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是涅槃(一)

(2016-10-17 09:59:53) 下一個

    提到涅槃,想到詩人郭沫若的那篇著名詩篇《鳳凰涅槃》:

火光熊熊了。

香氣蓬蓬了。

時期已到了。

死期已到了。

身外的一切!

身內的一切!

一切的一切!

請了!請了!

 

我們更生了,

我們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們便是他,他們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凰。

鳳便是火。

翱翔!翱翔!

歡唱!歡唱!

 

    傳說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與幸福。

鳳凰投入火中,在火中浴火新生,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成為美麗輝煌永生的火鳳凰。

鳳凰經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達到升華,稱為“ 鳳凰涅磐”。

 

不過我們這裏所說的涅槃可不是什麽浴火重生。


  什麽叫作涅槃?所謂涅者不生,盤者不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說,祂從本以來沒有出生過,未來也不會消滅,這樣的涅槃才是真正不生不滅的法。涅槃表示從本以來沒有出生過,故名“不生”;既然是不生,當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滅”,故名“不滅”;合此不生與不滅的體性,所以涅槃亦名為不生不滅。

    涅槃有四種,那就是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其中二乘人隻能證得前二種涅槃,不證後二種涅槃,菩薩則必須親證四種涅槃才能成就佛道。

  1. 二乘所證兩種涅槃

    什麽是“二乘”,二乘就是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就是成就阿羅漢的法,緣覺菩提就是成就辟支佛的法。為什麽是菩提呢?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涅槃的道路,或是覺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菩提。二乘所覺悟的涅槃跟大乘所覺悟的涅槃是不一樣的;二乘所覺悟的涅槃,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大乘所覺悟的涅槃是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什麽是二乘的聖人呢?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還有辟支佛,這些就是二乘聖人。

  首先談的是二乘人所證的二種涅槃。二乘人斷盡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成為四果人,於舍壽後,蘊處界等法不再於三界現起了而成為無餘涅槃,名為證涅槃或入涅槃;未入無餘涅槃前的阿羅漢,平常生活中仍然有冷熱饑渴等微苦所依,名為有餘依涅槃。又譬如三果人斷了五下分結,未來已經決定可以取無餘涅槃,因此不再還來此世,這樣的涅槃,亦稱之為有餘依涅槃。從這裏可以了知,二乘人可以證二種涅槃:無餘依涅槃及有餘依涅槃,並且阿羅漢於現法中能自知自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於舍壽後,於自我不再生起一念而滅盡蘊處界我入無餘涅槃;三果的阿那含於人間舍壽後,不再還來此世,於中陰階段或往生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後般涅槃。

    接下來介紹什麽是有餘涅槃:有餘涅槃呢,有兩種,第一種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斷盡見惑、思惑),他們入滅以前還會有這個色身跟見聞覺知心存在這個世間,受饑餓冷熱痛癢的微苦,這個就是第一種的有餘涅槃。第二種的有餘涅槃,就是思惑尚未斷盡的三果人,他們所證的涅槃有五種不同;思惑尚未斷盡的三果人所證的涅槃有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

    什麽是中般涅槃呢?就是三果人舍報以後,有中陰身出現了,然後這個三果人因為是利根,當他警覺到自己有中陰身出現在這個三界中,馬上警覺自己還沒有滅盡思惑的煩惱,還沒有斷盡一切我相,馬上能夠發起無漏智慧,然後灰身泯智(而在中陰境界中)取滅度,這個就是中般涅槃。那“生般涅槃”呢?就是三果人舍報以後往生到天界─可能是色界天也可能是無色界天─在那裏發起無漏智慧,然後灰身泯智取滅度,這個就是生般涅槃。那什麽是“無行般涅槃”呢?就是三果人身壞命終生到天界以後,然後不需要作加行,不需要去做種種的觀行,自然能夠生起這個無漏智慧,然後能夠斷盡思惑的煩惱,然後能夠使自己出三界灰身泯智,這個就是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就是這個生到天界的三果人,他必須做種種的加行,必須做種種的觀行,才能夠把思惑斷盡,才能夠發起無漏智慧,是自己取滅度,讓自己從三界中消失,這個就是有行般涅槃。

