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地,我又想起了常熟的蕈油麵,我隔三岔五地會想到它,我是指隔個三年五載就會想到。為什麽會隔這麽久才想到?因為我根本就沒吃過這碗麵,也不知道好吃不好吃,所以不會經常想起它來的。我也沒吃過炸醬麵,在聽了郭德綱說起無數次“炸的好黃醬……拌得了,拿到廚房一過水……”之後,我竟也會隔三岔五地想到炸醬麵,一碗我同樣沒吃過的麵。
有人說,你作為一個美食家,連這麽普通的東西都沒吃過?是的,我的確沒吃過,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千裏迢迢地到了上海,你會特地去找碗陽春麵或者大排麵或者肉絲菜湯麵吃嗎?這麵再怎麽好吃也比不上糟缽頭、草頭圈子、紅燒鮰魚、扣三絲吧?別逼我了,本幫熱菜我就想得起這麽幾道,可上海不隻是本幫菜啊,你可以在上海吃到好的川菜、好的淮揚菜、好的蘇州菜乃至好的雲南菜好的泰國菜,反正如果我到上海去旅遊,我才沒興趣去找麵吃呢,喝酒,吃席!
就是這樣的,我沒有吃過蕈油麵,沒有吃過炸醬麵,也沒有吃過蘇州的筍油麵和糟油冷麵,對的,蘇州人的冷麵和上海冷麵一樣,都是用風扇吹的,所以也叫“風扇冷麵”,區別在於蘇州的冷麵不象上海那樣用花生醬,而是用太倉的糟油,這玩意,想想就很好吃,但我去到蘇州,依然不會吃的,夏天嘛,弄個炒蝦仁,弄個白什盤,不比什麽冷麵的好吃麽?
我沒吃過陝西的biang biang麵,也沒吃過廣東的竹升麵,好了,我也就知道這麽些了,也許是因為別的我都吃過吧?讓我想想,我吃過的麵也不少,我就不一一列出來了,我吃過的麵每種寫一篇,出一本書是沒問題的。
除了上海麵、蘇州麵之外,有一碗麵讓我印象挺深的,是我在家裏自己做的。那碗麵很簡單,就是煮好了麵條,撈到碗裏,然後拿出朋友從昆明寄給我的油雞樅,挾出點浸在油中的雞樅,倒上一點浸雞樅的油,再拌上醬油和醋,那可真香。
好吧,我把次序說錯了,大家記住,不管是蔥油拌麵還是油雞樅拌麵還是不管什麽油拌麵,都不能把麵挑到碗裏以後再倒油倒醬油什麽的,這樣節奏就慢了下來,麵不容易快速拌開。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碗中先倒好醬油、醋,有要放糖放胡椒粉放任何調料的,先放在碗底,然後加油,不論是蔥油蔴油還是什麽油;等麵下好,挑入碗中,快速拌勻,然後再放上幹蔥或油雞樅,這樣的話,麵已經拌勻,但也不損失視覺上的感受。
小細節,決定是“食物”還是“美食”,我看現在有許多視頻,有些是在各地吃東西的,有些是展示自己有多能吃的,他們往往自稱為“美食播主”,在我看來,十有八九隻是“吃食”而已啦。特別是那些所謂的“大胃王”直播,在我看來和以前在廟會上“賣拳頭”的差不多,“賣拳頭”不懂?就是胸口碎大石那種啦!“吃播”與“賣拳頭”差不多,大致的概念都是“我都這麽慘了,各位看官就可憐可憐賞個三瓜兩棗吧!”
