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東南的博客

記性不好,寫得很慢,所學所憶所思,存下一點點
個人資料
西北東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楊振寧的首次美國之行及國籍變遷 作者 朱安遠

(2025-10-18 23:05:55) 下一個

楊振寧的首次美國之行及國籍變遷

朱安遠

一、楊振寧簡略生平

1922年10月1日,理論物理學巨擘楊振寧(號伯瓌,Chen Ning "Frank" Yang)出生於安徽省安慶道合肥縣西大街四古巷楊家祖宅的第五進正東房。

1938年9月,楊振寧以同等學力(當時楊隻有高二學曆)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昆明)理學院,遵父命選報化學係。高中階段他尚未修習物理,在準備入學考試自修物理教科書時對物理學產生濃厚興趣,未及開學便征得理學院院長吳有訓(1897—1977)教授的同意,12月1日一開學就轉入物理學係。1942年7月,以英文論文《群論與多原子分子的振動》(Group Theory and the Vibration of Polyatomic Molecules)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理學學士學位(BSc),其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是吳大猷(1907—2000)教授。

1943年8月(次年6月25日才正式發榜),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楊振寧參加了第六屆庚款留美公費生考選,順利考中物理學門(注重高電壓實驗)。1944年7月,以總標題為《超晶格統計理論探究》(Investigations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的英文論文獲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今稱研究生院)理學碩士學位(MSc),其碩導是王竹溪(1911—1983)教授。楊振寧的碩士論文由兩部分組成:《相互作用能隨晶格常數和有序度變化之變化》(The Vari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Energy with Change of Lattice Constants and Change of the Degree of Order,共8頁,另有摘要1頁)和《超晶格統計理論中準化學方法的推廣》(A Generalization of the Quasi-Chemical Method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共17頁,另有摘要1頁)。

在等待出國深造期間,1944年秋至1945年夏,楊振寧任西南聯大附中高中數學教師,空暇時鑽研場論。1945年11月24日抵美留學,翌年1月2日注冊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研究生。1948年6月,以核物理學方麵論文《論核反應和符合測量中的角分布》(On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 in Nuclear Reactions and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共24頁)獲芝加哥大學理論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PhD),其博導是“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 1908—2003)教授。同年,作者基於博士論文發表過同名期刊論文。

楊振寧的主要職業履曆:1948年秋至1949年夏,任芝加哥大學物理學講師。1949年9月至1955年6月,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NJ)數學學院成員,1952年轉為長聘成員。1955年9月至1966年6月,任IAS數學學院教授,其中1956年4—9月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做暑期訪問。1957年與李政道以聯袂合著的經典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雙雙榮膺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6年9月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首位物理學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該校理論物理學研究所創始所長。1986年4月11日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首位博文講座教授(屬兼職性質)。1993—1998年與丘成桐聯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1998年6月14日獲頒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聘書。1999年5月21—22日,石溪分校為楊振寧舉辦榮休盛典後正式退休。同年10月2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4月起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竣工落成,楊振寧出任終身名譽主任(院長)並獲頒清華大學教授聘書。2003年12月24日歸國定居於清華大學清華園照瀾院“歸根居”寓所。

二、第六屆庚款留美公費生考選概況

1909年派遣庚款留美甄別生首開庚款興學之先河。民國時期,教育部主辦、國立清華大學協辦的麵向全國公開選拔庚款留美公費生(簡稱“庚款留美生”)考選共舉辦過6屆(以考試年份為準):1933、1934、1935、1936、1940和1943年。前4屆是考試當年發榜,後2屆因戰亂而改為考試翌年發榜,分別招錄考生25人、20人、30人、18人、17人和22人,合計共132人。

庚款留美留英生考選本來就競爭十分激烈,受國內外戰亂影響,庚款留美生考選和庚款留英生考選均停辦過多年。竊以為,競爭程度最為激烈的前三名當是第五屆庚款留美生考選、第八屆庚款留英生考選和第六屆庚款留美生考選,它們均與前一屆考選相隔時間較長。

1941年2月22日,第五屆庚款留美生考選公開發榜。僅一個多月後的4月10日,清華大學即著手籌備第六屆庚款留美生考選,擬定24個學門各招收1名,不分性別,共招錄24名學生。每名考生隻能選報其中一個學門,一旦選定,不得更改。每人需參加8門學科的考試,每天上下午各考1科,曆時4天考完,各科考試時間均為3小時。考試科目分為普通科目和專門科目兩大類。普通科目包括黨義、國文和英文3科,所有考生均須參加。專門科目依24個不同學門而設置各異,均設5科。各專門科目試題以英文為主,除特別注明者外,應考人可任選英文或國文作答。

