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鄰居是三年前來自國內的投資移民,夫妻與我同齡。雖然移民後並不缺吃穿,但不甘心就此閑賦在家,坐吃山空,同時也想了解陌生的國家,投身周邊的社會。在這樣想法的驅使下,鄰居太太首先走出家門,去學習私人護理,經過努力,她考到了證書。
為了積累工作經驗,更為了提高英語能力,她來到一家猶太養老院做義工。幾個禮拜後,在某個晚上的串門閑聊中,我饒有興致地聽她詳細地分享了她在養老院的見聞和感想:
這是家高級養老院,每位老人每月付費高達5千至6千元。首先老人們的生活質量是有保證的,就拿飲食來說,經過對比,鄰居太太竟然第一次覺得咱中餐有點太粗糙了!我猜可能養老院的食材更新鮮考究,營養搭配更科學合理,倒不見得是做工多麽繁雜,因為中餐也是講"食不厭精"的嘛!可再精美的膳品,老人也吃不了多少。老人不喜歡浪費,常常送給鄰居太太,還讓她拿回家給孩子們。老人還批評鄰居太太不該為了錢出來打工,孩子們需要媽媽,長遠教育比眼前的金錢更重要。
這家養老院的老人都是90多歲和100多歲的,腦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問她們,你幾個孩子啊,人答忘了。再問你先生在哪,又答忘了。可是每個禮拜拉比來看她們,給她們講經解道,講起亞伯拉罕,摩西,大衛,個個又立馬對答如流,神采飛揚,那一刹那,全都不癡呆了!我家鄰居反倒給看呆了:人家從小給灌輸的文化啊,都到骨子裏了。即使老到丈夫孩子都忘了,都不會忘了自己是誰,根在哪裏。亡國兩千年,民族依然凝聚,終於目睹個中奧秘了。
這些老人,家境富裕。看她們個個掛在牆上的家庭照,哎喲,那真叫體麵啊,子女們都是博士!(我插嘴,那是因為你去的是猶太養老院,如果是普通白人養老院,能有幾個博士!)她們在外人麵前從來都誇自己的孩子。也看到他們的子女抱著剛生的曾孫寶寶來給太太抱。她們都一百多歲了,還是天天看書,看完就忘還要看,書都拿反了還要看。所以天一熱,我家鄰居就要給她們脖子上抹痱子粉,因為她們總是低頭看書,脖子部位不透氣。咱中國一百多歲的女人還有不識字的吧,人家猶太婦女個個受教育!平時她們說話都是輕聲細語的,但你若讓她給朗讀一段書,個個聲如洪鍾!一讀起書,又是全都不癡呆了!鄰居太太跟她們學英語,她們一絲不苟地反複糾正。說到這裏我有點多心了。因為鄰居太太也想跟我學英語的,我不耐煩,嫌她沒有語言天賦,竟說:"你都有錢了,還折騰啥?"反省一下,確實不如人家老人。
她們有的家裏開了幾十家店鋪,有的本人就是醫生,都這麽有錢。有時大小便失控了,鄰居太太給她們換內褲,心想人家交了那麽多錢,得對人慷慨點,就拉了大把衛生紙給她們擦,沒想到老人急得直喊:"太多,太多!浪費,浪費!" 她們東西一用就是一輩子,而且到最後都是幹幹淨淨,完好無損。她們注意個人衛生,老了自己洗不動了,也一定有兩處必須天天洗:口腔和私處。她們每人多套睡衣,每天給選好了要穿的,鄰居太太把其他的堆起來放一邊,人家就不幹,非得疊得整整齊齊。
我聽了這些,不由地想起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為黛西小姐開車"。影片講述了猶太老人黛西對她的黑人司機從防範,抵觸,到理解,同情,最後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信任的故事。喜歡這部充滿人間溫情的喜劇,是因為黛西太象我的奶奶。我奶奶就象黛西和養老院的這些猶太女性:重視教育,高度自律,熱愛清潔,獨立尊嚴,拒絕精神上同流合汙。當然奶奶的缺點也很"猶太":她有天生的傲慢與偏見,比如看到乞討的,她的最初反應總是懷疑人家不夠努力,而不象我外婆,並不問緣由,均慷慨施舍;她喜歡論斷,把自己放在法官的位置。比如表姐的先生去泰國旅遊,回來給大家講了泰國的人妖。奶奶聽明白了"人妖"後嫌棄地說:"真是膩歪死人了";她堅決要求社會尊老。她年輕時以身作則,把自己的老母親接來養老,悉心照顧,盡管曾祖母有兩個兒子。後來我姑媽對年老的婆婆若有不夠耐心,她總批評:"誰都會有老的時候!"所以年輕人會覺得她”自我為中心”, "不體恤小輩";她一輩子不能容忍無故浪費。人離開房間,一定要關燈。她的物件都保管得很好,用得長久。這也會給人"吝嗇"的印象。
