《八識規矩頌》雲:“〔第六識〕性、界、受三恒轉易”。可見第六識隨時隨地會被境界煩惱風、無明業浪,改易祂的善惡無記性,轉變祂的苦樂受,改變祂的定亂。這種體是無常,性不堅實的虛妄第六識,怎能立為真常的實相法?二乘學人都須斷除“以意識心為實我”的我見,二乘無學須斷除“以意識心為實我而誤認空樂明、離念靈知心境界及一切境界為真我、我所”的我執,才能證有餘依涅槃;也要滅盡十八界,才能入無餘依涅槃,密宗“法王”沾沾自喜的樂明境界都必須舍棄,才是真正的解脫。二乘人尚且知道意根、意識的虛妄,大乘學人進一步要破參證悟第八識,否定意識心及意識相應的境界相,但是號稱更勝於大乘的密宗,怎可執空樂明覺知心或離念靈知心等意識變相,作為空性實相心呢?

  8.帝洛巴開示《恒河大手印》:【本淨妙心放光明,多劫輪回業障消。……若離執計是見王,若無散亂是修王,若無作求是行王,若無所住即證果。……欲達真實離心無為勝意趣,任運持心安住本明體,分別垢水自當返澄清,障修諸顯亦各自寂隱,無取舍心光發而解脫。……行者初得覺受如瀑流,中如恒河暢流而閑緩,後如平水子母光明會。】

  敦珠金剛上師傳授〈吉祥普巴金剛常修瑜伽匯聚心要〉說:【母子光明會:本尊咒後加渣吽阿 情器光消向自身融入,自亦如空雲沒光明界,且又覺醒雙入幻手印,三門不壞具金剛甲胄。】

  辨正:《深密解脫經》雲:“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意為:“我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第一義,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識,祂無覺(尋)無觀(伺),離六入分別,離一切相,離一切境界相,也沒有光明相;若是有覺有觀,都名為諸相境界,不是第一義。”第六意識具有能覺能觀的分別性,隻要是在生起時的一切境界中,都有六塵中的覺觀,因此能夠取著諸相,分別境界,從六入取諸光明相。敦珠上師講的大手印境界,仍然落在意識中,所以不知道第一義諦離諸覺觀,才會繼續修持意識相應法。

  第八識如來藏,識體常恒不變異,所含藏七轉識種子則變易無常;第八識本身離一切境界相,故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十方諸佛也找不到祂的異熟識所在(滅分段生死,阿賴耶識改名異熟識)。因此,本淨妙心從不放光明,又怎會是明體?修行觀想情器世間化光融入自身,自身化光成母光明,母光明融入法界子光明,成平水子母光明會,這隻是意識“自心取自心”的虛妄執著。因為能入的母光明與所入的子光明,俱是意識妄心觀想出來的境界相;不論觀想的光明相有多麽堅固,隻要一針麻醉劑,意識斷滅,立即昏迷,一切光明、覺受立即消失;因為能覺知的意識心必須有三個俱有依,才能在人間生起與存在:阿賴耶識、末那識、有根身。若無此三俱行,意識心則不能現起;是故病人被全身麻醉──有根身中五勝義根(大腦)受麻醉時,能覺知的意識心即告斷滅。意識雖然斷滅而昏迷了,其第八識仍分明顯現,從不昏迷;這種實相境界,可被一切證悟菩薩現觀。可知藏密祖師談論真如本性,看來似乎隻隔一層紗,其實永遠都隔萬重山;無論怎麽舌燦蓮花,寫出了超過大藏經很多倍的密續,講的第一義法都是隔鞋搔癢,怎麽也搔不到癢處。

  9.《大乘要道密集》頁388(新譯〈大手印頓入要門〉):【一切善惡邪曲妄念,都莫思量離諸妄想,寂絕而住稱順本心。師曰:心不整則自明,水不動則自澄,……發生覺受有四謂樂空明知也,……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無知。】

  敦珠金剛上師傳授《鄔金藥師修持簡軌》說:“三時尋思不沾染,如是平常之所知,此乃藥王之密意,從此體性至等引。”

  辨正:密乘教人任妄念起滅,知而不隨,隻要不被境界轉,就能“止、作、任、滅”諸妄念煩惱,止息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僅存自性分別;亦即沒有尋伺心所的表意名言,仍有顯境名言,對現前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從敦珠“法王”〈且卻〉中的“開示”:“如水上寫字,寫與汩沒,是同時者;妄念亦然,其生起與解脫同時。”他認為:覺知心不被語言妄想所控製時,就成為解脫的涅槃境界了,這時的覺知心就是涅槃心了。他想說服大家信受的是:修道成佛皆非無知。這個想法並沒有錯,但是他的證境卻嚴重的犯錯;成佛時在人間仍然八識心王具足,所以意根與意識仍然有知;卻另有一個第八識心的本覺,這個本覺心在因地就存在,不是成佛以後才出生;這個第八識心是離六塵覺知性的心,在因地的證悟是親證這個第八識心,將來成佛時的第八無垢識,就是因地時的阿賴耶識,這樣才是“因地心與果地覺相符、相契”。敦珠“法王”所謂的成佛時的真心知,卻不是 佛說的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心,隻是意識心,都是六塵中的知。但此知是意識的了別性,想心所、想蘊所攝,由第八識流注“樂空明知”境界的內相分種子,而為意識所了知。意識對六塵有知與不知二性,知就是想陰,不知就是無記。第八識無知亦無不知,第八識的知不在三界六塵中,第八識的知能了知第七識意根的作意、思心所,還有許多的知,但都是六塵以外的知,不是覺知心的知;祂也能如鏡一般直心的映現與流注內相分種子,而為意識所了別,第八識真心從不了知自心所現的樂空明知覺受。所以敦珠所說的種種法,都落在意識境界中,因此說他是未斷我見的人。

