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璽閣主在美國

不要介紹了,就是那個閣主
個人資料
梅璽閣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灣紀遊]18年老鋪魷魚焿(多圖)

(2022-02-05 10:46:46) 下一個

【聲明:閣主立場堅定地支持中國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本係列若有部分文字引起爭議,全是筆誤所致,與立場無關。另,本係列出現所有“中國”字樣的,泛指一切包括但不僅限於大陸、香港、台灣、西蔵、上海、新疆、釣魚島、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在內等一切中國網民主張的土地】


台灣有個字,寫作“焿”——什麽?台灣用的字難道不是中國字嗎?我不是這個意思啦,我是指有些字這邊不用那邊用,各位請別擡杠,不要把語言文字政治化。想起來,香港也有自己的字,十來年前,如果要上香港的網站,除了big5編碼的繁體字,還要特地下載一套香港政府掰布的《香港增補字符集》,達4702字之多,其中有許多字,也是中國,噢,不對,也是大陸所不用的。象是“有冇(有沒有)”的“冇”,“啱啱好(剛剛好)”的“啱”,都是這類字,還有近年在簡體中文網絡爆發的詞語——“曱甴”,本來也是香港特有的詞匯,現在弄得好象全民都會廣東話似的。
這個“焿”字,讀作“羹”,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羹”,但是一般在主料是魷魚、豬肉時用“焿”而不用“羹”,吳瀛濤在1969年出版的《台灣民俗》中的第九章《食住?飲食攤》寫到“焿類:魷魚焿、肉焿、蠔仔焿”。同時,如果是蝦仁羹、花枝羹、豆簽羹之類的,則常常“焿”“羹”混用。唯“羊羹”一道,必須用“羹”而不能用“焿”,“羹”字的上半部分就是“羊羔”的“羔”,下半部分是“美”,這個字最早就是指“美味小羊”的,所以“羊羹”必須是“羹”。
肉焿或者肉羹的曆史可悠久了,甚至可以說打從中國人吃肉從烤變煮開始,就有肉羹的存在——廢話,帶湯的熟肉嘛,隻要是煮的,就有湯了。古代先民喜歡把肉煮得酥爛才吃——大塊的不夠分啊,用勺舀才夠,所以煮肉基本就煮成羹了。大家還記得那句“何不食肉糜”嗎?晉惠帝說的“肉糜”其實就是一種“肉羹”或者“肉粥”,粥也是羹,不是嗎?
中國古代普通民眾隻吃得起肉羹,然而眾所周知,孔老二是長期脫離勞動人民的(1974年1月28日《人民日報》《勞動群眾不容汙蔑》),所以孔子才會說出那句“割不正不食”的名言來,也為後世肉食類美食的處理、烹調、擺盤指明了一個方向。台灣都是勞動人民,所以台灣的“焿(羹)”也特別好吃。
“焿”字,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用來煮成焿之魚、肉所製之材料。外表須裹以魚漿,事先煮熟待用。”,簡單說,就是“用‘魷魚焿’做成魷魚焿”,通常,魷魚須、瘦肉絲外都會裹以魚漿,常見的魚漿有沙魚漿、旗魚漿等,都是把魚肉打碎成糊狀後使用的,單獨還可以做成魚丸,同樣彈牙鮮美。


說了半天背景知識,我們去實地吃一下,台灣到處都有賣魷魚焿的,我先說一家特別好吃的。從怡亨酒店下樓,出門右轉,就是信義路四段,往前走十五米,過了花旗銀行,就有一家叫做“18年老鋪赤肉羹魷魚羹”的鋪子,哎,不照規矩寫字,我們還是用“焿”這個正字。
這家鋪子很小,隻有三分之一開間門麵。何謂三分之一開間?就是一個門牌被豎著隔成了三個鋪子,他們是其中一個,因此是狹長的象條備衖似的店堂,裏麵隻能擺上幾張桌子,大多數人是買了打包帶走的。


店中的東西不多,明碼標價,大片的黃色色塊,貼上紅的即時貼字,很是顯眼,一塊寫“本店菜肴特色不加味素”,另一塊寫“弱勢群體免費”,讓人看了心生好感。店小,能做的東西並不多,價目表上也隻有綜合焿、赤肉焿、生魷魚焿以及麵、米粉、粿條、魯肉飯、燙青菜等幾樣,邊上有些小碟,要吃的話自己拿,吃完再結賬。
我們是下午去的,不是飯點,不用心急火燎地吃完給人讓座,老板也清閑,看我們吃著也和我們聊天。我們要了一碗綜合焿,注意哦,這個“綜”要念第四聲,我想起經常在電視中聽到“東森新聞綜合報導”“中天新聞綜合報導”,讀的就是第四聲。


一碗綜合焿70元新台幣,真的是非常的便宜,我數了一下,裏麵有三塊生魷魚、三個肉焿、三個花枝,生魷魚是幹魷魚,就是過去上海人過年必吃的水發魷魚,薄薄的一片,可以發成很大的一個,然後剞花刀後切塊炒芹菜的那種,是上海人家一年一度的美食。


肉焿是裹了魚漿的瘦肉,瘦肉才叫赤肉;花枝則是花枝漿做的花枝丸,花枝是烏賊的一種,非常有彈性。就這三種,每種三塊,已經很豐富了,湯底是用鰹魚也就是柴魚熬的,清爽鮮香,常吃日料的朋友應該可以輕易地分辨出來;焿中還放了魷魚焿必有的筍絲,當時冬天,想必用的是醃筍絲,更有風味。
焿一般是用澱粉勾芡的,至於用玉米澱粉還是土豆澱粉尚屬業界派係鬥爭,前者不會回水,也就是不會“澥”掉,而後者則晶瑩剔透,愈加漂亮。該店巧思,於太白粉(木薯澱粉)外加上了石花菜,使得焿湯濃稠而不黏膩,又保持了透亮的風格,非常不錯。
石花菜又名瓊脂、洋菜或者寒天(日語名),是一種藻類,用以煮湯,熱時則瑩亮,冷時則成凍,該店還主打石花凍,每碗30元,隻是我們當天去得晚,已告售磬。


店中賣酒,也有下酒小菜,品種不多,卻深諳酒鬼之好,一小碟豆腐幹是大塊批開的,可能一塊大的都不到,拌以香油香菜;一小碟肉皮,也有六七塊,倒是和豆腐幹葷素同價;還有海蜒花生,下酒最佳。不論葷素,每碟都是30元。肉皮軟爛,入口黏厚,讓人吃著過癮;豆腐幹則耐嚼鮮香,亦很不錯。


綜合焿中的魷魚沒有去皮,倒是看得著吃不出,這就相當好了,要是反過來,看著清清爽爽,每一口都要從嘴巴裏再拉出一條外膜來,豈不大煞風景?魷魚很爽脆,赤肉軟嫩,花枝彈牙,三種主料,不同的風味與口感,搭配起來,使得一碗小小的焿湯,顯得豐富多彩,讓人開心。
與老板聊天,我說你這招牌麻煩,現在叫18年老鋪,明年不得改成19年,豈不是年年要改?老板笑答,這十八年老鋪的的牌子,已經是十幾年前翻新店麵時所掛,前後算來,其實已是三十多年的鋪子了。
真是好吃的一家老店,過不了幾天,我們又去吃了一回,同樣的綜合焿,同樣的美味,可是隻有兩塊魷魚、兩枚肉焿和一個花枝,這台灣的物價也太飛漲了吧?不過,這一回的魷魚要比上次的大上一圈,瑕不掩瑜,東西是真好吃,希望下回老板再多給點,希望他四十年五十年地開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