第六屆庚款留美生考選總分(加權總平均分之簡稱)計分規則如下:各科成績均為百分製。黨義不計入總分,60分及格即可。普通科目占25%(國文占10%,英文占15%),專門科目占70%(5科各占14%),研究及服務占5%(大學畢業論文亦可作為研究成績)。最低錄取標準(兩者取其一):(1)總分滿60分;(2)總分滿55分,且專門科目算術平均分滿50分。

圖1.楊振寧的準考證

 

隻錄取同一個學門中總分成績名列前茅者(視每個學門的招錄人數而定)。庚款留學生考選一開始就嚴格執行錄取標準,堅守寧缺毋濫的總體錄取原則,確保錄取生質量。

第六屆庚款留美生考選最初擬於1941年10月在重慶和昆明兩地同時開考,因故未及實施,12月7日便突發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的太平洋戰爭,交通梗阻,12月26日清華大學隻得正式決議延期。稍後又計劃於1942年2月16—18日報名,2月25—28日在重慶、昆明、桂林和城固四地同時開考。因國際戰事持續不斷、社會動蕩不安,考試時間不得不再次推遲。1943年1月6日,梅貽琦校長呈函教育部稱,因國家急需人才,擬於今春恢複考試,同年3月和5月,臨考前又接連兩次延遲,一拖再拖,曆盡磨難,本屆考試最終於1943年8月16—18日報名,報考者共計370餘人,8月26—29日在重慶、昆明、成都和桂林四地同時開考。

1943年8月17日,國立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考試委員會給當時正在該校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楊振寧核發了編號為“留美滇字第2062號”的準考證(圖1),他選報物理學門(注重高電壓實驗),需要應考的5個專門科目是微積分及微分方程、理論力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

 

圖2.國立清華大學第六屆考選留美公費生揭曉廣告

 

1944年6月25—27日,“國立清華大學第六屆考選留美公費生揭曉廣告”在重慶《中央日報》連登3天(25—26日登在第4版,27日登在第1版)。本屆共錄取考生22人,全都是男生。原計劃招收的農學(注重畜牧育種)和紡織二門因考生成績未達最低錄取標準,名額闕如。圖2是蓋有“國立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考試委員會 民國三十二年”公章(與楊振寧準考證上所蓋公章相同)的正式揭曉廣告,可惜它並未像前幾屆那樣在揭曉通告(廣告)上標注出具體日期。《中央日報》刊登的揭曉廣告內容是經編排過的且沒有公章。

1944年8月,國立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考試委員會公布了全部22名第六屆庚款留美生的基本情況和總分(表1,以發榜時的順序為準),其中楊振寧的年齡最小(時年未滿22周歲),吳中倫的年齡最大(時年剛好31周歲)。稍顯遺憾的是,這次並沒有像第三至五屆那樣公布所有考生的各科詳細考分,隻公布了總分,故無法根據計分規則來核實其準確性。

 

 

在昆明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楊振寧和張守廉(1920—2013)是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1942級研究生,黃昆是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1942級研究生,三人的碩導依次是王竹溪、周培源(1902—1993)和吳大猷。為了改善經濟窘迫狀況和住宿條件,在楊武之(原名克純,以字行,1896—1973)教授的推介和幫助下,1942年秋至1943年春,楊、張、黃三人同在昆華中學兼課且同住一個宿舍,他們誌趣相投,形影不離,切磋學問,探討時事,三位摯友還經常高談闊論,雄辯天下一切,時以“三劍客”聞名。黃昆和張守廉在報考第六屆庚款留美生考選時,為了避開報考物理學門且早已名聲在外的楊振寧,隻好分別選報氣象學門和無線電學門,但依然落選,分別敗給郭曉嵐和洪朝生。1944年9月,黃昆考中第八屆庚款留英生物理學門(注重光學)。1945年1月,張守廉考中教育部公派電機工程電訊器材製造組留美研究生。

1944年10月6日,“第六屆留美公費生擬入美校及研究計劃一覽”出爐。清華大學給楊振寧留美配備的專業指導教師是趙忠堯教授和王竹溪教授,指導意見摘要是“研究原子核物理(注重高電壓實驗)”,擬入學校是普林斯頓大學,楊振寧後來實際入讀的學校是芝加哥大學。

在上述“研究計劃一覽”出爐的前一天,楊振寧的指導教師趙、王二教授就其研習專業方向事宜,專門致函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兼考試委員會主席梅貽琦(1889—1962),極富遠見卓識地指出:“前奉函囑對留美公費生楊振寧君之研究計劃加以指導,經與楊君數次商談,以目前美國情形高電壓實驗較難進行,可否略予變通以應時宜。查高電壓實驗之目的在研究原子核物理,楊君對原子核物理之理論尚有門徑,赴美深造適得其時。”