  謹從《護法與毀法》擇錄的禪宗公案為證:【趙州從諗禪師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趙州問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趙州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趙州言下悟理。】

  南泉禪師開示說:“真正之道,不屬於知及不知二邊。有知是妄覺,不知則是無記。若是真正通達了不住在選擇作意中的不擬不向之道,便猶如太虛空一般虛明豁朗,豈可強加是非於其上呢?”因此,意識一旦現起,則必有知;一旦滅謝,則必滅除知覺,落於無記。如人眠覺,意識現起,則墮於知覺一邊;眠熟已,意識斷滅,則墮於不知不覺一邊;由是事實,所以南泉禪師雲:“道不屬知、不知。有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10.《仰兌》頁59:“本來本體清淨自性任運之光,具足身與智慧之明點明體,住於肉團寶內。”

  《靜忿生起略軌》:“無生法界佛淨土,無滅清淨明點中。”

  辨正:藏密認為:中脈的肉團寶(支打),內有都帝;都帝上方有右脈纏繞中脈三圈,都帝下方有左脈纏繞中脈三圈,因此,如來藏本具的光明、智慧、無漏功德無法顯現;都帝由三部分構成,中有種子字,上有月輪,下有日輪,如盒包圍,微開一縫;如開縫太大,人會瘋狂;如縫太密合,人則愚昧;其中的種子字就是本來清淨之如來藏,具足智慧五光、明點明體。因此,藉修脈氣明點方便,解開纏繞中脈的脈結,使氣入中脈,能開顯如來藏本具的光明、智慧、無漏功德,得到法身佛的證悟與解脫。再以得自母血的紅菩提(紅阿字),化為拙火,沿著中脈,猛烈燒臍、心、喉、頂四輪,分別得空、大空、勝空、最勝空等四空,燒至得自父精的頂輪白菩提(白杭字),融化白菩提,使降至頂喉心臍四輪,分別得初、勝、極、俱生歡喜等四喜,得到大樂報身佛的空樂無二;這是不經貪道,不修雙身法的脈氣明點修法,是藏密祖師從印度教學得脈氣明點法及完整的雙身法,取代釋迦牟尼佛的三乘正法,使正法在印度迅速滅絕,藏密四大派都誤執此法能即身成佛。

  釋迦牟尼佛成佛前,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經六年苦行,仍無法明心見性,最後放棄無意義的苦行,沐浴及食用乳糜以後,不苦不樂而坐在菩提樹下,初夜以手按地時明心開悟,夜後分又目睹明星而見性成佛。世尊即身成佛前,直至明心見性時所修,都與藏密傳授的脈氣、明點、雙身法門無關;乃至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為床座,請 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迦葉悟入,所以心領神會而破顏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於是以心傳心的禪宗開始在人間弘傳,藏密祖師號稱是最上乘法,他們修習從印度教學得的無上脈氣明點法及完整的雙身法,證得光明大手印、第四喜的樂空光明“報身佛”境界以後,卻仍參不透“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公案,仍舊不知付囑迦葉“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真實義,因此諾那上師稱禪宗為“大密宗”。所以“最勝妙”而且“遠超過”顯教的密宗,其實連他們視為基本修證的顯教見道位的智慧都還沒有生起,都無法臆測顯宗見道的賢位菩薩般若智慧;他們如此的無智,都肇因藏密一向在意識的有為、有所得法上用心,希冀意識心轉成光明、四空、四喜、虹光、金剛練,想轉變意識成為真實常住的不壞心,因此無法與真心如來藏相應,也無法與離境界的般若本無所得法相應。世尊在《金剛經》明白開示:“若以色見我〔我是指真我實相心如來藏〕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真心如來藏、法身如來〕。”末學敬勸密宗一切人,趕快離開密宗的意識境界法,回歸顯教中求證真正的如來藏,因為身中的明點……等法,都不是如來藏;在顯教中證得真正的如來藏以後,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

  11.《仰兌》頁57:【依六光修妥噶:肉團心〔知打內有五種光明,放出則為肉團心光〕光寶內,則顯現本來清淨之光明心要,具足五種清淨之明,即是本來依怙之不動光也。本來清寂自性任運,且住於遍滿大悲譬如瓶內之燈,其明體自光外顯,如窗孔道之白柔脈光,噶底〔梵穴至心髒〕水晶管相貫,而傳至遠通水光,從眼根出外界虛空,其虛空空寂如鏡,故有顯現之分位,而內界清淨光之本麵,初出眉間顯出,現遍之青色光,由是次第增長,如虹霓之五色光輪,具細明點,其中顯現明點空光,視如池中投石,波紋蕩漾。此後顯現紅圓明點,其中能觀之心,即明體金剛練,如馬尾結,或如珍珠鬘,或如花鬘……。】

