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是宗教--佛教是不是宗教呢?

(2016-09-13 09:38:00) 下一個

  佛教到底是不是一個宗教呢?因為有的人說“佛教根本不是宗教”,那有的人說“佛教是宗教”,那有的人又說“佛教是佛對於十法界眾生的一個教育,所以它是對於十法界的一個圓滿的教育,但是不能稱為宗教”。那到底佛教是不是宗教呢?要了解佛教是不是宗教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什麽是宗教。

  1. 宗教一詞的源流

  何謂宗教呢?宗教代表的又是什麽樣的意涵呢?宗教這個語詞,它的演變到底是從什麽地方開始所出生的呢?從什麽地方開始有宗教的這樣子的一個名詞?現代的這樣子的一個信仰,也就是說我們把所謂的道教、民間信仰,或是說乃至於基督教,乃至於我們現在的這個佛教,大家都把它稱為宗教,那甚至於有人也把它說“反正所有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那信哪一個教都一樣”。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那到底宗教是什麽東西,什麽是宗教。

  我們從漢語,也就是說我們從我們這個漢字裏麵來看的話,漢字本來並沒有“宗教”的這一個語詞,漢字本來並沒有宗教這一個語詞。那在漢語當中,宗教它本來並不是一個連綴詞,也就是說,“宗”跟“教”它並不是被連結起來稱為一個名詞的;在中國的漢語裏麵,有“宗”、有“教”,但是就是沒有“宗教”這一個字,就是沒有宗教的這一個名詞。“宗”這個字,在中國人的信仰裏麵,原來是跟宗法製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宗法製度是一種家國一體的文化型態,這是一種政治製度的文化,也是一種社會製度的文化。這個宗法製度大概是從商朝跟周朝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一直到明清一代,都是一脈相傳;乃至於到現在的我們整個漢人的文化社會裏麵,在中國,甚至於……其實中國大陸經過了這個“文化大革命”完以後,雖然是破除了這些傳統的製度,但是在中國大陸,這個宗法製度到現在還是有它的影子存在的。台灣是承襲著這個漢文化,所以這個宗法製度也一直都是在。乃至於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那個地方,從我們閩南移民過去的這些中國的這些漢民族,這些也是有遺留了宗法製度的一個影子。從到處有宗祠、宗廟,這個就能夠看得出來說,這個是宗法製度的最主要的一個遺留下來的最主要的社會製度跟政治製度。從商周到明清的時候,這個宗法製度,其實是在宋朝的時候是到達了最頂點的時候,也就是說,對於宗廟的這樣子的宗法製度的運作,這個是在宋朝的時候到達了最頂峰的時候。


 這個宗法製度的最主要的核心的一個地方就是宗廟,宗廟是宗法製度運作的核心。那宗廟的功能有哪些呢?宗廟的功能有祭祀,還有舉行重大的典禮,還有決定重大的事情。所以,以前的宗廟那個權力是相當大的。在古時候,宗廟就是在祭祀祖先,乃至於祭祀天地,都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不隻是民間有宗廟,乃至於這個皇帝帝王之家,一樣是有帝王之家的宗廟,所以皇帝祭祖的時候一樣是在宗廟,一樣是在宗廟祭祖。所以,這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的一個文化的思想,中國的一個傳統的社會製度還有政治製度。所以,中國的政治製度,其實是跟這個社會製度有很明顯的關聯的。

  所以,這個“宗”在這個時候,在中國的這個詞匯裏麵,其實這個“宗”最主要是指宗法製度,那宗法製度輾轉的演變成中國的傳統的信仰。中國的傳統的信仰,還有中國的這些祭祀的這些信仰,其實都是源流於這個宗法製度,但是,一直都沒有形成宗教這個名詞。

  但是,宗法製度確實在中國的這個傳統文化裏麵,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從宗廟能夠作祭祀、舉行重大典禮。其實古時候的典禮有春祭,有秋祭等等兩個大祭,譬如說像現在我們祭孔的時候,祭孔的時候這個就是重大典禮,祭孔的時候我們現在是在孔廟;但是以前祭祀——春祭、秋祭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每一個家族的宗廟裏麵,去作這樣的事情,去作這樣的祭典。乃至於家族裏麵有重大的決策要決定的時候,也是在宗廟裏麵,譬如說家族的族長,家族的族長過去也是透過這樣子的一個決定,來決定族長的權力,甚至於有哪些人有犯家族的重大過失的時候,也是在這個地方作重大決策的。所以,這個是宗廟在我們這個中國的文化裏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的地方,但是從這邊所衍生出來的信仰,並沒有形成說“宗教”的這樣的名詞.

