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解脫的智慧--第三季 真的有一個靠譜的"我"存在嗎?

(2016-06-10 12:08:18) 下一個

對治煩惱的方式

    一般我們在世間法上麵,我們會想到的解決的方式,通常比較近似於“見招拆招”。比方說,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來看,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空地上麵,布滿了許許多 多大石頭,我們要能夠前進的話,很顯然的,我們采取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方說一般人采取的方式,當碰到困難的時候,就好像要在這樣一個布滿了石塊的 這個地方要前進的時候,首先一般人所采取的作為,很可能就是費盡心力的把眼前所麵對的石塊仔細把它敲碎了,然後這一步才開始往前踏出去。所以就是變成說, 您每次前麵隻要麵對一個石塊的時候,您都要拿出所有的工具出來,然後很費心費力的把這個石頭徹徹底底的把它打破、打碎了之後,您才能夠繼續的往前進。這就 是一種因應煩惱的方式,對於每一件的煩惱,我們都是因應這個個別的煩惱的狀況,然後再想辦法個個的擊破。所以這種方式是,碰到煩惱的時候,非常多發生的方 式,也就是針對每一個單獨的煩惱,我們都想辦法一一的去對治它、去摧毀它,然後我們自己才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這是第一種我們會想象到的對付煩惱的方 式。

  那麽還有沒有其它方式呢?當然有!因為我們如果想象說,如果我們眼前的這些大石塊,這些石塊你可以想象說,這些石塊跟石 塊中間呢,並不是完全都 沒有縫隙可以通過的。所以,當然另外一個方式就是說,假如說我們現在能夠知道說我們要往哪個方向前進的話,那麽我們其實可以怎麽樣呢?可以順著這個方向, 然後不要費心費力的去敲擊每一個石塊,我們采取的作為也許就是繞過去——從空隙裏麵繞過去,隻要不違背原來的大方向,那麽我們就可以選擇從現有的空隙裏麵 繞過去,而不需要這麽費力了!但由於繞過去的方式,很顯然的跟前麵一種方式比較起來,費心費力的程度就減輕很多了,也比較容易收到這個成效。當然這裏麵 呢,我們用這樣子兩種世間人常常想到的對治煩惱的方式,用這樣大石塊橫在眼前的方式來給大家作比喻。前一種,是等於一般人碰到事情,見一件事情才解決一件 事情的方式,那就是每一個大石塊都得要用心去敲敲打打。第二個方式是什麽樣的方式?第二個方式其實就比較像是所講的 少欲知足、隨緣因應、一般的看破、放下的方式,因為你就是因應眼前的狀況,你可以決定:“我如果不需要真的這麽認真去把它敲破的話,那麽我可以繞道的話, 我就不妨繞道就好了嘛!”所以這個方式,顯然比第一種方式要省力、要有效率、更有效率。但是這個方式,我們剛剛講了一個它的大原則是說,你得要知道你往哪 個方向走,並且你還得要這個石塊跟石塊中間還得要有足夠的空隙。如果你都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的話,請問:這個空隙要怎麽去尋找、怎麽去迂回、怎麽去繞過 呢?同樣的,如果前麵的空隙不夠大的話,您是不是也一定得要拿出工具來敲敲打打一番,才能夠迂回前進呢?所以如果世間的因緣變化,恰巧就像我們剛才舉的, 石塊跟石塊之間沒有足夠的空隙讓你能夠遊移過去的話,那對不起!您還是得要辛辛苦苦的把這些石塊想辦法給它掘鬆了,或者把它破開了,您才有辦法往前進。

 

對“我所”( 我所擁有的東西)的放下

   一般來說,當大家提到 “看破”這個事情的時候,往往提到的就是說,叫我們不要被我們眼前所接觸到的這些境界所迷惑。比方說,當我們看到眼前的,擺在眼前的錢財來說,或許我們因 為錢財在前,所以我們會覺得說,它是一個真實的東西,我們要去擁有,因為我們想要去擁有,所以我們就挖空心思去追求它;看破的意思當然就是說,告訴大家這 些錢財是身外之物,它是無常的,並且你獲得了錢財之後,也不保證你就一定能夠安安穩穩地、快快樂樂地過日子;所以告訴大家就是說,眼前的這些東西,並不是 如我們想像的真實的情景,值得我們這樣去追求。更進一步地,也許有人就會說,如果我們從所謂的無常的道理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我們仔細地想想看,世間有 哪一件的事情能夠永恒地存在呢?那我們細細地思惟之後,會發現沒有哪一件事情可以永恒地存在。那這樣子既然不是可以永恒地存在的話,那就表示,不管是怎麽 樣的牢牢地抓在手心裏,終究有一天也得要無常敗壞的;所以既然是這樣子的話,眼前的這些境界,我們現在身心所感受到的這些境界來講,因為它們都是無常,它 們都是會變遷,都是會壞滅的,終究是會壞滅的。所以如果從這個道理來看,它們都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就如同是變幻出來的場景一樣,隻是暫時地在我們的眼 前,暫時示現成有的這個實在的狀況,但其實它是無常的,是會壞滅的。所以,這樣子的狀況,如果我們能夠體會這樣子的無常壞滅的狀況的話,那麽我們就不應該 對眼前的境界執以為實,所以要叫我們要 “看破”現象的幻景。

  那放下又是什麽呢?當然就是在我們看破的現象的幻景之後,就是叫我們要放下的,就是對於由這些現前的境界所引生的,關於名利、關於物欲的這些種種的追逐的煩惱;由於這些名利而來的貪得無厭,希望我們能夠放下。

  所以意思就是說,講看破跟放下,其實一般來說,都是從無常、不能恒常存在的觀點,來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太執著於眼前的這些境界,不要作眼前境界的奴才,這樣子的話才能夠自由自在,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關於看破與放下的觀點。

  這一類的放下是指對“我所”( 我所擁有的東西)的放下,一般世間人在勸勉別人放下,主要是指這些”我所”的放下。有一些人非常貪著一些錢財,我們就會對他說:“錢財乃是身外之物,要放 下!”也有一些人相當貪圖名利,甚至於為了一個代表的名分,爭得要死要活的,甚至於跟一些好朋友都鬧翻了!如果有幸碰到一些有智慧的人,就會對他說:“你 要放下名利!”同樣情形,有些人對女孩子就非常的喜愛、非常的執著,如果一直猛追不到的話,甚至於有一些會有想自殺的念頭,大部分的人要開導這些人,也是 要跟他說:“你要放下!”有些人喜歡吃東西,吃不到,他也會很難過,也非常執著,這個也是要放下,這一類屬於對“我所”的執著。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東西。 比如說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我的眷屬——也就是我的妻子、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還有我的名位、我的錢財等等。一般人在勸勉別人放下,主要是以對這個 “我所”的放下為主要的內容。我們如何勸勉別人對我所的放下呢?要以什麽角度來勸勉呢?主要是要以“無常”為主。比如說我們以無常的角度去跟人家分析這些 錢財、名位等等,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是恒常的,我們又帶不回去;類似以這個方向或這個角度,去跟別人家說明或去開導,或許對方就聽懂了。這些都是 對我所有的東西的執著,能夠把它放下就放下,主要是從無常的角度,沒有永恒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因為世間法沒有一個是永恒的,以這個角度來勸勉別人,希 望他放下,這部分是對“我所”的放下。