1943年8月16日,何炳棣(1917—2012)拿到的準考證編號是“留美滇字第2025號”,他選報西洋史門,需要應考的5個專門科目是西洋通史、西洋近代史、明清史、史學方法和世界地理。“1943年8月參加第6屆清華中美庚款公費生考試,1944年3月發榜,何炳棣以優異成績金榜題名。事後多年,一次美國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與何炳棣聊天,楊說,我記得咱倆是同一年考上的庚款公費留學生,你當時比我還多3分。何說,老兄,你記錯了,不是比你多3分,是比你多7分。說罷倆人哈哈大笑。”這段描述中的“1944年3月”顯係“1944年6月”之誤。所謂的何炳棣的考分比楊振寧多7分的說法廣為流傳,實則與史實相悖。以考試成績總分論,當年何炳棣以78.50分名列第一,楊振寧以68.71分名列第十一,郭曉嵐以58.39分墊底。何炳棣比楊振寧多考得9.79分而非7分,比第八名白家祉多考得7.10分(最接近於“7分”說)。實際上,因何、楊二人分屬於人文社科和理工科,所考專門科目性質迥異,不可類比,故這種比較沒有多大意義。

第八屆庚款留英生(1944年2月開考,同年9月發榜)的出國啟程日期比第六屆庚款留美生(1943年8月開考,翌年6月才發榜)稍早,1945年8月上旬,考取第八屆庚款留英生的黃昆從昆明乘飛機赴加爾各答再乘火車轉赴孟買候船時,楊振寧曾到巫家壩機場為好友送行,當時楊的行程尚未確定。

重慶《新華日報》1940年11月3日第2版報道:首屆穆藕初獎學金已揭曉:農科一名中央大學劉有成、理科一名西南聯大楊振寧、經濟一名西南聯大周大昌,每人各獲獎學金法幣300元。當時18歲的楊振寧正在西南聯大念大三,這是他首次獲得的較有影響力的獎項。顯然,所謂的“楊振寧以極其優異的成績從西南聯大的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在攻讀完碩士之後獲得了穆藕初獎學金,得到了赴美留學的機會”和“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的描述都出現了比較離譜的失誤。

 

三、楊振寧的首次美國之行

 

圖3.楊振寧的公費留學生證書

在等待出國留美期間,1944年秋至1945年夏,楊振寧任西南聯大附中高一(四)班兼高二(五)班數學教師,所用教材是《範氏大代數》。楊夫人杜致禮(Chih-Li Tu, 1928—2003)正是他任教該校時高二(五)班的學生。1945年3月,時任教育部部長朱家驊(1893—1963)給楊振寧簽發了派往美國的公費留學生證書(編號:第21號,圖3)。

楊振寧離開祖國遠赴美國深造前,已公開發表過4篇期刊學術論文,均是英文論文,第1和第3篇發表於美國,其餘2篇發表於國內《中國物理學報》。在這4篇論文中,唯一被1983年出版的英文版《楊振寧論文選集及評注》(論文總目錄隻收錄到1981年)收錄的是發表於美國《化學物理雜誌》的《超晶格統計理論中準化學方法的推廣》,它也是“楊選”全文收錄的第1篇論文。《關於量子化的時空》是楊振寧抵美後發表的第一篇期刊學術論文。

第六屆庚款留美生考試結束已近兩載,同學們連出國護照等最基本的手續都尚未辦妥,行程似乎變得遙遙無期,大家都心急如焚,鑒此一直在昆明靜候校方通知的張建侯、楊振寧、張炳熹和何炳棣等16位同學於1945年6月12日聯名致函時在陪都重慶的梅貽琦校長,呼請校方出麵協調、催辦並解決有關事宜,以盡快成行。6月25日,梅校長批示:“諸君如願舉代表一人赴渝接洽,本校可資助機票二萬三千元。”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以後,中美之間的民用直航客輪已全部停運,直到1946年才恢複。“二戰”期間,盟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航行的商船經常遭到德軍和日軍潛艇發射魚雷、轟炸機和水雷等的襲擊,數百艘商船曾被擊沉。“二戰”剛結束時,太平洋航線尚存被水雷或魚雷襲擊的危險。據與李政道同船赴美的化學家魏惟誠(1914—1991)的旅行日記記載:“(9月13日)下午二時半參觀本船的機器房,共設有鍋爐四隻,每隻九千匹馬力,每日用柴油二萬五千加侖。所有機件都分二組,一在船前部,一在船後部。因此即使中了一個水雷,船仍然可以開行。”因經太平洋赴美的東線客輪尚未恢複,楊振寧一行就隻好選擇耗時長、路途遠、旅費貴的經大西洋赴美的西線。

