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念處 禪 大手印

(2016-11-04 11:37:47) 下一個

有人問:“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以及密教的大手印有何不同?”

               1. 小乘四念處與大乘禪的主要差異

    我們首先要來看的是,小乘的四念處指的是什麽?指的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於四念處多修習,會得到所謂的初果、二果、三果以及四果阿羅漢果。最主要這四念處修法,在身念處上要觀身不淨,如果觀身不淨,就是如實的見身念處;於所有的諸一切受,觀受是苦,就是如實的見受念處;來觀察一切心都是無常,那麽就能如實的見心念處;來觀諸法都無我——沒有真實的我,都是因緣所生,那就如實的見法念處。如實的觀這身念處,就能夠離開這個“淨”的顛倒;如實的觀受念處,能夠離開“樂”的顛倒;能夠如實的觀心念處,能夠離開“常”的顛倒;能夠如實的觀法念處,就能夠離開“我”的顛倒。因為這樣子以後,能得四種福利,就是能從觀察四念處中,第一個首要斷我見,斷我見的福利就是能夠離開邪見、常見、斷見,而能夠正確地往解脫道的路上修行;二果就能夠薄貪、瞋、癡,有這樣的福利;三果本身呢?就能夠離開欲界的係縛,證得斷五下分結;四果本身就能夠真正身作證解脫於一切三界的生死的苦。這個是說要於四念處多修習。

    二乘人他為了求解脫於三界生死輪回之苦,他們會體悟到:為什麽有生死之苦呢?因為有五蘊才有生死之苦。他們就會觀察:這個五蘊本身指的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於色蘊上,以觀身不淨的方法來修行;於受蘊上,來觀一切受就是苦來作一個入門;同時來觀心本身是無常的,這個意識心以及這個五識心都是念念刹那生滅是無常的;以及來觀一切對六塵的了知,一切對六塵上的一些造作,心的造作都是無我的;以這樣的部分來遠離四顛倒,最後確認說:五蘊確實是無常、有為,而且是虛妄不實的。這樣子來次第,第一個要先斷我見,從斷我見以後得須陀洹。這樣子以後,能夠念念中能夠經常憶持著解脫道的法,第一個就是要從觀察五蘊的虛妄不實開始;同時就能夠正確的簡擇:哪一些法是他要修學的?哪一些法他是要遠離的?哪一些法是要出離的?所以他就有所謂的念覺分以及擇法覺分;同時能夠精進的去修學,又能有精進覺分;所以,通過這樣的四念處的修學、透過七覺支的修學,就能夠慢慢地朝著解脫生死的次第上真實的修證。這個是二乘人修學四念處的這樣的一個次第。

    但是,現在有人把“四念處觀”說為是“四念處禪觀”,把小乘純修解脫道的法門當作是大乘開悟的法門,這樣子是嚴重的誤會佛法!因為小乘的四念處觀,它並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沒有能力來現觀:法界實相心出生五蘊緣起性空,然後本身又不落於斷滅的真實中道法。因為小乘的這個部分,完全來觀察五蘊本身是無常、是苦、是空、是沒有真實我的,所以它沒有能力來現觀什麽法是真實常住的法。能夠一方麵觀察真實常住的法,又能夠觀察由這個真實常住的法所出生的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真實常住的法也是無我的,這樣才叫中道法,這個才叫作大乘的禪。所以說,如果要了解“禪”的意思,其實它是包含了止觀與靜慮。如果說要把小乘的四念處觀說為四念處禪觀呢,隻能講說它的意思有一個限度,因為它也是有所謂的止觀——小乘的止觀跟靜慮,但是它的範圍僅僅是局限在對於五蘊的虛妄不實的上麵來作靜慮觀行;這個部分最主要是要斷除什麽?斷除從五蘊上所生的我見,以及斷除因為五蘊而有的這個三界愛的這種我執;所以這個是它們的範圍。所以小乘的所謂四念處的禪觀,要說的話,也隻能說它是在斷除我見、我執等等煩惱上麵的範圍;隻是斷除我見、我執的範圍,它是不能說為是大乘的禪的。