    那什麽是“上流般涅槃”呢?上流般涅槃又稱為上流處處般涅槃,這是一種最鈍根的三果人所得涅槃,也就是這個三果人身壞命終生到天界去,他必須經曆一天又一天去流浪,(在天界)一天、一天去受生;比如生到色界天,初禪天待完了要生到二禪天,二禪天待完了要生到三禪天乃至到四禪天,才能夠斷盡思惑,才能夠發起無漏智慧來取滅度。也有更鈍根的,他繼續生到四空天去,然後經過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乃至到最後一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時候,才能夠發起無漏智慧,才能夠取滅度,這個是最鈍根三果人所得的涅槃,稱為上流處處般涅槃。

    佛對這些三果人所證的涅槃有一些比喻,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中般涅槃就好像那個細的乾草,點燃火以後很快就燒完了;所以中般涅槃的三果人,當中陰身生起的時候,就可以馬上取滅度。至於這個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跟有行般涅槃的三果人,佛說他們就好像那個火爐裏麵的熱鐵,經過捶打以後會有一些火星飛到這個空地,它自己就會熄滅,或是火星飛到一些乾草上麵,那也必須等這些乾草燒完,才能夠熄滅、才能夠取滅度;那個上流般涅槃的三果人呢,他不僅火星墜落到乾草上麵,他還必須燒到旁邊的村莊,還必須燒到城廓山林,然後一切東西統統都燒盡以後,三果人才能夠取滅度(這些三果人還沒斷盡思惑以前的解脫境界,都稱為有餘涅槃)。

    那什麽是無餘涅槃呢? 無餘涅槃就是“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舍報入涅槃以後,他的名色─也就是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統統滅盡無餘,一切法都不再出生了,這個就是無餘涅槃。

    二乘涅槃都隻是三果人跟四果人才有取證,一切的初果跟二果人都不能夠說他們有證涅槃;因為初果跟二果人,他們沒有證得心解脫,他們沒有超過欲界的境界,所以他們沒有得生般涅槃、中般涅槃乃至上流般涅槃。因為初果跟二果人,他們必須回到人間受生,所以二乘所證涅槃都隻有三果跟四果人才有。

   二乘所證的涅槃,它是無我法,它是證我空,才能夠成就的。什麽是“無我”?就是願意讓自己消失,不再堅持自己要入涅槃中。也就是要把自己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滅盡,才是無我,要把自己消失才能夠入涅槃。

    但是,聲聞初果乃至薄貪瞋癡的二果人,都還未證得四種涅槃中任何一種。三果人雖然斷除欲界愛而離欲,成為“心解脫”,但仍然有餘惑未盡,所以不能夠現般涅槃;要到中陰境界或往生未來世去,才能進一步斷色界愛及無色界愛,取證無餘涅槃;因此稱為“不來”,就是不再還來欲界人間。這三果人當中最利根的,能夠取“中般涅槃”,就是有能力在中陰階段般涅槃;雖然他們的五上分結未斷盡,仍有思惑殘餘,但已經不再有未來生了,所以生前可以稱為有餘涅槃。但是嚴格來說,四果的慧解脫或俱解脫阿羅漢,才是真正生前證得有餘涅槃。
 

   有些人誤解要證二乘涅槃時有種種錯誤的觀念。有些人他說要保持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要以這個心來入涅槃,這個就是有我(沒有斷我見)。另外有些人說要能夠處處作主、時時作主,希望以這個作主的心來入涅槃,這個也是有我,也是沒辦法入涅槃。另外有些人說要保持一念不生,要保持那個沒有妄念沒有妄想的心,希望以這個一念不生沒有妄念沒有妄想的覺知心,希望用這個心來入涅槃,這個也是我,這個也沒辦法入涅槃。另外有人說,要以這個離念的靈知心來入涅槃,這個也是我;或是有人說這個“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的心,要以這個心來入涅槃,可是這個“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的心仍然是(識陰)我,仍然沒辦法讓眾生得涅槃,讓眾生證涅槃。