1945年8月28日清早,楊武之親自將長子送至拓東路航空公司,楊振寧一行從昆明巫家壩機場乘坐DC- 3小型運輸機,經停“駝峰航線”中的緬甸(當時係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北部臘戌,當天飛抵英屬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市。當時美國把退役軍人和平民(含傳教士)撤回國內的任務繁重,船票十分緊俏,空位難覓。楊振寧一行隻得在印度靜候,尋機赴美,苦等兩個月,10月27日終於登上美國“斯圖爾特將軍號”運兵船從加爾各答啟航,途經今斯裏蘭卡(時名錫蘭)首都科倫坡、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一部分)、紅海、蘇伊士運河、埃及塞得港、地中海和北大西洋,11月24日,一個陰鬱日子的下午在位居紐約最繁華的曼哈頓中城的哈得孫河曼哈頓西42街碼頭登陸。

楊振寧一行所搭乘的“斯圖爾特將軍號”運兵船實際載客共3178人,其中平民僅201人(含女性49人),華夏學子的鋪位在甲板下船艙的最底層,與退役回國美軍士兵同住在統艙(即軍人艙,troop class)。統艙鋪位共設4層,顯得很擁擠,船票單價是250美元,比東線上海到舊金山的船票(100美元)貴很多。1943—1944年,楊振寧和三位晚一級的研究生淩寧(黃昆的姨表弟,1919—2019)、顧震潮、金啟華在西南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同住一室,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楊、淩二人是意氣相投、觀點一致的密友。淩寧的父親淩宴池(字霄鳳,Yen-Chih Ling, 1892—1965)是一位知名銀行家、詩人、畫家和收藏家。在家族網這趟海輪航班的檔案資料第219頁中,淩寧(編號:63)的直係親屬記為父親“Yen-Chih Ling”;第228頁中,楊振寧(編號:114)的直係親屬也記為父親“Yen-Chih Ling”,這顯然是搞錯了。1989年8月25日,黃茂光回憶說,中國人在船上受到過美國大兵的言語侮辱和種族歧視。

 

圖4.“斯圖爾特將軍號”運輸船

 

“斯圖爾特將軍號”(General M. B. Stewart)自由輪運輸船(圖4)以美國將軍兼作家默克·斯圖爾特(Merch Bradt Stewart, 1875—1934)的名字命名,斯圖爾特夫人捐助過造船費用,1944年10月15日首次下水試航。該船長159.36米,寬21.79米,吃水深度7.32米,航速31 km/h, 空載排水量9950噸,滿載排水量17250噸。船艙隻分房艙和統艙兩級,房艙住官,統艙住兵。船員定額:房艙34人,統艙391人,合計425人。乘客定額:房艙229人,統艙3114人,合計3343人。1945年3月3日被美國海軍征購用作運輸船USNS(United States Naval Ship),改裝後即成運兵船(troopship),1946年5月24日退出海軍現役,移交給美國戰時航運管理局WAS(War Shipping Administration),用作美國陸軍運輸船USAT(United States Army Transport)。1950年3月1日被美國海軍軍事海運局MSTS(Military Sea Transportation Service)重新征購並編號為T-AP- 140,1958年5月21日再次從海軍退役,移交給交通部海事局。1967年出售後被改建為貨輪。1987年7月報廢後被拆解。

第六屆庚款留美生共錄取22人,其中黎祿生還考中第八屆庚款留英生經濟門(注重工商管理),他首選英庚款資助,1945年夏取道加爾各答和孟買赴英留學,1947年秋再轉赴美國求學。1943年4月,吳仲華和李敏華在昆明喜結良緣,同年11月吳仲華偕已身懷六甲的妻子(因第六屆庚款留美生考選尚未發榜,夫婦倆決定先行申請自費留學護照並獲批)從昆明啟程,途經緬甸和加爾各答,最後從孟買乘船於1944年2月8日先期抵達洛杉磯。抵美僅兩周後,即2月22日,李敏華在紐約便產下長子吳明。吳中倫1946年1月離開昆明飛抵加爾各答,等待近一個月後通過在貨輪上打工啟程赴美留學。張炳熹遲至1946年8月才抵美留學。除上述4人(黎祿生、吳仲華、吳中倫、張炳熹)以外,包括楊振寧在內的其餘18人都是從加爾各答同船抵美,另有教育部公派留美研究生和實習生以及自費留學生若幹同行。