  辨正:縱使能夠修成眉間顯出的明體金剛煉,仍是意識心的所取境,亦是能觀之“意識心我”所觀所緣的“我所”,明體金剛煉是眼根緣虛空色、意根緣定境法塵後,由第八識出生、為意識心所了別的內相分影像,因此明體金剛煉是所觀之境,不是能觀之心;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實相法,有生有滅故,是意識境界相故。複次,所觀的明體金剛煉,非即虛空顯、非離虛空顯,非即眼根顯,非離眼根顯,是自眼識、意識、意根久熏習力,而由第八識所現的內相分,在眠熟等五位中,即不現前;是常常斷滅之法,不是常住法,故是虛妄法。定中所現的所生色、出現的光明及見一切色像境界,不能有真實受用;譬如定中觀想所見的美女,不能娶為妻;定中觀想所現的珍寶,不能聚為財富;唯是內相分所成之法處所攝色爾,非有實質色身或光相之能為他人所見也。

  《大乘顯識經》雲:【識界〔第八識〕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緣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身之機關,以識之力作諸事業。 ……識在於身,如闇之體,視不可見、不可執持,如母懷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為諸處之所汙染,六根、六境、五煩惱陰,識遍止之,不為其染。】佛於此經開示第八識本心體性: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六根六境五煩惱陰、十八界,識遍止之,不為其染。藏密開示其所謂的真實本心都是意識心境界:五色、具樂相、五光顯現之明體、可見、可覺受、住於肉團心“知打”內。佛的開示,與密宗有“第二佛”之稱的蓮華生“大士”,所開示之空性心迥然不同,蓮花生一向都落在意識心中,都在意識境界上用心,學佛人應該靜心思惟:是要依止具足了知八識的釋迦牟尼佛經典開示呢?還是依止隻知六識的蓮華生的開示呢?又《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五祖弘忍告訴惠能大師雲:“不識本心〔第八識〕,學法無益”,有智者,請深思、抉擇。

  12.《仰兌》頁61:【即此光明無垢,能顯身之所依,故為大圓鏡智;即彼無分別,故為平等性智;即彼不尋任運成就,故為成所作智;即彼無分別,故為平等性智;彼等本來性空,故為法界體性智。於彼明明朗朗,為所修,謂之道。此究竟時所顯一切,悉為光所顯,故為果。】

  辨正:大乘別教菩薩,隨善知識修習了義法及參禪知見,經過一番寒徹骨的參禪,一念慧相應,得“真見道”明心,般若正觀現在前時,找到萬法根源的“第八識如來藏”,證得法界體性智(根本無分別智、總相智),能以中道般若慧現觀第八識的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並現起下品少分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能以慧眼隨時觀察:自己及一切眾生,都本有分明顯現的第八識;六根、六塵、六識,都以第八識為根源而出生,是虛妄所生法,由此斷三縛結,入不退轉位的第七住位,得菩薩初果,得此無生忍見地以後,亦不需如密宗的意識相應的境界相那樣的時時保任。從此入內門熏修,隨善知識修一切種智,並勤看話頭,一念慧相應,清楚眼見“非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的佛性,入十住位,得菩薩二果,於煩惱現行已轉趨淡薄,現起下品多分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能現觀自己及一切眾生,其分明顯現的佛性──第八識如來藏的有性。繼續修學經十行、十回向位,熏修別相智,達於“見道通達位”而登初地入地心,從此入修道位,並現起下品滿分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得初分道種智。於八地現起中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斷煩惱障現行;最後身等覺菩薩坐金剛座,明心見道,頓現大圓鏡智,見性成佛時圓具上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得成所作智,永無止境利樂眾生。故《八識規矩頌》雲:“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從上述修道次第可知,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都以觸證第八識如來藏所得的“法界體性智”為根本,才能由下品、中品發起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成佛時才能四智圓明。這五智並不是一時就發起具足,也不可能未明心見道,就能夠從空樂明意識心發起五智。藏密祖師善於移花接木,將本質生滅虛妄的靈知心,冠上莊嚴的佛學名相,裝飾得富麗堂皇,誤導速求成佛的虔誠佛弟子,使可修可證的三乘妙法,被高推為無上的藏密和平地取代,慢慢地消滅三乘菩提,有智之佛子怎能不痛心疾首,而立刻回頭呢?

  13.《仰兌》頁87(貢噶上師命譯之噶馬第五代讓蔣多吉口訣):【希求三世諸佛之密意,須知法身大手印,名稱甚多,無非說自己之心。若不知自心體性,而能不起妄念,自雲我的心,我的心者,極其難也。當知盡其所顯,即是明體。生死涅槃一切法,無有能超過於此明體者;此為經律論三部精華,於彼若能受持,毫無可修,但當凝然,定於本明上而已矣。如此是大手印耶?非大手印耶?決無用疑。是好耶?是不好耶?亦不用管。彼妄念分別如雲堆聚,不可隨之,就此凝然之本明上而定,寬坦以住。從此無用修持,如是數數修習,於後時分中,認識妄念分別,任運通達,而離根依一切貪著,本然解脫於一刹那,拔除無餘習氣,即此名佛。以一刹那現差別智,此為大手印,最精要語;諸妙上師,已成就後之微妙口訣。此外更無有他,可斷言也。】