 更為根本的解脫方法

    那麽還有沒有更根本的方法?  當然,對於這些解決前麵兩種煩惱的方法,我們用石塊來譬喻的方式,這些都是應當隨喜讚歎的!隻要您能夠解決煩惱,都好!可是我們所重視的,其實更是如何 根本的去解決煩惱、麵對煩惱。如果再回到前麵剛才舉的,我們在布滿崎嶇大石塊的這個路上要如何前進的這個例子來說的話,那麽在麵這些煩惱的時候,最起碼的 方式,是希望我們不是要把所有的力氣都花在這些石塊上麵,反而要能夠反過頭來反觀我們的自身,也就是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牢牢執著的這個“我”;一旦你能夠 把“我”這個現象、這個觀念或者這個執著,把它好好的處理的話,那麽當你在麵對石塊的時候,如果你的“我”越淡泊的話,就相當於你的身段越柔軟越纖細,以 至於說這些石塊都不再是你的障礙。甚至於我們可以說,這個解脫方麵的話,如果真的能夠證到解脫的這些效果的話,那就相當於說:我們這個“我”這個色身,在 剛才這個布滿石塊的路上前進這個譬喻裏麵,色身就好像消失了一樣,一旦色身消失了,色身不再是一個障礙的時候,當然你在沿著這些路上前進的時候,既然沒有 可以質礙的色身的話,那麽石塊對於你來講,又怎麽會有什麽樣的質礙呢?所以所有的這些石塊對你來講,也不再像你有色身的時候那種會障礙你的石塊一樣。這個 時候,你再看這些煩惱的時候,煩惱已經都影響不到你了;你再看這些石塊的時候,石塊也都影響不到你了。這是第一層的根本解脫的境界。

  當然,如果再深一層去看的時候,再繼續用這個比喻的話,那我們可以說,再繼續看下去的話,不僅是我們自己的“我”——我們自己的色身,在你行進中,已經不 能夠跟這個石塊起交互作用來妨礙你的行進;並且呢,在你更進一步修為的過程中,這些解脫的證境,會讓你在麵對這些石塊的時候,所有這些石塊會從根本性的改 變——發生了根本性的這個性質的改變,所以不僅您的本身的“我”—本身的色身已經不能夠障礙您前進,而且所有這些路上的石塊,也全部都不再有任何一個能夠 障礙您了!也就是說,“我”跟“我所”的所有的障礙,都已經全數不存在了,這個才是真正的大解脫的境界!

  我們講的主要有兩點:第一個,就是對於煩惱,如果對於煩惱的分析非常的透徹;如果掌握了如何解脫於煩惱的話,,如果解決煩惱是根本性的,煩惱不會對你再造 成任何的障礙。但是,如果你是用世間的這些人生觀去作的話,那麽不管你是怎麽樣的知足常樂,不管你是怎麽樣的能夠隨緣、能夠因應你所碰到的狀況,不管你是 怎麽樣的能夠看破放下都會是一個暫時的狀況. 因為這個裏麵沒有一個真正可以根本性的解決煩惱的方法.

 

  這個更根本方法是什麽, 就是對“我”的放下。對我的放下,主要是對我們身(身體),心(感受,思想、體認等)的放下。我們的身心可從如下幾方麵做細致分析.這幾個方麵,一個叫色蘊,一個叫受蘊,一個叫想蘊, 一個叫行蘊, 一個叫識蘊。

 

一切煩惱最基礎的根源—“我見”

    我們身心(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所構成的所謂的我, 如果我們把它們當成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實體,也就是說把當成恒常真實存在,這個就是我見(關於我的見解、想法、體認).

  那麽世間人有什麽樣的我見呢?世間人所覺知的我見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關於色身的部分我們可以見到,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往往都 會不自覺的說,在外麵跟人家發生爭吵的時候,往往都會說“某某人打我了,某某人打了我”等等,那樣子的情況很顯然是以色身,當作是“我”的重要成分。當然 等到我們年長之後,那麽我們知道這個色身,終不免是有老死的現象,所以我們不再會把色身,當作是“我”的真實存在。可是我們常常也會把其他的,我們所經曆 的“我”的部分,當作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存在。比方說,我們會把我們的心理感受,當作是真實的存在,我們會把我們的想像當成真實的存在。諸如此類反應在哪裏 呢?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譬如說,我們會說“我們讀書人希望能夠名垂青史”,那麽希望這個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們的思想能夠永久的常 住;又譬如說,年輕人常常說的:“隻要我喜歡,有什麽不可以?”或者是說:“隻要能夠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這類型的想法也是一樣。雖然說他們並沒 有特別強調,所謂的恒常的存在,不過當我們在訴說那樣子的感受的當下,就已經十足表現出我見,那麽這個是世間的“我見”。那麽我們呢,其實我們也許會覺得 詫異:為什麽世間人都知道,最終不免會有老死,那麽為什麽還會把色身,或者是把心理的感受,等等的這些層次,把它當作是真實恒常的存在呢?這個主要是因 為,我們從小(從我們開始出生),開始受教育開始,就已經不斷的在學習人我之間的分別;並且這個分別,隨著我們受的教育,我們就會越熏習的越厲害。也就是 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越熏習的結果,我們的“我見”就越來越深重,越來就越濃厚!