20世紀40年代中期,經印度轉赴歐美留學,通常是從昆明巫家壩機場或重慶白市驛機場乘坐飛機到達加爾各答,若轉赴孟買候船則需換乘火車前往。1945年8月28日,何炳棣和楊振寧等同機飛抵加爾各答。“洪朝生等22名庚款留美公費生就於8月30日先乘這些飛機到印度加爾各答,然後乘撤離太平洋戰爭的美軍運兵船赴美。”該書作者連同行的庚款留美生並非全部而隻有18人的基本情況都沒有搞清楚。所謂洪朝生等乘機日期“8月30日”這個“孤證”,在沒有找到其他證據佐證之前,筆者暫不予采信。除何炳棣和楊振寧以外,其餘16人中還有幾人與何、楊同機飛抵加爾各答,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查證。“1945年10月26日,乘U.S.S General Stewart運兵船赴美”中錯誤的日期顯然是受到了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書中的誤導。

請看當事人何炳棣和楊振寧對這次赴美過程細節的回憶。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

考試是早在1943年八月下旬即舉行了的,考試結果是1944春夏之交揭曉的,可是我們要等到日本投降之後,1945年八月二十八日才能搭一貨機自昆明出發,在緬甸臘戌小停,飛抵印度加爾各答候船赴美。在加爾各答等了幾乎兩個月,因為船期無法預知,也因為行囊羞澀,我們隻好在加爾各答“死等”,根本無法遊覽任何印度的古跡和名勝。

楊振寧《曙光集》

我還記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離家即將飛往印度轉去美國的細節:清早父親隻身陪我自昆明西北郊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定,記得她沒有流淚。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很鎮定。話別後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鍾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鍾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裏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麵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迸發,不能自已。

 
 

楊振寧到印度後不久就得了急性蟲媒傳染病登革熱(dengue fever),不過稍後便痊愈。因船期無法預知,等待過久,同學們都很焦慮,於是淩寧便自告奮勇地說他願意到新德裏的美國駐印度大使館去打聽消息,但他執意要楊振寧陪同他同往。據淩寧回憶,在乘坐火車去新德裏的路上,楊振寧生病發燒並住進了醫院。楊振寧則回憶說,他是到印度不久就生了病,病好了才去新德裏。結合其他信息綜合來看,1999年9月9日,淩寧在紐約的訪談回憶恐不確,應以楊振寧的說法為準。

楊振寧非常仰慕恩裏科·費米(Enrico Fermi, 1901—1954,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很想拜他為師。楊振寧在紐約市待了3周左右,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係和天文學係所在的普平大樓(Pupin Hall, 該樓地下室設有在當時來說規模較大的物理實驗室)打聽費米教授的行蹤未果,大失所望,轉而想投奔普林斯頓大學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 1902—1995,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門下求學,接著他就來到普林斯頓市待了1周左右,借宿於在昆明攻讀研究生時的授課教師張文裕(1910—1992)和王承書(1912—1994)夫婦家中。可是不巧,維格納教授下一年度已安排了學術休假。不過,張文裕告訴楊振寧,費米教授即將到芝加哥大學領導創建一個新的研究所,即核研究所(今費米研究所),故楊振寧追尋費米教授於1945年聖誕節前後抵達其首次美國之行的最終目的地芝加哥市。最初,楊振寧想跟芝加哥大學費米教授做實驗物理研究,但當時費米所在的阿貢國家實驗室(ANL)是保密單位,對外國人審查嚴格,故費米教授建議並推薦楊振寧跟愛德華·特勒教授做理論物理研究,實驗物理研究則可以到艾利森實驗室去做。李政道對楊振寧未能成功拜費米為師有不同說法。

四、楊振寧的國籍變遷

1949年聖誕節前後,楊振寧和單身同事盧廷格(Joaquin Mazdak "Quin" Luttinger, 1923—1997)一起去默瑟縣(Mercer County)普林斯頓市威瑟斯龐街(Witherspoon Street)當時新開張的唯一一家中餐館“茶園飯店”(Tea Garden Restaurant)進餐,偶遇幾年前的學生杜致禮和友人尤桐(Tung Yiu, 1898—1959)正在聚會。當時杜致禮時常從紐約來普林斯頓探望那時正在那裏念中學的大弟杜致仁(1934—1956)並順訪友人尤桐。楊、杜兩人邂逅後很快就熟絡起來並迅即陷入熱戀中。兩情相悅,水到渠成,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在普林斯頓神學院教堂舉行婚禮(梅貽琦客串女方家長),喜結秦晉之好。1947年秋,杜致禮進入紐約天主教私立女子文理學院——聖文森特山學院(College of Mount Saint Vincent)攻讀英國文學,因結婚並懷孕而不得不中斷學業,作為全職太太在家相夫教子,1951年6月28日在伊利諾伊州厄巴納-香檳市(City of Urbana-Champaign)生下長子楊光諾(Franklin Yang)。