  辨正:阿羅漢滅盡五蘊、七轉識、十八界,入無餘依涅槃,住於涅槃本際──第八識,而不落入斷滅,這個涅槃本際,也是 佛所開示實相無相的涅槃妙心,實相離一切相,沒有光明相可得。第八識是一切法的依處,祂甚深微細,體性非斷非常(識體無始以來一類相續恒轉,故非斷;所藏種子生滅無常,故非常)、非有生滅非無生滅(識體從本不生不滅,所生七轉識種子不停流注生滅)、非有作用非無作用(識體恒顯示“無漏無為性”如無我性、清淨性,像美麗從花而顯,無有作用;但有“無漏無為及有漏有為性”於三界五蘊中運為,故非無作用),因此 佛於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六祖惠能大師雲:“惠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恁麽長。”斷百思想,使一念不生,是在修定,不是修慧。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觸證第八識,發起證空性的根本無分別智,現觀蘊、界、入及無量煩惱、功德都依第八識才能生、才能顯。第八識如來藏是法界因、為法界根源,離開第八識就無世間、出世間諸法可言。如密宗盡其所顯的明體、明點,其實就是:“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和與此相應故的心所法,共同運作所顯現的內相分影像──法處所攝色”,隻是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內相分,都一樣沒有真實體性,藏密執此等生滅無實的法,作為三世諸佛之密意,豈不三世佛怨?

  14.敦珠“法王”“開示”儀軌修持次第導引,從凡夫至成本尊之觀想次第:【(1)“加行”歸依(為外凡夫位)發菩提心(為內凡夫位)。(2)“正行”修本尊:觀空咒(阿羅漢位)、成本尊、召請融入、誦本尊咒上供下施(菩薩位之妙有)、收攝並定於如虛空性中平等住(菩薩位之真空)。出定轉成如幻本尊身,顯空如幻,行住坐臥,不離此想為要(知本來是佛)。(3)“後行”回向偈、吉祥頌。】

  辨正:小乘人修道次第,是從斷我見一直到斷我執,最後斷除四住地煩惱,斷盡思惑,證阿羅漢果,得盡智,得無生智,即所謂“我身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儀軌修持至誦觀空咒,欲憑不可思議的咒力加持,頓證阿羅漢果,而沒有正確斷我見、我執的觀行,是無法達成的。如葛印卡老師傳授內觀禪: 【“精勤覺知、徹知無常、保持平等心”,即觀察對身體所產生的苦(樂)受,不生起瞋厭(貪愛)的習氣反應,而保持平等心,則苦(樂)受會因生滅無常的體性,而漸漸分解、消失,如此不斷地精勤覺知,可拔除累積深藏的瞋(貪)種子,使煩惱漸趨淡薄。】觀察“內觀禪”其觀行,在“我所”的苦(樂)受上用心,雖能令人於曆緣對境時,暫伏瞋厭(貪愛)的習氣反應,但由於執能精勤覺知的“意識我”為實,終究無法斷我見。然較之藏密,仍更勝一籌,因藏密雙執“覺知心我”及“我所”的空樂明為實,不是隻執覺知心我。

  “自己觀成本尊(守三昧耶戒成就的誓句尊,由第六意識觀成)、從種子字(三摩地尊,即第八識)放光至色究竟天,召請智慧尊(即第七識末那)融入自尊。”此理不成,藏密將第六七八識融入儀軌分別配合誓句尊、智慧尊、三摩地尊,然而以唯識種智觀之,六七八識是真妄心和合似一的運作,第七識末那不能離五蘊身而獨存,第七識性恒審思量,是處處作主,時時作主的思量心,恒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如何能另執於色究竟天的智慧尊為我呢?被召請融入的智慧尊,及種子字三摩地尊亦隻是意識觀想所成,若色究竟天的智慧尊真能融入自身,真能“二真如融合成一真如”,使自心不再對所觀本尊起“非真實本尊”之分別,就違背《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開示,因違教悖理故。

  ‘收攝並定於如虛空性中平等住’,如敦珠金剛上師傳授簡軌“收攝”之通則:【隨觀一切所顯,器收入情,情收入尊,身收入種子字,種子字次第融入那打(細如毛),那打無緣,定如虛空性中,平等住上。】修儀軌由妙有收攝入真空,這如虛空性中平等住的真空,不是二空(人我空、法我空)所顯的真如,這是自心現量所顯的定境幽閑法塵境界。由於“染汙末那意”以無始虛妄熏習力故,恒執第八識見分為我,時時作主,處處作主,不肯令自我消失,不斷起作意、思心所令第八識不斷流注內六根、外五塵相分種子;末那不斷地藉五根觸外五塵,令第八識生五塵內相分、法塵種子及前六識起諸分別,染汙末那意執前六識的分別為“我所有”,於中生起我見、我愛、我慢、我癡。事實上,七轉識從未接觸外五塵,七轉識一向隻緣第八識所變現的六塵內相分,第八識所生的見分,執取第八識所生的相分,隻是自心現量,那裏有真實的外境可取、可執呢?可知能入真空之心是妄,所入虛空性中平等住之定境幽閑法塵境界亦是妄,怎能與無定相、無智亦無得的般若空性心相應呢?