  那麽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我見跟世間的煩惱,又有什麽關係呢?我們說世間的煩惱五欲,可以把它分成五大項,也就是財、色、名、食、睡。那麽財,指的就是一般 我們所說的財富;色的部分,廣義來說,色當然可以說是,相關於色身或者物質的部分,不過一般的講法,我們都把它隻說是世間男女欲的部分。名的部分,就是外 麵的人,對我們所作所為,所加的一個評價,所以就是我們所得到的名聲;食,就是吃東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樣,約略可以來總括我們在 世間所碰到的煩惱。那麽世間煩惱在這五樣的表現,最主要是說,在這個五項不管是財、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在這五項有所匱乏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產 生了煩惱。

  那麽世間人往往會覺得說,如果這個煩惱的起源,是因為在這個五項裏麵,有所匱乏引起的,那麽我們何不努力工作,努力賺錢,讓它們每一樣都能夠滿足,這樣不 就能夠遠離煩惱了嗎?的確,這個看起來,是遠離煩惱的一種方法!可是實際上,這個並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實際上如果我們光是現世間努力去賺錢,努力去工 作,其實並不能夠完全解決這些煩惱的。那麽我們要解決這個煩惱的話,就必須要看看,這個煩惱的根源到底來自何處?我們仔細來看看,不管是財色名食睡,哪一 樣匱乏的狀況,我們為什麽會覺得匱乏呢?這個匱乏很顯然的,都是因為有了“我”存在,因為有了“我”,我才會覺得有所匱乏,我才會覺得因為有所匱乏而產生 煩惱。所以這些的煩惱其實它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把“我”,當作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我們把“我”當成是在世間生活的時候,一切最基礎的根源,一切的來源! 所以說我們才會基於“我”,而產生種種的煩惱。換句話說所有煩惱的根源,其實正是我見,也就是說:我們要斷除煩惱的話,就是要斷我見!

  那麽接下來我們看如何斷我見呢?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世間的“我”的這個樣貌呢,可以說有各式各樣的樣貌,萬千種的樣貌;所以如果我們要把,所謂的對於 “我”的錯誤見解,把它去除的話,那麽循著世間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我”的樣貌,顯然是會讓我們事倍功半;所以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從身,心去看看我見的 狀況,去看看 “我”是如何虛妄不實。

 

觀察我們五蘊之身的虛妄

    我們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如何去觀察體會,透過這個觀察體會,跟前麵的無常觀行的最根本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要能夠透過這個,能夠確認了知 說,我們因為這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念念變遷,我們所以為它真實存在的狀況,其實那個是誤會一場;它並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真實的存在,這個 是跟前一階段的無常觀行有不一樣著力的地方。所以最簡單的體會就是,這幾個方麵沒有您所以為的真實的那樣的性質存在。

  那麽要把這些深細的煩惱,把它一個又一個慢慢地把它解開,唯有透過這些方麵的觀行,才有辦法作到。這個就是說:對於我們解脫於煩惱,它的重點,再也不是叫 人家放下就放下;它的重點,當然也不是隻是無常的觀行,而必須真的去下功夫,針對我們這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 好好地去理解、去觀行、去體會。這樣子的話,才會在我們的內心生起一個很紮實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徹底地解決現在的煩惱,乃至於能夠徹底地解決與生俱來的這 個煩惱。

 

(一) 我們的色身之虛妄

  色可以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色身(身體);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想就是我們想作什麽,想吃什麽、想作什麽,都是想;行就所謂的審思決斷,當我們決定了什麽事情的時候,這個是所謂的行、行為;識就是了別。

  那麽我們可以看到,色的部分很簡單的,就是指的我們的色身;那麽受想行識牽涉到的,都是我們心理的層次;並且受想行根據剛才粗淺的解釋,都是我們可以直接 理解的範圍。那麽受想行這三個項目,並且是基於“識”的功能,而衍生出來的功能。換句話說,我們要有所領受、有所想像、有所決斷、有所行為的時候,背後必 然有我們對於環境,對於當前的境的一個“了知”的作用在,所以說受想行這三個項目,其實都是奠基於識的基礎上麵。

 這 個五蘊(色受想行識),其實我們如果深入來看的話,剛才我們所講的,財色名食睡這些個 煩惱,其實也都可以完全用五陰來去描述。比方說,我們說一般人希望能夠青春永駐;甚至在曆史上有許多帝王的陵墓,在帝王的陵墓裏麵,我們看到這些曆代的帝 王,用盡各種的方法來維持他的色身,像木乃伊之類的;那麽這樣子,很顯然就是對五陰的色陰有所執著。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部分,比方說名的部分,這 個煩惱是我們在乎別人對我們行為的評價,很顯然,關於別人對我們行為的評價,這個部分,到我們的感受來講,就是受的部分;受的部分,我們領受了、領納了別 人對我們的評價,並且我們進一步會依照這個評價,會來想像這個人,到底對我好或者對我不好;於此,我們會因此而引生了各式各樣的想像,會使得煩惱好像海浪 一樣,一波一波的湧來。所以像這樣的層次裏麵,我們可以說,關於名的這個部分的煩惱,其實也是因為我們執著了五陰中的受想行陰。當然,我們一再的強調,受 想行陰的基礎是識陰;所以當我們說,執著受想行陰的時候,當然也表示執著識陰,所以是執著受想行識四陰。

  如果我們看我們的色身,那麽世間的一般人不免會質疑,我們的色身不是很真實的存在嗎?怎麽說色陰是虛妄不實的呢?我們這樣來說:世間的人都知道色身,終究 不免老、不免會死。所以你如果把這個問題,去問世間的任何一個人說:“色身是不是恒常存在的?”那麽相信沒有人會直接回答說“它們是恒常存在的”。可是大 家盡管都認知到色身老死的事實,可是為什麽不能夠在當下觀見,色身它具有不實的特性呢?這個是因為大家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說色身終必有老死固然沒有錯, 可是這個老死的變異,並不是在死前的一刹那,就突然成就了。實際上老死的變異,是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已經分分秒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隻是我們的心識,沒 有辦法去覺知而已。但是從理上麵來看,我們至少應該能夠信服,在我們生活的當下,這個色身就已經不斷的在曆經變化了。換句話說,從這個方麵來看,不管是從 時間的長遠性來看,色身會有老死;從時間的短暫性來看,色身會在所變遷。那麽從這些方麵來看的話,我們應該能夠發現色身本身,確實它是一個無常的存在,無 常是一個觀點。

  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我們說色身,我們要維護這個色身的話,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才能夠維係它的健康存 在。所以說色身的健康,需要由我們根據營養的狀況,去攝取各種營養,所以我們需要有攝取營養的因緣;有這些因緣存在之後,這個色身才能夠維係健康。從另外 一方麵來看,色身的存在也是需要在當下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們必須要沒有其他的意外狀況的發生,才能夠保證這個色身,是繼續安全的存在。所以不管是從色身 當下的健康,或是存在來看,色身的本身,都是有許多的因緣成分,而促使它能夠以現在的狀況存在。並且如果我們再細看,色身的整個的運行狀況,其實在色身的 內部,都有許許多多的地水火風屬性的這些因素在運行著,組合起來之後才形成我們所得知的色身的狀況。這些個因素,包含我們剛剛講的維係營養,包含我們剛剛 講的安全存在等等的這些因素;如果有任何因素產生變化的話,這個色身絕對沒有辦法,能夠健康甚至能夠安然的存在。所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色身也不是一 個實實然然的存在。那麽不管從無常,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色身呢,都不會是一個恒久真實的存在。這樣說來的話,把色身當作是一個恒久不壞的東西,並且執 著著,並且因此而產生煩惱的話,那你還真是愚不可及了。

