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愛與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2016-10-07 11:30:35) 下一個

有歌曲唱道:

你的大愛,過於人所能度,
我救主耶穌!但不堪的我,
真要知道祂的高、深、長、闊,
好叫祂的能力越顯越多
在我身上!

你的慈愛,過於人所能論,
我救主耶穌!但我的嘴脣
要向遠近罪人勸誨諄諄,
告訴他們,你愛能解憂困,
並賜喜樂。

你的奇愛,過於人所能讚,
我救主耶穌!但我的心坎
總要歌唱那愛,這大!這滿!
因為惡性如我,也得恩湛,
來親近神!

哦我主,求你用愛充滿我,
領我到天上永活的江河,
讓我用簡單的信到那裏,
倚靠、鑑賞、稱羨並享受你,
不再他求。

 

  佛教教導要以慈悲來對待一切人,而不說愛。因為佛教看待愛,就是欣樂厭苦,是有著貪著的負麵意涵,是染汙的。【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複有二種:未得五欲、係心專求;既求得已,堪忍專著。複有三種:欲愛、色愛、無色愛。複有三種: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就是愛著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貪愛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專誌追求,求得之後更是專注沉醉其中,無力分辨己身已經被五欲境界深深地係縛住,難以出離。或者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境界的貪愛執著,於是長遠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惡道中,生死輪回不已。或是對於造作未來善惡報償的諸業因緣加以愛著;對於會感生未來現行,諸多染汙業行的種種煩惱因緣加以愛著;對於會帶來將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蘊熾盛等種種苦的因緣加以愛著。有了這些對自我,及種種境界的貪愛執著,就會引生欣樂厭苦的強烈欲求或渴望,就難免造作諸業,種下未來苦果的因。

  例如:解脫道中說四聖諦,就以愛為集聖諦,因為愛會導致眾生不斷聚集種種苦。又如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總共十二支。這其中“愛、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會出生未來世的後有,以及接著而來的老病死憂悲惱苦。而愛取有這三個能生支,也是以愛支為緣起。這就是說佛教認為愛,是使眾生不得出離生死流轉的煩惱,是應該舍離,應該斷除的。所以佛教中不說:“愛世人、愛眾生”,而說:“慈悲眾生”,就是要與眾生樂、拔眾生苦,讓眾生得到長遠劫的利益安樂;而不是隻給予眼前,或隻有一世的短暫安樂。因此佛道修學,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薩道,就特重“慈悲”。所謂菩薩從大悲中生,因為菩薩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歸依三寶,然後曆經三大阿僧祇劫,長久的修學過程,乃至最終成就究竟佛果。可說無一時一刻不悲湣著眾生的苦痛,不問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為,都是為了救濟眾生的苦痛。看待眾生的苦痛猶如自身的苦痛,不隻拔除眾生的苦痛,更須令眾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樂。

  慈悲有三種,就是:生緣慈悲、法緣慈悲及無緣慈悲。三者有其證德高低層次差異,因此要解說這個問題,就得依次逐一來說明。

    首先說:生緣慈悲,是緣眾生所受的苦而起慈悲。如果看見眾生種種苦痛,心中就懷著救拔他們出離苦痛的心念。簡單說就是能設身處地觀一切眾生,猶如自己年幼無依的獨子,而與樂拔苦讓他們都得到安樂。因為凡夫眾生舉心動念,念念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就會有人我的區別。相對於他人,多少都會潛在著對峙的形勢。

  如果修慈悲觀,以慈悲心來看待眾生,這就是從分別心中,所顯現的慈悲。是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因此稱為生緣慈悲,簡稱為生緣慈。這是一般人的慈悲心。而以三乘通教佛法來說生緣慈,也可說:因為眾生不知能領受種種境界的六識覺知,這個眾生心其實是生滅虛妄、空無自性,於是對於所緣諸境,起欣樂厭苦的貪愛執著而受諸苦;於是二乘聖人及大乘通教菩薩,悲湣這些無知眾生,而興起為他們說“生空”,就是眾生本空的真義,讓他們能夠離諸苦的慈悲心。

  但是如果從大乘別教來說,則還有另一層麵的生緣慈,就是菩薩證悟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發起初品少分妙觀察智,而能忍於如來藏的本來無生,也永遠不滅。證得大乘無生忍,然後現觀各個眾生的如來藏都平等平等。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發起了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而興起教導眾生同證此永不於六塵起分別,自然離諸苦樂的實相心的慈悲。

  第二種慈悲是“法緣慈悲”,簡稱為法緣慈。法緣慈是說:因為眾生不明一切諸法空無自性,諸佛菩薩悲湣眾生,就為眾生說法空之法,讓眾生得以明悟此法。菩薩見道通達入地了,成為初地以上菩薩,依諸地所修道種智,現觀萬法皆由如來藏所生所顯,從如來藏而來。所以證實如來藏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如來藏;如來藏無生,故一切法無生。次第證得地上菩薩,諸地無生法忍,正解諸法本來無生,而如來藏則常住不滅,這才是真正證得法空。因此,“興大慈悲,拔濟眾生。”這樣才是法緣慈。