  我們從《說文解字》這邊所說明的:“宗者,尊主廟也。”也就是說,“宗”,宗法製度的這個“宗”,就是尊主廟的意思,也就是說“宗”的意思就是尊敬、遵從這個家廟,遵從這個宗廟,以這個宗廟為核心,以這個宗廟為最主要的一個祭祀的一個中心。那《孔傳》裏麵說:“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謂四時也,寒暑也,日夜也,月也,星也,水旱也。”所以,這邊從《說文解字》跟《孔傳》這邊,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出來,中國的傳統的信仰跟宗廟的密切關係。

  從《說文解字》說“宗者,尊主廟也”,也就是說這個宗,就是我們祭祀祖先的地方;那《孔傳》這邊說“宗,尊也”,尊什麽東西呢?除了《說文解字》這邊所說的尊主廟以外,“所尊祭者,其祀者有六”;第一個,“謂四時也”,也就是說春夏秋冬,寒暑,也就是為了要求風調雨順,要求能夠這個風調雨順,能夠四時平安,所以在這個時候就透過宗廟來祭祀春夏秋冬、寒暑,也透過這個宗廟來祭祀日月星辰,所以說,“所祭祀者,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所以在這個地方也扮演著祭祀日月星辰的這樣子的一個重責大任。譬如說有水災、有旱災,也是在這個地方祭天、祭祖,告示祖先,祈求祖先能夠庇佑,能夠免除水旱災。

  那基本上,我們從這邊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就是中國傳統信仰的這樣子的一個源流。所以,這個當中對祖先的尊敬,它加強了宗族內部的團結,也穩固了以農立國的社會結構。所以,如果從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角度來講的話,這種宗廟宗族的祭祀,是有它穩定社會結構的功能存在.

  但是我們說,它剛剛所說的“宗者,尊主廟”,還有祭祀有四時、寒暑、日月星辰、水旱,從這邊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其實還是以為說這個祖先能夠賜福,這個祖先能夠賜福、賜禍,這個山河日月星辰能夠主宰一切,所以這個其實就是離不開因為“外我”能夠主宰一切的外我的“我見”。那這我見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這個我見還是從“內我”的我見來的。也就是說,因為對於五陰世間不明了,不知道你這個五陰是從什麽地方所出生的,不知道你生從何來,不知道你這個五陰的出生是從什麽地方來,不知道你這個五陰,跟你的器世間的共業也是有關係的,所以就會去遵從這樣子的一個日月、星辰、水旱。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的話,這個基本上就是一種我見還有我所見的一種具體的表現。但是,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講的話,這個基本上是有穩定這個社會結構的一個功能。

  所以,宗法製度跟它所形成的文化價值體係,是漢民族文化的主軸,而這個信仰文化也是由這樣子所形成的。那這樣子的信仰的根源,其實基本上來自於兩個方麵:第一個,就是透過宗廟宗法製度的這樣子的一個信仰,所以形成了祖先神靈的信仰;第二個,說因為這樣子祖先神靈的信仰,所以形成天道的信仰。從這樣子的祖先神靈的信仰跟天道的信仰,再由這兩種的信仰,輾轉因為這樣的交互影響,所以輾轉形成各式各樣的神靈的信仰還有民間的信仰。所以,原來中國的一個傳統的信仰,就是在祭天地、祭鬼神。

  所以在《論語》裏麵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在指的這個鬼,其實就是祖先,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你去祭拜他的話,這個就是諂媚的現象。這個是《論語》裏麵所講的,所以必須是祭拜自己祖先的神靈,所以孔子才會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所以從這邊來看的話,在周朝的時候孔子所主張的,並不是叫大家去祭拜各式各樣的神靈。但是,因為眾生的無明,因為眾生的無明——當然祭拜祖先神靈也是一種無明,但是畢竟祭拜祖先神靈,還有隱含著飲水思源的倫理教育的基本的功能存在;如果說以從世間善法的角度來講的話,它是有飲水思源的功能存在,但是它還是不離開我見的一個相應的一個知見。

  到最後透過祖先神靈信仰還有天道信仰,就是說透過對於祖先的祭拜,還有剛剛所說的祭拜日月星辰,至祭拜天地鬼神,在這個地方輾轉互相形成以後,形成了很多很多的這些天道、鬼神的信仰。那這一部分,其實在周朝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慢慢在形成了,要不然就不會有後麵民間傳說的“封神榜”。那封神榜其實從商朝到周朝的時候,其實應該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把祖先神靈的信仰跟天道的信仰已經混雜在一起了;所以封神榜裏麵,這個諸仙諸神列位仙班,這個本身就是天神天道信仰,由祖先神靈信仰跟天道信仰所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我們前麵所說的,這種信仰其實就是把我們社會的力量,投影到這個封神榜裏麵的仙班仙位裏麵去。這個其實說起來也是非常的有趣,這個就是眾生的一個無明所形成這樣子的一個的信仰。

  所以,綜其所有一切信仰的中國傳統信仰,這樣的一個演變的過程,宗法製度終究從來沒有以“宗教”來相稱,所以宗教這個名詞,在宗法製度的這個文化底下,一直沒有以宗教來相稱的。那宗教這個名相、宗教這個名詞,到底是在什麽時候才開始有這個宗教的名相呢?為什麽會用宗教來稱呼這個信仰呢?