  色身的形成。也就是說,色身是地水火風空大所造成的. 色身既然是組合地水火風空所組成,當然如果這個地水火風空這個樣的緣壞了,這個色身壞了,那五陰當然就要散壞了。也就是說,依緣而生之法它終究壞滅。
  其實我們這個色身,通常我們講色無常,會有一個名詞來說明說:色如聚沫。什麽是色如聚沫?也就是說,我們的色身就如同這個河流漩渦當中的那一團泡沫一樣。 我們看河流當中如果有個漩渦,它會有一團泡泡聚集在那邊。你在那邊觀察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泡沫好像都沒什麽變化,它一直存在在那邊;但是其實它不是沒有 變化,其實在河流流動的當中,它這個漩渦的底下的泡沫其實是不斷地在壞滅然後生起,表麵上麵也有在壞滅的地方。同樣的,我們的色身也是這個樣子,表麵上看 起來沒變化,但是我們的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我們吃下的食物,又變成體內長成細胞的因素,所以,我們的細胞就不斷地新陳代謝。因此說,我們的色身就如同河 流當中的那一團聚沫一樣,它是無常的。

 

  那看完色身的狀況之後,我們接下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說要斷除對色陰的執著,並不是要教大家不顧這個色身,這個必須要聲明在先!我們所說的是:我們不 應該對色身有所執著,或者是有不當的執著。但是呢,我們仍然應該要盡力維係色身的健康,讓我們能夠好好的生活、修行。

 

(二) 我們的感受之虛妄

講 完色陰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受陰。受是什麽?受就是我們對環境的領納、領受的意思! 並且受可以分成三個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雖然說這三個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個分類也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粗略;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 我們在世間所經曆的一切受,都不出於這三個受的範圍。

  這些受何以是虛妄不實的呢?我們可以說,比方說,我們說吃飯,我們舉吃飯當作一個例子;當我們餓著肚子的時候,我們要吃飯的這個時候,我們吃著的時候,餓 肚子吃的時候有樂受;當我們逐漸、逐漸吃的時候,逐漸吃得覺得飽足的時候,或許這個樂受,就已經變成比較淡漠了;那麽等到一旦我們已經飽了,我們還要硬撐 繼續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變成苦受了;所以從樂受、不苦不樂受到苦受,會有這樣的轉圈存在。同樣的,如果我們看看受傷的狀況,如果我們受傷的時候,這個時 候因為傷口所帶來的感受,顯然就是一個苦受;當我們正在痊愈中的時候,這個苦受就會逐漸轉淡了;乃至於說我們痊愈之後,我們可以繼續的追趕跑跳碰,這個狀 況我們又回複樂受了。以這些狀況來看,受的本身它不斷的在變換;不斷的在隨著我們跟外界環境的接觸,而有所變換。所以說“受”從現量的境界來看,它確實是 無常的。

  並且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受的狀況,我們說要有什麽樣的感受,這個前提必須是我們前麵有境現起,然後我們接觸了這個境之後,我們才能夠有所感 受。所以受要能夠現起,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現前之境,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有感受的主體存在。那麽我們說,現前的這個境的本身,其實就如我們剛才舉的吃飯, 或者受傷的例子一樣。現前的境,實際上是不斷的在變化,它是無常的;受既然它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存在,並且組成受的因緣的本身,也都是無常的話,我們幾乎就 可以斷定說,受的本身必然也是無常,必然也是變遷無常的。所以從無常的觀點,從因緣和合的觀點,我們都可以結論說,受的本身,它不是一個恒常真實的存在; 所以既然如此的話,我們當然沒有必要,再去執著著受的本身,執著著為了要追尋這個樂受,而衍生出來很多很多的煩惱。

  為什麽受不真實?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譬如說我們聞到臭味,聞到臭味——當你聞到臭味的時候,你是不是有苦受?但是這個聞到臭味的過程,我們現在就來說明 一下:譬如說你的鼻根從空氣中接收到臭味,那鼻根接收到臭味,經過了扶塵根、勝義根;然後在勝義根的部分,鼻識跟意識就出來分別而產生了臭味,這時候就分 別完成了臭味;這個臭味分別完成以後,你就產生了想要厭離的感覺,這時候因為有苦受。我們從剛剛來說,當你的鼻根去藉由呼吸去接觸到空氣的時候,這時候的 臭味其實鼻根是無法分別的;也就是,真正接觸到臭味的這個鼻根,其實是不能分別臭味的。接下來說,到了勝義根以後,你的鼻識分別了臭味的粗相,但是鼻識祂 還是不知道這是臭味還是香味,一定要經過意識才能作分別;但是,意識並沒有直接接觸到臭味啊,所以說意識祂其實並不是真正接觸到臭味的識,所以說這個受其 實並不真實。這是從色身的苦受來說。

  但是從心態來看,這個受其實不真實。譬如說看到那個不幹淨的東西,不幹淨的東西對我們來講,我 們會覺得惡心。為什麽會覺得惡心?因為這是後天所教導 的,說這個東西不好聞;因為這樣子教導,所以你就會覺得惡心。為什麽這樣說?我們來看看小孩子,小孩子當他沒有經過教導的時候,其實他經常會去玩屎玩尿, 他玩得不亦樂乎;也就是說,對於這個,他在他的心態來講,他是覺得很好玩的。但是對於大人來講,因為受到了熏習教導,所以他的感受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 當一個人因為受到教導以後而產生的苦受,這樣子的受就不真實。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管從色身的苦受來講,從心態來講,其實受都不真實。

  當我們領納了境界以後,就會有這三種受的覺受出現。但是,一般人的認知裏麵都覺得:苦就是苦,樂就是樂,不苦不樂就是不苦不樂。但是世間當中,其實都不是這樣子純苦純樂,也不是純不苦不樂;其實是苦中有樂,或者樂中有苦等等。

  我們先來說苦中有樂這一方麵,我們從感官方麵來說。譬如說一個人吃苦瓜、喝苦茶,當他在喝第一口的時候,或許會覺得苦——剛接觸的當下這個苦味出現;但是 當他吞到喉嚨的時候,後麵那個尾勁那個甘,那個甘苦就出現了。也就是說,它有樂的部分,也有苦的部分。喝苦茶也是一樣。也就是說,苦瓜為什麽有人喜歡吃? 明明是苦的啊!苦茶為什麽有人喜歡喝?苦茶那麽苦為什麽會喝呢?因為它在苦當中,有讓你覺得甘甜的部分,也就是樂受的這一部分。這是屬於感官方麵的。

