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璽閣主在美國

不要介紹了,就是那個閣主
個人資料
梅璽閣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下廚記 IX]糖醋黃魚

(2022-01-25 21:24:03) 下一個

大家都知道,我的菜是我祖母教的,甚至她都沒有教過我,衹是因為父母上班,又不捨得讓我去幼兒園,於是被留在家中,帶在身邊。祖母是家庭婦女,就是負責一日三餐,她在廚房,我就在廚房,小孩子又頑皮,手不停腳不停,那時又沒什麽玩具的,於是祖母就給我些食材,讓我幫著摘揀,所以等我夠得著灶台時,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食材預處理技巧了,我經常開玩笑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當然,有很多人不同意我們家是窮人家,不是今天有人不同意,而是當年有人不同意,這就很成問題了。我有一次穿著父親幼時的小西裝戴著小領帶去上學,結果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被老師罰著站在戴了紅領巾的領袖像前整整半天,讓我看看“人家都戴什麽的”。
還是說點開心的吧,至少現在想起來,很開心。我一想,我在祖母那兒學到了很多的菜,但她其實沒有“教”過我任何一道,嗯,好吧,她手把手教過做蛋餃;除了蛋餃之外,基本都是我看著她做,或者我搶手奪腳地一起做。
我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的,綠豆芽雞絲蛋皮(祖母叫它棒棒雞)、賽蟹粉(祖母叫他蟹粉蛋)、蛋皮、夜開花塞肉、麵飴餅、麵拖蟹、紅燒鴨腳、河鯽魚塞肉、醃鹹肉、麵拖肉鰨魚、炒螺螄……反正都是家常的東西,有一道菜我是不會說的,哪天你見到那一道,就是《下廚記》係列的最後一道了,是用蝦做的,應該是《下廚記》第十本。
祖母有道拿手的菜,是糖醋小黃魚。我小時候,河魚要比海魚來得精貴,河魚是活的呀,而海魚則是捕來之後凍在冷庫中“擇日而售”的。那個時候,小菜場的男員工是女青年爭相要嫁的對象,他們可是掌握稀缺資源的人啊!物資缺乏的年代,做教師哪怕做教授,唯一的優勢是可以多放幾天假,可小菜場的毛腳女婿,可以說,丈母娘想要啥就有啥,因為資源也是可以交換的呀。
小黃魚,是上海人常吃的東西,價廉,物美,那個年代,連大黃魚都不值錢,不是說了嘛,活的河魚才是好貨。上海人還吃點帶魚、黃魚、肉鰨魚、叉鯿魚,北方人海魚根本上不了桌。
小黃魚,是很好吃的東西,考究的,做成黃魚卷(我寫過);黃魚卷批出魚身後,魚頭魚骨熬湯,是上海黃魚麵的路數,魚身清溜或糟溜,就是澆頭,無奈幾家名店都是去腥不夠到位,唐突了佳物。
有段時間,苔條小黃魚在上海是一種零食般的存在,那時苔條小黃魚是不當作菜的。一般是在集市架起一口大鍋來,邊上一盆洗乾淨的小黃魚,還有一盆麵糊,麵糊雪白,夾雜著一條條的綠絲。攤主兄弟二人,一看就是“山上下來的”,他們一個把小黃魚拿起來放入麵糊,然後拿出來扔進油鍋,另一個拿著長筷子攪動、翻挑,最後拿一個大炸籬把炸好的都盛起來,濾油,然後按份量售賣。
大多數人都是二兩三兩地買,魚被包在報紙中,後來有了牛皮紙,大家買了都是趁熱邊走邊吃的,苔條小黃魚相當香,但那玩意就是個厚殼,魚衹佔其中很少的一部份。我曾經仔細研究過,怎麽可以讓一條小魚裹上幾倍重量的麵糊,真是一個技巧啊!
你要知道,曾經的苔條黃魚,衹有薄薄的一層麵衣,並不是老闆做生意老實,衹是那時的麵粉遠遠貴過魚。蘿蔔絲餅也有這樣的嬗變,最早的蘿蔔絲餅一口全是麵粉,既濕且僵,突然一天,就香脆可口了,那時起,蘿蔔就比麵粉賤了,你現在去整個江南找油炸蘿蔔絲餅,都是既脆且香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多數人家小黃魚是蒸的,可我祖母是蘇州人,她眼中的蒸海魚都是腥的,所以,我家的小黃魚,通常都是糖醋的。