  1. 到底宗教的名相起於何時呢?

  這個是因為佛法傳入中國以後,也就是說,佛法從曆史上所記載的東漢明帝開始傳入中國;但是,佛法其實不是從東漢明帝的時候傳入的,也就是說史實上的記載,也就是說官方的記載,但是官方的記載之前,一定是有一段很長時間的流傳。那從佛法傳入到中國以後,才慢慢的有宗教的這一個名詞產生。因為佛法進到中國以後,慢慢的普遍的形成中國民間的一個信仰的對象;慢慢形成一個信仰的對象的時候,那因為中國原來沒有宗教的這個名詞,那就透過佛經裏麵對於佛法的義理的解釋來說明宗教;所以宗教這個名詞,就慢慢的在佛典裏麵——漢譯的佛典裏麵,就慢慢的產生宗教的這個名詞。

  我們看一下“宗教”在什麽地方出現過呢?在《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裏麵所說的:“觀自宗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依止,攝釋、宣說、開示。”

  所以,《瑜伽師地論》這邊就直接的指出“觀宗教者”,也就是說觀宗教是什麽呢,所謂的宗教是什麽呢?就是契經,契經就是三藏十二部經,應誦、記別這個三藏十二部經。也就是說,佛所開示給我們成佛之道,佛所開示給我們解脫諸法的教說,是記錄在什麽地方呢?記錄在三藏十二部經裏麵,那三藏十二部經裏麵所說的就是宗教。那這個宗教是以什麽為主呢?我們後麵再來作說明。

  “宗”其實就是在指心,“教”就是在指 佛所說的教說。所以,“佛語心為宗”,也就是說 佛所說的這些教理、佛所說的教示,就是“以心為宗”。什麽叫作“以心為宗”呢?也就是說,必須要依止著這個心為宗諦。依止著這個心,哪一個心呢?依止著如來藏。依止著這個真心,依止著這個真如心,這樣子的這個心就叫作宗。所以,禪宗就叫作宗門;禪宗就叫作宗門,就是因為宗於這個佛心之宗,所以這個叫宗教。那闡述如何證悟這個佛心的這個教說,就叫作宗教。所以,後麵說“攝釋、宣說、開示”,也就是說,依著三藏十二部經去攝受、解釋,去對眾生宣說,去對眾生開示,讓眾生能夠依著三藏十二部經,能夠了解如何修學佛法,乃至於透過三藏十二部經去修行佛法,能夠真正的能夠證悟這個“佛語心為宗”的這個宗心。透過這樣子的一個修行,能夠證悟如來藏,能夠證悟這個真如,能夠證悟您的自性佛,那這樣子才是宗教真正的道理。

《宗鏡錄》卷二十九裏麵這麽說:“論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這個就是我們前麵所說的,前麵說的其實就是《宗鏡錄》這邊所說的“論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宗教是以心為本,也就是說,如果要說宗教的話,莫非自心如來藏就是您的根本;必須以這個自心如來藏為根本,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宗教。

  那這個在佛果圜悟禪師的語錄裏麵的卷十六說:“佛語心為宗,宗通說亦通。既謂之宗門,豈可支離去本逐末,隨言語機境作窠。”

  那這邊說“佛語心為宗”,這是剛剛所說的,佛所說的教說是以這個真如心為宗諦的;那你真正的證悟了如來藏,真正的證悟如來藏以後所說出來的這個教說,才是真正的叫作說通。而且這個說通隻是初分的說通,你真正的說通,也就是說你要通宗完全通達的話,必須要圓滿佛地的一切種智才是真正的說通。那你要真正進入說通的階段,至少必須要真正的證悟了如來藏;所以說“宗通說亦通”,也就是說你必須要通宗——通如來藏之法,才能夠通教。所以後麵又說“既謂之宗門,豈可支離去本逐末”,既然禪宗叫作宗門,怎麽可以離開我們的這樣子的一個最主要的主幹,而舍本逐末,去追逐這些枝末細節,而在言語境上麵去作窠臼呢?