   那從心態來講。譬如說一個人受傷或者生病,當他快好的時候,他心中這時候因為有了希望,說他的病快好了,已經快好了,已經有了希望了;這時候雖然還有 傷痛,這個傷痛還會苦,但是因為這個傷痛快好的緣故,所以他就生出了樂。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他產生了希望,而且希望慢慢在實現的當中,就會產 生快樂;雖然他在受苦當中,但是在受苦當中就會產生了希望,除非說他已經絕望了。所以說,從心態方麵來看,其實苦中有樂,從感官方麵來看也是苦中有樂。

   接下來說,那樂中有苦。譬如說,樂中有苦其實都是因為,每個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個期待;當這個事情的發展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時候,你的苦就出現。那樂 中有苦是怎麽一回事?我們來看。譬如說一個人很喜歡吃美食,某一天他想去餐廳,說這一家餐廳很有名,他想要去吃這個美食,然後他進去店裏麵就吃了。但是這 個人很挑食,雖然這個美食吃下去,感受也很好,但是因為他很挑剔,結果吃下去以後,他覺得說這個美食並不符合他自己的期待,所以他心裏就有苦出現。也就是 說,雖然美食很好吃,但是因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緣故,所以在樂中就有苦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按摩,按摩當中當然有苦有樂。每個人剛 開始按摩的時候,其實是苦多於樂;但是有人按久了以後,他這個苦受,他已經能夠接受了,這時候 對於按摩這件事情,他的樂就出現了,這是屬於樂中有苦;但是剛開始按摩的時候,苦中有樂啊。所以,按摩當中有苦中有樂,有樂中有苦。

   再來說,一個人他雖然有樂,但是他這個快樂,即將要失去的時候,他的這個苦就會出現。譬如說有人他賺了一百萬,他好高興啊!但是他的錢慢慢在失去的當 中,他的苦就會開始出現。也就是說,這個樂其實他沒辦法維持,當這個樂出現的時候,這個苦其實已經出現了,隻是他沒有感覺。所以,在樂當中仍然存在著苦, 它是相對的。譬如說在受樂當中,有時候你必須付出努力。譬如說你開個小吃店,開小吃店客人越多當然越好,那客人越多你是不是很高興?因為你的收入很多。但 是,你也相對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啊!也就是說,你必須去忍受不斷地熏這個油煙,在汗流浹背的當中,做出食物讓客人享受。所以在這個當中,雖然有樂,但是仍然 有苦,那在苦當中仍然有樂;也就是說苦樂是夾雜的——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同一件事情都是這個樣子。

  但是,不是隻有樂中有苦,苦中 有樂,其實苦樂當中也有不苦不樂。譬如說一個人在接受苦的當中,他在這個當中,受苦的習慣他已經養成了。譬如說你的傷病 要好長一段時間,譬如車禍,必須三個月才會好——痊愈。但是在痊愈的過程當中,你還是會經常忘記“我發生車禍”,所以你不會覺得這個苦;而且因為你習慣已 經養成,所以你就會處於無記的狀態當中。所以在苦的當中,也含藏了不苦不樂。

 以上就是簡單地說明:苦、樂、不苦不樂其實都不是純然的,它是相對的。

    綜合上麵我們所說的,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樂不是絕對的樂,苦也不是絕對的苦,不苦不樂也不是清淨自在。所以說苦樂都是無常,它不是苦恒苦,也不是樂恒 樂,也不是說不苦不樂永遠就不苦不樂;而是相對的,苦樂是互相含攝的,它是變異無常的。所以說,有受皆苦,受非真實。

 

 (三)我們的“想"為什麽會是一個虛妄不實的存在呢?

     我們來看 “想”無常,想其實就是知。那知道什麽?當然知道苦啊、樂啊、不苦不樂;還有,隻要你是知道的,隻要你是知,知道青黃赤白,知道顏色,知道這是臭味、這是 香味,知道這個好不好吃,隻要是知,統統都是想陰的範圍。不隻是這樣子,還有語言文字的妄想也是想。所以,想有各種想,除了知以外還有各種妄想,統統都是 屬於想的範圍。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看“想”的部分,想的部分還是一樣, 我們從最粗略的講起。“想”我們可以說最粗略的部分,就是我們想作什麽!比方說我們想吃飯,想要散 散步,想要作什麽事情,這個都是我們講“想”的這個範圍。那麽想這個部分呢,為什麽想會是一個虛妄不實的存在呢?我們仔細來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例子 “想吃飯”來講,我們說我們餓的時候,我們會想吃飯;一旦我們吃飽了,我們就不想吃飯了,所以吃飯這個狀況,會隨著飽足的狀況,讓我們從想然後改變到不 想。同樣的,走路也是如此;我們想散步的時候,等到我們走累了,我們就不想走了。說話呢,當我們想說話的時候我們會說,可是等到我們說累了,或者時機不對 的時候不想說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變成不想了。所以我們從日常生活的體驗,我們可以發現到,我們想作什麽這個想呢,的的確確跟著我們應對不同的環境的時候, 會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從想,到不想;從不想,又到想。所以想的本身,確實是變遷無常的。

  並且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解析它,從這個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的時候,我們為什麽會有想呢?那得要眼前有適當的境現在我們的前麵,我們對著這個環境也好,事物 也好,讓我們有了感受之後,我們才會現起想!所以想這個層次呢,它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現起。我們前麵在受的部分,已經跟大家分析過了:現前的環境呢,是會 有所變化的。既然現前的環境是會有所變化,以至於感受會有所變化,自然而然的隨著這個境、隨這個受,然後接下來想的這個部分,也當然會有所變化有所變遷 的,所以想不是一個恒常獨立的存在。想是因為有現前的境,導致於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心所法之後,我們才會有想;所以想是因緣和合所成,它是緣生法。並且構成 這個想的因素,本身也是無常的,所以想本身也是無常變遷;然後我們從此就可以歸結想的本身,也是虛妄不實的.