至於大黃魚,我家也沒有“大湯黃魚”的做法,祖母仍是照著糖醋小黃魚的做法來做,所以簡單來說,我從小吃到的黃魚,不論大小,都是“糖醋”的。
四十年過去,基本上,衹要是出錢吃的大黃魚,一定是假的(本書是寫給平民看的,你要是月入幾萬數十萬的,不用抬杠,你們的世界我不懂,你們的世界缺了一個我),我們的選擇,衹剩小黃魚。甚至野生的小黃魚都很難,還好,有養殖的中黃魚。
中黃魚,一虎口那麽長,是洛杉磯華人超市韓國超市最常見的魚類,價格很便宜,但是千萬不要叫墨西哥人洗,他們洗完,魚頭魚身連接處是斷開的,還是回家自己料理的好。
最常見的,是一磅三條的中黃魚,做糖醋黃魚最好。這種黃魚是養殖的,必須預處理。我有好幾個朋友在做黃魚生意,從養殖到批發到餐廳都有,他們嘴中的“半野生黃魚”,其實就是“純養殖黃魚”,這種黃魚,脂肪含量高,必須經過預處裏。
你現在在餐廳吃到的幾百上千的黃魚,都是這種,要經過嚴格的化學處理,才能呈現“蒜瓣肉”的肌理。我們衹討論一磅三條的那種,也要處理一下,使肉質緊實。
整魚買回來,把魚的邊鰭、腹鰭、背鰭都剪掉,特別是背鰭,要把背鰭都擼起來,然後剪,尾巴也要修剪整齊。注意,這是做煎黃魚的處理,因為煎的時候,鰭很尖,易焦,要是清蒸的話,則不必剪,更好看。
接是刮鱗,頦下、腹部和尾部的鱗很細,又長得牢,要刮得仔一點,刮完之後,用手指感觸一下是否刮淨。
接著從泄殖孔把剪刀塞入,剪開肚皮,把腹腔裡的東西全部去除,衝洗乾淨。腹腔與脊骨之間有層膜,用指甲劃開,把後麵的瘀血洗淨。
然後翻開鰓蓋,把魚鰓去掉,熟練人士,一把刀就可以搞定。去鱗、去腸、去鰓,鹽醃,就是這麽簡單。醃製一天左右即可,如果不是當天吃,象我那樣一買十來條的,可以在魚身肉外抺鹽後用保鮮膜單獨包起,然後一起放在自封袋中冷凍,想吃的時候,隨時拿出來解凍即可。
把魚身上的鹽洗去,吹晾待乾,用廚房紙擦乾行不行?當然行,但是擦乾了也得晾,否則油煎的時候,會濺得到處都是的。在魚身上斜著花刀,間隔半公分左右,刀從魚身最厚的地方入刀,深切至骨,但注意不要把魚肚皮上的肉切破。記住,要斜著花刀,朝哪個方向都成,但不能竪著切,難看死了,連蘭花豆腐乾都是斜切的,當然,也不能橫著花,那是外星人所為了。
起油鍋,平底鍋圓底鍋都成,油並不用太多,剛剛鋪滿底部就行了,把油燒熱,然後將入放入;如果是不粘鍋的話,冷油就可放入,並且滑動幾下魚身,讓魚身上沾到油,更不容易破皮。
煎魚,考的是耐心,怎麽講?要有足夠的耐心煎到一麵的魚皮老到不會破不會掉為止,這段時間是遠超新手想象的,新手老是怕焦,其實衹要鍋中還有聲音,是不會焦的。魚的當中受熱最多,油也最多,所以煎的時候,要時不時地提起鍋子,讓油流到頭部、尾部去,動作不要太大,慢慢來。
待到油鍋中的嗶哩啪啦聲幾乎沒有,用筷子扺在鍋底,倚住魚的側邊背脊,輕輕推一下試試,如果能夠輕易推動,說明一麵已經煎好,可以翻麵了,如果完全沒有動靜,那還得煎。
從側麵望過去,一般上半部的魚肉也開始變白,就差不多可以翻麵了,翻完麵,當然是煎另一麵。
小時候,我祖母是用小黃魚做的,一開始,一人一條,魚是浸在糖醋中上桌的,後來,一人兩條,還是這樣,待到一人三四條時,祖母就另外拿個碗放醬汁,吃的時候,隨吃隨蘸。
我現在是用中黃魚做的,或者說是養殖的中型大黃魚,一般我做起來,就是兩到三條,待魚煎好,盛在盤子中,頭朝同一個方向,魚背也朝同一個方向,忘了提醒一聲了,花刀的時候,也要朝同一個方向,那樣才好看。
鍋中留一點點油,放入上海米醋,一點點生抽,小半杯開水,再放點糖和少許白胡椒粉,然後開大火煮沸,用水澱粉勾一個薄薄的芡,然後關火,再淋一點點米醋,攪勻後淋在魚身上,即可上桌。
?下回說怎麽做好吃的苔條黃魚,用比小黃魚大上好幾倍的養殖大黃魚做。春節快到了,是不是做道鬆鼠大黃魚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