  3.宗教的真正的義理

  何謂宗教;也就是說,我們要了解佛教是不是宗教,必須要先了解說,那什麽叫作宗教,宗教它所代表的是什麽意涵。那其實現在對於“宗教”其實已經是莫衷紛紜了。其實包括研究宗教學的人,你問他說“何謂宗教?”你突然問他“何謂宗教”的話,他還傻眼呢!他會跟你講很多:所謂的宗教,宗教就是必須要有這個教廷的組織,必須要有這個教廷的儀軌,而且必須要有這個教徒,所以這個才形成宗教。但是那個都是在說宗教的現象,那個不是真正把宗教的這個名詞把它解釋出來。那為什麽解釋不出來?那個就是不知道什麽是宗教,不知道原來人家宗教,就是從佛教的真正的佛教的義理裏麵、真正了義法的真正的義理裏麵所翻譯過來的,從這個地方所析出來的。那這個地方你沒有去了解說宗教的這個源頭是從什麽地方來的,你怎麽知道說佛教是不是宗教?

  從這個宗教的這樣子的定義,從宗教的這個語言的這樣子的辭源裏麵去了解的時候,我們就不難了解說,宗教其實在漢語裏麵,原來並沒有宗教的這樣子的一個名詞。在漢語裏麵其實就是隻有宗、宗廟、宗法製度,就是隻有這樣子的一個名詞。也就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裏麵是以宗法製度為主;所以,對於宗廟的這樣子的一個祭祀,乃至於天道的一個祭祀,透過宗廟形成一個天道的祭祀,乃至於透過這樣子,再輾轉形成各種這個道觀神靈的祭祀,這個基本上都是源自於宗法製度。但是,終究沒有用宗教這個名詞,來稱呼這些因為宗廟祭祀、因為天道祭祀,乃至於因為神靈祭祀所形成的這樣子的一個宗教的名稱。那宗教的名稱一直是等到佛教傳進來以後,也就是說,一直等到佛教傳進來,開始把佛經翻譯過來以後,從佛經裏麵才慢慢的有宗教的這樣子的一個名詞的流通。

  所以,宗教從這邊就能夠了知說,這個其實是佛教的專用的詞匯;所以到最後,很多信仰都說是宗教、都說是宗教,其實是借用了佛教的詞匯,是借用了佛教的詞匯。因為從表相上看來,佛教也是禮佛、拜佛、拿香拜拜,他們也是拿香拜拜,所以從表相上看來,都是有某一個儀式,有某一個教主,有某一個教規,所以就這樣子就說“它那個是宗教”,原來佛教的“宗教”來稱呼其他的信仰也叫作宗教。但是,其實這個宗教一直到西方的這個信仰,也就是說基督教到中國之前,這個“宗教”也一直沒有為民間的信仰所用,也就是說,民間的信仰從來也沒有稱呼自稱為說他們是宗教,這個是到後麵西學東來以後才把“宗教”拿過去用的。

  所以,宗教一詞一直都是佛教的專有用詞,而不是其他的用詞。而且,這個宗教指的就是“宗門”跟“教下”。宗門最主要就是在指,以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為標的的,這個就是宗門。所以,宗門雖然佛教在中國分成有八宗,但是,不是隻有禪宗叫作宗門。雖然我們平常都習慣把禪宗稱為宗門,把天台宗稱為教下,所以叫作宗門教下,合起來叫作宗教;但是,隻要是你依止著 佛的教導、依止著 佛的教示而修行,修行為了要幹什麽?為了要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乃至於能夠如實的修行,而證悟了這個真心理地如來藏,證悟了這個宗諦之心,那這樣子透過教說而去完成修行,去證悟這樣子的宗——這個宗諦,這個就叫作宗教。所以,這個是佛教的宗教的真正的義理。所以宗教其實是源自於佛法的用詞,這個是佛教的專門用詞、專門語匯;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實中國並沒有用宗教來形容任何東西。

  這邊這個《楞伽經》裏麵的注解裏麵就講到這樣子,所謂的宗,“宗者道之本”,也就是說,所有一切佛道,修學佛法如果離開了如來藏、離開了如來藏這個心宗的話,如果離開如來藏這個心宗去修行的話,那這樣子“說者教之跡”,離開如來藏這個道跡的話,你就沒有辦法趣入正宗了,所以“宗以明趣,趣不明則失其所歸”。所以“宗以明趣”就是說,你必須要立定修學佛法的目標,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立定修學佛法的趣向,你要修學佛菩提道,你要修學佛道,你要認清方向。那這個方向在什麽地方呢?這個方向就是要以心為宗。如果不是以這個心為宗的話,就叫作心外求法,所以心外求法說的就是外道。外道不是說在貶抑或是說在罵某些人,也就是說外道其實是在說,他是外於這個如來藏心,不以這個如來藏心為宗,而去求取萬法。

