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是在劫難逃?

(2016-09-22 12:49:39) 下一個

    在這裏所講的“劫”,有時候指的是災厄或者是說災難,有時候指的是時間。那在這裏所說的在劫難逃的劫,指的是災厄,對於時間的部分我們後麵再來談。

  首先,我們先來探討“在劫難逃”。從字麵上來看,什麽叫作在劫難逃?就是說,一個人對於即將發生的災厄他沒有辦法逃離,或者說一個人無法免除他所麵臨的災厄,那這樣的一個狀態我們就說在劫難逃。譬如說,某一個人他明明不是要搭這一班飛機,結果他因為某種原因他去換了機票,然後搭上了某一班飛機,結果那一班飛機真的出事了,結果他就沒辦法逃過這樣的一個災難,所以大家就說這樣的人就叫作在劫難逃。

  那“在數難逃”呢,其實指的是跟在劫難逃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在中國裏麵有“五術”,也就是山、醫、命、卜、相。在這山、醫、命、卜、相當中呢,有很多是用占卜或者相命的方式,來算一個人他是不是會麵臨什麽樣的災難,或者是說他這一輩子會有什麽樣的遭遇;在這當中呢,就會動到數目字這個“數”。所以有時候就說,根據這樣的一個數來代表的時候,他就會遇到某種災難;他遇到了這個災難,如果他沒有逃過,我們就說他是在數難逃。

  但是,果真在劫難逃、在數難逃這樣的說法,在佛教裏麵到底相不相信這樣的說法,這就是我們所要講的主題。那佛教呢,佛的教導裏麵,佛經經常教導學人說:學佛人要相信因果。但是,造了惡因以後,將來所麵臨的惡果是不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

  有時候你造的因是固定的,就說你已經作了,作了善業、惡業,這個造了善業、惡業就是造了善因、惡因,這個因定了以後,那果報並不定。也就是說,你造了善因,會得到什麽樣的善果,當然得到善果是必然;但是,到底是什麽樣的善果你會得到呢,這個果報是不定的。同樣的,如果說你造了惡業,這個惡因已經定了,但是你的果報將來會得到什麽樣的果報也未定,這是第一種。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造了惡因以後,因為他未來在投胎到六道輪回當中,他還有緣;所以,在佛法中要得到惡報,造惡因要得到惡報,還需要有緣。所以說,我們在佛法裏麵,不是隻有講因果而已;也就是說,他要得到的果,雖然造了因要得到果,還需要有緣。所以說,並不是說一個人造了……將來會得到很不好的惡報,他就必然會得到這樣的惡報,所以這個叫作“因定,但是果未定”。

  如果有人他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然後他也知道說造了善惡業就會得到果報,也就是種善得善果、造惡得惡果;但是,他造了惡業以後,他要怎麽去轉?所以說,隻要你能夠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這樣的人他即使造了重的惡業,他就可以把這個重業轉為輕,輕的他就不會去受到果報。所以,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說:因定,果其實未定,因為還有方法去轉。

  一個人隻要作了惡業,他能夠懺悔,或者靠著修行,修善、修心、修慧,他就可以改變他的因果。所以,在劫難逃並不是固定的。

  但是,在佛法中也有真的就是在劫難逃,也就是說他造的因是定的,那果也是定的,也就是說他沒有緣來改變它。什麽樣的情況呢?譬如說,造作下墮地獄的重業,不肯懺悔,這個下墮地獄的果報就會變成定果,所造的惡業就變成定業,因為果報已經定了。

  那麽從我們前麵所說的在劫難逃,實際上並不是固定的,前麵有說修心、修善、修慧,他可以改變因果。所以,如果說一個人作錯了事,他即使沒有修身修善,但是他能夠懺悔,也可以改變因果。那麽造了惡業,也有邪見的緣故,又不肯懺悔,所以這個就是所謂的在劫難逃,果真是在劫難逃。