    那麽大乘的禪,它指的是什麽呢?我們首先要知道說,大乘的禪與小乘純修解脫道的這種四念處觀,它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我們先了解差異以後,等一下再來說大乘的禪是怎麽修的。大乘法的禪,主要是要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也就是要能實證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是哪一個?也就是要開悟,要親證自己的自性法身——第八識阿賴耶識,祂是真實存在的。同時自己要能夠從這個實證來驗證幾項法義。前麵的小乘所修的四念處,它在驗證什麽?小乘所修的四念處觀,它在驗證說:五蘊中沒有一法是真實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沒有一法是真實的,都是生滅法、都是有為法,這是小乘修四念處觀所驗證的。但是大乘的禪,開悟以後要驗證的內容是什麽呢?是與小乘修四念處觀所驗證的是不一樣的。首要要能夠證明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出生五蘊的入胎識,這是大乘的禪開悟以後要驗證的;同時要能夠驗證第八識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具足八不中道的般若實相心;也就是找到第八識以後,要能夠自己驗證祂是否是這些內容。而且要能夠證明說,第八識就是:小乘依止四念處觀而斷除我見、我執證得阿羅漢果,舍報以後五蘊不再出生的涅槃本際;這個涅槃本際在菩薩證得這個如來藏以後,祂就存在了。假如說沒有這個第八識——入胎識,沒有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那麽小乘法當它滅除五蘊十八界再出生的因以後,那麽就會變成斷滅法;這個也是大乘菩薩證得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後也要證明——為二乘人證明說,他們所證的涅槃本際就是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

    同時要能夠證明,第八識就是未來三大阿僧祇劫修學菩薩道圓滿以後,成就佛道所依的真如心;也就是要能夠證明,因地這個心以及果地覺是同一個,現在所證的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叫如來藏,就是未來三大阿僧祇劫以後成佛同樣一個心,要能夠證明這一點。同時要能夠證明,菩薩修道所證的道種智所依止的內容,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能出生五陰十八界一切法的種子功能。這個部分呢,開悟的菩薩實證了以後也要能夠證明。同時要能夠證明,六道一切眾生都有第八識如來藏,不是修行轉變以後才有;不是像有的人錯誤的認知說,要從意識心在某個狀態下轉變了以後,才變成空性心。同時要能夠證明,一切眾生都圓滿具足了八個識;不是方便施設說是由意識的細心施設第七識,由意識的極細心來施設這個第八識;祂是真實存在,祂有真實的功德法的,有真實的清淨自性的。這個是指說大乘的禪它實證了以後要能夠證明。

    那麽所證明的這些內容,與小乘四念處觀察以後所證明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時大乘的禪所現觀的內容,小乘的四念處觀都沒有觸及到,他們所觀察的內容都是五蘊虛妄不實,以及對治貪瞋癡煩惱等等;他們的這些內容,僅是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在開悟之前以及開悟之後,他所修學六度萬行的內容其中之一部分而已。大乘的禪它是可以含攝小乘的四念處解脫道法的,而小乘的四念處觀解脫道法它沒有辦法包含大乘的禪法。因為小乘的四念處觀它的標的,是在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以及五蘊的緣起性空,他們能夠安住於這樣的一個對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的觀察,最主要是接受 佛陀的教導說:有一個涅槃本際,這個涅槃本際是真實、是如如、祂是清淨、祂是解脫、祂是清涼。這樣的法,他們安住說,當他們把五陰十八界的法出生的因都滅了以後,將來不再出生並不是斷滅,所以他們並沒有去實證這一個如、這個真實、這個清涼是哪一個法?這個如、這個真實、這個清涼、這個本際的法,就是大乘的菩薩實證了如來藏,也就是所謂大乘的禪。所以說這個如、真實、清涼、本際的法,就是能夠出生他們的五陰十八界的法這個道理,小乘是不曉得的。所以我們從前麵簡單的說,佛祂是有阿羅漢的證量,而阿羅漢並不知道菩薩實證涅槃本際——第八識的智慧境界的;當然,阿羅漢更沒有辦法知道 佛陀的佛地智慧與境界了,因為阿羅漢不是佛。