  第三節 我見就是執“色我、心我”為實

  我見即是見惑(五利使)的根本,解脫果的修證,必須修斷見惑及思惑,乃證阿羅漢果;解脫道初果,必須於三界中修斷三縛結,乃證須陀洹果。二乘法中說三縛結就是見惑,包含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我見就是執“色我、心我”為真實不滅,不知“五根身之色我”緣生緣滅,不知“意識心我”亦緣生緣滅,非有恒常不變的體性,(意識)不能往來三世,眾生執此見輪轉生死。欲斷我見,須於三界五蘊中現觀“色我、心我”緣生緣滅,本性是空,以此能斷我見,此為二乘初果人之斷我見。大乘初果菩薩則於三界五蘊中,依大乘禪參禪,覓得第八識,親證如來藏,以第八識如來藏體性,現觀六根、六塵、六識都由第八識所出生,第八識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萬法”的根源,勝解“六識、意根末那”七界為“我”為“能取”、“五身根、六塵”十一界為“我所”為“所取”,確知“色我、心我”緣生緣滅,確知“我、我所”都是十八界中虛妄世間法,因此而斷我見。我見斷矣,疑見、戒禁取見隨斷,是名三縛結斷。我見斷矣,邊見、邪見、疑見、戒禁取見隨斷,是名五利使惡見斷,此乃斷見惑。欲斷思惑,二乘人須斷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大乘人須斷我執,須曆緣對境中斷除根本煩惱(五鈍使)──貪、瞋、癡、慢、疑。若我見未斷,終不能證須陀洹果,終不能於曆緣對境中斷我執,終不能於佛菩提道開悟明心。

  如《大般涅槃經》卷36:“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因此解脫道的原理,一定是以斷我見為基礎,最後斷我執,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所謂的我見,是指將覺知心誤認為常住不壞的我;斷我見,就是不再認為覺知心是常住不壞的真我。所以,想要證初果須陀洹的人,必須觀察七轉識的虛妄不實,直到確認無疑為止。如果企圖保持覺知心,想要借著修除覺知心的執著性,認定覺知心所執著的種種我所虛妄,卻不肯認定覺知心虛妄,也不能現觀覺知心的虛妄,誤以覺知心是常而不壞心,想要以這個覺知心進入無餘涅槃中永遠存在,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未斷我見的凡夫。

  第四節 執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就是我見

  空、樂、明的覺知心函蓋密宗的離念靈知心、靈明覺知心、自性空、一切法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之一念不生、無分別平等住、明體、明點、心氣無二、母子光明會、明空無二心、顯空無二心、樂空無二心、空悲無二心、本尊觀堅固明顯、拙火升起、氣入中脈所現無雲晴空、上師化光融入自身心意成無二、頗哇、金剛煉中現諸佛……等。密宗祖師認為能證得無執的空樂明覺知心或是契入上述的其中一個境界,就是證空性、得諸佛密意,也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了義體性。這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誤把馮京當馬涼,因為全都與第一義諦毫不相幹,隻能說這些都是第八識所生法──粗細意識心及其變相,須依第七識、五根、法塵為俱有依才能出生,佛於《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三八經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最極細之定心亦是有為的生滅法,藏密則將意識妄心執為不生不滅的真實法,妄想意識覺知心能往來三世,落入“我──空樂明覺知心”與“我所──明體、明點”之二取分別中,這正是密宗眾生枉受生死、六道輪回的根源──我見。我見若不斷除,絕對無法證得解脫果的初分(須陀洹),更遑論能證得佛菩提道的開悟明心,有智者請如理思惟。

  第五節 修行之首要在斷我見

  意識覺知心與離見聞覺知之第八識,須同時同處於三界萬法中並行運作,故《雜阿含經》:【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我即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於經文中明白開示:意識是五蘊中識蘊六識之一,由第八識所生,是真心的功德體性之一(故不異我),縱使未來修成非非想定最極細心一念不生,仍舊是妄心,因為一切粗細意識永遠都是意法為緣而出生的虛妄法,不可能轉為真常不壞心(故不是我),意識不在真心之中,真心亦不在意識之中(故不相在)。前五識、意根、其餘四蘊亦複如是,五蘊十八界法都與第八識真我不即不離,如是正觀,於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的觀行中雙印能取(意識、意根)所取(六塵境)空,永遠不認意識意根為常住不壞的真實我,因而斷除我見,進而斷盡對五陰自我的全部執著,也斷除六塵境的愛著以斷我所執。

  修解脫道及菩提道的過程中,永不棄舍意識覺知心,須以意識覺知心為工具,了達染汙意根恒外執“意識對六塵之分別性”及內執“第八識體性”為我所,是名我執。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證實意識覺知心及意根等二個心的虛妄性,才會了知自我是虛假的,了知意識是必滅的,了知意根是可滅的。必須現觀意識意根於境界相有生滅、得失、苦樂、愛惡、取舍之虛妄性,永遠是妄心,不會因曆緣對境時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念不起,就轉變為真常不壞心;因為語言文字名言不生時,意識種子流注仍生滅相續(非藏識之自心流注)即是意識生;意識種子流注斷即是意識滅,意識滅了,顯境名言隨之而滅,不再能了知一切境界,所以意識有生有滅,就是無常法。密宗──包括應成派中觀師印順、昭慧等人──都完全不知這個真理,把緣起法的意識粗心、意識細心誤認作常住心;如是無常計常,即是佛斥之常見外道。意識意根了知自我不實,就是斷我見的人;從此不再有三縛結存在,依此起修,進斷我所執與我執,不落入意識意根自我執著之妄執境界,染汙的意識意根就能漸轉為清淨的意識意根,這就是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大乘別教菩薩斷了我見、三縛結以後,進而尋覓離見聞覺知之第八識,以意識覺知心於種種境界中作觀行時,雙觀“意識意根具二取分別性”而舍離之,又進而證取第八識如來藏,觀察“第八識心性恒住中道、無我、無分別、寂滅、無執取、常住法界不滅等無量功德性”,而轉依此真心體性安住;不斷以真如熏習妄心,如此觀行而斷我見及我執,並漸漸轉依真如,以了知第八識含藏所有種子,以斷塵沙無明惑,具足一切種智。

