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韻如藍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個人資料
思韻如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折翼的海燕和展翅的麻雀

(2016-06-23 08:24:21) 下一個

剛讀到一篇分析紅色文豪高爾基的心路曆程的文章,其中詳細解讀了這位草根作家從左轉右,又從右回左的可悲結局。我覺得高爾基並不邪惡,他身上的弱點是許多來自悠久文化的知識分子共有的弱點,那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高爾基原本是反暴力的社會改良主義者。他在美國生活過。如我們今天都知道的,美國是以個人為本的社會,即使一個粗俗的小市民,隻要肯放下身段去為柴米油鹽奔波,日子也能過得強過文學藝術家的。在這樣的社會,所謂作家並沒有光環圍繞,也不享有特權。這讓高爾基失落而變向左傾。然而在回國目睹了十月革命後,高爾基的價值天平又擺回到良知、善性、人道的立場上。他抨擊暴力,第二次離開祖國。這次他長居意大利。也還是壓抑:即有逃亡白俄的排擠,又有墨索裏尼的監控,加上他當年反對的革命後來不但穩定下來,而且新蘇聯竟然開始欣欣向榮了,這一切使得年老思鄉的文豪又反思疑惑了。當年和列寧不和而出走的他再次回國。麵對祖國給予他的名利地位,作家再也無力抗爭,從此徹底向命運屈服,甘當斯大林的禦用筆杆直到生命結束。我讀了文章,也並沒有太多看輕高爾基,我為他難過。也為知識分子人性裏的軟弱而難過。被集權製度吹捧和豢養,不再做獨立的思考者,如果不需要進行任何良知和人格的交換和妥協,多少是讓人懷疑的。但我也沒有資格去指責高爾基,因為我不確定,若是換了我,就一定會強到多少。

在平民化的西方呆久了,心裏是很懷念經典文化的。尤其是在迪士尼,看那些星球大戰之類的西方文化,特別理解高爾基的孤獨。我是讀"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長大的。小時候看的蘇聯電影,有的如史詩般壯麗,如"苦難的曆程"三部曲;有的帶著詼諧的浪漫,如"兩個人的火車站";有的細膩雋永,蕩氣回腸,如"合法婚姻";有的樸實無華,意味深長,如"沒有說完的故事";有那唯美動人,激勵我憧憬未來,讓夢想伴隨生命而綿延流長的"紅帆";還有讓人捧腹不已的"運虎記",好似就是喜劇,也是蘇聯的更勝一籌。這些電影即使我今天再看,也不覺得它們僅僅是集權機器的宣傳工具。雖然它們是某種體製下的產物,卻仍有一種俄羅斯特有的藝術氣息深藏其中。

蘇俄的女性許多都是知性而含蓄的,她們為我的審美提供了啟蒙。每當我為粗俗淺薄的現代文化所困煩,就會情不自禁地懷念童年電影和文學裏所描繪的"詩意的俄羅斯"。我的鄰桌同事來自前蘇聯的三個波羅地海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立陶宛。她使勁地要"毀滅"我的幻覺。她說,我也承認北美的藝術淺薄,但是在自由世界我們是可以選擇的。我就會去精選好萊塢的經典,也能找到可以同蘇聯相匹美而毫不遜色的文藝作品。我是到了加拿大才讀到了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在前蘇聯能讓讀嗎?不要仰慕我們有深沉的文學藝術,所有的深沉憂傷不都是苦難和血淚換來的嗎?我們在享受腳下這片土地賦予我們的自由,就不要一味地鄙視人家"淺薄"。不然不就象某些逃離了戰亂的難民,又要這裏的自由,又妄想強迫我們也戴上她們的頭巾?! 不尊重他人,就是辜負了我們所得的自由。

我仔細回味同事的話語,覺得不無啟發。如果我們推崇的詩意的俄羅斯是被其苦難深長的曆史所釀造而成,那我們還是祈禱世上少一些這樣的浪漫和深沉吧!如果北美的大眾因為缺乏苦難的體驗而顯得幼稚和膚淺,那還是為他們慶幸祝福吧!我們怎麽能用普通人的生命和苦難去成全文學的高深呢?我體會到了獨立天空下小人物們瑣碎的平凡生活的美好,做自由世界的無名氏真正好過在任何體製賦予的虛浮光環下的帶鎖鏈的人生。