  那在外麵也有人知道說,知道這個道理說:這個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心內求法。結果,他所認為的心內是哪一個心呢?他所認為的心內是意識心。他認為隻要把這個意識心,能夠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一念不生,能夠不沾染所有一切煩惱,所以說“若無閑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他以為這樣子在這個意識心上麵去用心,這樣子就是修學佛法,所以說這樣子叫作“心內求法”。請問各位:這個是心內求法,還是心外求法?佛說的心內求法是以如來藏心,你必須趣向如來藏心,你必須要找到這個如來藏,你必須要證悟如來藏,以這個如來藏為理體,以這個如來藏為你所觀;這個如來藏裏麵所含藏出生萬法的這樣子的一個功能,乃至於從如來藏所出生的這些萬法,包括祂所出生的意識心,從這樣去看諸法的變化、諸法的一個生滅的時候,這個才叫作心內求法。你如果離開如來藏而單獨在意識心上麵去求法的話,這個還是屬於心外求法;因為還是依止著意識心在求法,所以還是叫作心外求法。

  所以這邊就說“宗以明趣,趣不明則失其所歸”,所以就是說,這個心宗用來讓你指明你的趣向。如果你修學佛法,你這個方向不正確的話,譬如說要到台北去,結果給你指的方向是往南的方向,那繼續往南走就是掉到太平洋裏麵去了;如果所指的方向是往北走,不管你再怎麽走,不管你再慢,隻是快慢的差別,終究是會到達台北的。但是,現在很多人所謂的心內求法指的這個意識心,就是剛剛好,譬如說你從台中出發,要往台北走,他叫你把這個意識心必須要修得一念不生,要把這個意識心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猶如叫你往南走,猶如叫你坐著火車往高雄、往屏東的方向走,一直沒有辦法到達台北;所以你沒有辦法到達台北,一直往後走,一直往南走,走到最後就隻有掉到太平洋裏麵去了。那你如果能夠依止著這樣子的佛心佛宗往前走的話,就能夠到達 佛所說的修學佛法的道路,所以這個就叫作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須以心為宗,所以這邊才會說“宗以明趣”,也就是說以這個宗明白你的趣向。

  “趣不明則失其所歸”,這個就是我們剛剛所舉的例子,你如果你趣向不明確的話,就會失其你所要依止、所要歸止的方向。所以,如果你這個方向所指的是顛倒的一個方向,不但不明白,而且是顛倒的一個方向,這個意識心就是一個顛倒的方向,而且是讓你的趣向不明;所以失其所歸,失其所怙,沒有辦法有依歸。

  那“教以詮理,理或昧則迷其所入”,“教以詮理”,所以不能以教說、不能單獨以教說來依文解義來說明佛法,“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其實很多人誤以為“佛法就是緣起性空,所以佛就是說一切法空”。緣起性空其實是在說,這個蘊處界諸法它本身是緣起性空,但是,緣起性空的蘊處界諸法,它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所以,這樣子講說一切法空的人,就是以教來詮理;但是以教來詮理,他又理昧,也就是說他昧於理的真理;所以這邊說“理或昧則迷其所入”,因為你不明真正的這樣子的理趣的時候,一定會迷失你所趣入的方向。

  所以這邊說“故宗通而說不通,理雖精而不顯”。所以,宗通而說不通的話,如果你隻是開悟明心,但是沒有增長你的智慧,雖然宗已經通了,但是沒有辦法在教門上麵去增長智慧,沒有去增長你的差別智,沒有增長你的方便智;所以,你雖知道這個理,知道如來藏這個理,所以“理雖精”,但是,沒有辦法為眾生顯發出這個宗門的真正的道理,也就是說你並沒有辦法去利益眾生。也就是說,必須要透過你親證的這樣子的一個理地,而透過佛法的教說,隱覆密意為眾生宣說開悟的真實的道理;所以必須要宗通與說通,所以如果宗通的話,“理雖精而不顯”。


  而“說通而宗不通,言雖辯而非要”,就是說你雖然懂得滿腹的經論,但是並不通宗,所以你縱然滿腹的經論還是沒有用;你縱然世智辯聰,講得滿腹的經論,但是你所說的全部都沒有契中要害,全部都沒有契中 佛的真諦,全部都沒有契中 佛所說的真理如來藏,沒有契入 佛所說的這個真如,這樣子雖然你言詞非常的辯了,所以“言雖辯”,但是沒有真正的真正的了知佛法的法要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要懂宗教的話,你必須要宗通,也要說通,說通也要宗通,這個才是真正懂得宗教的義理。所以這個就是佛法裏麵所說的宗教的真正的意涵。