1952年9月至1953年9月,杜致禮攜長子回台灣探望奶奶(杜聿明之母高蘭庭)、母親(杜聿明之妻曹秀清)和弟妹們,與親人們分別五年後再次團聚,大家都分外高興。杜致禮先住在花蓮,並在花蓮中學教過一段時間的英語,以貼補家用,後搬到台北同安街居住。杜致禮原本是準備1952年聖誕節前攜子返美,《楊振寧傳》作者楊建鄴介紹說:“本來,杜致禮沒有打算在台灣住那麽久,想早一些回美國,但是12月份到美國領事館去時卻拿不到簽證。當楊振寧得知這一消息時,很有一點著急。幸虧在奧本海默的大力幫助下,美國移民局才在每年的105個中國人可以獲得移民簽證的名額中,擠出了兩個名額,但按規定楊振寧必須到美國以外的地方申請簽證。”

1953年9月14—24日,理論物理學國際會議在東京(前半程)和京都(後半程)兩地舉行,這是“二戰”後在日本舉行的首次物理學國際會議。主辦方邀請到3位諾貝爾獎得主,與會者中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竟然高達15位之多,日本人眼光之獨特,令人欽佩,會議獲得圓滿成功。楊振寧借受邀參會之機,頗費周折才終於辦妥妻兒返美簽證事宜。因思念妻兒心切,頻繁寫信,再加上找律師弄移民簽證手續繁雜,牽扯精力太多,根據1983年版“楊選”論文總目錄統計,1953年是楊振寧在1947—1981年期間唯一沒有發表過期刊學術論文的年份,這種現象在其整個學術生涯中十分罕見。

杜致禮滯留台灣無法返美風波發生以後,為了出國訪學和旅行方便,楊振寧夫婦急需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俗稱美國綠卡)。1953年9月26日,夫婦倆從東京返回,入境美國途經火奴魯魯(即檀香山,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州成立後成為其首府)時就順利雙雙取得美國綠卡。1963年9月16日,楊振寧夫婦在新澤西州首府特倫頓(Trenton)同時申請入籍美國(圖5),為夫婦倆入籍提供擔保者是2位美國公民(圖6):男性擔保人是猶太數學家戈德斯坦(Herman Heine Goldstine, 1913—2004),時家住紐約市著名富人區恰帕誇幹草耙巷18號(18 Hayrake Lane, Chappaqua, NY),曾是楊振寧在IAS的同事兼密友,時任IBM研究實驗室的總部——托馬斯·沃森研究中心(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數學科學主任。女性擔保人是秘書戈爾曼(Elizabeth S. Gorman, 1908—1992),時家住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雪鬆巷128號(128 Cedar Lane, Princeton, NJ),時在IAS數學學院分管物理學教授的秘書工作。1964年3月23日,楊振寧夫婦的入籍申請獲得批準而正式成為美國公民(圖7、圖8)。楊、杜伉儷共育2子1女:長子楊光諾,計算機工程師,後轉行從事私人金融投資工作,專業級橋牌高手;次子楊光宇(Gilbert Yang, 生於1958年11月19日),實驗分析化學博士,先在大學任教,後改習企業管理,遂轉行在華爾街從事財務金融工作;獨女楊又禮(Eulee Yang, 生於1961年10月18日),醫學博士(MD),美國縣級醫院臨床醫生。楊家子女均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美滿。

楊振寧夫婦1963年的入籍申請書(N- 405)中顯示: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Hofei)。時年身高5英尺10英寸(1.78 m),體重130磅(59.0 kg)。1928年1月21日(陰曆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廿九),杜致禮生於陝西米脂(Meechee),係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1904—1981)之長女。時年身高5英尺0英寸(1.52 m),體重108磅(49.0 kg)。

關於楊振寧入籍美國的心路曆程,他曾說:“從1945年至1964年,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十九年,包括了我成年的大部分時光。然而,決定申請入美國籍並不容易。我猜想,從大多數國家來的許多移民也都有同類的問題。但是對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成長的人,做這樣的決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麵,傳統的中國文化根本就沒有長期離開中國移居他國的觀念。遷居別國曾一度被認為是徹底的背叛……他(楊武之)遊曆甚廣。但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裏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圖5.楊振寧的入籍申請書