    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入無餘涅槃以後,雖然五陰身心已經不存在了,雖然自己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已經滅盡無餘了;可是佛說這個涅槃是中道法,涅槃是不生不滅法,涅槃不是斷滅,所以阿羅漢舍報入無餘涅槃中不是斷滅空,不是一無所有。佛說涅槃有本際、有實際,那什麽是涅槃的本際?什麽是涅槃的實際呢?涅槃的本際(實際)就是眾生的如來藏,就是眾生真心,也就是眾生第八識獨住的境界,就稱為涅槃。所以二乘人依這個二乘菩提修學解脫道,然後斷盡見惑跟思惑的煩惱,舍報以後能夠使自己從三界中消失,不再出生未來世的自己(五陰),這時候就是眾生第八識獨住的境界,這個就是(二乘聖人所證的)涅槃。

   我們來探討二乘所修證之果德:聲聞所知、所見、所現觀的法,都是局限在現象界五蘊十八界、生滅有為的內容;他們所修證的道,是趣向於解脫三界生死的解脫道;他們所斷的煩惱,是係縛於三界分段生死的煩惱;他們所證的果,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我們來探討聲聞四果的修證。

   有餘涅槃,指的就是那個清涼、真實的本際,祂已經沒有含藏出生後有五蘊的煩惱種子了;可是(舍壽前)仍然有現在五蘊還沒有毀壞,所以稱為有餘涅槃。阿羅漢舍報以後證無餘涅槃,這個無餘涅槃不是說五蘊不再出生了叫作無餘涅槃,指的就是這個涅槃本際祂不再出生五蘊——這個涅槃本際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不再出生五蘊以後的自住境界。所以聲聞四果最後證得解脫,他是以智慧斷除了三界的我見以及我執等貪愛而證得解脫。

    那麽聲聞以及緣覺辟支佛,他們所現觀的法,都是現象界的蘊處界法,以及蘊處界的緣生緣滅的法。而他們所修的是出離於三界生死的解脫道,所斷的是係縛於三界生死的煩惱障,所證的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不是佛菩提果,是佛法中有上的果德,不是無上的果德。而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不證涅槃本際,不知佛意;因為他們不知道佛陀是以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施設二乘解脫的,而於四阿含中,佛皆以“清涼、真實、本際、如、根本識、入胎識”來指出,有一個恒不變異的常住法。但是不知道佛意的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舍報以後就入無餘涅槃。此時他們的佛菩提種就成為“焦芽敗種”。

    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證得涅槃,這不是在毀謗阿羅漢、辟支佛,也不是在毀謗佛,而是以大乘佛法的真實義,以佛的本意來說阿羅漢、辟支佛。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涅槃的本際就是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證的解脫、斷了我見我執所證的解脫,隻是在顯示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此他們並沒有證得一切功德。而如來藏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阿羅漢、辟支佛並沒有成就、沒有實證,因為還有習氣種子未斷,還有所知障隨眠未斷。所以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解脫是有過失的解脫,不是一切種清淨的解脫。因為他們習氣種子不能斷、所知障隨眠不能斷。可是要斷習氣種子,要斷所知障隨眠,隻有實證如來藏的菩薩,能夠依止於一切種智的修學─修學道種智、修學佛菩提智─隻有佛菩提智能夠斷除習氣種子,能夠斷除所知障隨眠,最後成就大般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成為沒有過失的究竟解脫。同時把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染汙種子都完全去除,成為清淨無漏的法種,成就一切種清淨的解脫。

 

2. 菩薩所證四種涅槃

    菩薩所證四種涅槃,也就是: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要說明這四種涅槃的證得,就要從菩薩道的五十二階位開始談起。菩薩於十信位,對於佛開示有一真如心存在,祂是一切有情本來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心,能出生萬法等等信受不疑,如此必須經過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大劫方能圓滿十信位,然後才能轉入十住位的初住位中,開始外門廣修六度萬行。於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修持菩薩戒,乃至六住位修般若,凡此皆須依止真善知識的教導,於聞熏觀行見道所應具備的佛法正知見,以及修集福德資糧等次法圓滿後,轉入六住位繼續遵循真善知識之教導,精勤修習看話頭的定力功夫,看話頭的功夫純熟而能發起疑情參究,並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破參明心,找到這個一切有情各自本有的真心如來藏,能夠轉依而不退進入七住位,這就是七住位菩薩開悟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第一種涅槃。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四種體性,就是指第八識如來藏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

