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璽閣主在美國

不要介紹了,就是那個閣主
個人資料
梅璽閣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食裝逼文的經典範例與寫作

(2018-10-02 15:28:17) 下一個

木樨肉,北京人常寫作木須肉,其實錯了。宋張鎡《客有折秋香來桂隱者喜成七言呈以道》詩有雲:‘半紀移居野水旁,年年嚐為木樨忙。’說的就是‘木樨’,實則桂花也,然而北京的木樨肉絕對不是上海的桂花肉,木樨指的是雞蛋,取其色似也。
通常來說,木樨肉都是現炒現吃,但我吃到過一回冷食的木樨肉,不承想竟美妙不可方物,至今記憶猶新,恍如昨日,於事則曆曆在目,於味則齒有留香。
那是1962年的夏天,時與孟元老共事,編輯《匯校本楚辭》。酷暑難當,編輯部有一台老式的搖頭風扇,大家一致同意照顧主編,就給搬到了主編室中,我們一房間十幾個人,個個拿把蒲扇,倒也是一景。主編孟元辛,時六十有四,年過花甲且精力充沛,平易近人,絲毫沒有架子。
有天中午,孟元老特地囑我去陳梓老家中取一函剛從故宮借出的《宋刻本楚辭》。好在陳府離編輯不遠,騎車也就半個小時的樣子,騎得快了反而涼風習習,好不快哉!
到了陳府,與門前的警衛費了一番周折,那時陳梓老擔任文化部長,暫住在總政大院,而我卻剛進單位還沒有拿到工作證,最後還是給編輯部打了電話,才讓我進去的。
陳梓老的二公子陳傑夫(元稟)與三公子陳爾東(元啟)都是我的學長,我們在排練莎劇《哈姆雷特》時傑夫正在追求扮演歐菲莉亞的葉辛如,時常來我們劇社探班,也給出了不少的藝術指導,真正是受益匪淺;至於爾東,當時擔任校刊的主編,我也給他投過幾次稿,與二位都算是舊識了,葉辛如畢業後嫁給了開國將軍杜大力之子,那是後話了。
陳梓老見到我很是高興,說書已經叫駕駛員送去出版社了,與我正好錯過。陳梓老問了我一些出版社的事,我也說了一些青年編輯的生活需求,相談甚歡。我知道陳府從不留客用飯,遂起身告辭,誰知陳梓老定要留我吃飯,由於他已吃過,便喚家中保姆給我另備一份。
時日久遠,別的菜肴都也記不清了,倒是有盆木樨肉,讓我終生難忘。菜是裝在一個白色的淺盆中的,量並不多,但看著很精致,木耳黑中透亮,黃瓜也相當精神,雞蛋攤得很碎,沾了不少的油水,正應了金朝蔡鬆年的 《江城子 公有詩八尺五湖明秀峰,又雲,十丈》詞所雲:“ 留取木樨花上露,揮醉墨,灑行雲。”之意。
菜很入味,汁水浸透了食材,酸香甜美,齒頰留香,與溫熱的米飯搭配食用,很是落胃。我向廚娘打聽其中的訣竅,原來這盆木樨肉是昨晚炒就備下的,因此才會吸透了湯汁,真是神來之筆。
這道菜,我家中後來也仿製過幾次,隔夜炒好後放到第二天中午再吃,雖然鮮美,惜拙荊乃江南人士,終不諳燕府佳肴之髓,總是與陳梓老家中的木樨肉差上那麽一口氣。
如今孟元老和陳梓老均已作古,音容笑貌,即如眼前。陳梓老辭世之後,那位廚娘亦不知所終,真正令人扼腕。

--------------------------------------------------------------------------------------------