    那麽所證明的這些內容,與小乘四念處觀察以後所證明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時大乘的禪所現觀的內容,小乘的四念處觀都沒有觸及到,他們所觀察的內容都是五蘊虛妄不實,以及對治貪瞋癡煩惱等等;他們的這些內容,僅是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在開悟之前以及開悟之後,他所修學六度萬行的內容其中之一部分而已。大乘的禪它是可以含攝小乘的四念處解脫道法的,而小乘的四念處觀解脫道法它沒有辦法包含大乘的禪法。因為小乘的四念處觀它的標的,是在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以及五蘊的緣起性空,他們能夠安住於這樣的一個對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的觀察,最主要是接受 佛陀的教導說:有一個涅槃本際,這個涅槃本際是真實、是如如、祂是清淨、祂是解脫、祂是清涼。這樣的法,他們安住說,當他們把五陰十八界的法出生的因都滅了以後,將來不再出生並不是斷滅,所以他們並沒有去實證這一個如、這個真實、這個清涼是哪一個法?這個如、這個真實、這個清涼、這個本際的法,就是大乘的菩薩實證了如來藏,也就是所謂大乘的禪。所以說這個如、真實、清涼、本際的法,就是能夠出生他們的五陰十八界的法這個道理,小乘是不曉得的。所以我們從前麵簡單的說,佛祂是有阿羅漢的證量,而阿羅漢並不知道菩薩實證涅槃本際——第八識的智慧境界的;當然,阿羅漢更沒有辦法知道 佛陀的佛地智慧與境界了,因為阿羅漢不是佛。

    那麽我們可以講說,大乘的禪觀絕對是以如來藏為中心來說的,能夠現前觀察如來藏與五蘊不即不離的運行不斷中,如來藏時時刻刻祂都在顯示著祂的真如人無我、法無我性的;這種真如人無我、法無我性,也隻有實證的菩薩能夠從他的智慧——所獲得的般若智慧中來現前觀察,這些是大乘菩薩開悟以後,能夠成功的轉依如來藏的大乘禪觀。為什麽說要成功的轉依如來藏以後,才能有所謂的大乘禪觀呢?因為假如說:找到如來藏的菩薩他沒有辦法成功的轉依如來藏,而卻時時刻刻都還是回到他的五蘊自我上麵,他雖然找到如來藏,可是沒有辦法成功轉依的情況之下,他的每一個時候所思、所想以及所籌劃、所計著的都是為自我著想,如何去得到自我的名聞利養,所造作一切當然就是與五蘊相應的煩惱相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沒有辦法來觀察說,他找到了如來藏,他的人無我、法無我到底是哪一些怎麽樣的一個法性?他沒有辦法現前觀察,沒有辦法現前觀察當然就表示他沒有辦法轉依,這種情況之下,他當然沒有所謂大乘禪觀這些智慧的出現。所以隻是知道密意而沒有辦法轉依的,事實上不能稱為開悟。所以說要能夠有大乘禪觀的,是開悟以後能真正轉依如來藏的人無我這種真如法性的,才有辦法有這些大乘禪觀的智慧出現。

 倘若說猶如二乘的所謂四念處觀的,隻有在五蘊緣起性空上觀察,隻有在說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上觀察,但是沒有辦法觸及到說,什麽是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真實法?就不能稱為大乘禪觀,僅能稱為說:這是小乘解脫道斷我見、降伏我執的觀行。因為觀行本身,小乘法也是要用意識心來觀行,那大乘禪觀呢?菩薩也是要用意識心來觀行。所以前麵所說的小乘的四念處觀以及大乘的禪觀,雖然都是以意識心來觀行,但是標的不同;也就是說,當小乘的四念處禪觀,所觀的都是虛妄的意識心所相應的一切法,以及這些五蘊的內容——色受想行識的這些無常生滅有為的法,所以他是以虛妄的、不實的意識心來觀察虛妄不實的五蘊法;那麽大乘的禪觀呢?雖然說,也是以虛妄不實的意識心來作觀察,可是他所觀察的標的心是他所親自找到——實證的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如來藏,所觀察的心不是自己意識心自己,也不是自己意識心所相應的其它境界法。

 

