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東南的博客

記性不好,寫得很慢,所憶所思,存下一點點
個人資料
西北東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到一篇訪談文章,回顧了上海在安徽的小三線建設的背景、選址和撤回,

(2016-09-21 11:01:42) 下一個
並議論其得失。現將全文轉貼上來,請各位看看所議有無道理。
ZT。上海小三線建設選址安徽 或因柯慶施是皖南人?

2013年10月18日 09:29

 

來源:東方網 選稿:賈彥

 
  編者按:“口述上海”係列叢書是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現代上海研究中心編纂的以口述史為基本單元,以上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麵發展變化為基本線索的係列叢書。該叢書自2006年出版第一輯——“實事工程”以來,已陸續出版了“紡織工業大調整”、“電影往事(上、下)”、“改革開放30年”等卷,旨在通過不同身份當事人不同側麵的口述,記錄上海城市的曆史變遷,對了解上海近百年的曆史、了解上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曆史巨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經該書編者授權同意,我們將陸續推出叢書中的精彩稿件,以饗讀者。

  原標題為:

小三線:上海對兄弟省安徽的現代化播種工作

——上海市原副市長兼市計委主任陳錦華訪談錄

  口述:陳錦華

  采訪:徐有威

  整理:張惠艦 高江濤 李婷

  時間:2013年3月21日

  地點:北京陳錦華辦公室

  上海小三線建設有三線建設的大背景

  上海小三線是在國家三線建設大的背景下開展的。最早在1964年,總參有一個關於國際形勢的報告,我看過這個報告,印象已經不深,總的感覺是這個報告把國際形勢看得比較嚴重。現在看來可能還是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毛主席的階級鬥爭理論。這個材料引起的重視,不是偶然的,是那一時期用“左”的思想分析看待國際形勢的必然結論,把問題看得很嚴重,好像敵人馬上就要打進來了,要趕緊搞三線建設。

  毛主席對三線建設看得很重。他曾說,沒有錢把他的稿費拿出來,說道路不通就騎著毛驢去。像這樣的話,處在當時毛主席那種權威地位,有些部門聽了當然壓力就大了。當時也還有一些比較冷靜點的同誌覺得應該做一些調查研究,毛主席就很不滿意,因為這些原因,他認為國家計委貫徹他的想法不力,要撇開李富春為首的國家計委,另搞了個“小計委”。搞小計委很大的一個背景就是三線建設。“小計委’’的領導人選毛主席點將石油部部長餘秋裏。因為大慶油田的開發,毛主席對餘秋裏的印象很好,讚揚“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毛主席認為三線建設沒有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是搞不起來的。“小計委”集中了幾位毛主席看重的幹部,能貫徹他的意圖。

  小三線建設的大背景就是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在中國的大後方,重點是西部。但是中國國土麵積很大,從東部入侵的敵人要進攻中國的話,將從東部沿海上來,包括蔣介石很可能是從東部沿海上來,西部三線建設的戰備力量鞭長莫及,有可能一時應對不了相隔遙遠的東部沿海。再加上毛主席戰爭年代形成的人民戰爭思想,需要就地武裝群眾,就地消滅敵人。因此不僅國家要搞三線建設,地方也要搞小三線建設,各自分工,形成大小三線相互策動的戰略格局。我想,這就是上海小三線建設的大背景。

  上海小三線建設的選址

  上海小三線建設選擇哪裏?可以選擇浙江,也可以選擇江西,但為什麽選擇安徽的皖南呢?我覺得是因為皖南離上海終究近一點,交通也比較方便,順著長江就可以到皖南,公路也可以到皖南。另外,我覺得還有個背景,可能跟柯慶施是皖南人也有很大的關係,這是我的分析推測,沒有證據,僅供研究此事的專家參考。柯慶施是歙縣人,就在黃山腳下,柯慶施很清楚皖南包括他的老家很不富裕,完全靠農業,地方經濟沒有出路;建工廠沒有優勢條件,也沒有錢建。通過建小三線,搬遷一些廠,借助外來力量,帶動發展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柯慶施在上海主持工作,對老家皖南還是關心的。20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出差,正巧趕上徽劇會演,我去看了,鄉音濃濃,我聽了非常滿意。徽劇和漢劇是京劇的前身,後來徽劇衰落了。柯慶施為了搶救這個劇種不讓它消亡,特地把徽劇組織到上海來會演,還趁機辦了娃娃班,培養徽劇接班人。上個世紀末,我去黃山開會,當地政府組織文藝晚會,特地安排了一場徽劇折子戲《水淹七軍》。演出結束,我上台感謝演員,問扮演《水淹七軍》中扮演關羽的那位演員的從藝情況,得知他就是柯慶施舉辦的那個娃娃班培養的。滄海桑田。

  我不禁感慨萬幹。我由此做出分析,柯慶施對皖南小三線建設夾有鄉情,似也在情理之中。

  我和皖南小三線的同誌多有接觸,一再聽取他們的匯報。後方基地管理局的同誌不斷找我,因為當時我是上海市副市長兼計委主任。記得1981年12月29日,我聽取了後方基地管理局的匯報後,對小三線建設取得的成績和幾萬職工艱苦奮鬥作了充分肯定。我認為小三線對戰備,改善工業布局,改變皖南山區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落後麵貌都有好處,意義不要低估,要珍惜和愛護這個成果。小三線的穩定,關係到全市的安定,要穩定關鍵是搞好生產,後方局要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何發揮優勢,怎樣和市內搞好聯合,和外地搞聯合、出口等。總之,要在調整中貫徹軍民結合的方針,要走出新路子。

