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生與好死

(2016-10-03 10:23:49) 下一個

   《孟子》裏麵這麽說:“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一個人常有過失,才能改正;心誌遭困苦,思慮被阻塞,才能發憤有為;表露在臉色上,抒發在言語中,才能使人了解。國內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士人,國外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外患的威脅,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就能明白憂患中能獲得生存、安樂中會遭致滅亡的道理了。)

    當然,這一段話的時代背景,講的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候群雄四起,天下混亂!那這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來指的是君王治理國家所麵對的局勢,所以才會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而現在也被引用來作個人的修為,乃至是經世創業上的情況。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生於憂患,所以就有人問說:“是不是可以既生於安樂,然後又可以死於安樂呢?”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指出說:其實提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根本沒有希望死於安樂,主要是希望說能夠生於安樂;應該是從來沒有想過:什麽是死於安樂的狀況?

  我們有沒有辦法生於安樂?當然這個“生”可以有兩種意涵:第一種是出生,第二種是生活。針對這兩種意涵,我們都來談談看。首先說第一種:出生於快樂之中。其實各位聽到這裏就應該知道說,這一點現階段的我們是無法達成的。為什麽這麽說?往生到人間有三個階段:入胎、住胎、出胎。對一般人而言,都無法正知(清楚知道並抉擇)的入胎、住胎、出胎,所以其過程中都有痛苦,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進一步說明。而出胎的時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出生,因為錯誤的執取色身為實有、為自我,所以一定會在住胎、出生的過程中領受種種的痛苦。什麽樣的痛苦呢?處胎的時候種種的迫隘,出胎的時候受到種種的擠壓,出胎以後寒冷等的種種痛苦。

  影集裏麵或是電視上常常會看到一個畫麵,一個大腹便便的婦女,也許會摸著自己的肚子,然後一直對在旁邊的人說:“你看!他又在調皮了,一直在踢我的肚子。”那同時,眼角又露出了一分很驕傲的氣息。其實,這一位母親她不了解說,胎兒其實不是調皮而是痛苦!因為胎兒一天一天的變大,而母親的肚子卻像有彈性的皮球一樣,一直向內壓縮。那你說:胎兒到底痛不痛苦?

  小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醫生一定會特別交代(尤其是生第一胎的父母們)說:“嬰兒的頭骨、脖子都還沒有發育完成,都還很柔軟,你抱的時候要特別小心!”還要交代這個、交代那個,都會交代一大堆。那正是因為嬰兒的頭骨還沒有完全密合,所以他才可以通過母親狹隘的產道。那麽可想而知,當他通過母親狹隘的產道,是經過如何又如何的擠壓!怎麽可能沒有痛苦呢?其實,你單單想那個過程,就已經讓人家頭皮發麻了!更何況說你再一次體會那個境界。

  可是痛苦隻有這樣嗎?世間有所謂的中央空調,現在的車子也大部分都有這樣的配備,也就是說,可以讓人們在其中所感受到溫度是固定的、舒適的。那媽媽的肚子裏麵正是這個樣子,十個月以來都保持在攝氏37度左右。當然,假如母親有時候生病,也許會有一些變化。所以,當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尤其是假如醫院裏麵的產房它的空調溫度是調到將近攝氏22度左右的時候,那麽你這樣算一算:37減22是等於多少?15!換句話說,嬰兒就要在很短的時間,一下子經曆攝氏15度的溫差,而且是全身赤裸裸的出來!那就好像說,你假如搭乘飛機飛往一個北方的城市,機艙裏麵都有中央空調;假如說正好到當地入境的時候它是沒有空橋的,要搭轉運車到入境區;所以你就有可能一下子從攝氏20度,然後也許就進入零下負10度的低溫。不要說像成年人已經有心理準備,而且又添衣又戴帽的狀況下,不習慣的人真的還是覺得非常痛苦!雖然不是再度身曆其境,也可以想象說:嬰兒初次麵對這樣的溫差驟減,其所受的痛苦是什麽滋味?所以,這也是一種痛苦!是前麵的痛苦還沒有舍離,而後麵的痛苦又接著來的痛苦。