    那麽我們現在呢還是要跟大家強調這個部分,就是這兩種法都強調說:它是有開悟的,所開悟的都是自性心。我們要知道說 在佛世的時候,小乘的四念處觀它是沒有強調它開悟的;也就是說它所謂的開悟,是悟得解脫道的五蘊它是虛妄法這種開悟,這種開悟不是屬於大乘的開悟。所以我們要知道說,在佛陀時代所教導的三乘法它是講得很清楚的,也就是說四念處觀本身所能得到的是須陀洹果,乃至到最後四果的阿羅漢果;這四果純粹是在解脫道上的修道次第的,它並沒有涉及到說:知道說法界實相心內容是如何?真如法性怎麽從真實心上麵去把祂觀察出來——現前觀察出來,完全沒有說出這些法要。對於大乘菩薩所開悟的部分,卻有說明這個心本身的“心相”是如何?在《般若經》中說得非常清楚,同時在方廣唯識裏麵也把這個心的“識相”說得非常清楚,這個就是大乘菩薩的開悟。

    大乘菩薩開悟的標的心,就是這個實相心如來藏;小乘的四念處開悟的標的,是指這個五蘊的虛妄不實,而要認知自己這個能觀察意識心的自我祂不是真實的,祂是因緣所生法、祂是生死法。所以這個就是主要差異的內容.

 

           2.密教大手印是在修學些什麽呢?

     密教大手印的修法有很多種,有一種大手印它配合著金剛乘密續的方式,密續的修行所觀想的本尊,有所謂的金剛亥母、上樂金剛這樣的本尊,這個部分他們稱為“生理上的瑜伽”;也就是說,所觀想的空行母最後是要真槍實彈進行男女交合來修雙身法的,所以稱為生理上的瑜伽。那麽還有一種修法呢,他們所觀想的本尊是白觀音,他們稱為“精神上的瑜伽”;所謂的精神上的瑜伽,其內容主要有修止、觀想以及融入觀想這樣的次序。以打坐、數息的方式來練習將心保持在一種平靜的狀態,這是第一個他們所謂的修止;接下來說,在專一的情況下,他們認為當時出現了一種沒有思惟的一種平和,它這個不是人為造作的,是源自於內心的自性,但是還沒有進入觀想,所以就沒有所謂通過菩薩與智慧的力量,可以進入那個心的自性;要觀想完成再融入以後,才叫作開悟。

  針對這個部分呢,我們也為大家說明一下,所謂說“打坐然後到專一的情況之下,出現一種沒有思惟、一種平和”,這個就是一種意識心的變化的狀態;也就是意識心祂本身通過你修定的方法,你通過製心一處的方法,祂可以去轉變,從外住、外放去分別六塵,一直到內攝進來讓心止於自己所緣的一緣;不管你是數息也好,或著是你用觀想也好,或者是你用某一種呼吸的方式也好,那麽這一種方式讓你止息以後,會出現一種不是像心散亂時的情況,那這個還是屬於意識心的一種所變化的狀態;當然它是人為造作的,因為它是經過你用方法讓它呈現這樣子的。他們說這是“源自於內心的自性”,其實這個就誤會;因為心的自性,祂絕對不是你要到某一種狀態以後祂才出現,這種真心的自性祂時時刻刻祂都存在著、運行著,隻是說因為他們對這個知見完全是錯誤,沒有建立正知正見,所以才會這樣說。

  而且他說“要進入觀想,透過菩薩與智慧的力量,可以進入那個心的自性”,這個地方也是很大的誤會;也就是說這個內心的自性,所要追求的不過於不生不死的自性,這個能出生萬法的空性;這個心的自性,不是任何一法可以進入的,也就是說,你現在能夠修定止於一處的這個意識心,祂雖然說透過這個定法讓祂安住在這種平和的狀態,乃至於說你到最後能夠修到四空定、到非想非非想定,你還是沒有辦法進入這個自性心的空性的;因為這個意識心永遠就是有念的心,永遠就是刹那刹那生滅不已的心,沒有辦法透過什麽方法去進入哪個心的自性。因為真正的所謂的“開悟”,並不是需要進入那個心的自性,而是以你這個生死法——有生有滅的意識心,來實證有一個自性心的存在,有一個真如心、空性心的存在。那個心的自性是如何?你可以現前觀察,現前觀察以後你可以去轉依,轉依以後來改變自己與生滅法——種種煩惱法相應的意識心。所以所謂“進入那個心的自性”,這個純粹是一種因為知見錯誤而想象出來的,他說要觀想完成再融入以後才叫開悟。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說,這個次第完全是誤會所謂的自性心、空性心.