  “想”其實它不是本來就有,它不是常住不滅的法;想是因為色身還有六個識,相對於外境的六塵,然後產生了身口意行。當一個人去領納了外境以後,就產生了 苦、樂、不苦不樂,在苦、樂、不苦不樂當中有各種韻味,所以就產生了各種想;因為有了韻味,所以你就會有欲望,因為有韻味所以你就會需求這樣的韻味繼續存 在。所以說,想是由其他的四個陰,也就是有了色身,還有三種受,還有不斷的身口意行,還需要有六個識來配合運作,所以才會有想陰。所以說,想陰其實就是色 受行識這樣的因緣和合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就如同在炎熱的沙漠當中或柏油路麵,你遠遠看去好像有水,其實不是水而是陽焰;那麽想也是這個樣子,它如同陽 焰並不真實。

 

(四)“行”之虛妄

    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麽是行呢?行就是能有所成就,成就惡行、善行都叫作行。所以從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五蘊行為的過程,當然就會有善行、惡行,所以五蘊行為的過程也是行;

行蘊還 有一個定義,就是說隻要是空間轉換,或者時間流逝的過程,這個也叫作行。譬如說,你 的身體從這一間房間轉移到另外一個房間,這叫作行;飛機從這個國家飛到那個國家,這也叫行;這個是屬於空間的轉換。但是,我們的意行是不屬於空間的轉換, 它是屬於時間的流逝。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行,它不斷地生滅,心行不斷地想,你在想的過程當中,時間就不斷地流逝,時間的流逝也叫作行。這是屬於行陰的定 義。

  我們說行,我們針對環境,我們所下的審思決斷叫作行!行的部分,我們一般來講,又把它分成三樣,就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那麽身行跟口行,所謂的“動身”跟 “發語”,身行跟口行這兩個部分,因為牽涉到我們要有身體的動作,以及發語來講,我們需要有嘴巴、有舌頭,配合說出話來。所以身行跟口行這兩部分,顯然就 跟色陰有絕大的相依性;我們必須要有這個色陰,然後我們才能成就身行跟口行。所以身行跟口行,當然不會是一個恒常真實的存在。

  接下來意行,我們剛剛說,意行是所謂的決斷──決定要作什麽。那麽我們可以來看看,從我們日常的經驗來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這個吃飯的例子,當我們決定 說我們要,比方說我們決定要夾哪一塊菜的時候,當我們完成夾菜的這個動作之後,接下來我們就會作下一個決定,所以從這一盤的決定,到下一盤的決定;乃至於 到最後呢,我們決定放下碗筷,然後說我們吃飽了。可以見到這些的決定,都會一個接一個不斷的變化,所以我們從日常經驗來看,我們其實可以看見意行的部分, 是隨著我們的意念變化,不斷的在改變;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常,意行的無常。甚至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因為意行的本身,是基於我們對於環境所現起 的各式各樣的狀況,所必須作的一種審思決斷,所以這個部分的決斷,既然跟環境有所關係的話,當然這個意行的本身,就會跟著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所以總結 來說行陰的部分,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這三個行不僅在現觀上麵它們都是無常;並且我們在分析的裏麵,也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緣所生法。並且產 生了這些行陰的這個緣呢,本身也都是具足無常的特性,所以,以此來說,行陰的本身自然而然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它本身也是虛妄不實的。

  當然“行蘊” 的部分,我們除了說剛才講得很粗淺的說決斷,說我們要夾菜等等那樣粗淺的決斷之外,行陰還有微細的行陰存在。比方說我們說身行的部分,最細微 的身行部分,莫過於說我們的生命現象的存在,我們的呼吸等等,像這些都是非常非常微細的身行。意行的部分那更是如此,因為意行的部分,除了我們剛才講的這 個決斷之外,甚至我們的任何的起心動念,也都是在意行的範圍裏麵。所以說這些行的部分,當我們談到行的部分,仍然是會有境界的不同,會有粗淺的不同;所以 說,至此,已經分析了色受想行這四個陰;分析這四個陰是如何虛妄不實,希望能夠按照這個方式,能夠仔細去觀行。

  為什麽行是無常?我們前麵已經講過,當然會有身口意行;因為有了身口意行,就會產生各種的受還有各種想;因為有了受想,就會覺得這個五蘊很真實,如果沒有 受想,這個真實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真實感,其實就是因為五蘊的運作而來。所以說,如果沒有五蘊的運作產生身口意行,就不會有行蘊了;如果沒有三種受, 也不會有行蘊。再來說,如果沒有六識心去分別六塵,也不會有行蘊。那如果沒有想,也不知道,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六種想——想就是知,如果我無知,對於這個境 界無知,不知道苦還是樂還是不苦不樂,這樣也不會有行蘊出現。也就是說,行蘊看起來就如同芭蕉一樣,看起來好像有;但是你一層一層去分析,其實它就是其他 四個蘊和合運作,我們就說它是行蘊。所以說,行蘊它離不開色、受、想、識,也離不開身口意行,必須從這個空間到另外一個空間,或者說在時間的流逝過程中產 生了行;所以它如同流水不停地移動,隻要是動,它就無常,所以說行蘊無常。

 

(五)六識之虛妄

     色受想行這四個陰呢,他們都是識陰增長的一個基礎;色受想行這四個陰,都是基於識陰的基礎上來運作的。以我們(人類)對於識陰的部分來講,我們常常聽到一 個名詞,就是“四識住”,也就是識陰在色受想行這四陰中住;所以說五陰裏麵可以說(是)最廣大,也就是最細微的部分,應該就是識陰的部分。

  首先我們來看識陰的這個內容,識陰的內容就是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那這六個識各自了別什麽呢?我們眼識了別,眼識所看到的部分就是去了別它(色 塵)的色彩是什麽色彩,他的明暗如何。那麽耳呢?耳識的部分(是)了別,就是辨別聲音的大小,聲音的高低,這是耳識。那麽鼻識的部分呢?就是去了別我們所 聞到的味道是香的還是臭的,這個是鼻識。舌的部分呢?就是我們去了別酸甜苦辣鹹淡,這個種種的味道,這是舌的部分。身識的部分呢?就是去了別我們現在所觸 摸的東西,到底是硬的還是軟的?是滑的還是澀的?是濕的還是幹的,或者是冷的還是熱的等等。這個是屬於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五識)。