  從剛剛講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說個人的部分,但是,我們可以再從整個眾生輪回三界生死來看。說如果一個人不求岀離三界,那麽他也會有在劫難逃的部分,也就是說他逃不過火劫、水劫、風劫。那火劫、水劫、風劫,這是他所生活的環境當中所會麵臨的三劫。那這個三劫呢,火劫也就是說,譬如說我們住在地球當中,這個地球有成、住、壞、空,那成住壞空它在壞的時候,其實是有火災;他碰到了火災了以後,從地獄一直燒,從地獄燒,燒到初禪天,整個一個世界全部燒盡了。因為在初禪天它太接近這個欲界,所以雖然初禪天在色界,他也沒辦法逃過火劫。那麽逃過火劫的人,譬如說他住到二禪天去了,但是二禪天還有水劫,也就是說即使你逃過了火劫,你仍然難逃水劫。那逃過了水劫呢,還有一劫就是風劫;也就是說,如果你在那個水劫來的時候,你在二禪天你拚命修定修得三禪,那修得三禪呢,你就跑到三禪天去了,這時候你也沒有遭受水劫;那麽這時候你到了三禪天還有個風劫,也就是說你仍然難逃風劫。這個風劫來的時候,你就拚命修定修到四禪;然後呢,雖然碰到風劫,你可以到四禪天去躲避這個三劫。但是從環境來講,你雖然不會因為這樣子而遭受水劫、火劫、風劫的劫難,但是實際上,你所住的世界其實是還是碰到了這三劫。也就是說,你所活的世界在三劫當中是沒辦法逃離的,也就是說,因為有成住壞空的緣故,這是固定的。

  再來說,在五濁惡世當中也有三劫難逃。哪三劫是眾生逃不掉的?第一個叫作“刀兵劫”,第二個叫作“穀貴劫”,第三個叫作“疾疫劫”。也就是說,眾生不斷的造惡,然後壽命就一直減,從八萬四千歲一直減,減到十歲的時候,那這時候就會麵臨刀兵劫;然後疾疫劫也來,穀貴劫也來了,也就是說這三劫是難逃的。在這個壽命減的當中,最多就是減到十歲,但是在減的當中這三劫就會出現,也就是說這三劫是眾生難逃的。

  前麵有提到說,劫有兩種意涵:一種是災厄,第二種是指的是時間。我們現在講的就是說,這個劫有時候指的是時間。

  劫有大劫、中劫、小劫,在一大劫當中又有成、住、壞、空這四個中劫,也就是說萬物——這個宇宙當中不管哪個星球,它都會麵臨了成、住、壞、空。也就是說,當它由成的時候,然後慢慢形成;然後住的時候,眾生就來這邊投胎;然後投胎完以後呢,又慢慢壞了;然後就趣向於空。所以,一大劫當中會有成、住、壞、空這四個中劫,但是一個中劫又有二十個小劫,一個小劫又有增劫跟減劫,所以一個大劫就等於八十個小劫。

  那一個小劫它所代表的時間到底有多長?我們剛剛講說,一個小劫有增劫、減劫,但是增劫、減劫又怎麽來算呢?譬如說,人從十歲到八萬四千歲,每增加一歲需要一百年,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到八萬四千歲的時候,那就是一個增劫。同樣的,減回來也是每一百年減一歲的壽命來算,那就是減劫。那增劫、減劫加起來,就是一個小劫。

    所說的劫到底是有多長久. 有一個譬喻:譬如說有一個鐵城,它的長、寬、高各一由旬。這一由旬換算成我們現在的距離的長度的單位,大概是二十公裏。也就是一個二十公裏的立方體的大城,如果裏麵放滿了芥子,然後每百年有一個人從這個鐵城裏麵拿出一個芥子,然後一直拿、一直拿;拿到這個芥子在這個鐵城裏麵的芥子全部不見了,這個時候一個劫還沒有過完。

  另外類似的一個說法,也是一個一由旬立方體的一個大石塊,然後有一個人拿“迦屍劫貝”──這個很細軟的一個布,每一百年來摩擦這個石頭摩擦一次,然後每一百年摩擦一次,然後一直摩擦;摩擦到讓這個石頭全部都消磨殆盡,這個時候一個大劫還沒有結束。所以說,劫這個字,就代表一個很長久的一個時間。所以這個長久的時間,我們很難去用一個數字去作一個譬喻,或是作一個說明。

  我們常常聽說‘無始劫以來,無始劫以來’,那這個劫數到底有多長久呢?”這個劫數的長久可以說,可是很難讓人理解。所以 “就像有一個人,他早上想三百千劫,中午又想三百千劫,晚上又想三百千劫,這個早中晚各想三百個千劫(就是等於說,早中晚都想三十萬劫);這樣的話經過一百年,那我們所經曆的劫數還不能算完。”所以說,由這樣來看,我們這個法界所經曆的劫數是很難計算的。