    另外他們說:“稱為精神上的瑜伽,要觀想白觀音與持‘六字大明咒’,認為這樣可以得到 觀世音菩薩的加持而清淨業障;認為觀想白觀音,就是自己將來能夠出現化身的重要因素,認為這樣子可以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顯現化身。”他們說:“要幫助一切眾生,一定要有顯現化身的能力。”這個部分我們也要為大家說明:觀想白觀音、持“六字大明咒”這個部分,我們要知道“六字大明咒”,它其實就是修雙身法的密咒,這個密咒與 觀世音菩薩無關;要把 觀世音菩薩加上顏色——白觀音、綠觀音、青觀音、黑觀音,那是他們的一種錯誤的加諸於 觀世音菩薩這種應該說是法門;而事實上,觀世音菩薩與這“六字大明咒”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他們認為說:“要觀想白觀音,觀想這個法門一定要修,這樣子自己將來才能夠出現化身;如果沒有觀想的話,未來就不能出現化身。”這個是他們也是一種虛妄的想象,他們認為說:這種能力,可以藉由修持“六字大明咒”的觀音法門中、觀想 觀音菩薩的形像中獲得化身的能力;作這種觀想是為了要在證悟後,能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顯現化身;認為能夠出現化身的因,就是由觀想累積而成的。這個就是嚴重的誤會佛法!除了說“六字大明咒”與 觀世音菩薩無關以外;這個化身的能力,我們要知道 觀世音菩薩也是屬於倒駕慈航,倒駕慈航以後成為妙覺菩薩再來救濟我們;祂所具有顯現化身的能力,我們要知道,在佛法中能夠有化身,最起碼要有三地滿心的證量;而三地滿心的證量,最基礎就是一定要有七住位斷我見、開悟實證實相心如來藏的這個實證,然後再次第進修,進修到所謂的十行位、回向位到初地,這樣子次第進修上去以後,在三地滿心的時候能夠修學四禪八定,然後能夠出現意生身。所以要能夠有化身,絕對不是隻要用觀想的然後就能夠成為——累積起來成為有這個能力的。

    他們認為說:“把觀想到的白觀音,融入一個非有亦非無的觀念裏,把非有亦非無當作是心的自性,當作就是中道,這就是所謂的進入大手印。”這個地方也是虛妄想像,因為所謂的“非有亦非無的觀念”,完全是他們誤會了。因為這個實相心——這個空性心本身所具有的非有亦非無,絕對不是一個觀念就能夠代替的,而是祂有實質上的理、實質上的法存在著。我們要知道說,什麽是佛法中的所謂“中道的非有亦非無”呢?就是因為說這個實相心如來藏,能夠有這個功德法出生五蘊十八界,出生了五蘊十八界以後,祂與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在運行,可是祂卻沒有五蘊十八界生滅無常的這種法性,沒有這種係縛在三界的法性,所以說如來藏“非有”;那為什麽說“亦非無”呢?是因為說這個如來藏出生五蘊十八界,本身具足有祂的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如法性,這種真如法性,法爾存在——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這樣的法性是真實可以實證的;所以說祂是“非有亦非無”。但是他們的“非有亦非無”講的是什麽呢?他們所講的是說,這個五蘊法無常會壞滅,所以是非有;可是這個五蘊法現在又存在,所以是非無。用一種這種錯誤的想象觀念,說隻要把觀想到的融入一個這種非有亦非無的觀念裏麵,那麽這樣子就是中道,就等於自己就是已經進入大手印了。