於是又聯想到博客的寫作:我們都是文字愛好者,對比文豪,如同麻雀在海燕之下。然而海燕一旦被套上權貴的枷鎖,還能再迎接風浪了嗎?那黑色的閃電也已無法淩厲。海燕必將低下高貴的頭顱,暗自傷感被折斷的雙翼。而在陽光下呼吸著自由空氣的小麻雀,卻因著歡喜,在撲簌著翅膀,躍欲飛翔。我們的博客不為名利所捆綁,不受思想的囚禁,不圖體製的認可,無欲則剛。我們深知自身的平凡,也甘心這樣的平凡。我們願意在平民社會做個普通勞動者。勞動就是我們創作的源泉,我們的文字全部來源於自己真實的生活。我們對文字有著純純的愛,卻不期待把文字變成攀附的工具。我們護衛著獨立尊嚴。好鬥的海燕指望天翻地覆帶給她英雄的榮耀,退讓的麻雀隻求在歲月靜好中體味人生的真諦。後者更有可能心想事成的,我相信。

我們文學城的網友和博主,嘰嘰喳喳,共建我們的百鳥爭鳴,其實是多麽幸福啊!我們各有各的寫作風格,那不正是繽紛世界的本來寫照嗎?願我們繼續努力,不負文學的神聖,不負精神的自由,記錄生活,歌頌美好!與同道們共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思韻如藍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藍天和寧寧。寧寧的回複總能讓我在原先的思考上再深地有所思考。我對高爾基同情多過責備。他原本是人道主義者,也幾乎堅持了一輩子,是有別於郭沫若之流的。和你一樣困惑,他最後究竟是人格的妥協還是真的立場轉變了,不得而知。
簡寧寧 回複 悄悄話 我突然想起來很多年前在《讀書》雜誌上讀到過一段高爾基的軼事 -- 斯大林的禦用文人中有一個潘非洛夫,就是臭名卓著的“蘇聯文學垃圾” 《磨刀石農莊》的作者。憑著對斯大林沒羞沒臊的吹捧拿到了“斯大林文學獎”,好像還做到了蘇聯作協主席這樣的一個位置,聖眷甚隆。前蘇聯的作家們懾於斯大林的淫威都敢怒不敢言,隻有高爾基敢站出來公開批評他文理不通,官司好像一直打到了斯大林那裏。--這段小故事當年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今天和如藍的文章放在一起,似乎可以幫助我們稍稍了解一下高爾基的“心路曆程”。
簡寧寧 回複 悄悄話 高爾基最後的投向斯大林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你說的特別好:一個視文學為生命的人,可以容忍自己的文字背離自己的內心,“如果不需要進行任何良知和人格的交換和妥協,多少是讓人懷疑的”。這最後的一次,到底是立場的轉換還是人格的轉變,也很難說的清楚。我真的覺得,如果你我換到他的位置上,未必會如他一樣 -- 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不講話 -- 但是他是否有不講話的自由,我就不知道了。當然也不排除他真的相信斯大林主義,相信機械化大生產會為俄羅斯帶來光明的未來。每每看到如這樣在一個高尚的人身上發生的悲劇人生,我隻有感歎:形勢比人強啊!

我也極為喜愛前蘇聯的電影,深深沉溺在那種雋永和回味無窮之中。但是你的那個立陶宛的朋友說的好,所有的深沉和憂傷都是苦難和血淚換來的。所以能夠膚淺也是一種福分。另外,深沉和憂傷的孕育也需要沒有生存壓力但物質也並不豐富的吃不飽也餓不死的慢節奏人生,經濟蓬勃發展時間就是生命的社會就沒有時間去深沉憂傷了。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同感。人生活境遇不同,必然會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相應的行為方式,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選擇自以為正確的行為,相互之間的尊重,理解,包容是最重要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