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瑩嫂夫人大鑒:
許逖先生來舍,朗讀手書,其於立人,尤殷殷垂注,聞之至為感篆。回憶同舟東渡,轉瞬遂近七十年,昔日少年,俱各衰邁,而文藻兄且已下世。人世無常,真不可把玩也。立人兩三年來,身體狀況亦大不如前,雖行動尚不需人扶持,而步履遲緩,不複輕快。有時腦內空空,思維難以集中。比來除定時赴醫院作複健運動外,甚少出門矣。
故人天末,何時能一造訪,暢話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終期所願之得償也。言不盡意。諸維珍衛。
順候著安。
弟孫立人 拜啟
一九九〇 五 十五
這是一封收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書信庫中的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寫給好友冰心先生的珍貴信劄。1990年3月,冰心剛剛通過台灣的許逖教授給自己40多年未見的好友孫立人寫過一封書信,冰心希望孫立人將軍有生之年能回大陸看一看。
孫立人在台灣看到老友冰心先生的書信後,很是感動,他很快就寫了回信。在信中,孫立人將軍講道:“何時能一造訪,暢話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終期所願之得償也。”
當年10月5日是冰心90歲生日,孫立人從台灣發來賀電: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欣逢九十大慶。敬祝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弟孫立人拜賀
可一個月後,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突然在台灣病逝,他在去世前一直說著:“我對得起我的國家,我對得起我的國家……”
他留給後人的遺言是:望能歸葬廣州馬頭崗,新一軍印緬抗日戰亡將士公墓,與自己當年的將士們一起同眠。
遠在北京的冰心先生則是從一個年輕朋友寄來的一張香港《明報》剪報上得知好友孫立人去世的消息。剪報上載:
“因兵變案軟禁三十三年,抗日名將孫立人病逝。”
不久,台灣的許逖教授來信給冰心先生講述了孫立人去世葬禮的情形:“孫立人將軍的喪禮確是倍極哀榮,自動前往吊唁者一萬餘人。今後在台灣大概不可能再有同樣的感人場麵了……”
許逖隨信還寄來了孫立人的晚年照。當看到孫立人的近照,冰心才發現自己那位曾經相貌堂堂、風度翩翩、風采飛揚的好友竟已是如此老態龍鍾的老人。不久,冰心先生便寫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紀念孫立人將軍》小文,以紀念這位曾為抗日戰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老友。在文中,冰心還特地為駕鶴西去的孫立人作詩一首。
風雲才略已消磨,
其奈尊前百感何。
吟到恩仇心事湧,
側身天地我蹉跎。
談及冰心和孫立人的交往,最早可能要追溯到1923年8月。那時,梁實秋、吳文藻、顧毓琇、孫立人等80多名清華學生乘坐美國郵船傑克遜號一起前往美國留學。冰心則作為燕京大學的學生一同乘坐了該船。在船上,冰心通過燕京大學的許地山結識了清華大學的梁實秋和吳文藻,並逐漸熟悉。那時冰心似乎和孫立人並不認識,也許曾在船上擦肩而過。但冰心後來的丈夫吳文藻卻與孫立人十分熟悉,在清華他們是同班同學。吳先生後來常說,他的清華同學中出了“一文一武”,“文”就是梁實秋,“武”便是孫立人。孫立人早年是一個標準的學霸。14歲時,他便參加了清華入學考試,竟在千餘名學生中脫穎而出。入學後,孫立人不僅成績好,而且還是運動健將,他曾當選過清華大學籃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隊的隊長。1921年第三屆遠東運動會時,中國籃球隊以北方大學球隊為主組成,孫立人成功入選並占據了主力後衛位置。當時菲律賓一直都是亞洲籃壇霸主,但孫立人率領的中國男籃竟一舉擊敗菲律賓,其後又以32比28擊敗日本,獲得當年遠東運動會的籃球冠軍,這是中國在世界大賽中第一次獲得籃球冠軍。孫立人憑借其出色表現被譽為“飛將軍”。國外甚至有媒體評論:中國在籃球場上,把“東亞病夫”扔進了太平洋。
在清華苦讀九年後,孫立人從清華土木工程係畢業,之後他順利考取了公費留學生,同梁實秋、吳文藻、梁思成等人一同遠赴美國求學。1923年8月17日,孫立人和冰心、吳文藻一起同乘美國遊船傑克遜號到美國求學。
赴美後,應父親要求,孫立人在普渡大學加修土木工程學。1925年,孫立人取得學士學位畢業。其後,孫立人卻毅然決定申請轉入弗吉尼亞軍校:棄文從武,改學軍事,以最直接的方式,守衛千瘡百孔的祖國。弗吉尼亞軍校是美國著名的軍校,馬歇爾、巴頓、麥迪威等名將都是畢業於這所軍校。弗吉尼亞軍校紀律嚴格,艱苦,但為了報國,孫立人咬牙忍受,在不斷的磨煉下,他漸漸變成了一位軍人。1927年,孫立人順利從弗吉尼亞軍校畢業。在他的畢業紀念冊上,弗吉尼亞軍校寫下了如下評語:
他稟賦優異,超越同儕,他不多言,但仁慈溫順,尊敬長官,對人誠實友善……
學成歸國後,孫立人的父親曾試圖將他引薦給相熟的馮玉祥將軍,但孫立人卻拒絕了,他決心憑自己的能力從基層做起。很快,孫立人因其才華卓著,練兵有方,引起了宋子文的注意。1932年,孫立人被調往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當時稅警總團歸財政部鹽政司,名義上用於緝私鹽,但孫立人卻嚴格訓練部下。他經常對部下說:
日本人有侵吞中國領土的野心,希望全體官員要立定決心準備抗日。參加稅警團不是僅來抓走私的鹽販子,我們應該是一支衛國的部隊,我們要上下一心,苦練本領,勇敢善戰,隨時準備迎擊日軍,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孫立人帶領稅警總團迅速趕往上海前線,與日軍血戰兩周,7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使該地成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重之處。在戰鬥中,孫立人親臨一線。他身中13枚彈片,頭部腹部均受傷,肺部被打穿,昏迷三天不醒,被部下抬下火線,才救回一命。1942年,中日仍在苦戰,為徹底凍結中國人的輸血管,同時以緬甸為跳板進軍印度,實現和納粹德國會師中東的計劃,日軍將矛頭直指緬甸。中英兩國達成共識:一起抵抗日寇,保衛滇緬公路生命線。為了保證這次作戰任務的完成,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找到孫立人,詢問他是否願意前去異域遠征。孫立人當即同意,他泣血立誓要為死去的兄弟姐妹雪恥報仇。
當時,在緬甸仁安羌一帶,7000多人的英軍已被日軍阻絕,水源斷絕,英國已派不出援軍,這裏的英軍陷於絕境。在亞洲戰場上,英國軍隊是直麵日軍的重要國際軍事力量。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道義上,解救英軍,中國都義不容辭。此時孫立人要麵對的是裝備精良的日本精銳部隊第十八師團,日軍的兵力是他的七倍,被困的英軍糧草和彈藥早就被截斷,很難與中國軍隊裏應外合,這場戰役基本上就隻能靠中國人自己了。在這一敵強我弱的戰場上,孫立人冷靜指揮,他出其不意打得日軍措手不及,以一個半團800人的兵力與7倍於己方的日軍鏖戰。最終,他成功救出了當時已陷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和裝甲第7旅官兵,共7000多人,還救出了被日軍俘去的美籍記者和傳教士500餘人。死裏逃生的英軍們對著孫立人的部隊都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參與仁安羌戰役的中國將領激動地說:“英國人從前侮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今則五體投地,該師官兵,對我團官兵感激之情,無以形容。”
孫立人卓礪敢死,有勇有謀,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跡!“仁安羌大捷”震動了全世界!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隊在異域禦敵第一次取得輝煌戰果的戰役,這場光輝戰例,被載入了世界的史冊。1943年在孫立人的帶領下,中國軍隊將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王牌山地師團打得死傷過半,撤退時慌不擇路,這是抗戰期間日軍最狼狽的一次。據統計,孫立人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共擊斃日軍3.3萬餘人,傷7.5萬餘人,孫立人成為擊斃日軍最多的中國抗日將領。
孫立人天性耿直,反對吹牛拍馬,加之他又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在蔣介石看來,孫立人立功再多,也是“外來人”。在當時國民黨軍隊的係統裏,黃埔係、保定係派係林立,孫立人並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也不擅長搞派係政治,這使得孫立人在國民黨內不斷受到排擠。那一時期,孫立人常常要來重慶述職(所謂述職,就是向蔣介石解說“同袍”們對他的誣告)。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孫立人和冰心開始相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冰心、吳文藻先後來到陪都重慶。在重慶因不滿國民政府的腐敗,冰心、吳文藻夫婦逐漸遠離重慶政治上層。在當時的重慶,冰心和吳文藻的“清高”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冰心,她後來竟辭去了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親自為她安排的全國婦女指導委員會文教組組長的職務。為了離開黑暗的政治旋渦,冰心與吳文藻最後躲到了重慶嘉陵江邊的歌樂山。大詩人郭沫若說那時的冰心是“貞靜立山頭”。也許正是如此,在孫立人來重慶述職時,他很願意常來找清華老同學吳文藻談心。為更好地交談,吳文藻也常把孫立人帶回歌樂山自己的寓所,冰心由此開始和已是名滿天下的孫立人將軍漸漸熟悉起來。後來,冰心在回憶文章中曾談道他們聊天時的印象:“在談到他在滇緬路上的戰績時,真是談笑風生,神采奕奕,他使我們感到驕傲。”
孫立人帶兵很有辦法,他一方麵帶兵極嚴,另一方麵他又愛兵如子,和士兵的關係非常融洽。他常說:打仗其實就是打士氣,士兵們士氣高,不管多艱難,總能無堅不克。那時,孫立人常被朋友們稱為“站人兒”,因為他叫“立人”。以前,有一種銀元,上麵有一個立著的人形,是為“站人兒”。
有一次孫立人到重慶,還給吳文藻冰心夫婦送來一個戰利品——手杖。他說他們繳獲了大量槍炮子彈,但這對他們夫婦來說並不適用。隻有這柄手杖,他覺得可贈。因為這個手杖不僅可以用來走路,還可以防身,因為手杖抽出來,裏麵其實是一把利劍。
抗戰勝利後,冰心和孫立人來往很少。1946年,冰心跟隨丈夫吳文藻參加了中國駐日本代表團常駐日本,1951年曆經曲折才回到祖國的懷抱。1949年,孫立人跟隨蔣介石敗退台灣,直至1990年病逝,孫立人再也沒有回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