    我們現在來說,他們所謂“大手印”的真相,他們純粹在現象的事物中來觀察,包括自己的五蘊身,那是因緣所生、終歸壞滅,說是非有;現象界的事物及五蘊身現前又存在著,就說非無。這種現象界的事物及五蘊身非有亦非無,並不是佛法中的般若中道;佛法中的般若中道的道理,剛剛已經為大家解說了。如果說,他們是真正的在解脫法上麵修學的,嚴格來說也是僅屬於說,這些所觀察到的法都是本無今有、終歸壞滅的斷滅空;因為他們如果不能觀察到說,有一個本際不滅是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那麽純粹的從這個五蘊身來觀察的話,還是屬於本無今有、終歸壞滅的斷滅空法。真正佛法中道,我們剛剛說:一定要從能出生五蘊身的實相心來說,這個心沒有三界中五蘊本身無常生滅法,所以說祂是“非有”;實相心祂具有能出生三界五蘊的恒常不變的真如法性,所以說祂“非無”。那麽這個法呢,並不是從文字上說說而已,而祂是真實可證的;也就是說,你真正親自實證到這個實相心以後,你是可以驗證的,驗證說祂是真的非有亦非無,祂是否真的具足了這些能出生五陰十八界的這種法性?祂是否真的是真如無我法性?祂是否真的是不同於五蘊十八界本身的法性?這個是可以實證、可以驗證的。那麽被出生的五蘊法,以及說他們透過觀想出來的種種這些法,其實都是屬於三界有的這種生滅法。

    那麽再從修證密教大手印者那邊來看待說,他們認為“把白觀音的形像,融入他們自己心中的這種妄想的自性中,也就是融入所謂非有亦非無的觀念裏麵;也就是說,把意識心自己直接進入那種平靜的自性,然後就說已經體驗到空性,已經證悟了空性——已經開悟了。”其實這整個內容,都是屬於虛妄的意識心所想象出來的虛妄法,因為它們是經不起考驗的。意識心本身經不起考驗,為什麽呢?因為這個意識心,每天晚上睡著無夢的時候就不見啦!祂自己不見了以後,祂所觀想想象出來的東西還會存在嗎?祂所想象的這些所謂非有亦非無,認為說那種平和狀態,都已經不存在;那這種會壞滅的,怎麽可能說祂是真實常住的法呢?其實嚴格來講,密宗的大手印它僅是在意識心上著墨;縱然我們說,他真的最後能夠觀察到這個意識心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那麽也是不離開五蘊法,從來沒有觸及到說法界實相心,也未曾有斷我見的觀行所產生的解脫道初果的智慧,所以談不上說大乘佛菩提道實證如來藏的這個層麵。因為從前麵我們從他的方法次第這樣子一路說上來,都是在意識心的想象以及觀想上麵;對於說實相心的法相,他們也是說得含含糊糊;對於意識心本身的心性,也從來沒有說意識心自己是虛妄不實。所以,以這種這樣的一個觀想的大手印來看待的話,我們就知道說:這個其實是屬於虛妄想的部分。

    那麽“觀想”本身,它就是屬於與意識心相應的心所法的變化而已,意識心本身是虛妄,那祂的心所法,不管你是欲、勝解、念、定、慧這些心所法,或者是觸、作意、受、想、思這些心所法,那也是要意識現前才有,意識不現前的時候,這些心所法就不見;所以完全不涉及實證層麵的這種解脫智能,因為解脫的智慧也不是用觀想的,小乘的這個八正道或者四念處觀——斷除我見、我執的法道,也不是用觀想的。譬如說,他在四念處觀裏麵斷除所謂對五蘊的我見,要經過四念處觀所謂的“觀身不淨”,這個身確實不淨,這個身根從一開始入胎的時候,就是由於顛倒想而入胎的,那麽這個念頭是汙穢的;通過父精母血的因緣而入胎,父精母血也是因為在男女欲愛中所產生的,也是不淨物,所以一開始就不清淨;不清淨以後所受的飲食,也是世間的四大,也是不清淨;受了飲食以後,也要去代謝,也是不清淨;這個身最後也是壞滅,也是不清淨,不能長久——不能常住不滅;所以“觀身不淨”這是真實語,這不是想象來的。“觀受是苦”,一切的受無非不是由這五蘊身五根觸五塵而得來的,這個受都是變化不停的,都不能常住,把這個受歸為自我,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知見。然後“觀心無常”,這些心刹那刹那生滅都是不能常住,尤其是意識心每天晚上睡著無夢的時候祂就斷滅。那麽“觀法無我”,在種種對六塵的了知以及對六塵了知上的一些造作,都是透過因緣所出生的,那不是真實法。所以他在觀察四念處過程裏麵,並不是純在想象,而是真實驗證。所以我們說,對於這種通過觀想,他就要自己能夠有所謂的本尊,然後自己要有化身的功能,這個部分完全是虛妄法,而且是不了解佛法的次第以後虛構出來的。因為我們前麵也跟大家說過,這個菩薩的化身,最起碼是要三地以上;那麽三地以上,絕對不是說自己去封自己三地就是三地,一定要經曆過前麵的無量劫以前的修證,乃至這一世也要有這些曾經修證過實證的內容出現,最起碼所說出來的法,一定要符合 佛陀所說的解脫道的清淨解脫法,以及說要有一個本來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如來藏的實證。這些都是一定要從實證者說出來,說出來以後來傳授給修學者,來檢驗這個實證者所說的法是否符合 佛陀所說的清淨解脫法;然後這個弘法者所說的法要,我們是否能夠如實的修證,自己也能夠得到這個清淨解脫法。這樣子的話,就純粹是要在真實聽聞、真實修學、真實修證,而不是坐在蒲團上用觀想的。