  為什麽很難計算?就是因為,如果我們用時間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會覺得很難理解。可是,如果我們反過來以如來藏存在的角度來說,法界本來就一直存在,因為如來藏是永恒存在,祂無始劫以來祂就存在;所以,時間不過是如來藏出生一切法,然後讓眾生覺知說有時間的存在,隻是如此而已。所以,如果我們以如來藏為中心,來思惟時間的問題的時候,來思惟劫數的問題的時候,反而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大劫、小劫也代表一種重要性,因為它對於眾生有廣大的利益。譬如說,佛陀出現在人間,對於眾生有廣大的利益,所以稱為大劫;如果是辟支佛出現在世間,而不是由佛陀出現在世間,來教導大家成佛的法道,而隻是由辟支佛出現在世間,來教導大家解脫的法道;那這樣子有佛出世的這種對眾生利益最大的這種時間,就稱為大劫,那如果對於眾生的利益比較小的,就稱為小劫。所以說,大劫、小劫也顯示對眾生的利益。

  我們也常常說:修學佛法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夠成就佛道。那這個三大無量數劫,是以菩薩的五十二位階。譬如說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從十信位到三賢位這麽長的時劫,它需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表示說在一大阿僧祇劫裏麵所要修學的一個內涵,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內容;那從初地到七地這麽長的一個時間裏麵,還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代表從初地到七地他所要修學的內涵,是一大阿僧祇劫的一個內涵;那八地到成佛就是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無量數劫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所要代表的有一種意涵,它就不隻是一個時間的單位,而是反過來,以一個時間裏麵所應該修學的一個內容,來作為這個劫的一個意涵。

  換言之,若有人一直在修學外道法而沒有修學 佛陀的正法,那這樣的話,雖然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或是多少的無量無邊數劫,事實上他還是不能滿足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內涵。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代表的就是一種修學的一個內涵。所以說,劫雖然有時候作為時間的單位,可是有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修學的內涵。

  那除了這個大劫、小劫還有三大阿僧祇劫這樣的名相之外,事實上還有所謂的大劫、中劫、小劫,也就是說把這個劫,在我們世間的現象裏麵作一個區別。
  在一個小劫裏麵,一增一減裏麵,事實上它會經過穀貴劫的一種災難,而且會有經過三次,也會經過有三次的疾疫劫,也會有一次的刀兵劫,那這樣子就是一個小劫。所以說增劫、減劫裏麵,它都有可能會有這樣子的眾生困苦的一個時劫,這樣子叫作一個小劫。一個小劫過完之後,還有所謂的水災、火災各有兩次,這樣子經過了來回五次之後,還會有一個風災,經過這樣一個風災之後,這五次的風災才叫作一個大劫。

  這個是在解釋有大劫、中劫還有小劫之間,它們彼此組成一個眾生在三界裏麵受報的一個關係。因為這個的內容比較繁複,所以我們隻要知道,裏麵有所謂這樣的一個現象,有增劫、減劫,有所謂的刀兵劫、穀貴劫還有疾疫劫,還有所謂的水災、火災、風災,彼此這些複雜的現象構成一個大劫,或是組成小劫或中劫。我們知道這樣的關係就足夠了,所以大劫、中劫、小劫也代表一個時間的一個觀念。

  我們這裏還要介紹,有所謂的增劫跟減劫對我們修行的一個意義。因為在大、中、小劫裏麵,我們說從十歲增到八萬歲,從八萬歲減到十歲,也稱為一個小劫。那這個一增一減裏麵,我們現在的眾生生存在一個什麽樣的一個時間呢?照我們現在所生存的一個時間,叫作減劫的時間。為什麽會稱為減劫呢?也就是說,從八萬歲一直減到十歲,那我們現在剛好在人壽大概百歲的時候。