這篇文章怎麽樣?是不是很有“似曾相識”之感?學會方法,你也寫得出來,待閣主逐一揭秘:
XXX,就是YYY。某朝某人《某詩(詞)》有雲:‘XXXYYY’說的就是‘YYY’,...。——起文,先點題,一家要引經據典,引用詩詞,越冷門越好,千萬不能“紅燒肉是上海人最喜歡吃的東西”,完了,立意就不高。
通常來說,XXX都是XXX,但我吃到過一回YYY的XXX,不承想竟美妙不可方物,至今記憶猶新,恍如昨日,於事則曆曆在目,於味則齒有留香。——第二段,介紹食物,一定要點出自己吃到的與眾不同。
那是1962年的夏天,時與孟元老共事,編輯《匯校本楚辭》。——稱呼老先生,ABC先生,一定要用“AB老”,用“A老”者,俗不可耐也。“共事”者,一扇門進去,就算共事。
酷暑難當,編輯部有一台老式的搖頭風扇,大家一致同意照顧主編,就給搬到了主編室中,我們一房間十幾個人,個個拿把蒲扇,倒也是一景。主編孟元辛,時六十有四,年過花甲且精力充沛,平易近人,絲毫沒有架子。——這段其實就是編輯隻有一台電風扇,被主編霸占了。
有天中午,孟元老特地囑我去陳梓老家中XXX。——好一個“囑”字了得,若不用“囑”,可以改用“托”。
好在陳府離編輯不遠,騎車也就半個小時的樣子,騎得快了反而涼風習習,好不快哉!——別說單位派車了,連坐公車都不能報銷,所以隻能自己騎車去。
到了陳府,與門前的警衛費了一番周折,那時陳梓老擔任文化部長,暫住在總政大院,而我卻剛進單位還沒有拿到工作證,最後還是給編輯部打了電話,才讓我進去的。——剛進單位的毛頭小子,還在試用期。
陳梓老的二公子陳傑夫(元稟)與三公子陳爾東(元啟)都是我的學長,XXXXXX,與二位都算是舊識了,葉辛如畢業後嫁給了開國將軍杜大力之子,那是後話了。——稱同輩,一定要號(名)同寫,顯得親近,表示自己是連名帶號都曉得都能稱呼的,最後再補充另一個名人,似乎與自己也有關係。
陳梓老見到我很是高興,XXXXXXX。XXXXXX,相談甚歡。——一定要“見到我很是高興”,一定要“相談甚歡”,切記切記。
XXXXX,誰知陳梓老定要留我吃飯,XXXXXX,便喚家中保姆給我另備一份。——“定”字,又是神來之筆,若不用“定”,可改成“硬”;“喚”字亦佳。
時日久遠,別的菜肴都也記不清了,倒是有盆XXX,讓我終生難忘。菜是裝在一個白色的淺盆中的,量並不多,但看著很精致,XXXXXX,正應了某朝某人的 《某詞》所雲:“ XXXX。”之意。——再次點題,前文引詩,這裏就要引詞了。一定要“量少而精致”,量並不多,事實上因為是昨天的剩菜。
菜很入味,汁水浸透了食材,酸香甜美,齒頰留香,與溫熱的米飯搭配食用,很是落胃。我向廚娘打聽其中的訣竅,原來這盆木樨肉是昨晚炒就備下的,因此才會吸透了湯汁,真是神來之筆。——冷菜溫飯,因為都是吃剩下的。
這道菜,我家中後來也仿製過幾次,隔夜炒好後放到第二天中午再吃,雖然鮮美,惜拙荊乃江南人士,終不諳燕府佳肴之髓,總是與陳梓老家中的木樨肉差上那麽一口氣。——一定要家中仿過,一定要仿不到位;不能仿,顯自己拙笨;仿得一樣,原版便失了精貴;一定要能仿卻差一口氣。
如今孟元老和陳梓老均已作古,音容笑貌,即如眼前。陳梓老辭世之後,那位廚娘亦不知所終,真正令人扼腕。——最後,一定要懷念一下老人,感歎一聲,美食文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唐西 回複 悄悄話 天啊,在城裏逛了多年還真沒有人提起木樨肉的。
今天博主講到木樨肉,馬上讓我想到當年在中國北方讀書時的最愛,木樨肉。
作為小資學生,在大學的八十年代就常去吃小灶。一天排在我後麵的資深教授就是搞不明白為何廚子給我的木樨的份量比他昨天的多的多。
他向前向廚子”抗議”,胖乎乎的廚子反應快,馬上答道:不小心下料的菜抓多了,就”饒”了這個小資吧。
但誰又知道,我和廚子有著不同尋常的鐵哥們關係。在小型足球場上我精準的送球,讓廚子一次又一次地踢進好球,麵對爐頭,你丫的,廚子好意思不送還給我豪炒木樨肉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