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韻如藍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個人資料
思韻如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第三種文化

(2016-04-20 06:39:08) 下一個

昨天和大學同學微信聊天,幾個美國的同學好奇地問起定居魁北克的同學們,孩子將來的主語是英語還是法語。家住蒙特利爾的同學為大家解了惑:法語政府為了保護法語文化,規定學齡兒童如果父母母語不是英語,必須小學,中學上法語學校。美國同學開玩笑:"那也好呀,到法國去玩,不會遭白眼。"魁省同學回答:"沒有的事。由於曆史原因和自我保護,魁北克的法語一直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發音和表達。而法國的法語卻象所有的語言一樣,自然地隨著時代演變更新。所以魁北克法語與巴黎的法語已經有了不同,雖然差別並不誇張,但照樣不被接納。巴黎人幹脆跟他們說英語。真替魁北克不值,費勁地保護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結果老家的親戚根本不買帳,不承認。"

我不由想起自己的一段心路:因為多年遠離祖國,因為思念,我在記憶裏把祖國幻化成了童年的山水畫,青春的抒情詩。前年終於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美麗江南的雅韻讓我心醉,滄海桑田的變遷讓我震撼,同窗舊友的情誼讓我感動,整整一個月,我被完全的美好所環繞。回到加拿大,留學時的摯友,與我多年已成知心的加拿大同學Rachel, 在等待我的回國心得分享。我以誇張的頌詞讚美自己的祖國,言辭裏甚至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加拿大"平庸"的失望。住在Halifax 的Rachel很快回了信。她說,思韻,距離產生美,我完全理解你的感覺,因為你離開得太久了。根據我的經驗,在一次旅行結束後,在最初的激動過後,需要有一段時間讓自己沉靜平息,再來回味的時候,可能又會產生更完整客觀的認識。就象我隨丈夫去新加坡教書,其實我永遠也不習慣熱帶的植物,沒有四季的氣候,狹小的住宅,和並不熱情的新加坡人。但我卻很享受那幾年的新鮮生活,因為我心裏清楚,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對於亞洲,我隻是一個過客。你也想想,思韻,你眼裏的中國之所以完美,會不會是你其實心底裏也隻把自己當作過客呢?你隻是去享受短暫的探親訪友,而不用去煩惱中國人生活中的煩惱。世上沒有天堂,加拿大也有不同的問題,加上人到中年家庭工作的勞累,中國人也許也在羨慕你的生活,而不知你的辛苦吧!

Rachel 的話讓我陷入深思。相比較她那天生的盎格魯撒克遜式的冷靜思維,我太情緒化了!在後來各種熱鬧的微信群裏的轟炸洗禮下我看到: 雖然和國內的故友情誼不變,但多年的西方生活還是給我打下了不同的烙印,盡管我對思維方式和人生價值的存異是理解寬容的。Rachel 在後一封信裏又介紹了一個新的概念: 第三種文化。因為不長,我就不翻譯,原文摘錄吧:  We read a book about Third Culture, which showed that once you leave your country and move/adapt to a new one, we're automatically no longer a member on the ground of our original tribe, nor do we belong to the new culture, and go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one, we've already changed radically enough that we've in many ways learned so much, adapted so much and lived so much in the new culture, that the old First and new Second don't belong to us in the same old ways.  We create a Third Culture for ourselves, wherever we live--in the old First or new Second.  原來我們雖然抱怨自己也許永遠不可能完全接受並融入新世界,卻又發現對我們以為熟悉的舊世界,我們已經永遠改變,再也沒有從前。

我終於知道,就像魁北克的法國移民,即使再思念固守自己的母文化,也終究回不去了。法國永遠是現代法國人的法國。我和中國也是一樣。大洋彼岸還有那麽多同學好友聯係著,彼此依然珍惜曾經共有過的青蔥歲月,我已經很幸福了。加拿大是我當年義無反顧的選擇,是我孩子們的祖國,是給我父母金色晚年的地方,我總是該把心踏踏實實地安放在這裏的。對比先驅移民們所經曆的各種坎坷,我們已經是"後人乘涼"了。本來,This world doesn't owe us anything ,憑什麽還要貪,嫌自己得到的不夠多呢?第一代移民就像拔了根的樹木移植到新的地方,讓我們把根深深紮下,熱愛腳下的土地,努力適應這裏的陽光雨露,期待有一天身邊會長出蔥蔥的樹林。同時,我們對故鄉依然祝福,依然懷念。兩種文化給我們帶來的不應是歸屬的困擾,撕裂的糾結,更應是取長補短的交融帶來的理性和成熟。讓我們創出自己的"第三種文化",並在這種隻屬於第一代移民的獨特文化中自得其樂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劉備園裏的紅桃 回複 悄悄話 美文!流暢的文筆寫出了我們的窘境,繼續追讀和回讀你博文。謝謝!!!
linhaixy 回複 悄悄話 第三種文化並非是一種邊緣文化。它是開拓的文化,創新的文化。它是所有文化發展的源頭。麵對第三種文化,懦弱者體驗的是不確定帶來的惶恐,勇敢者體驗的是開拓的興奮。
閻立華 回複 悄悄話 第三種文化,準確地描述了我們兩頭不搭的窘境。
但如樓下所說,現在交通和通訊發達,文化的差別快要抹平了。
所以,不用急。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那象我們這樣世界的公民,得那住那,一住就幾年,已經好幾種文化了。哪個都沒自己家的好。可家,除了媽,已經很少能接受我了,我想
smeagolrocks 回複 悄悄話 現在交通和通訊那麽發達,那裏舒心住那裏最重要。
ily 回複 悄悄話 同感, 謝謝你寫出來!
cxyz 回複 悄悄話 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夾縫文化 -- 不帶貶義色彩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