  所謂本來性,就是說如來藏無始劫以來就存在,你不修行祂在,名非修;雖然不用修行祂本來就在,但如果你不透過參禪方式去找,是無法找到祂的,當然你也就無法證明祂真實存在,更無法藉著修行來改易祂所含藏染汙的種子,令得漸次清淨乃至究竟清淨,故名非不修。

   所謂自性性,就是說如來藏有真實的體性,譬如祂有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等等體性。祂真實存在,並不是虛無飄渺而不存在的虛妄言說或生滅無常法,明心證真的菩薩能夠一一親證而了知祂的體性。

    所謂清淨性,就是說真心如來藏隨順七轉識於六塵中運行,而祂自身卻不分別六塵,不於六塵起任何貪染、喜厭以及取舍,祂本身離見聞覺知、離覺觀的清淨體性。

    所謂涅槃性,就是說有生死是輪回,沒有生死是涅槃,而如來藏從本以來沒有出生過,所以不會死,未來也永遠不會被消滅,因此不生不滅就是祂的涅槃體性。合此四種自性,名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唯有菩薩才能親證稱之為開悟明心,二乘人是無法證得的,所以當菩薩演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甚深微妙法時,二乘聖人不僅讚歎,而且還認為菩薩真的不可思議。又菩薩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後,可以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真心如來藏的運作,再加上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的攝受,得以進入七住位不退,接續而轉入八住位,於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乃至圓滿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並於十回向位即將滿心時,不僅應斷五下分結,有能力不還來此世而般涅槃,親證有餘涅槃;而且還能斷盡五上分結,有能力可以取證四果慧解脫阿羅漢證境而於舍報時證得無餘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第二及第三種涅槃。

    為什麽菩薩在入初地前可以證有餘涅槃及舍報有能力入無餘涅槃?這是因為初地菩薩在入地前已經通過修道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已經發起初禪並斷了五下分結,已經具有頂級三果人的解脫智慧,可以證有餘涅槃. 菩薩在初地入地心前斷了五下分結,可以證有餘涅槃,於舍壽後,最利根的菩薩三果人是可以中般涅槃的,也就是在中陰身階段有能力可以取證無餘涅槃;又菩薩於入初地時,已有能力斷五上分結,成為菩薩四果慧解脫阿羅漢果,舍壽時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但是不論是菩薩三果、向四果,或者是菩薩四果,入地前發了十無盡願的緣故,願力使然而故意留惑潤生入初地繼續在利益眾生的菩薩道修行,為了無生法忍道種智的修證而不入無餘涅槃。所以菩薩於十回向滿心時已經有能力可以取證二種涅槃:無餘涅槃及有餘涅槃。隻是菩薩不會去取證無餘涅槃,會故意留一分思惑以潤未來生,不畏生死諸苦願意繼續取得五蘊身來行菩薩道,而轉入初地修行。