說回油雞樅,真的是很香很香,我不知道雲南人是怎麽吃它的,但是用來拌麵,我個人認為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我有朋友在紐約買到了油雞樅,可惜,我至今尚未在洛杉磯找到。
沒關係,我們也有好東西,我們有“黃油菌”。黃油菌,是我的叫法,英文叫做“chanterelle”,資料上說是北美特有的一種菌菇,我問了雲南的朋友,說是那裏也有,當地叫做“雞油菇”。
黃油菌是季節性的,就象雲南每年有“菌子季”那樣,黃油菌每年也就十月中旬後的兩個星期左右,最是新鮮肥美。雖然黃油菌會一直賣到十二月,但隻有前幾周才是最好吃的,所謂時鮮貨嘛!就連包裝上都寫著“Foods in season”。
噢,不對,是“FOODS IN SEASON”,那是人家的商標,這是我在COSTCO買的,每盒一磅,大概賣十幾美元,要知道,大排才1.99美元一磅,而一磅黃油菌就在十幾美元,算是很貴的了。
黃油菌不是香菇蘑菇那樣一個一個的,而是與平菇長得很象,一簇簇的,黃油菌在視覺上與平菇相比,基本上就是顏色不一樣,一個是蠟黃色的,一個則是灰灰白白的。雖然樣子很象,但手感上黃油菌要較平菇密實而堅硬。
黃油菌是野生采摘的,所以買來的黃油菌或多或少全沾有土粒啥的,先把黃油菌整個一篷拿起來,用手拂去表麵的浮土,然後衝洗幹淨,稍事晾幹。然後要將黃油菌撕開,黃油菌的纎維是緃向的,順著纎維的方向撕,很容易的,撕成手指粗細的條,即可。
黃油菌最好現洗現撕現炒,起油鍋,放入黃油菌,翻炒片刻,待黃油菌開始變軟時,移到小砂鍋,放入雞湯,加鹽,待雞湯燒開後,再煮片刻,即可上桌。
鮮,就一個字,最早的時候,我是放肉片的,後來發現完全不用肉片,就已經很鮮了,放不放肉片根本無所謂,反而是純的更有清雅之感。黃油菌是一種有咬嚼感的菌菇,不是說它老,它其實吃著有點脆脆的,不是薯片哪種脆,不是毛肚那種脆,倒頗有點象豬肚的那種脆。
每年黃油菌一上市,我都買上好幾盒,一盒燒一個小砂鍋,開開心心吃碗飯,而其它的呢,我用來做成“假油雞樅”,你猜對了,油浸黃油菌。
同樣清洗,撕開,隻是要撕得更細一點,象筷子般粗細的樣子。把黃油菌放在鍋中,放油,油要多,二比三這樣,二份黃油菌,三份油,一小把鹽,鹽量要比燒菜時的量多一點,因為這個東西是用來拌麵拌飯的,要稍微鹹一點才好吃。
點火,大火,然後“煮”著就可以了。慢慢地,鍋中會有聲音,吱吱地,變成滋滋的,再變成吱啦吱啦的,一片歡騰,期間用筷子翻動幾下。黃油菌開始變小,鍋中越發熱閙,不用擔心會炸焦,隻要鍋中還有熱熱閙閙的聲音,一切就盡在掌握。
這是要靠耳朵的,就象用微波爐轉爆米花那樣,聲音響的時候沒什麽,但是等聲音開始變小時,就要留心了。從一開黃油菌比油多,變成了現在油比菌多,聲音開始漸漸地小了下去,甚至會暫停那麽一小會兒。
關火吧,靠餘溫把黃油菌炙幹,然後裝瓶即可。水平差的朋友,可以等鍋中完全沒有聲音之後,關火,把黃油菌挾出,待油溫降下之再一起裝瓶,可以保證不會炸焦。
沒有炸透是沒關係的,因為油會蓋過黃油菌,黃油菌無法與空氣接觸就不會變質,還記得嗎?我說起過好多次了,長期保持食物的原理就是隔水隔氣,常用的方法也就四種:油封、糖封、鹽醃、風幹烘幹(包括煙熏)。
我不吃辣,辣肉不能算辣的。吃辣的朋友,可以先起油鍋,待油鍋七八成時,放入花椒、切段的幹辣椒、茴香,稍炸幾下,然後再下黃油菌,然後照前麵說的同樣製作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