  宗教的這個名詞,是從什麽地方開始、從什麽地方而來,我們探討了這樣子的一個源流。我們知道,宗教這個名相並不是漢語裏麵傳統的一個名相,漢語裏麵這個宗法製度,從頭到尾形成中國的一個民間信仰,並沒有形成“宗教”的這個名相;而從佛教進入到中國以後,才慢慢有宗教的這個名相,而“宗”所說的,就是在指“佛語心為宗”的這個宗,所以宗教其實是佛法傳進中國以後佛教的專有的詞匯。所以,其實所謂的宗教,就是在指佛法真正的一個體係,也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其實“宗教”兩個字,已經概括了成佛之道所有的一切義理,全部都含攝於宗教兩個字。因為“宗”就是佛心,佛所開示的所有的一切教說,全部都是以這個心宗為主;以這個心宗,所以才會有 佛出世於人間,而開示了這麽多的經教,才會有這些經教流傳於人間,讓眾生依止的這些經教,能夠依止著這些經教修學往成佛之道邁進。這個就是宗教的真正的義理。

  4.宗教何以變成泛稱所有一切信仰的一個代名詞?

  那為什麽這個宗教的名相是佛教的專有用詞?為什麽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宗教好像不是這個樣子啊?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宗教,好像是隻要是信仰的話全部都是宗教,為什麽會是這個樣子呢?

  我們幾乎隻要一談到宗教的話,每一個人想的就是各式各樣的信仰。譬如說有人問你“什麽是宗教”,一下子你沒有辦法去定義這個宗教的意涵。但是,我們已經把宗教真正的源流“佛語心為宗”,再來,說通還有宗通的教說的這一部分,已經說明清楚了,所以從這邊我們知道說宗教的真正的義理。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宗教的這個名相這樣子的源流的時候,當有人問你“什麽是宗教”的時候,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喔!宗教,宗教啊!基督教就是宗教。佛教應該也是宗教吧!回教也是宗教吧!一貫道應該也是宗教吧!”甚至有人說:“儒家也叫作儒教吧!所以那個也應該是宗教吧!”再往更廣泛一點來講的話,有人會說:“喔!那個拜王爺的那個也是宗教吧!”所以,就是因為有這樣子的一個狀況的時候,很多人對於宗教,其實根本不知道宗教的真正的義理;所以我們前麵用了很大的篇幅,對於宗教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宗教這個名詞是從什麽地方開始的,作了一個很大篇幅的說明。

  那既然宗教這個名詞原來就是佛教的專有用詞,甚至於中國的宗法製度、中國的民間信仰,一直到宗教還沒有被翻譯成,沒有被這個西來的文化所翻譯,跟religion這個字相連結在一起的時候,那中國的傳統信仰其實也沒有用宗教來稱呼。所以,宗教會被大部分的人混淆認知,大概是從西方的信仰被翻譯成漢語以後,慢慢所產生的這樣的一個概念,所以宗教就變成泛稱一般所有一切信仰的一個代名詞。

  那這個從什麽時候開始呢?這個是日本人,日本人將西方religion這個字,religion這個字它其實是代表西方信仰的一個詞匯。這些西方的這些人文科學、西方的這些哲學,乃至於西方的這些自然科學,當時從西方傳到東方的時候,這些大部分都是由日本人翻譯的。那日本人他們所用的語匯,也大部分都是取之於中國的漢語;所以當西方的宗教religion過來的時候,因為當時religion宗教本身就是泛指基督教的一個指稱,所以日本人將religion這個字,要把西方信仰翻譯過來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沒有一個能夠代表這樣的字的名詞,所以就借用了佛教的語匯。也就是說,因為當時“宗教”在佛教裏麵,因為“宗門教下”幾乎是佛教徒經常在用的一個語匯了,所以“宗教”其實就是代表佛教的最主要的內涵;那他們就以這個表相,認為佛教也是一種信仰,所以就把religion這個字,用佛教的宗教的意思把它翻譯過來。所以,慢慢的,religion就是變成了漢語的“宗教”一詞,所以“宗教”就從此便被認知成一切信仰,還有因為這些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活動。那慢慢的慢慢的,這些信仰已經遠離了原來佛教“宗教”我們前麵所說的那個意涵了,因為它已經被泛稱為所有一切信仰,還有這些因為信仰所產生的文化活動的代名詞了。