  又菩薩到了三地快滿心時,要進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成為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隨時可以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仍然繼續留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的道種智上用心。到了六地滿心時必須取證滅盡定,是更有資格入無餘涅槃而不入,仍然留惑潤生為了無生法忍的道種智轉入七地繼續菩薩道的修行。又七地滿心時,菩薩可以念念入滅盡定,於行住坐臥當中之每一念都在滅盡定中,比六地滿心菩薩所證得滅盡定更加勝妙而不可思議,當然更有資格入無餘涅槃;這樣的智慧與定力,不是六地菩薩所能想象,更不是二乘的俱解脫大阿羅漢所能想象。由於七地滿心的菩薩心非常寂靜的關係,因此起了涅槃貪,想要入無餘涅槃;這時,諸佛為了不讓已曆經兩大阿僧祇劫好不容易圓滿七地的菩薩入無餘涅槃,而斷了菩薩廣度眾生及斷了菩薩成佛的機緣,於是出現在七地滿心的菩薩麵前,傳授七地滿心的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可以引發佛地的無量無邊智慧,因此菩薩樂於繼續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轉入八地、九地、十地的修行。於十地修行圓滿後,菩薩道業方麵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就轉入等覺位於百劫專修福德,為圓滿成佛所需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隨形好等福德圓滿相,所以百劫之中菩薩不管是內財,或者是外財,統統都可以布施出去,直到百劫修集福德圓滿後成為妙覺菩薩,護持如來的弘化事業;當如來示現滅度前,即被授記為當來下生成佛的一生補處究竟位菩薩,上升兜率天上繼續住持正法利樂有情。在兜率天上,於眾生得度因緣快成熟的時候,事先派遣菩薩們誕生人間,傳授眾生一些佛法名相及知見,先為眾生建立未來可以親證三乘菩提的因緣,這也就是 世尊尚未誕生於人間之前,就已有一些菩薩先來扮演外道而提出所謂阿羅漢、佛等名稱,隻是眾生無法了知及證得,當然也不會知道這是妙覺菩薩善巧方便的安排,不僅作為接引有緣眾生的機緣,而且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佛道。後來妙覺菩薩誕生人間,於菩提樹下明心見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後,不僅有真正的佛法出現人間、可以實證,而且最後身菩薩也證得最後一個涅槃: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涅槃心無垢識能與二十一心所有法(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相應,所以佛地的每一識、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隨緣赴感靡不周,並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從上麵分析的內容可知:

  一者、二乘人僅能證二種涅槃: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菩薩不僅證得二乘所證的二種涅槃,而且還證得二乘所不能證的另外二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成佛時的無住處涅槃;所以菩薩的證境遠遠高於阿羅漢,完全不是阿羅漢所能思議的。

  二者、二乘人是不願發菩提心的,唯有菩薩才願意發這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心。

  三者、二乘人都是要入無餘涅槃,菩薩則永不入無餘涅槃;因為菩薩如果入了無餘涅槃,他不僅無法利樂眾生,而且也無法成佛。

  四者、菩薩能夠深觀二乘所證的無餘涅槃本際,其實就是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隻是沒有五陰十八界的任何一法存在之極寂靜的境界;那樣的境界,是二乘人無法親證及思議的,因為二乘人入無餘涅槃,十八界皆滅,已經沒有意識存在了更別說觀察自己是否入無餘涅槃,也沒有意識可以觀察自己是否在無餘涅槃中,當然更沒有辦法親證無餘涅槃中是何境界;但是二乘聖人相信佛語開示,相信無餘涅槃還有本際存在,並不是斷滅空,所以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

  菩薩則不然,菩薩可以現前觀察自己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沒有五陰十八界任何一法的法相存在的極寂靜境界,而且是自己智慧所證的現量境界,然後以此智證現量境界為基礎,來觀察別別有情是否與自己一樣沒有差別。這樣以現量、比量觀察的結果,不僅發現一切有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自己沒有差別,同樣都是沒有五陰十八界法相的極寂靜境界,而且也發現自他有情的五陰當下就在自己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中,從來沒有外於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像這樣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極寂靜的境界及所發起的智慧境界,都是二乘阿羅漢所無法想象以及思議的境界,乃至窮盡十方世界將所有二乘阿羅漢們的慧力、定力與神通聚集起來,也是無法了知.因此,如果還有人主張“阿羅漢就是佛”、“阿羅漢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等等說法,那都是錯誤的說法,表示他根本不懂佛法。

    二乘聖者所證的涅槃也是以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說的。怎麽說呢?二乘聖者還沒有舍報的時候,證得有餘涅槃,這個有餘涅槃指的是二乘聖者能夠斷除了對於三界的貪愛,意識與意根對自我不生起一絲的念頭──不生起對自我一絲的貪愛了,同時安住於不再對五蘊生起“我”的念頭,能夠安住於自己無我的境界中。那麽這種情況之下入了滅盡定;入了滅盡定以後,不是滅盡定本身就是無餘涅槃,而是指這個時候的如來藏,祂還有(祂所)出生的五根還沒有壞,但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中,已沒有含藏再出生未來世後有的貪愛種子,所以我們稱說二乘聖者還沒有舍報的時候,稱為有餘涅槃,也是以這個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施設的。