我現在回想起來,奶奶的缺點怎麽都成"可愛"了呢?!更不提她那些年輕時代所一路走來留在我們記憶裏的超越尋常婦女的卓越和勇氣。奶奶是幸運的,她高壽,終於等到了父親退休,可以放下俗世的追求來陪伴她;父親也是幸運的,奶奶畢竟無病無災,生活自理,所以年紀已大的父親照顧得起。我相信,養老院即使再好,畢竟不同於親情,隻有親人才會"愛你虔誠的靈魂,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今天又讀到宋丹丹一直握著母親的手送她離開塵世去天國,很感動。如果可能,還是親人相伴更好,最好不要"風吹過來,你的消息",能握著就多握著吧!父親有時還懊悔曾經對奶奶著急大聲,我安慰他,奶奶在天國懂得你的不易,她有兒子守護晚年,安心著,幸福著,才不計較你一兩次的"人性的小小軟弱呢",你是她最心愛的兒子,世界上誰都比不了。奶奶94歲高齡隨父母移民加拿大與我們團聚,直到99歲離世,整整5年,父親一天都沒有離開她。
家家境況不同,有時信得過的養老院也是無可選擇時的選擇。那就爭取多看看老人。我看"為黛西小姐開車"裏最後以黑人司機到養老院看望97歲的黛西,一口一口給她喂飯而結束,也是很感動的。
真的,誰都會老的。當我們老了,走不動了,睡意昏沉地在爐火旁打盹,旁人隻道我們是癡了傻了,又有幾人能懂我們在回憶逝去的青春,緬懷曾經的歡暢?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從事園藝盆景設計。他用幹枯的荷做成了美麗的"殘荷圖",意在彰顯大自然的生命在每一個階段都值得留戀和尊重。隻期望人生最後的一段走得不太寂寞,不太淒苦,也能擁有其最後的美麗。雖然都說"水是往下流的",但是還是不要忘了源頭。在我們隻顧往下流淌時,我們也在慢慢變成新的源頭。一代一代的回想起自己的根和源時,如果隻有欣慰,沒有懊悔,那就好了。
很喜歡下麵這首微信裏看來的詩:
你還在我身旁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裏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旁。
我很幸運,比起那些夢想時光倒流,父母卻永遠隻能在記憶裏的朋友們。
埃裏克森認為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的成長任務(是的,人一生都有成長任務,活到老,成長到老)就是回憶往事總結一生,自我檢查是否完整(integrity),即如果一生中沒有重大令自己悔恨羞愧的事的話,就算完整;否則會受到良心譴責,後悔至極卻沒有機會糾正因為死期將至。那麽,年輕人如果有機會與老人互動,一定要請他們回憶自己的過去的榮光,或者教訓;一方麵對於年輕人是個學習機會,另一方麵對於老年人是個必要的life review的成長機會;感覺自我完整的老人不會害怕死亡,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滿足感給予他們勇氣。
特別喜歡這句:“大自然的生命在每一個階段都值得留戀和尊重。”
我有次路過一家養老院前門,看到老人們呆呆地坐著曬太陽,眼神落寞,心裏真的有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