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46)
2018 (28)
看見荔枝貼出她的校園,心裏藏著的一種憂傷和思念所夾雜的複雜情愫被牽動了,也想再看看我的校園。曾經做夢都想在爬滿長青藤的西方校園漫步,流連。我的校園沒讓我失望,比照片上更顯青翠,典型的新英格蘭風格。隻是當我真正置身其中時,重重心事蒙住了我追逐美麗的眼睛,壓抑了尋找浪漫的渴望。我的留學生涯短暫而匆匆。
從小學習都很好,但是今天回顧,一路的寒窗苦讀對我幫助最大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學到了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所以後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能並不費勁地求新轉變。但是學院派思維也禁錮了我的想象和創造,我最怕公司開會搞Brainstorming的遊戲,因為大腦一離開正統思維,立刻短路。也怕孩子們考我"腦筋急轉彎",我無法think outside of the box,惱怒之下就怪孩子們搞歪門邪道,喝斥她們給我看"正經書"去。
原以為離開了紅磚青藤,我的學習生涯功德圓滿了。卻發現在人生的大課堂裏,我還是蹣跚起步。人生是一門隻要活著,就永遠無法修成畢業的功課。世界才是我的大學。
最近連讀了兩篇閨蜜推薦的"名著解讀",讓我認識了一個叫米琴的作家。兩篇文章分別題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讀歌德的"浮士德";誘惑考驗與精神成長-荷馬史詩"奧德賽"。
都說苦思人生是無解又痛苦的,不如及時行樂,活在當下。可是對某類人來說,常人所說的樂,比如感官享受,物質擁有,權利欲望,甚至滿腹經綸,都不能帶來長久的充實滿足。他們注定是要"折騰"的,比如浮士德。浮士德追求的是"獲得生活的最大意義,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就這麽在凡人看來又空又懸,有福不會享,吃飽了撐的"向往",卻是少數人的命中注定。
浮士德想在靈魂深處體驗全人類所注定要體驗的一切歡樂和痛苦。他體驗了世俗愛情,卻不能滿足於“平庸而無聊”的生活;又試了官場仕途,對人格尊嚴看重的他,朝廷政治生活隻讓他感到厭煩;他轉而追求藝術之美,對於專情精神世界的他,藝術帶來了安慰和激勵,但他最終還是發現脫離了生活的藝術太過虛幻;最後他再回到現實,把造福眾生當作使命。他攔海擴地,為民眾建造家園。但即使是最美好的夢想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對自然,對傳統,對個體。原本隻關心自身內心的浮士德最後認識到"隻有為全人類的終極目標有所貢獻,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雖然到死也沒有實現,但他終生沒有停止過追求,永遠在為奔向更高而奮鬥。
非常欣賞浮士德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精神,也格外認同他拒絕低俗,遠離平庸。但覺得他把自己看得有點大了。比如造福人類一說…所以我好象讀奧德賽更感動。
俄底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經曆各種危險才最終回到自己的國土和家園。他在海上遭遇的,也不是一般的狂風惡浪、險流暗礁,而主要是各種神妖靈怪。這些神妖靈怪並沒那麽邪惡,更像危險、誘惑、挫折等生命體驗的象征。"俄底修斯在海上的經曆,濃縮了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各樣對精神意誌的考驗。"隻有最終經受住考驗的,才能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和靈魂上的再生。和浮士德主動追求精神升華,建功立業不同,俄底修斯和他的船員們所經曆的都是"性格決定命運"的身不由己的路: 不必要的好奇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下;過度自信和莽撞招致更多麻煩;貪圖錢財致使前功盡棄,回到起點;心力交瘁癱倒在溫柔鄉幾乎忘了歸路等等,這十年的苦痛,而且是看似原地打轉,毫無建樹的十年,讓一個離家時趾高氣揚的草莽英雄,在最終回家時已經成長為成熟,耐心,意誌堅定,富有智慧的國王。他的精神成長全部源於失敗和挫折。
我看到自己的日複一日的朝九晚五,就象在海上無望地漂。每天的金融交易,每月的月底報表,每季度的季度報告。好象剛忙完一個季度不久,又到了出下季報告的時候了。4次季報完成就將我又一年的生命帶走。輕得不能再輕,輕的讓人恐懼。我和浮士德一樣擔憂人生的虛無,渴望尋求意義。但奧德賽的故事告訴我,在貌似深陷於極度平庸的困擾中,我們依然可以獲得精神的成長。如果我心智靈動,那在每日的往熙中重複的隻是我的身體,而不是我的精神。我的心擋不了要成長,思想鎖不住要飛翔。我在貌似不變的日子裏還是不自覺地把自己去粗留精,去偽存真了,我的航行沒有中斷。成長往往來自於苦悶中的一次次突圍,感謝失敗讓我們更加堅韌不拔。追夢的過程中不要跟魔鬼做交易,這是浮士德的教訓。保護自己的心,在脆弱幼稚中走向成熟堅強。相信在生命的盡頭,我們航行中一路的守望會讓我們看到歸家途中指引的燈塔發出的光亮。
讀米琴的書感,我不羞愧自己沒有讀過原著。成長中好象都沒有定下心來啃讀大部頭的時候。有米琴先消化體會了,再傳授給我這個懶惰的讀者,還是挺投機取巧的。我喜歡讀心路曆程的書。我自己讀過的有德國作家Hermann Hesse的Siddhartha和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謝爾蓋神父"。當然,讀的都是英文譯作,講述的都是作為人在精神追求和自我發現的過程中遇到的靈與肉的掙紮,以及最後在鳳凰涅磐般的升華中與命運,與天地和解言歡的起落過程。我發現古典文學裏的心路曆程還是由男性去引領去思索去承受人類難解的苦痛的。是不是因為女性在孕育和生養新生命的過程中已經戰勝了對生命的困惑,還是因為女性更傾向感性,而達不到男性的思維高度,我不知道。我身為女性,卻是愛讀,畢竟這是我們共同的命運。哪怕你不想,也躲不過。
我的思考,會讓上帝恥笑嗎?
我感覺是:嚐若過於依賴思考,上帝在微笑,自己在無聊。深榷往往產生於
由思考而趨向藝術感覺與精神領悟的道路上。從思韻如藍,到知韻若蘭。
謝謝你在我博客的留言。
最近幾個周幾乎把你所有的博文都讀完了,一直沒有發過言。今天留言以示感謝,特別想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
非常同意這句“
人生是一門隻要活著,就永遠無法修成畢業的功課。世界才是我的大學。”這句話以後要送給女兒。思韻,周末愉快!
所以, 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中, 我興致勃勃地生活著 :)
哲學家都是男性,但他們也會寫感性的小說詩歌、拍電影,他們創作的音樂也感性得不得了。覺得純粹哲學的作品(特別是德國人的)概念性太強。思韻讀過尼采嗎?他的作品雖深刻,但和生活息息相關,可讀性比較強。
現在沒有很多時間讀書了,年輕時讀書的激情,現在漸漸淡下去了,你說是不是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