  那麽還有其它的痛苦嗎?當然還有!譬如說:剪臍帶,還有被醫生打屁股。現在的人動不動就喜歡告人,可是,不但是這個時候父母不能告醫生傷害,連嬰兒他自己也沒有世間法的概念,也隻能默默的承受這一巴掌。那小小嫩嫩的屁股,被突如其來的一掌打下去,豈有不痛之理!所以,當然也都痛得哇哇大哭,在人間的第一口氣也就開始了。那其它的痛苦,各位就自己去觀察想象吧!因為說了這麽多,已經很痛苦了!

  但是這種生苦,隻是自己所領受的部分。還有一個部分是什麽?是母親們冒著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痛苦。為什麽?因為是冒著生命的危險而生產的,那痛苦當然就更不在話下了。可是她們也許會說:“身體痛苦,但是精神很愉快啊!”到底是不是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真的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不管怎麽說,這種生苦都是刻骨銘心。而且現階段看來,想要能夠有這樣的生於安樂,似乎是不可能的!隻是當子女的人早就忘掉了,加上一分沒有智慧的家長,又加上社會上錯誤的教導,然後都教導大家什麽?教導大家:“生日快樂!”真的隻能說:“天曉得!”誰不要快樂?因為有生日就有禮物、有奉承、有party、被重視等等,總而言之就是要快樂。但是,生日當天其實是母難日,做子女的假如生日的當天向父母要禮物,又假如說要母親幫你慶生。請問:這是何等的殘酷!可是這也是社會上所習以為常的。所以在這裏也呼籲,應當要深思一下:怎麽樣在兼顧人們偏好求樂的狀況下,又能夠使人倫正常的發展;大家能夠知恩感恩、家庭和樂,國家民族才能夠更加的健全跟強盛。

  其次來說第二種:是生活於快樂之中。大眾一般對生活於快樂之中的定義,不妨是說都一直能夠常常有種種的快樂,什麽樣的快樂呢?譬如說:可以唱唱卡拉OK、享受美食、旅遊一番、大睡一覺,然後還有喜愛的人相伴,可以事業順利、可以饒有財富。所以問題就是:能不能一生之中,都一直有或者是常常有前麵所說的這一些種種的快樂?那麽要了解這個問題,當然就應該要先明白:能夠在人間享受快樂的原因,是因為說“凡事是必有因的”。因為過去生持五戒、行十善,今世得以在人天中受樂。假如說,十善的部分較不具足的話,就隻能生而為人,而不是生而為天人。假如說,五戒的部分又不是具足的話,就有可能生而為人,但常常有疾病而又遭受到迫害等等;乃至於連當人的資格都沒有,這就叫作失卻人格——失去了再生而為人的資格,而生於三惡道了;想當然就沒有生於安樂了。

  那麽,什麽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十善分別是在身、口、意三方麵,有身三:不殺、不盜、不淫,口四有: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有:離貪、離瞋、離癡。表麵上看起來,好像五戒、十善的內涵之中似乎有重複的部分,因為都有殺、盜、淫、妄,隻是說一者是前麵加一個“戒”字,一者前麵隻是加一個“不”字而已,所做的事情似乎是一樣的。那麽為什麽又要分為五戒、十善呢?

    一般人雖然不受佛戒,但是因為世俗的利益、禮儀乃至是法律的約束,他一樣有可能會有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的外相;但大多是被動受外界的束縛,他隻是被動去避免殺害眾生、偷盜財物等等,而其實不是自發心的不去作為而有持戒的心行。那假如說所做的業行是相當,未來世所得的福報,卻是不相同的!因為這在因地發心的狀況是不同。那當然,當發心的狀況越殊勝的時候,未來世所得的果報當然就越殊勝。