  那這種認知跟原來佛教對於宗教的定義其實是差很多的。所以,從日本人把religion借用“宗教”的名詞,翻譯成這個名相以後,不管是從西方的學術界,或是到日本的學術界,乃至於中國台灣的學術界,都用西方的宗教的概念來看待佛教,所以原來的佛教的意涵早已經被遺失殆盡了。因為原來佛教對於宗教所下的意涵,所以佛教對於宗教的認知,在這個地方已經輾轉地被這些學術界盜用的這個宗教的名詞去翻譯religion以後,然後把這個宗教變成religion的代名詞,那變成宗教就是religion,變成宗教就是信仰的意思;從這邊引申為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那religion這個原來的意涵就是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這個完全跟佛教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佛教徒雖然還是對於佛存著神聖、信仰、義務、崇拜,但是,並不是說透過這樣子的一個過程,想要去求佛的這樣子的庇佑,或是說求佛能夠賜予、能夠讓我們的世界能夠平安,讓我們所有的一切這個資用、資財能夠滿足,那也不會說這些東西都是佛所造的。但是,這個西方信仰跟一般的民間信仰,其實就是因為對於這個神聖的信仰,這樣子的一個人神的一個羈絆的過程,來呈現這樣子的意涵;那這個就是對於religion這個字它原始的意涵,就是重複、綑綁、羈絆的一個行為。但是佛法,其實不管是你修學解脫道也好,不管你是修學佛菩提道也好,都是要讓眾生解脫於對這些五陰的羈絆也好,乃至於對你五陰所輾轉虛妄施設、虛妄想出來的,這些所謂的主宰神、所謂的上帝這樣子的一個羈絆。

  因為我們眾生對於“我”有兩種的執著,一個就叫作內我,一個就叫作外我。什麽叫作內我呢?內我就是因為五陰所產生的這個覺知心,你對這個覺知心、你對這個五陰產生了執著,這個就是對於內我所產生的執著,對於身我還有對於心我所產生的執著,所以這個就是我見的一個最主要的根源。

  那我們說religion這個字,它本身是人對於神的依賴,那這個主宰神本身就是一個大我,本身就是一個外我,這個是眾生的一個盲點。“眾生修行就是要回歸到你主宰的這個神的地方去,所以你是他的子民。”那另外一種說法是:“我們這個宇宙有一個大能量,這個無形的能量,我們修行就是要回歸到這個大能量上麵去。”那這個大能量其實是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這個共業是從什麽所形成的?是眾生的別業相互影響所產生的共業所形成的。所以,基本上回歸過來,這個還是屬於內我所含攝;因為內我所輾轉虛妄想施設出來的外我,所以都還是不離五陰。但是五陰對我們是一種綑綁。但是,religion這個字它本身,是要在跟神還有我之間,繼續的互相重複的綑綁;re這個字的字根,re這個字本身就是重複的意思,ligion這個字它的原來的字元是ligare,是l-i-g-a-r-e,這是綑綁羈絆的意思。所以,這個已經完全跟佛法其實是顛倒了。

  所以,這個是一般的信仰的意思,而且是盜用了佛教的宗教的意涵,而把宗教的意涵扭曲,造成眾生錯誤的認知,認為宗教就是像現在的一般信仰。但是,佛教所說的宗教,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這樣子的宗教的意涵。所以,religion與佛教的宗教的意涵,差異是非常的大,religion這個字,與佛教的宗教的意涵完全是相反的啊!從我們前麵這樣子的說明來講的話,可以知道說這個是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如果religion是因信仰而產生互相綑綁、羈絆的行為的話,佛教的這個宗教、佛教這個宗教的原始意涵——各位要聽清楚,佛教這個宗教的原始意涵,並不是互相綑綁、羈絆的行為,但是現在已經被religion給代用了這個宗教它是互相綑綁、羈絆的行為;但是佛教的這個宗教,正好是要解脫於這樣子綑綁、羈絆的方法,還有解脫於綑、綁羈絆的一個行為,所以這個是已經是完全顛倒的。

  所以,從這樣子的一個宗教的這個名詞的源流來看的話,從宗教原始的意涵,宗教的原始意涵就是由佛教的這個佛經裏麵所引出來的,所以宗教其實就是“佛語心為宗”,也就是說這個是成佛之道;就算不是成佛之道,也是以二乘的解脫之道。所以這個才是真正的宗教。

  5.佛教是不是宗教?

  那這個宗教,已經被religion這個字已經扭曲完以後,那你再來問說:“佛教是不是宗教?”那我們要怎麽回答呢?那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呢?到底是要用religion這個意涵來說佛教是不是宗教,還是用佛法原來的意涵來說佛教是不是宗教呢?如果說,從我們這個宗教的概念已經被religion這個意涵異化以後所產生的宗教來看的話,佛教就不是宗教了。因為所有其他的宗教都是宗教。如果從已經被religion,也就是說信仰這個字,也就是說我們宗教如果是代表religion,代表信仰、一般信仰的這個意涵來講的話,佛教就不是宗教了。而其他的宗教全部是宗教,包括民間信仰,包括一貫道,包括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包括回教,它們都是宗教。隻有佛教不是宗教,因為佛教並不是單純的信仰,佛教也不是透過religion這個信仰安立的對於神聖的對象來形成義務還有崇拜的信仰的行為;因為這個是一般信仰,這個是基督教,這個是天主教,這個是回教,這個是所有一切民間信仰的信仰行為。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前麵所說的這些宗教,全部都叫作宗教,前麵所說的這些信仰,全部都叫作宗教,唯獨佛教不是宗教。