  第六節 頗哇及中陰文武百尊法是悖理違教之虛妄法

  藏密行者想要透過金剛誦、寶瓶氣觀修,解開都帝上下脈結,使氣入中脈,開顯無雲晴空、心氣無二,如福德法幢上師開示深密口訣:【修拙火的方法,曆代上師都不明示,以免被認為那麽簡單,一定要慢慢修,漸漸體會。就好像門不開、窗不開,風就沒辦法進來,一定要將脈結打開,拙火才能升起,心氣才能無二,此法要慢慢地修,自然水到渠成,修完寶瓶氣、金剛誦,應觀拙火上升!】就算真能拙火升起,心氣無二,發起神通,也不是宗門的明心開悟,也找不到第八識,依舊是落在意識心上,想要在閻王爺的利鉤索命時,自行頗哇〔編案:遷識〕往生無量光佛刹土,終究不抵死神,因《八識規矩頌》明白開示:“〔第八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意為:“若於死位,前六識先斷滅,第七、八識最後舍身而去;若於生位,第八識最先來執持羯羅藍(受精卵)”,第七識隨第八識住胎。而修遷識法必須借重意識,故未到正死位,無法以意識心遷移第八識,因為被遷的第八識是最後離身的識,而能遷第八識的第六識已在正死位中斷滅了!怎能遷移第八識心?意識一定在所遷的第八識離身前就已先斷滅故,那麽第六意識先斷滅而不在了,又怎能遷最後離身的第八識呢?密宗“法王、活佛”、格西們,若肯細心思惟,就會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隻能說遷識法是密宗祖師無明無知而產生的妄想罷了!等到進入正死位時,五勝義根已壞,意根不能緣色身中的一切法塵,意識心就不能現起;意根既無法在法塵中運作,也不能促使第八識現起意識覺知心了,終亦無法遷移第八識,那麽密宗傳授的遷識法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絕對不可能實行,所以是虛妄想,隻能用來騙騙智慧不夠的人。

  最後,已過正死位時,第八識已自動離身而出生中陰身了,這時意識已在中陰身裏被動的出生了!所以意識覺知心,連遷移第八識離開色身的能力都沒有,何況能從色身中直接遷移第八識到別的佛國世界?在中陰身裏的情況也和死亡過程中在色身中的狀況一樣,也是入胎時意識先滅了,然後才能使第八識住胎的;住胎以後,此世的意識永滅,永遠都不會再出現;必須等到胎中的受精卵成長到粗具五色根時,才會有非常昧略、功用極差的意識覺知心偶然出生一下,隨即又眠熟不現,那時新一世的意識的分別性、了知性是極差的,也是非常無知的,隻能偶然出現一下,不懂得那個子宮世界的狹小,所以都不覺得悶,隨即又眠熟了!這樣的意識又能遷什麽識呢?而且這個新意識,是依來世的五色根作緣而生起的,已不是依此世的五色根作緣而生起的此世意識了,祂已是來世全新的意識覺知心,已不是此世的意識了!所以出生後都記不得往世的事情了!

  往生佛國時的狀況也一樣,當佛弟子被其它淨土佛世界的佛陀接引過去時,一定是在中陰身境界中被接引的,所以都必須經過被動性的轉入中陰身,由意根促使第八識在中陰身出生,當然死前無法遷識成功。當他們臨到正死位前,意識再怎麽觀想第八識,所觀的第八識終究不是真正的第八識;他們再怎麽觀想第八識被遷移,也是無法使第八識離開色身的;因為密宗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第八識在何處,又如何能觀想第八識心?而他們說的第八識如來藏,並不是第八識如來藏,而是以觀想成功的明點(或稱明體)作為第八識;縱使觀想成功,也隻是把這個虛擬的第八識遷移到意識心想象中的佛國去,實際上不是真正的佛國,觀想所遷的第八識也不是真正的第八識,那他們作遷識法的觀想又有什麽意義?都隻是他們癡心妄想出來的虛妄想而已。

  當他們死時不得不漸次轉入中陰身境界,感應到某佛來接引時,其實是靠佛的接引而往生的,不是靠自己觀想而往生佛國的(假使他們能舍棄密宗的邪見而往生。若不棄舍邪見,往生都將是夜叉化現的“佛菩薩”來接引到夜叉的世界去)。那時,一到佛國,初入蓮花中時,也是意識隨滅而不在了!隻剩下意根與第八識如來藏,那時是由如來藏執持蓮花而存在,稍後再出生時的意識覺知心,已經是依蓮花色為緣而新出生的意識覺知心了。在這種過程中,都是由於意識的趣向及執取的心性,感應諸佛的接引而往生,不是意識心自己觀想成功的;而意識心在舍離色身轉入中陰身,以及在入胎或往生佛國的全部過程中,絲毫都沒有遷移第八識的能力,都隻是被動性的隨著演變而已。所有的密宗法王、活佛們都如此,格西們就更不用談了!所以密宗的遷識法,其實是千年以來的法界大妄想,是千年來的一大騙局:密宗祖師都被最早期的祖師騙了!然後又轉過來無意的欺騙了後代所有的密宗祖師們!

