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從古希臘便開始嚐試對善、正義等道德用語進行定義,並且努力發掘人類為何會有道德觀念,道德的根源到底是什麽?此種努力一直到近代采用語言分析的 分析哲學興起後,倫理學也重新探討相關命題,並將所有的哲學問題歸納為語言問題,致使"後設倫理學"跟著興起而成為研究的重點。可是經過將近一世紀的研 究,對於道德的根源命題,仍然無法獲得突破性的成果。
在近代物質文明下,合乎科學的、邏輯的、一致性的理性精神抬頭,重新 檢視屬於心靈的倫理學的合理性,亦即檢視基督信仰把一切道德歸結為上帝的不,將一切道德建築於上帝存在的合理性。十八世紀時休謨(DavidHume, 1711-1776)認為道德是根源於一個人的道德感,從而否定上帝作為道德的根源。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則主張理性宗教具有三個不必驗證的道德公設:第一是意誌自由,第二是靈魂不朽,第三是上帝存在。也就是說,康德通過第三公設,恢複了 關於上帝存在的倫理學證明。可是人類的自由意誌卻常常造作不道德,違反公設為全能的上帝所下達的道德不,使得上帝的存在更令人質疑。接下來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更宣布「上帝已死」,並且呼籲世人應該「重估一切價值」。
因上載文字缺失原因, 繼續閱讀請到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5931644460_0_1.html
或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5931644460?from=usercardnew&refer_flag=0000020001_&is_a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