  此外,因為持五戒的緣故,乃至可以作為將來證解脫果的因。譬如說:吃素這件事情,那當然這跟持戒、跟行善都有關係。比如說,有的人是為了身體的健康、養生或是美容去吃素;然而持戒的人,是為了自己不去殺害眾生,不讓眾生因為自己而被殺害,所以才吃素。那你看看,單純吃素外相上看來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你得要問對方說:你為什麽要吃素?這樣才會了解個中的差異。而這兩種不一樣的心態,所做的相同的事情,果報卻是不一樣的!當然以持戒而吃素所得的果報為殊勝,因為他發的心意是對一切眾生,是為了利益其它眾生;而前者隻是在這個過程中,多多少少利益了一些眾生,但是其實他的出發點,主要還是為了自己。當然,持五戒的這個內涵裏麵,一般而言,還沒有提到吃素這個事情,隻是一下子想到這個例子,順便來說說它們的差別。

  然而五戒、十善的奉行,有時候偏重五戒,有時候單行十善,乃至說兩者兼有。那其所感得的果報,隻在人天之中,或生在人間享受富貴,或生在欲界天享受勝妙五欲之樂;乃至說此世有禪定的修證,來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無色界天受用禪定之樂。但是這畢竟還是在三界之中,依然不離開生死輪回。當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也許又會這麽想說:“啊!太好了,我希望來世都能夠這樣快樂的生活的原因了,我已經知道了,而我也希望世世都能夠這樣快樂的生活著。”所以就開始努力的去修福。正當你努力修福的過程中,也許會突然想到:“我一世努力的修福,下一世快快樂樂的生活,那不是又把此世修福的福業用掉,然後我又要重新開始反複的修福;這樣一直反複一直反複,那可真辛苦!而且好像永遠也沒有辦法把這件世世都能夠享福的問題,徹底作個解決。”那這樣人天善法造作之後,即便是說能夠一世又一世的生於安樂,也並不是究竟的!這叫作“有漏”之法,因為還會續諸生死。而剛才說:“即使能夠一世又一世地生於安樂,”表示其中仍然還有變量。什麽樣的變量呢?這邊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譬如說:你假如生而為富、為貴之後,你會不會仗著富貴之勢,去欺壓其它的眾生呢?不是有一個成語叫作“為富不仁”的嗎?那這表示說,這種事情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假如是這樣的話,來世的果報到底是會好呢?還是不好呢?還能不能生於安樂呢?

  還有,即使說過去生修種種的世福,今世或者下一生能夠就銜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到底有多少?你看看,那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或者是賺大錢,或者是饒有聲望,難道他們不需要經過所謂的奮鬥的過程嗎?那些當歌星、當影星的要努力的充實自己,乃至還要敢出賣色相;而作生意的人,要常常小心爾虞我詐,也要常常趕著三點半;乃至當總統,也要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激烈選戰,即使當選了,還要承受多方的批評抗議。那麽這樣看來,請問:這一些的過程,到底辛不辛苦?是不是都是快快樂樂的?相信大家就可以判斷。而所謂的快樂,其實都隻是生活的片段而已,隻是隨著每一個人的福報差別,而有也許比較長久、也許比較短促的差別不同罷了!所以有的人才會說:“忙的時候,就想要休息;然後窮的時候呢,就想要富有;那生活安逸了,又怕幸福不長久!”

  然而除此之外,在短暫的生於安樂之中,還穿插了種種的——譬如像升學壓力、病痛苦惱、工作的困擾,乃至還有戰爭的紛擾、婚姻的挫折,再加上親屬的離異等等,最後還要麵臨說:不願意恐懼的死亡!而這些都從生日而來。或許有人會說:“不應該這麽消極悲觀嘛!人生還是有它的光明麵的。”基本上也讚同這樣的看法;但是仔細來想一想,其實那是各位的福報好啊!可以享受人生的光明麵、快樂麵。那諸位來看一看,生在非洲的有一些人,生下來就是要麵對饑餓、麵對戰爭,哪來的光明麵?哪來的快樂麵?也許,這個時候我們捫心自問一下:自己下一世到底如何?到底有沒有把握呢?是不是能夠生於安樂?或者是如何才能夠生於安樂?那麽就可以大略的了知了。



  現在我們就來說說看:菩薩可不可以生於安樂,死於安樂?