    二乘聖者舍報以後說他入無餘涅槃,也不是說舍報以後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叫作無餘涅槃。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隻是斷滅,那斷滅法它是讓人畏懼的法,它不是安隱的法,它不是真實法,所以它不是涅槃;而指的是說如來藏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因為所含藏三界愛的種子已經斷除了,意識意根不生起一絲念頭要再見聞覺知了,所以這個以如來藏本身祂安住於自住境界,不再出生五蘊,來說祂是無餘涅槃。同時,當菩薩從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再進修一切種智成佛的時候,斷除了如來藏所含藏的分段生死的煩惱,以及變易生死的煩惱以後,成就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也是以這個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基礎的。

    但是同樣是證了涅槃,卻有這些差別,這就是說實證涅槃所得智慧的差別,呈現了差別。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無為法指的就是涅槃。菩薩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說祂是菩薩;而二乘人他不知道涅槃的本際就是如來藏自己,他因為不知道有一個涅槃本際就是如來藏,沒有親證如來藏,所以說他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而說他是阿羅漢,而不說他是菩薩。因為佛證了涅槃以後斷除所有一切染汙成為無漏,所以說佛證了大般涅槃,叫作佛,所以不說阿羅漢是佛,也不說阿羅漢是菩薩。這就是因為實證涅槃所得智慧的差別而有差別。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我們要表示的地方。也知道意識心本身不是涅槃心。下一集我們再繼續來說涅槃心指的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

   涅槃就是如來藏恒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性,而說涅槃妙心不是意識心;因為意識心祂是無常的法、祂是生滅的法,無常生滅的法就不是安隱安樂之處,所以說意識心不是涅槃妙心,而說涅槃妙心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

   而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必須“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才能進入初地的入地心中,所以必須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脫智慧與解脫功德。初地菩薩既然已經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脫功德,如果想要進求四果,並非無力取證,隻是需要斷除無明漏及有漏,這對三果人來講並非難事。因此,初地入地心菩薩,其實已得最利根三果人的有餘涅槃,再加上長劫以前在七住位時,證悟如來藏而親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說,在四種涅槃當中已經得到了其中的兩種。

  至於初地滿心菩薩以後的所有菩薩,都可以說是已得三種涅槃的聖者。因為初地菩薩在滿地心時已有能力斷盡思惑,隻是故意留惑潤生而不斷盡思惑,所以,從現象上看來,他們雖然未證無餘涅槃,卻也可以說已證無餘涅槃者;因此而說,初地滿心以上菩薩,都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這三種。

  諸佛則是具足四種涅槃。因為諸佛已經斷盡思惑,當然已具足二乘聖者所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諸佛又進而曆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曆緣對境,而斷除習氣種子極微細的煩惱,涅槃上的修證當然遠勝於諸大阿羅漢的隻斷見惑、思惑的現行,當然更有資格說是已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聖者。又,諸佛在極久遠劫以前,就已如同七住位菩薩一樣,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然也有這種涅槃的證量。諸佛又如同五地滿心菩薩一樣斷除了涅槃貪,又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斷盡無始無明所攝的過恒河沙數上煩惱,對法界的實相及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都已經具足了知,是等覺菩薩及諸二乘聖人所不能想像的;所以,能永遠不入無餘涅槃,也能永遠不住於生死中,親證無住處涅槃。因此說,諸佛具足四種涅槃。

   大乘菩薩所修證的果徳。菩薩所知、所見、所現觀的法,除了現象界、五蘊十八界、緣生緣滅的空相、法相以外,還要了知能出生五蘊十八界的實相法界;而所修的道是趣向於究竟佛果的佛菩提道,所斷的煩惱除了共於二乘係縛在三界的煩惱障以外,還斷除了不共二乘的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煩惱隨眠;而所證的果,除了共於二乘的解脫果,出離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以外,還有不共二乘的究竟佛果。