    那麽我們說密教大手印,前麵所說的它是屬於精神上的瑜伽,精神上的瑜伽都與解脫無關了,更何況他還有生理上的瑜伽。生理上的瑜伽最後要追求什麽?追求這個色身的樂觸;色身的樂觸就是要男女雙身交合,最後要追求是四喜的樂空雙運,這個部分當然是更粗糙了。這麽粗糙的法,等同於世俗人他在色欲上的追求,這是相同的;也就是,一般世俗人他因為煩惱沒有斷、貪欲沒有斷,所以會在男女欲愛上追求,這個部分當然我們說我們可以理解、可以諒解;可是自稱活佛法王、自稱他已經開悟、自稱他要即身成佛、又稱說他是所謂的密教大手印,可是檢討起來卻仍然跟世俗人的這種貪愛一樣!在精神瑜伽上麵,他們的進一步就是所謂的生理上的瑜伽,所以要這樣子的方式來修學,我們就知道,這個部分其實跟佛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麽對於密教大手印了解以後,我們這裏還是要來為大家作一個總結。也就是說小乘的四念處,以及大乘的禪、密教大手印這個部分,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小乘的四念處觀,如果是知見是正確的,認同眾生隻有八個識,同時能夠正確來觀察五陰是虛妄能夠斷我見,那麽這個部分呢,他完全是在解脫道上麵如法次第地修學;這個部分最終的目標,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煩惱,然後最後舍報以後,不再出生後世的五蘊;這個是小乘四念處正確的理路以及修學的次第。那麽大乘的禪呢?它主要是要實證法界實相心,實證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實證小乘的涅槃本際,要把這個實相——涅槃本際實證出來;要能夠證明,這個實相心就是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皆有的如來藏心,也就是一切修學佛道者,所依止的最根本的法理、法體,這個是大乘禪的部分。至於說密教大手印,雖然主張說他是開悟、他即身成佛,雖然說他也有他的次第、有止觀,但是真正地檢討起來,他卻完全是在世俗上麵,用沒有斷我見的這個理路、用完全與欲愛相應的理路來虛妄想像,虛妄想像自己本身觀想成功自己就是佛、自己已經實證了空性;然後自己因此而生起佛慢,認為說他就是佛,他要勇敢地承擔起來。

  告訴大家,在這個解脫道上證得四果阿羅漢者,如果說還有一念說“我是阿羅漢、我得解脫”,那麽他就不能得解脫。因為 佛陀在經典中有說: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一分我慢未斷。那一分還有“我解脫、我是阿羅漢”的話,表示那一分“我”還在,那就是他還在係縛三界,係縛在三界中的煩惱未斷,就不能真正解脫。何況成佛以後,怎麽可能說還要落在五蘊的意識心粗俗的這種與煩惱相應的這個狀態下說“要能夠勇敢的承擔自己就是佛”呢?所以這樣的觀念上,我們要來知道說,真正的佛法絕對是完全清淨的,完全不與煩惱相應的;菩薩大乘的禪,這裏麵雖然是不斷煩惱證菩提,可是菩薩在轉依如來藏以後,還是要隨時隨地降伏自己的煩惱,還是一樣要以這個如來藏的真實人無我、法無我真如法性來利益眾生的。這個部分是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能夠提出來,能夠利益很多人,也能夠從這裏了解說:如果你今天是真正的要修學佛法,你要修學解脫道或者說你要修學佛菩提道,應該找什麽樣的善知識,心裏麵就有選擇的標準了!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