圖6.楊振寧的入籍擔保人宣誓書

圖7.楊振寧的入籍信息卡

圖8.杜致禮的入籍信息卡

圖9.如今的默瑟街284號(楊振寧舊居)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榮膺諾貝爾獎時,都是中國公民,係最早贏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楊李榮獲諾貝爾獎迄今已長達66年之久,迭創獲諾貝爾獎後生存年限最長之世界紀錄。同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盛大的諾貝爾晚宴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金廳舉行,楊振寧在發表晚宴致辭時,主要篇幅是講述清華大學和庚款留美的由來以及自己的受益情況。

楊振寧1948年博士畢業後,居無定所,屢次搬家。有據可查,9年間楊振寧至少搬家過6次,直到1957年第6次搬家到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默瑟街284號(284 Mercer Street, 圖9)才終於安定下來,當時整棟樓的外牆是米黃色。這套獨棟高級住宅建造於1929年前後,占地麵積約2800平方米,房屋分為兩層,房內麵積約300平方米,內設5間臥室和3.5間翻新過的浴室,現市值估價157萬美元。1966年,楊振寧因工作單位變動而搬遷到風景秀麗的紐約州長島石溪定居。

1947年9月至1966年6月,“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出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奧本海默很是欣賞楊振寧的為人和能力,兩人性情契合、關係密切。1965年春,奧本海默告訴楊振寧,一年後他將退休並準備向IAS董事會舉薦楊振寧做他的繼任者,因楊振寧不想做院長而婉言謝絕,稍後他致函奧本海默:“我不能肯定我會成為一個好院長,但我肯定不欣賞一個院長的生活。” 1966年秋,為了給新任院長騰住宅,剛從IAS榮休的奧本海默需要搬離原來居住的院長專用別墅——奧爾登莊園(Olden Manor)。在楊振寧家搬離默瑟街284號以後不久,奧本海默全家就搬進去住了。當時奧本海默已罹患重病(喉癌三期),他在默瑟街284號隻住了幾個月,1967年2月18日晚10時40分許,睡夢中的奧本海默在寓所與世長辭。

1981年起,楊振寧經常到訪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被聘為榮譽教授(客座),1986年被聘為首位博文講座教授(兼職)。“博文講座教授”這個職銜是港中大專門為楊振寧首創特設的大學講席,“博文”出自該校校訓“博文約禮”,“博文約禮”源出《論語·子罕篇》中的“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意即知識深廣,遵守禮儀。

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教授是傑出的數學教育大師,他深諳教育之真諦,其教育思想先進,教育理念科學,注重通識教育,高屋建瓴,眼光獨到。楊振寧的成功與父親楊武之秉持文理兼顧的科學教育理念並言傳身教、躬身實踐和正確引導密切相關。

為了工作講學方便起見,20世紀80年代楊振寧就取得了香港永久居留權。楊振寧母親羅孟華1896年生於合肥,原名羅夢花,1920年與楊武之結婚後即改為現名,1949年起定居上海。作為家中長子的楊振寧很小的時候曾一度與母親相依為命,母子倆曆來感情深沉。1982年和1983年春節前夕,楊振寧曾把母親接到香港小住,母子倆還專程到沙田區禾峰影樓合影留念。1984年夏,楊振寧偕米壽高齡的母親到美國東西兩岸探親遊覽4個月,飽覽異域風情,還特意偕母親去拜訪自己的“學術聖地”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並合影留念,這是楊母平生唯一一次美國行。羅孟華被確診患多發性骨髓瘤以後,1985年夏楊振寧就把母親接到香港定居,斥巨資購房並請來親戚精心貼身嗬護,極盡孝心。1987年1月春節前夕,楊振寧乘到新加坡主持陳嘉庚基金會首屆青少年發明獎頒獎典禮之際,特意偕已逾九秩高齡的老母親到獅城觀光遊覽,一睹花園城市的獨特魅力,此時楊母已行動不便,外出需要乘坐輪椅,這是楊母平生唯一一次到訪熱帶地區。楊母彌留之際,楊振寧更是天天到病榻前精心侍奉飲食,悉心照料,孝心滿滿,無不令人動容。1987年9月12日,楊家慈母在香港新界沙田區威爾斯親王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1歲。不久後,羅孟華與夫君楊武之、幼子楊振複(1937—1985)合葬於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一墓園。

1994年6月8日,楊振寧獲選中國科學院首批14位外籍院士(不分學部)之一。1998年6月14日(1997年6月19日校務會通過),楊振寧獲頒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聘書。1999年10月2日,楊振寧獲頒清華大學教授聘書,全職回國效力。2001年11月,經公安部批準,楊振寧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2004年11月2日(同年9月15日提交申請)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俗稱中國綠卡)。2015年4月1日,楊振寧恢複中國籍而放棄美國籍。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同年12月,已是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和姚期智先後提出按規定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請求。2017年2月21日,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獲知,依照上述“暫行辦法”,楊振寧已轉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資深院士,姚期智已轉為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開外籍院士轉為資深院士或院士之先河。新聞媒體的報道立刻在社會上引起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當晚,楊振寧在回複記者問詢時說: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的,當時做這個決定曾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1983年在一本書裏我曾經說我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棄了美國國籍,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是一個給了我做科學研究非常好的機會的國家。我感激美國。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國朋友不會讚同我放棄美國國籍。