  也許有人會質疑:“菩薩真的可以生於安樂嗎?”或者是說“菩薩為什麽好像一直都可以生於安樂呢?”前麵不是說到,一般人之所以可以生於安樂,是因為在前一世行人天善法培福的緣故,所以才能夠在此世受用富貴,乃至為人尊敬、生活安逸等等。那當然菩薩也會是過去世就已經持五戒、行十善,乃至還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積極去作利樂有情的事情,而且還主動的不去作傷害眾生的事情,那這一世所得的福報,當然足以讓其生於安樂。可是,一般人受用福報之後,或許能夠隨著他的習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繼續再布施修福,那麽後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夠生於安樂了。然而,菩薩修學六度習以為性,多數能夠在來世繼續的樂善好施,所以受用此世生於安樂的同時,又繼續的行布施法來利樂有情,所以來世也輾轉都得安樂。

  此外,還有一分的菩薩除了像上述菩薩能夠這樣繼續的布施來利樂有情之外,他還了解所謂“滾雪球”的道理,所以他不會把過去生的福報在今世完全兌現,乃至又將今世所受用的福報,拿出多分來利樂眾生,當然他的福報就會一世又一世的很快的增長,所以更能夠世世都能夠生於安樂了。那也許有人會這麽想:“何以見得這麽說呢?這些菩薩能夠不將過去世的福報在今世完全兌現呢?那恐怕隻是你的一麵之詞吧!”可是,我們來看看社會上的很多人,明明是在事業上可以再賺錢的,卻在人生的某一個機緣之下,毅然放棄了再賺錢的機會,然後投入了義工的行列之中;那對菩薩而言,當然就是投入度眾生的事業之中;而且都不收取分毫金錢上的回饋。一般有修福習慣的人都已經是這樣了,更何況是菩薩呢。

  除了這樣的情況之外,又有另外一種能夠生於安樂的情況,而同樣是菩薩與一般人所共同會有的,但是卻以菩薩的情況較為殊勝,那就是“知足常樂!”一般人若能夠知足,那被五欲的財、色、名、食、睡所束縛的煩惱,當然就會比過分貪著五欲的人要來得淡薄,所以當然就有多一分的安樂。那為什麽會是這樣?假如有人常常覺得說在五欲上沒有辦法滿足,所以就一直認為自己真的是很不快樂!然而這一位知足常樂的人,卻因為知足的緣故,不過分追求五欲的快樂,那當然覺得安樂自在多了。

  這裏順便來討論一下“自由自在”這個名詞,什麽是自由自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是所謂的民主時代,那民主時代就一定是自由自在嗎?那一般不能自由自在的有哪些?譬如說:要忙著帶小孩、要忙著賺錢,也許老公不允許這樣作,也許老爸不允許這樣作等等。乃至還有在法律的規範下,也已經就是什麽?有條件的自由。因為要繳稅啊!假如不繳稅,某一些權利就沒有辦法享受;乃至說要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就會被罰款;還有包括說,假如違反了刑法,就有可能會麵臨坐牢的困境。即使尊貴如皇帝、尊貴如總統,就一定是自由自在的嗎?那恐怕也不盡然!古時候的皇帝要作某一些事情的時候,不是常常也要受到宰相、王爺甚至是大臣們的種種的牽製嗎?這個在古代的宮廷劇裏麵,不是常常就看得見嗎?現代的總統呢?不是也一樣是動輒得咎嗎?所以其實不都也是一樣嗎?即使說上述的限製都沒有了(這是說“即使”),就一定是自由自在嗎?當然各位這麽一聽,也知道是不可能的!