    菩薩親近了真實善知識來修集六度波羅蜜多,因為善知識自己具足了福德與智慧,所以能教導菩薩如何來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菩薩於行持六度波羅蜜多中,來顯現菩薩種性而能發大誓願,為成就無上菩提,不趣向聲聞、緣覺,終究在七住位能親證法界實相──證得如來藏,所以能知、能見、能現觀如來藏本來自在、無漏無為的功德法,而能夠了知佛菩提道的修證,就是要依止於如來藏無漏無為的功德法。

    菩薩從七住位開始到十行位、十回向位,於三賢位親近真實善知識來熏習道種智,能夠轉依親證如來藏所得之般若實相智慧,以及以真如無我、無所得為方便,內門廣修為饒益有情法身慧命,以及守護佛法法脈之六度萬行。而於六度萬行中,除了饒益有情以外,還來修除自己的性障,趣向自利利他的真實波羅蜜多。這樣在三賢位中菩薩修集了福德,伏除性障以及調柔心性,斷除了欲界煩惱障的現行,而能夠離欲發起了初禪,同時通達了見道所證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之內容。菩薩所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之內容,是不同於二乘所證的無我法。因為二乘所證的無我法完全是以五蘊十八界的無常、苦、空、無我為內容,可是菩薩所證的人無我指的是什麽呢?指的就是如來藏藉眾緣出生了六道有情各個種類的五蘊身,可是卻不於任何一種五蘊身生起有我之念,而永遠隨順於七轉識,從不作主,這就是大乘的人無我。

    而菩薩所證的法無我,指的是什麽呢?指的是如來藏藉眾緣出生了五蘊身,十八界種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由於意根末那識的遍計執染汙,所以於五蘊身計著有我,所以產生了我與我所的虛妄分別。而由於這些菩薩了解了、實證了五蘊十八界是由如來藏所出生──菩薩實證了五蘊十八界的實相,所以能夠了解這些都是五蘊十八界出生以後,如來藏仍然不於一一法中生起有我之念頭,仍然以其真如無我的法性與十八界法和合運行。菩薩通達這樣的大乘法無我,同時依止於般若實相慧,通達了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以及七種性自性,也通達了人無我、法無我。在這種福德以及這種智慧資糧具足的因緣時,勇發十無盡願能夠進入初地,這個時候菩薩是從見道位進入了修道位。

    那麽菩薩於初地時有能力證無餘涅槃,因為菩薩已經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而不取證無餘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因為菩薩勇發十無盡願,所以留惑潤生讓自己世世能夠行菩薩道、饒益有情、不舍有情、不舍佛菩提道;同時地地增上,於地地增上中證一分道種智,除一分所知障,於六地時能夠證得滅盡定,成為大乘的俱解脫無學。再於七地時斷除故意保留的一分思惑,斷盡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能夠於念念隨入滅盡定。此時七地菩薩所證的解脫內容不同於二乘所證的解脫內容;因為二乘所斷隻是煩惱障的現行,而七地滿心菩薩此時斷盡了煩惱障的現行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同時七地菩薩能破除七分的所知障,而由於道種智的智慧,所以能夠念念隨入滅盡定。而二乘人,就是證得俱解脫的阿羅漢也還要依禪定的次第,從初禪乃至到四禪的四空定次第轉進才能入滅盡定,所以七地菩薩能夠念念隨入滅盡定,所證的解脫內容是不同於二乘所證的解脫內容。

    而七地菩薩此時除了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外,也能證得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再於八地時成就了於相於土自在的功德,於九地時成就了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於十地時成為受職菩薩。所謂受職菩薩就是成為法王的太子,法王指的就是“佛”,也就是即將紹繼佛位。因為十地滿心菩薩已經具足圓滿修成了十度波羅蜜多了,而於等覺位時百劫修相好,整整一百劫中每一世所獲得的五蘊身以及世間資財,都是為了饒益有情;無有一時不是舍身時,無有一處不是舍身處,所以能成就這種大布施的福德,以這種大布施的福德來圓滿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的功德。於妙覺位時能夠斷盡所知障一切隨眠,而成就了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之無住處涅槃,也就是大般涅槃。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