  最慘的是:密宗祖師們向往烏金淨土,往生烏金淨土後的世界其實正是夜叉、羅刹的世界,因為烏金淨土其實就是夜叉、羅刹所住的世界。歡喜的被夜叉化現的佛接引而往生過去,從此以後與他們為伍,共成眷屬而每天合修雙身法,因為他們非常貪淫,而往生的密宗行者也很向往雙身法的淫樂境界,所以樂得每天合修雙身法,雙方的關係更加的緊密;以後縱使發覺不對而想要離開時,已經無法離開了!必須等到壽盡時,才能離開的;但是那些夜叉、羅刹等眷屬們,願意讓他離開嗎?在那裏壽盡時,夜叉們還是會設法極力的絆住密宗行者,以後就隻好許多劫中都當他們的淫樂眷屬了!想要再修學佛法就沒什麽希望了!所以,密宗的遷識法,不論是在教證或理證上都不可能成立的,隻是癡心妄想。

  何況依照敦珠“法王”傳授〈深密空行心要拋斡教訓無修佛甚深善道〉拋斡儀軌:【……心中了悟精華明點顯……向無量光佛心中射上……〔射上並融入無量光佛心中〕心中自性明點融一味……】,所遷是“精華明點”,乃是意識修練中脈明點法門,從下體中提升精氣再配合觀想自識內相分所觀成的明點,並不是去後來先作主公最後離身的“第八識”,那麽密宗觀想遷出這個意識心中想象出來的明點,又有何作用?根本就沒有遷到持身識如來藏!複次,《瑜伽師地論》卷一雲:【又將終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從上分舍,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此漸舍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識於所依從下分舍,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此漸舍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舍,從此冷觸遍滿所依。】當知聖教開示:“除了造大惡業者,不經過中陰身境界而直接墮入地獄中,或者證得四空定的人直接進入四空天中,不經過中陰身;其餘的人都必須經過中陰身階段,而第八識唯從心處舍身”,藏密修頗哇法,卻想遷第八識從頂門射出,而且他們想象射出的也不是第八識,隻是想象出來的明體、明點而已,隻是意識心想象而成的內相分境界,不是第八識,所以他們的遷識法乃悖理違教之虛妄法。

  若認為平時修‘靜忿生起略軌’,中陰身見寂靜尊、忿怒尊共一百一十一尊,應有把握於中陰身成就;但若加以檢查,所見諸尊乃內相分所成,不離妄心所變現,若執著“自心真如能變成一百一十一個尊寂靜尊、忿怒尊,而觀想所成的諸尊都是真如”,那就如同誤執拋斡能令“二真如合為一真如”,俱皆違背佛對真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開示。密宗所有大師們又以我見未斷故,未得解脫初果,於中陰身沒,隻能隨業投生六趣,入母胎時意識永斷,前世努力所修的種種“佛法”又都隻是密宗的妄想法,那時都隻能付諸東流、唐捐其功而不能利益來世的自己,不能使自己生於善法中;甚至因為常常勸人修學密宗,如是以外道法取代正法的惡業緣故,成就破法惡業,下墮三塗,絲毫都不能利益自己。而且,來世是全新的意識,由於前世熏習密宗邪知見的緣故,來世種子現行時,也將不樂修習了義正法。所以修學密宗的邪法一定會在未來世障礙自己的佛道修行,不斷的重新投入密宗的邪法中,所修的法對解脫、對佛菩提道,都是徒勞無功。

  第七節 藏密三昧耶戒是戒禁取見

  要知道第八識從不分別六塵境,從不與善惡相應,故無戒可守,不需持戒;其所生七轉識妄心才須要守戒律、防惡修善。菩薩明心後轉依第八識,現觀七轉識虛妄而斷我見,從此攝心為戒,以道共戒自持,故斷舍與防惡修善無關的非戒──斷戒禁取見。戒禁取見,於論典中諸多開示,如《瑜伽師地論》卷五八雲:【謂所受持隨順見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若戒若禁,於所受持諸戒禁中妄計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執取,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由此戒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戒禁取。】《俱舍論》雲:【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大智度論》說:【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刹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總之,外道取牛戒(見牛吃草,死後升天,故妄計吃草為升天因)、狗戒、水戒(見魚死後升天,故妄計每日浸水若幹時間可解脫人間生死)、裸戒……等非理之苦行而思為清淨之因,為生天之因,為解脫之道,這都是非因計因,迷取非理之戒禁邪見也。佛製:佛門大乘法中四眾弟子均應依自己身分受戒,譬如出家僧眾應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出家尼眾應受式叉摩那戒、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在家二眾應受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從比丘(尼)受,一日一夜持)、菩薩戒。應受之戒律俱載於經典中。

  《楞嚴經》卷六雲:【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隻成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佛教聲聞、菩薩弟子應離欲斷淫,才能斷欲界最粗重束縛──男女愛,得四禪八定,因色界定必須斷淫才能發起。若耽著淫觸之樂,執為“我”──能覺知淫樂之意識我、“我所”──所覺受之淫樂,終究不能斷我見,更不能斷我執,佛說將永墮三惡道而無出期。因此,出家眾須斷淫,在家眾須斷邪淫。