  現在再來說,為什麽不能自由?有的是被眷屬——包括父母、配偶、子女,乃至老板、朋友等等——所約束,不能夠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那為什麽不能自在?因為不想要冷、不想要熱、不想要無聊,但是卻辦不到!不想要傷心、不想要難過、不想要憂慮,也辦不到!乃至說有一些事情,真的不想要讓人家知道,偏偏就一定會被人家知道。那麽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情形?其實從某一個角度看來,都是因為想要享有快樂,其實反而是被快樂的境界所束縛,而無法接受說“得不到快樂”這個事實。這就是為什麽現在所謂的憂鬱症會增多的原因之一,無非就是說,想要得的快樂,其實越來越得不到。大多數的人因為對五欲的過分貪著,所以反而被五欲所束縛;真的想要自由自在,首先就得要減輕對五欲的過分追求。古人不是也說“無欲則剛”嗎?可是問題,這個部分對現代人隻恐怕是難了一點!那科學家、社會學家也會察覺到,過分的開發、過度的追求享受,都是讓這個世界的物質會缺乏的原因;甚至於是因為這個是一個工業過度發展的過程中,反而使得地球越來越不堪居住。所以,假如能夠知足,那這也是一種能夠生於安樂的情況。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可以介紹另外一種生於安樂的情況。這是菩薩不共於(不同於)一般人,乃至於定性聲聞雖然說也有這種安樂,但是因為證果的定性聲聞人,多半不會再生於人間;所以也隻有菩薩能夠生生世世在人間利樂有情的同時,而受用這種安樂。什麽安樂呢?就是解脫之樂!一般而言,快樂有兩種:一種叫作世間樂,一種叫作出世間樂。而世間樂也可以再分為兩種:五欲的樂,禪定的樂。然而現在世間人多隻能受用五欲樂,已經很難有因緣受用禪定樂,更何況是出世間樂。而此處所說的菩薩受用一分的出世間的解脫之樂,是因為他能夠在因地善觀蘊處界的虛妄,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對五欲有過分的貪著,所以一部分就顯現在前麵的知足常樂之中;但此時菩薩不但隻是知足,進一步他還知道說,他並不需要那一分五欲之樂,因為是虛妄的。

  世間人往往當自己設定一個五欲的目標,或者設定一個人生的目標之後,就努力的去追求。能夠獲得相對的成果,當然是應當被嘉許的!但往往也有很多事情,卻好像說我們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達成這個目標來滿足自己。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個追求是讓這個世間進步的動力。但是問題是:真的有進步嗎?科技越進步,生活步調越忙碌,人們的煩惱越來越多,互相的紛爭越來越劇烈!那到底有沒有進步?也隻好說是見仁見智了。而在這個時候,通常一些所謂的哲學家、宗教學家,一定會在這種熱鬧的情況下出來高聲疾呼,然後鼓勵勸勉大家要超越自我。其實這一些所謂的哲學家、宗教學家,根本連自己都沒有辦法超越自我,因為連自己是怎麽回事,都還搞不清楚,更何況還能夠超越自我?結果,即使人們真的可以超越自我,那超越自我以後是什麽?還是自我啊!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你當然也可以說是因為人們太貪心了,總是懷抱著永無窮盡的追求。但是,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什麽?在於不了解自我,在於不了解自我是虛妄的!

  那這樣說來,菩薩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受用五欲之樂?“那假如是這樣,那我就不要菩薩法。”也不是這樣的!因為菩薩法中有一個名相叫作“正直受樂”,那這個“正直”,就是一般人說一個人很“正直”的那兩個字。意思是說:菩薩正直受樂的時候,是應當受用的五欲樂就去受用,但是卻不過分的貪求。所以菩薩有時候,為了示現富裕的生活是因為世世行菩薩法利益眾生、利益有情所得的果報,所以他也許也開名車、也住豪宅,而這一些享受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受用的;但在這個同時,菩薩卻依然不貪著其享受,所以受用五欲之樂的同時,也同時有解脫之樂。