  那麽意識呢?意識的部分呢,意識的了別就是比前五識的部分,更進一步的細微了別。比方說,就眼識的部分來講,我們剛剛說眼識看到的是色彩,看到的是明亮明 暗。那麽意識看到的呢,就是這個色彩到底配得好不好,或者說這個人的氣質神韻好不好;所以可以見到意識所了別,是相對於眼識來講,祂的了別更為精細、更為 深入。同樣的,意識相對於耳識所聽到的聲音的大小來說,意識會聽到說:這個聲音合不合諧,這個是哪一個樂器,這個香是什麽樣的香,現在點的是哪一種精油、 哪一種沉香?這個都是屬於意識了別。舌的部分,我們剛才說舌識是(了別)酸甜苦辣鹹淡,至於說你要吃出來這個東西,到底它的味道配的好不好,它是巧克力還 是熱可可,這個都全部是意識去了別的。那身識的部分呢?我們剛才說,身識所了別的是最基礎的,這個比方說是粗的還是細的,是軟的還是硬的等等;那如果換成 意識去了別的話呢,那意識了別的範圍就大了,祂可以分辨出說,這一床棉被的質料,摸起來到底觸感好不好,它是不是一個絲質的材料等等,那麽這些都是意識的 了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個前五識,跟意識比較起來來講,意識還真的是非常的廣大,非常的深入。那麽前五識呢,都相對於眼前的境;我們或許從 術語上來講,就是眼前的五塵直接的了別。那意識呢,我們可以看到,意識可以說是(我們可以把它簡單來講),就好像是第二刹那起,就是我們接觸到外塵的時 候,第二刹那起更為精細的了別,這個都是意識的範圍。所以從這點來看,我們就可以約略知道說,意識的部分跟前五識,不但是同時從第二刹那開始是同時俱起 的,並且所有精細的了別,都由意識來完成。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六)個識是 如何生起呢?我們說識的生起,必須要有三個條件:一個 就是要根(眼耳鼻舌身)不壞,一個就是要有現前的塵(外境),另外一個就是根跟塵二者必須要觸。以眼這個部分來講,我們要能夠成就眼識的話,首先我們的眼 根必須要不壞。那麽講到這個根呢,我們應該要先跟大家說,我們說前五識所對應的根(眼耳鼻舌身所對應的根)來講,在我們的色身上麵,可以看得到的範圍就是 所謂的扶塵根。比方說眼根就是我們的眼球,那麽除了扶塵根之外,我們還有所謂的勝義根,也就是從眼球之後的神經聯結到大腦,到大腦處理視覺的部分,這個部 分都叫作眼根的勝義根。眼根是如此,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各自有扶塵根跟勝義根;並且這個五個根的扶塵根跟勝義根,都直接是我們色身的一部分。那麽意識的部 分就比較特別,因為跟意識相應的叫作意根,意根跟前五個根不太一樣,意根所了別的純粹是心法,所以說意根本身也是心法,祂跟眼根耳根等等是色法這個是有根 本上的差異的。

  那麽識的生起呢,講完根之後我們說識的生起,就是你要有良好的根,就像我們剛才講的,你必須要有良好的眼的扶塵根跟勝義根,並且你的現前還必須要有塵。比 方說你要看見黃色的物體,你就必須眼前要有黃色的物體,不然的話除非隻有一種狀況,就是你的腦袋裏麵神經的運作不正常(幻想)才有可能看見。這是塵的部 分。那除了根跟塵的部分之外,我們還必須要有一個條件,就是根跟塵二者必須要能夠觸。換句話說,如果中間有所阻隔的話,那麽就不能夠成就眼識!所以眼識是 如此,耳鼻舌身意莫不是如此,這個是六識生起的一個狀況。

  那麽接下來看,識陰為什麽是不實的?從我們剛才(說的)來看,我們可以說,識陰的本身既然都是“根塵觸”才能生識,三個條件和合,才能夠產生了這個(六) 識,所以說我們要論斷說識陰本身,是不是一個恒常真實的存在?那我們就要來看這三個條件,是不是都是恒常真實的存在呢?首先來看看根的部分,那麽五根的部 分,我們已經在前麵跟大家在分析色陰的時候分析過了,五根既然都是色陰的部分,所以當然五根是不可能恒常存在的。那麽意根的部分呢?意根的部分由於意根比 較細微,我們不在這裏分析意根的虛妄性。

  根的部分講完了,接下來是塵的部分。塵的部分我們說,跟眼耳鼻舌身相對應的色聲香味觸來講,每一個塵都跟(無常的)色陰脫不了關係,所以說塵的部分,也不 可能是一個恒常的存在。那至於說跟意識相應的法塵(意識所對應的境界)的部分,我們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對法塵做詳細的解釋;但是我們已經約略講了。意識的 了別,就是從第二刹那起,伴隨著五識對境更精細的了別。所以這個部分的法塵,當然跟前五識的了別有絕對的關係;所以這個部分自然而然,法塵也不會是一個恒 常的存在。那觸的部分呢?根跟塵必須要能夠觸,中間沒有阻隔。那麽觸呢,當然就跟我們前麵講的一樣,就是說觸也是一樣,需要有因緣和合的狀況,有一些剛好 二者能夠在一起的狀況,才能夠完成觸的條件。所以根、塵、觸,不管你是從那一個方麵來看,這個三個因緣的本身,都具有相當的無常性,所以他們三個綜合起來 所形成的識陰,也必然是具足無常的特性。這個是從因緣和合的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識陰的本身的無常性。

  其實從現量境界來看的話,也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現觀來講,我們其實自己也可以試著現觀識陰是如何的無常。比方說當我們眼睛,看到眼前這個黃色物體的時候, 我們大家都知道,當你注視黃色的物體,注視久了之後,這個黃色就不再是一開始看到的那個黃色的狀況。那你再注視久了,更久、再久了之後呢,你會發現你的視 覺開始產生疲勞了。以致於說當你把視線,從這黃色的物體移開的時候,你看其他的東西的時候,也會發現眼前有黃色物體的的蹤跡,有它的對偶的影像存在;所以 說從這個方麵來看,我們從眼睛的經驗來看,我們都會有過視覺疲勞的現象,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呢,就是說視覺的本身,並不是一個實然的。也就是說你看到的黃 色,它不必然就是那樣的黃色;不僅人人不同,並且你這個時候看,跟那個時候看,注視時間久與否,以及周邊有沒有旁邊的顏色在搭配,都會使你對於這個黃色的 覺受有所不同,所以由此現量經驗來看,眼識還真是無常,耳識鼻識身識等等也都是如此。

  那至於意識方麵呢?意識方麵,我們回歸之前在講這個色、受、想、行,這個行的部分,我們講到意行的部分,我們曾經約略提到了:當我們在作很多的決斷的時 候,我們往往做完這個決斷,就接下來作下一個決斷;每一個決斷都跟著當前的境,而有所變換。所以說意識的部分,也自然從現量經驗來看,我們的意識也都是一 樣變遷不息的。那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方麵來看,一般人如果願意觀察自己內心的話,往往會發現妄想不斷。如果說我們把心更沉湎下來,更仔細去內觀我們的自心 的話,我們甚至都可以發現,一般人的意識的變遷,打一個比方,就是說(意識)猶如猿猴攀遊於樹林之中,就像猿猴在樹林裏麵,一根樹枝接著一根樹枝不斷地在 攀緣(變換)。