  為什麽我們會稱為減劫的時代呢?那就是因為 在劫初的時候,有種種的一些經過,其中裏麵祂有作一個譬喻:譬如當時有光音天人下來之後,有種種的地味、地皮、地麩之後,又有所謂的自然粳米,這個自然粳米就是很類似我們現在所吃的稻米;自然粳米它是可以自己成熟的,不需要人耕種。劫初的時候,就有眾生他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所以他就一天……別人都是每天都去割,原來都是大家每天去割、去收獲,然後每天來吃。那就有聰明的眾生,他就認為說:“我一次割兩天,我就不用每天去跑。”就有人認為說:“他的方法很好啊!那我一次割三天。”又有人說:“那我一次割四天、五天。”結果越割越多。因為人心彼此想要偷懶,又彼此在競爭,所以自然粳米就因為眾生的競爭的心,而且彼此不顧慮彼此的利益,所以自然粳米就消失了。因為原來粳米是可以自然生長,能夠“朝獲暮熟,暮獲朝熟”,可是自從大家的人心變壞之後,隻考慮自己的私欲,而不考慮公眾的利益之後,自然粳米又消失了。所以,減劫眾生就是因為對於彼此之間的一種競爭,而且不顧公眾的利益,就會導致減劫;因為我們的心性符合這樣子的減劫時代的心性,就生到減劫。

  那如果是在增劫的時候,眾生就不如是。因為如果有人想要多割,想要一次要多割兩天的粳米,那一定會有人出來製止,來告訴他說:“不可以這樣子!因為如果你今天割兩天,別人一次割三天,那這樣的話,原來自然生長的這些稻穀一次就統統被收完了;那全部被收完了,那這樣子一時之間就沒有粳米啦。”所以,在增劫的時候眾生就不如是,他的想法不會跟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會認為說“一天把稻子割兩天份、割三天份,是比較聰明的”。我們會認同這樣的一個看法,可是在增劫的眾生就不如是看。所以說,這個叫作增劫跟減劫眾生心性的差別。

  什麽是減劫眾生的心性呢?減劫眾生的心性就是認為:“佛法是屬於佛教的事情,所以佛法的興盛與滅亡,我又不信佛教,與我無關。”這個就是他不顧慮佛教對於眾生的利益的內涵。因為佛教所談論的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現象跟生命的價值,而且怎樣讓眾生能夠解脫生死,能夠究竟成佛,能夠滅除一切的煩惱。所以說,佛法是為一切的眾生的利益在考量的;所以佛教是跟一切的眾生、跟一切人都有關係的,是息息相關的。可是,如果隻是認為“佛教隻是一個宗教,跟自己是無關的”,因此而對於佛教的興亡有那種漠然的感覺,那個就是減劫眾生的心性。

  我們就是應該要讓佛法能夠普遍的弘揚,讓一切眾生都能夠知道,佛法是跟眾生能夠很密切的相關,可以讓一切眾生能夠解脫於生死,乃至最後獲得實相的智慧,能夠成就佛道,能夠利益一切的眾生,為法界中一切的眾生能夠解脫來著想。如果能夠這樣子來考慮一切眾生的利益時,那這個心性就符合增劫的眾生的心性。

  那我們怎樣來轉變我們的心性,把我們的減劫眾生的心性把它滅除,來轉變成為增劫眾生的心性呢?如果我們不轉變這樣的心性,那我們如何從減劫之中的眾生,能夠生到增劫眾生的劫數裏麵去呢?所以說,一定要改變我們的心性,能夠為大眾的利益來著想,為整個佛教利益一切眾生的利益來著想,來護持正教。如果能夠這樣子的思考,來轉變心性,那這樣子心性轉變,能夠來擁護正法,修學正法,將來就可以到增劫的劫數裏麵去。

  所以,增劫跟減劫,它代表的是不同的眾生的心性。而且這裏麵也牽涉到說,增劫的眾生他是比較有福報的,減劫的眾生是比較沒有福報的。那減劫眾生是不可能——如果心性不轉變——不可能生到增劫的時代裏麵去。可是,如果他是一個增劫的眾生,譬如說如果他是個菩薩,那他就是增劫的眾生,他會考量一切眾生的利益,這個時候他是可以為了他的悲願,來到減劫之中。所以,我們一切的修學佛法者,或者是說還沒有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應該為一切眾生,為我們身邊的親人、整個社會,乃至我們身邊的畜生,等等的一切眾生,未來是否解脫生死來考量,這個時候應該共同來弘揚佛法,來理解佛法,為佛教的正法共同來關心,共同來努力,那將來就可以成為一個增劫的眾生,生到增劫去,而沒有種種的災難。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