  三世諸佛都是受持菩薩戒,以證悟第八識如來藏,證一切種智而成佛。藏密所製三昧耶戒,包括“十四根本墮、八支粗罪、五方佛三昧耶戒、阿闍黎戒、根本與支分三昧耶戒”,除散見於密宗古時祖師所造的密續以外,顯教經論中俱不可見;密宗祖師施設密宗獨有的三昧耶戒(金剛戒……等),目的是為修雙身法的合理化找借口;雙身法是藏密師法於印度教之邪法,將欲界纏縛最深重之淫愛煩惱,經由保持不泄精的交合長久所生之俱生歡喜大樂融入自以為是的大空,成為空樂無二之大樂“智慧”身,證得密宗自設的十三地,視此果位證量超過顯教諸佛,而妄想建立為即身成佛之無上妙法。但空樂無二隻不過是意識心相應的受心所、想心所境界,隻是藉意識的五別境心所法的作用所領納與了別的自識內相分,與第八識的證悟毫無交涉,所以與佛菩提道的修行完全無關。甚至共修雙身法“集聚輪時”時,上師與眾多弟子於雙身佛像前集體雜交,再以“八支粗罪”嚴戒,禁止“起鬥諍”爭風吃醋。這種作法,違背《菩薩優婆塞戒經》開示:【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作非梵行,得邪淫罪。】及違背《地藏菩薩本願經》開示:【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汙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所以密宗實在是“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

  藏密祖師無力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竟將淫觸所生四喜──俱生歡喜,保持空樂無二覺受長久不失,視為證得報身佛。空樂無二的覺受,不外乎身識“觸”以及意識“受”相應的色法及心所有法,不離“我所”執著,如此知見連我見都無力斷除,還奢言能成就“大樂”“智慧”身的報身佛果,實為大妄語。因絕不可能有兩尊佛會合抱在一起交合行淫;而報身佛也都沒有男身或女身,都是中性身,又怎能合抱而兩根交合、引生淫樂?也不可能把得自父精母血的紅白二種“菩提心”,藉由觀想而轉變成合抱的兩尊佛;密宗這意思是否說每一個人身中都有二個菩提心、有兩個真如心?那可真是荒唐! 違教又悖理。若說隻有一個菩提心、真實心,又怎能說人人身中都有紅菩提心與白菩提心?那就不可能有紅白兩個菩提心了!假使說人人都隻有一個菩提心,但若自身一真如可以變成雙身二真如,又違背真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經中開示了。

  複次,菩薩戒是菩薩從初發心直至成佛,都應受持之學處;清淨持守,自然道業增長。若按藏密諸三昧耶戒,實修極重邪淫的修雙身法,必墮無間地獄;可見受持藏密諸三昧耶戒,無益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修持,因此雙身法悖理又違教,違理又犯特重戒,千萬不要以喇嘛身、女上師之身,藉雙身法來玷汙了比丘尼與比丘僧;所以,依此悖理違教的邪知邪見邪法而施設的藏密三昧耶戒,本質正是密宗祖師在未斷我見、未斷戒禁取見的情形下,被貪淫的夜叉化現假佛身而假藉佛的名義教授的虛妄法,正是妄想施設的戒法,不離戒禁取見,都與解脫及佛法的修證無關,有智者絕不可信受。

  第八節 結語

  外表金碧輝煌的藏密知見與行門,經過檢驗,證實都是落入意識心中,都在生滅的有為法上用心,從來不知不證出世間法的第八識如來藏,實在是心外求法的外道邪法,本質無異外表鍍金的汙朽物,卻籠罩了千年來無知的眾生,高推為即身成佛的無上大法。可憐眾生被藏密妄想施設而其實並不存在的金剛地獄罪、三昧耶戒罪嚇唬,不敢也無力簡擇:所學密法知見是否符合 世尊“四依”的開示?盲目顛倒的遵從,一味的依人不依法(上師開示照單全收,世尊開示諸經僅供參考)、依語不依義(依所聞師語而修,不依佛詮釋之真義)、依識不依智(落入意識心分別,不依般若智觀察)、依不了義法不依了義法(依明覺心、空樂心等戲論法,不依如來藏真實義)。要知第八識如來藏是不共外道、二乘的菩薩根本大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開示的菩薩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暢演如來藏一切種智要義,並於所製《瑜伽菩薩戒本》,訂有上纏犯戒的他勝罪:【謂若猛利煩惱生,即能毀壞一切戒,當知其罪有四種,佛密意說等他勝。……背舍大乘菩薩藏,愛樂宣示相似法。】並於違犯罪:“憎背毀謗菩薩藏”,都嚴戒“背舍或毀謗第八識如來藏之菩薩藏根本大法、及宣說執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等相似法”,違背如來藏、憎惡如來藏、舍棄如來藏、毀謗菩薩藏、樂著而弘揚空樂明覺知心,都是違犯菩薩戒的波羅夷罪,也是謗佛、謗法的地獄重罪,如《楞伽經》雲:“謗菩薩藏者,作是語已,善根悉斷”,成為一闡提人。有智者應速舍離執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之藏密邪法,回歸三世諸佛所護念的第八識如來藏正法。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