  因為這樣的信仰、思想跟體係的建立,基本上是植基於人類意識心的妄想建構,進而透過意識心的妄想建構,進而形成人還有神之間的互相綑綁、羈絆的信仰行為。但是,佛教卻是教我們,要解脫於跟人、跟神這樣子互相綑綁的羈絆的信仰的行為。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佛教根本不是宗教,隻有其他所有的一切信仰才叫作宗教。所有其他的信仰,是因為要透過這樣子跟神這樣子的一個互相綑綁羈絆的這樣子的行為,來達成他們內心、來滿足他們內心的這樣子的一個虛妄想的一個需求。但是,佛教剛剛好就是顛倒,佛教剛剛好就是顛倒,要讓我們解脫這個意識心的虛妄想的綑綁,要讓我們解脫於意識心的這個虛妄想的羈絆;因為這個意識心就是我見的最主要的一個展現。所以,如果與我見相應而來談宗教的話,那說這個宗教,佛教是不是宗教?佛教當然不是宗教,其他的信仰全部是宗教。

  所以,法無定法,你不要依文解義,你不要執言取義,說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你必須要去了解宗教真正的意涵,跟宗教已經被扭曲、宗教已經被異化以後,被眾生所錯誤的認知以後的宗教的意涵,來認定說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所以從這邊來看,佛教就不是宗教。

  但是,如果說從佛教所說的宗教的原始意涵來看的話,佛教是宗教,其他的宗教都不是宗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佛教所說的宗教的原始意涵,什麽原始意涵呢?也就是說,《碧岩錄》所說的“佛語心為宗”,此宗、此教唯有實證佛教有之。也就是說這個佛心,這個佛心就叫作宗,解釋這個佛心的語言就叫作教,所以“佛語心為宗”這個宗教,才是佛法所說的宗教的意涵。那如果以這個意涵來論佛教是不是宗教的話,當然佛教才是宗教,其他的宗教都不是宗教。因為隻有佛法有宗有教,所有其他的信仰既無宗亦無教,因為他們沒有以心為宗,沒有以如來藏心為宗。因為我們說,所有的一切信仰都是意識心,都是眾生執著於五陰世間、執著於這個器世間的虛妄想,所產生的這樣子的一個我所的一個執著,那這個基本上就是來自於我見的執著。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從宗教的原始意涵,宗教本身就是以佛心、以佛語,這個佛心跟佛語,就是要教我們解脫於這樣子的一個這個剛剛所說的虛妄想、這樣子的一個信仰的、這樣子的一個意識心的虛構的妄想。那這樣子,這個所有的其他的信仰就不是宗教了,因為他們沒有佛語佛心,所以,此宗此教是隻有實證佛教有的。

  因為嚴格說來,隻有透過實證,透過實證、透過修證,證悟了這個如來藏,才能夠說有宗有教。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未證悟如來藏者、未開悟者,也就是說相似佛法的佛教修行者,其實一樣不能稱為有宗有教,因為他一樣是沒有宗教。但是,如果他是依止著佛法在修行,雖然還沒有證悟如來藏,亦可方便說他所信奉的佛教就是宗教。但是如果他是心外求法,離於 佛所說、佛所開示的這個如來藏心而心外求法,在意識心上麵去著墨,在意識心上麵想要讓這個意識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修到一念不生,而且甚至於執著這個意識心能夠到未來世、這個意識心能夠出生萬法,甚至於說這個意識心祂能夠有細意識乃至有極細意識,這個都是意識心的一個化身;你如果去執著這個意識心的話,他所說的佛教就不是宗教。也就是說,他如果是執著這樣子的一個看法的話,其實就是跟一般的信仰這樣子的一個宗教是沒有差異的,並不是佛教所說的真正的宗教。

  所以,一切跟religion概念相同的信仰,不管是多神教或是一神教,或是佛門外道,它都不是宗教;因為他們既無宗亦無教,怎麽可以稱為宗教呢?所以,學術界用西方的信仰概念,在探討佛教是不是宗教,這個就叫作鳩占鵲巢,就是台灣話所說的“乞丐趕廟公”;因為用西方的信仰的概念來論宗教,其實是鳩占鵲巢。我們要談宗教,必須要以佛法真正的意涵,也就是說宗教原來這個名詞原來的意涵來看宗教,這樣子才能夠知道真正的宗教的意涵。從這個意涵來講的話,隻有佛教是宗教,所有一切其他的信仰都不是宗教。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