  菩薩還有另外一種生於安樂,不但不共於(不同於)一般人,也不共於聲聞人,那叫作“法樂”。因為菩薩從證得法界實相之後,而得到這種法樂;而聲聞人不證法界實相,所以不得這種法樂。為什麽說菩薩有這種法樂?因為他從證得法界實相的“人無我”開始,乃至“法無我”的過程中,他越來越明白:原來生活就是佛法!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要把佛法用到生活之中。世間的種種事情為什麽會是這樣?為什麽不是那一種道理?而其間的互相關係又是什麽?那又互相影響,又怎麽互相影響的?他慢慢自己就明白了。乃至於說,當他在觀察、思惟某一個法義的時候,又會有另外一個法從他心中自然的出現,也讓他可以看清楚其間的互相關係;因為所證的法是法界實相,是心得決定的關係,因為分分轉依於如來藏清淨體性的關係,所以當他在觀察、思惟這些法義的時候,不但是有遠離煩惱的解脫之樂,而還同時得到了智慧。那你說:快不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並不是世間五欲之樂所可比擬的;而這種法樂的同時,又得到了智慧,菩薩還可以拿來利樂有情。世間法之中,若是父母、師長看到自己的子女、學生在生活上都能夠漸漸的自足安樂,或者是學有所成,都會感到非常的高興!菩薩更是過於此,因為看到被利樂的有情漸漸能夠離開被五欲的束縛,也慢慢生起了智慧,能夠於此世、來世都得安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當然心中的快樂更是不可言喻的!你或許會問:“那這個時候還有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的!這個時候菩薩雖然還沒有斷盡我執,但是就已經開始多多少少可以受用法樂,乃至可以利他;因為他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得到正法的利益,而且是完全不求回報的。所以這也是菩薩生於安樂的另外一種狀況。

  那麽菩薩是不是能夠死於安樂呢?當然,這裏要說明的“死於安樂”是說:是能夠在安樂的狀態下舍報,或者是說能夠坦然的麵對死亡;而不是《孟子》中所說的“因為耽於安樂,而被他國所滅亡”的死於安樂。一般人不一定能夠死於安樂,有時候貪著五欲、眷屬,然後回顧一生的時候,想著說:“難道一生就是這樣嗎?好像從來都不是自己要的,多麽希望能夠重新再來。”當難以放舍之下,當然就是沒有辦法安樂。有時候因為說於未來不得而知:“到底有沒有來世?假如有的話,我來世會生到哪裏?可不可以再得到安樂?”因為有一大堆的不確定,而心中生起了恐懼!更有的是因為此世造作了惡業,乃至是殺害眾生,業境現前的時候,種種的恐怖逼迫,那更是不得安樂啊!隻有一分因為人天善業之所攝持,往生的時候,善境現前而無恐懼,也許這可以說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死於安樂吧!

  菩薩於當生之時,能夠持五戒、行十善,乃至是依布施等六度,不但積極的去利樂有情,而且還主動的不去做傷害眾生的事情,當然更能夠感得舍報的時候,善境現前而無恐懼。這是與造作人天善法的眾生所相同的一麵。但是菩薩之能夠死於安樂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有解脫的功德;也就是說,因為開始斷我見之後,然後再進一步親見法界實相,已經開始有多分、少分的轉依,轉依什麽?轉依於“無我”;再加上說,對欲界愛也逐漸在伏除,那當然是更能夠坦然的麵對死亡。然而,菩薩於智慧上的親證,證得本來無生無死,本來也可以不用再回到人間了,因為憐憫眾生還在生死苦之中,所以發願再回到人間;所以菩薩是可以一世比一世更生於安樂,乃至也可以死於安樂的。

  至於說菩薩的另外一種生於安樂,也就是說,出生的時候能夠不離安樂的境界。那這個部分,因為還要牽涉到禪定的證量,乃至於是極深的般若智慧的成就,這個就不是我們能夠了知的。一般人是不是能夠生於安樂,或者是說如何才能夠生於安樂?上麵已經說明而大略了知。而菩薩之能夠生於安樂、死於安樂的條件,是說:從親證佛菩提道為前提,然後依於次第修學,發願世世回入三界來利樂有情,同時轉依如來藏的無我性,進一步圓滿親證,才終於也能夠達到生於安樂以及死於安樂的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