連著皖南小三線的廣東陽江故事

  當年上海搬到皖南的有80家企事業單位。怎麽樣來評價它的曆史地位和曆史作用?我看還是應該肯定它的曆史地位和曆史作用。在那個時代做的事情,拿到今天的時代、今天的環境下來找它的缺陷和毛病是不難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小三線能那樣做,確實不容易,應當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意義。

  現在我們不是講中國最大的發展問題是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嗎?那麽怎樣來消滅這些差距,縮短這個差距呢?在當年的曆史條件下,我們所做的工作,都應該肯定。

  小三線要看它的曆史地位。它不僅是戰備的需要,在當時那些後進的地區讓它的經濟找到一定出路,讓它有所發展,就業和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讓先進地區、發達地區能夠提供技術上、物質上的支援和人才上的支援,這是極其寶貴的成果,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表現。分析這個事情,要放在當時的曆史環境和曆史條件下看它的作用。我的看法,小三線促進了皖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上海工業是先進的,因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就是上海,它通過三線建設把它的人才、技術、管理帶到經濟落後的地區,是一種社會進步。

  我的老家青陽在九華山下,附近就有小三線建的廠,八五鋼廠就在我們的池州。曆史作用要有一個公正的說法,要有一個在曆史上站得住腳的說法。我們現在跟風的東西太多,好像我們祖宗都是不行的。沒有過去,哪有今天?發展都是一步一步過來的。今天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還沒有解決,而且有的地方更擴大了,怎麽來看待這個事?當時我們力量那麽小的時候,還能做這些工作,現在為什麽要把它否定呢?

  我可以舉個例子證明小三線建設的積極作用。廣東有個地級市陽江,它生產的刀剪產品遠銷歐洲、美國、日本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國的80%以上,質量可以媲美世界名牌刀剪。其中陽江十八子公司和廣東宏鷹集團,分別被國家科委授予“中國菜刀中心”和“中國剪刀中心”稱號,年出口額超億元的廣東宏鷹集團成為全國刀剪生產企業龍頭企業。

  多年前,我曾經去看過這個刀具城,其中有各種刀具,大的小的各式各樣,都是非常好的刀。我問他們怎麽做得這麽好,鋼材是哪裏來的。他們告訴我來自黃山鋼廠。我知道,黃山鋼廠的前身就是上海小三線期間的八五鋼廠,而八五鋼廠就是上海的上鋼五廠包建的,上鋼五廠是我們國家特殊鋼的基地。上鋼五廠到黃山去建廠,帶去了技術,帶去了人才,帶去了管理經驗。在半個世紀以後,它的鋼還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的陽江刀剪的材料。為什麽杭州的張小泉衰落了?原因之一是沒有好的材料,沒有好的鋼。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當年小三線的後發優勢還是很突出的。

  我去參觀這個廠的時候,安徽省委原書記盧榮景同我在一起。我跟盧榮景同誌講,你看這麽好的材料,你們是賣原材料,它的高附加值讓廣東拿了,它的附加值等於你們鋼材數倍。你們創造的財富,主要部分你沒有拿到,被陽江拿了,它加工以後,增值了。上海搬到你們安徽去的小三線,它生產這麽好的鋼材,你沒有用上,千裏迢迢送到廣東。陽江是中國的最南麵,要用火車、飛機運送來,安徽開花,廣東在全世界結果。

  這事對我印象很深刻。我就此聯想到,當年小三線建設開的花,幾十年以後結果,結了這樣好的果,怎麽能視而不見呢?怎麽能否定它呢?還有一些小三線,盡管這個廠不存在了,但是它培養的人才、培養的幹部、培養的技術,可能在另外一個工廠,另外一個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不能光看它工廠沒有了,它培養的人才,掌握的知識還在,他們繼續去另一種環境裏發揮作用。上海去了幾萬人,上海人回去了,但是他們培養了當地人,帶動起來了。我們要看的,不僅是工廠生產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傳播的文化、傳播的知識、培養的人才。這些對我們安徽以至於改革開放以後的快速發展,都在產生影響,發揮作用。

小三線:無私的付出和奉獻

  當年三線建設都撤了,回大城市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三線當然扛不住,也要撤。我到上海工作以後,它已經是進入撤回上海的階段,這是擋不住的。我做副市長的時候,小三線都要求回來,叫落實政策。

  落實政策的時候,也不能簡單地把上海人撤回來,它已經形成了生產體係了,多少年已經成為很好的工廠。那你得要交給安徽,安徽接過去,能繼續生產,繼續給國家創造財富。它生產的東西還要運到上海來做原材料,做配件,上海繼續用它的東西。這個過程當中的談判,安徽要價是不斷加碼的,談得很艱苦。當時安徽經濟不發達,承接這些企事業單位有困難,許多難題解決不了,短時間內沒有能力消化這些單位。處理不好,也會影響當地的經濟社會穩定。總的來看,小三線建設還是有意義的。這等於是一種播種性的工作,去掉“左”的政策和形式以外,這件事情對後進地區,是一種現代化的播種工作,它會開花、結果。就如同我剛才講的陽江的例子,它就是當年小三線播種的果實。

  應該客觀、公正地記述曆史,這對我們的前人是一種尊重,是對曆史的敬畏。放在那個曆史條件下,那樣的艱苦環境,要看到他們的付出,看到他們的無私奉獻。這種無私奉獻永遠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種精神,需要對這種精神的傳承。以史為鑒,教育後人,做對的是一種教育,做錯的也是一種教育。做對做錯都講,可以讓曆史更有立體感。

  (摘自《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現代上海研究中心編著,上海世紀股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版)

原文鏈接:http://history.eastday.com/h/20131018/u1a7720580_2.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