  那我們還有從世間法的現象來觀察,這六識祂不是常住不滅法。我們來看看,六識出生不斷地流注;六識的出生其實祂是很迅速,祂的迅速快過這個燈泡每秒鍾六十 次的閃爍;我們在看這個日光燈的閃爍,其實是看不出來它是在閃爍的,這個六識出生的種子的流注的生滅現象,其實比六十次的閃爍還快很多;所以一般人他是無 法察覺,無法察覺就以為祂是真實。如同你看不見日光燈它是在閃爍的,以為燈是永遠都沒有在變動,一直停留在那邊,六識的生滅其實就是這麽迅速,比每秒六十 次的閃爍還迅速。所以我們知道,其實六識祂是不斷地生滅,刹那生、刹那滅;既然說六識的出生是刹那生、刹那滅,連續生滅,當然就不是真實有。

   如果說祂連續不斷的生滅都永遠不斷掉,那也是真實啊,祂也是沒有滅掉啊!我們來看看,祂有沒有滅的時候。有哪些現象六識不存在的?其實各位想一想,當 你在睡著無夢的時候,意根也不想要分別六塵的時候,六識就不會現起;所以你在睡覺當中,如果沒有夢,睡覺的過程你是完全不清楚的,你是完全無知的。為什 麽?因為六識不現起。那你會記得說:“我有夢啊,我夢見什麽……”其實當你有夢的時候,意識就已經現起了(不與外境連接的獨頭意識)。一個人六識不現起的 時候,是睡著無夢的時候,或者說你被打了麻醉針,或者是因為很痛悶絕,或者是被人家打了一記悶棍,這時候六識就不會現起了。所以說,六識在我們一般人不是 修行人當中,每天都是會斷滅的。所以說,六識祂是幻化的,並非永遠不滅。

  假如有這個機緣,你願意自己好好的定下心來內觀自心的話, 相信必然你也可以發現,自己意識的變遷的狀況,絕對也是像我剛才形容的那樣的變遷不息。所以 不管是從因緣和合的觀點,還是從我們的現量經驗來看,我們都可以發現識陰的本身,識陰的本身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哪一個識,祂都是一樣具足無常,祂不是一個 恒常的存在。所以說到這裏呢,我們約略就已經把五陰虛妄不實的狀況,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跟大家介紹了。

 

五蘊與人生的痛苦和煩惱

人生當中的生老病死,這生老病死其實跟五蘊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五蘊,那就不會有生老病死這種事情發生。也就是說,我們有生老病死的苦,其實就是因為有五蘊;所以說,如果沒有五蘊,這四種苦就不會出現。

  再來說求不得。那求不得呢,我們從世間法來看,我們從小為什麽會那麽辛苦?就是我們要去求很多東西,我們一直在世間法當中一直在求,在求不得當中就會產生 苦。但是最大的求不得苦就是求“我”不會死,因為把五蘊當我,所以就想要求我不死;但是這個求我不死,其實是求不得,所以求不得最大的的苦是求我不要死。 求我不要死也是因為有我五蘊,如果沒有五蘊,怎麽會有求不得苦?如果我沒有五陰,我怎麽會去求世間法而求不得而產生苦呢?所以,求不得苦仍然是從五蘊而 來。

  接下來我們來看怨憎會。怨憎會也是因為有五陰(五蘊),如果沒有五陰(五蘊),怎麽會有冤親債主要來跟你討債,要來跟你尋仇呢?怨憎會其實就是五陰來相會。所以說,怨憎會的苦其實就是因為有五陰。

   再來說愛別離。親愛的人、親愛的眷屬他離我遠去就產生了苦,我的媽媽、我的兒子、我的太太如果離我遠去,那我就感覺很痛苦,但是這個還不夠苦;當一個 人的五陰要消失於世間的時候,這時侯才是真正的愛別離,也就是我最心愛的五陰將要離我遠去,我即將要死了,這個苦也出現了。也就是說愛別離這個苦,不管從 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因為有五蘊的緣故。

  五蘊無我並不是說現象界中沒有五陰的存在,而是說五陰都是緣生法,是有生之法;有生當然必然會滅,這是世間法的道理。既然五陰是依緣而出生,當出生五陰的緣開始散壞的時候,五陰就跟著壞滅了;所以,五陰不是常住法,有生有滅的法就稱為無常,

  我們要作的觀行就是:你去看看你的“受”,比方說“受”這個蘊,它有沒有、它是不是你原先以為的可以那麽樣的真實體會,而且又是恒常不變?這個意思就是 說,如果你能夠體會到,它真的是這樣,這個“受”這個字真的是這樣念念變遷的時候,請問:你這個時候你還會感受到“受”這件事情是這麽樣真實嗎?

請 問:如果你真的看清楚了它念念變遷的狀況的時候,你還能說哪一個想,或者哪一件想的念頭、哪一個想的事情,那個想會是很真實存在嗎?因為它如果在 你的麵前,你都能夠肯定它就是這樣念念變遷的話,你從何去說哪一個想的念頭,是一個穩固的存在呢?因為所有真實的感覺,它的前提都是必須是穩固的存在;如 果不是穩固的存在,你就不能說你對於這件事情,你肯定它是真實的。

  我們前麵講的這個受跟想,其實跟在之前講到的,關於色身的觀察,這個色、受、想,這個三件事情的觀察,是一個蠻重要的課題。隻要你深入這樣作之後,你很自 然的,自己的心裏會很確定,原來色、受、想、行、識這幾個蘊,它並不是象我原來所以為的這樣的真實。這個跟前一階段我們說,儲備自己的力量,那個階段的無 常觀行,有一個根本性的差異。在前一階段的這個我們所觀行到的體會,就是說沒有哪一件事情,世間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恒常不變的,這是在前一階段,我們要對自 己肯定的一點;然而在這個階段,深入去修行的時候,我們的重點應該要放在,這些構成我的這個五蘊,每一個蘊的本身都不再是真實的那樣存在。它的重點就是不 再是那樣真實的存在,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原先所以為:它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性質,雖然它念念變遷,可是它真實存在的這個錯誤的見解呢,就會慢慢的淡 去、慢慢的消逝,就是沒有你所以為的真實的性質,就是這裏的“空”。所以“五蘊空”在這個階段,各位應該要學習去掌握的,就是五蘊沒有你所原來以為的真實 的性質,這就是“五蘊空”的最簡單的解釋。

  所以, 到這裏,我們發現構成我們身心的五蘊都不是一個真實恒常的存在,似乎沒有一個靠譜的"我"真實存在著。 那麽與此相關各種煩惱,還是一個真實恒常的存在嗎?

"人生解脫的智慧--第四季 笑傲人生" 將介紹人生解脫的終極智慧.

Shixiang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