 

2003年10月19日,杜致禮因軟組織腫瘤惡化病逝於紐約石溪,享年75歲。同年12月24日,楊振寧自紐約石溪遷回北京清華園定居並將其寓所自命為“歸根居”,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落葉歸根”。1929—1937年,雖然中國內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但楊振寧卻在這個“世外桃源”般寧靜的清華園度過了8年幸福愉快的少年時光,81歲時重新回歸魂牽夢繞的清華園,化解了他畢生無法割舍的“清華情結”。正如楊老自己2014年4月在杭州接受蔡天新教授訪談時自喻那樣:“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個圓。”

五、結束語

退還庚款時間最早、曆時最長,運用效果最佳,對中國文教事業影響最大,當首推美退庚款,其次則是英退庚款。庚款留美留英生負笈海外求學,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成就斐然,貢獻卓著,對20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和進步發揮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世界頂級理論物理學巨擘楊振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最傑出的代表。楊振寧的家國情懷濃鬱:1945年在加爾各答候船時,他非常想念家人並細心體諒雙親的艱辛,為此特意把母親親手給他編織的唯一一件白毛背心寄回昆明,給大弟振平、二弟振漢穿。1971年7月20日至8月17日,他開啟了舉世聞名的“破冰之旅”,闊別26年後回到祖國,先後在上海、合肥、北京和大寨等地參觀訪問並探親訪友,係美籍華裔知名學者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人。8月4日晚,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疆廳親切接見並宴請了楊振寧一行。1977—1980年,楊振寧出任全美華人協會(NACA)創始總會會長,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作出卓越貢獻。龍繩文(抗日愛國將領龍雲四子)和何炳棣分別出任NACA創始總會總幹事和副會長。1979年1月30日晚,楊振寧在華盛頓希爾頓飯店歡慶鄧小平副總理和方毅副總理一行訪美的盛宴上致題為《建造友誼橋梁的責任》的歡迎詞。1998—2006年,楊振寧出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名譽會長。楊振寧是1995年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2007年獲頒“世界因你而美麗——2006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1995年1月28日,楊振寧在接受香港電台記者曾智華訪談時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

在曆屆庚款留美留英生323人中,筆者已知碩果僅存(即尚健在)的兩位都是年逾期頤的百歲老人,除楊振寧以外,另一位是第五屆庚款留美生汽車工程門(注重發動機)葉玄(Hsuan Yeh):江蘇省青浦縣(今上海市青浦區)人,生於1916年12月1日,1936年6月獲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本部(1937年8月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學學士學位,195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MIT)理學博士學位(ScD),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力學教授,曾任該大學工學院院長,1970年7月獲選台北“中央研究院”工程科學組院士。1982年從賓大榮休後回到台灣地區興辦實業,晚年定居台灣。

美國的家族網(www.familysearch.org)是一家由摩門教負責運營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其前身是1894年成立的猶他家譜學會(Genealogical Society of Utah),總部現設在猶他州鹽湖城,1999年5月開始上線,免費向公眾開放,號稱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族譜收藏組織。家族網的同類網站祖先網(www.ancestry.com, 其前身成立於1983年)的搜索功能更為強大,檔案記錄最全,但需要注冊並交費後才能查閱詳細信息。家族網和祖先網與美國國家檔案與文件管理局NARA(俗稱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http: //catalog.archives.gov)均有合作關係。兩家網站中所記錄的檔案資料時間跨度大,包羅萬象,尤其是外籍人士入境和入籍美國的信息記錄周全而翔實。借助於它們,可方便快捷地查詢得到各種各樣的史料,進而可澄清許多訛傳和史實錯誤。家族網和祖先網是學者們查詢考證史實尤其是研究中美早期交往史和中國留美史的絕佳工具,具有很高的曆史文獻和學術價值,其聲望日隆。本文所附圖5至圖8均源自於家族網,特此申明,以符合規範及家族網的要求。

楊振寧的首次美國之行及國籍變遷是其生平事跡中的重大事項,本文基於發掘的大量相關史料以及精心的細致考證而寫就,通過文中的介紹和探討對豐滿楊振寧的形象以及加深對他的全麵了解與認識不無裨益。

(原載《科學文化評論》2023年第4期)

 

 

原文鏈接: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4/3407.htm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