  第三種慈悲是無緣慈悲。諸佛如來已圓滿一切種智,具足上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無心攀緣一切眾生。凡是眾生有所念,他就有所應,不限製特定的因緣或對象。又因發起成所作智、成就大圓鏡智,能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所以能夠攝取一切眾生。因此這個無緣大慈悲,唯有圓滿諸佛究竟果,能任運而起不待於緣,猶如明日當空遍照一切。無緣大慈悲也是一樣,不加分別觀待自然任運而起,無有絲毫障礙,所以也稱為“無礙大慈,無礙大悲。”

  就是說:如來看到有眾生因為過去生造作善業,而報得富裕昌盛之樂時,並不生歡喜;看到眾生因為過去生造作惡業,而報償身體、家產衰損之苦時,也不起憂戚。但是如來如果見到眾生,修習成就佛道的正行時,就會任運無礙地與眾生樂,讓眾生安隱地往成佛之道邁進,這樣自然地救護攝受著眾生;反之,若見到眾生修習背棄佛道的邪行時,也會任運無礙地拔眾生苦,令眾生能舍離種種邪行,自然地救護攝持著眾生。

  諸佛如來的慈悲,不著眼於眾生表相上,一生一世受到的苦樂。因為眾生表相上受到的苦樂,都是自己過去造作善惡業行應得的果報。諸佛如來的慈悲,則著眼於如何讓眾生“離諸邪行,修習正行。”以能成就究竟佛果,得恒常的利益與安樂。也就是諸佛如來的慈悲,著重在讓眾生不造業因,進而修習種種正行,不在眾生已成就而應去受償的苦樂果報上麵。所以諸佛如來, “已經曆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修習圓滿;而身上穿著,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恒無厭舍與樂大甲;及無礙大悲救攝一切,無有限量拔苦大甲。”這兩種大金剛鎧甲,因為能行無礙大悲的緣故,所以能以無有限量的教誨,救拔眾生出離三界生死之苦。又因為能行無緣大慈的緣故,所以能恒無厭舍地垂示種種教導,利益眾生得大乘解脫之樂,進而也能令眾生發明大菩提心,而證大乘無上佛果。

  
  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來看一切法,所見的一切法,莫非如來藏所生,全都攝歸如來藏所有,因為都不能外於如來藏而生存。所以這時現觀一切法即如來藏,如來藏即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且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如來藏對祂所生的一切法,完全沒有偏愛或者偏惡,恒是平等地攝持一切法。因此實證自性彌陀——如來藏後,看到一切法都歸如來藏所有;又看到如來藏對一切法,都是平等看待的;那麽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的一切法,自然也都平等了。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的一切法,也都歸如來藏所有,而如來藏都是平等性,這就實證了一切法平等性了。因為可以看到一切眾生,正在貪著而顯示出貪的法性時,其實卻同時有一個清淨性的平等心存在,而貪性隻是這個清淨性平等心含藏的法性之一;又當眾生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暴跳如雷的時候,他也同時有一個平等性的清淨心存在,而瞋性同樣隻是清淨平等心所附帶的種種法性之一。並且也看見了,那些眾生的貪與瞋,都是由各自本來平等性的清淨心所出生。都不能一時或一刹那,脫離那個平等性的清淨心。在本質上眾生顯現出貪的法性、瞋的法性,都要收歸那一個平等性的清淨心。結果本質還是平等,還是清淨的。這樣以一切法平等性,來看待一切法的眾生如來藏,正是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叫作無緣慈。但是不要以為大慈悲是有慈、有悲,沒有!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沒有慈、沒有悲。因為祂是無緣慈、無緣悲。因為無緣慈、無緣悲,沒有慈、沒有悲,所以能攝取一切眾生。凡是眾生有所念,祂就有所應,不必限製特定的因緣或對象,這叫無緣慈,這才是大慈悲。

  到這裏明白真如佛性,親見自性彌陀時,便見自己與十方一切有情生命的本體都相同,都是佛。所以世尊才會開示:“觀一切佛身,見十方一切諸佛。”有了這樣的體悟,自然就對眾生生起了同體大悲。而諸佛都不是從眾生身上的覺受,來看待眾生所受的痛苦;而是立足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根本理體——如來藏,從對眾生整體的究竟觀察上麵,來看待眾生的苦痛,所以心中不再有動轉。在成佛以後,這樣子盡未來際,無休無止的救度眾生,而心中都無動無轉,這就是諸佛的同體大悲。由此可知,如來藏正是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根本所依。而諸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正是如來藏一切法平等性的體現.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