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個月前在圖書館門前的舊書架上看見這本《活蘆葦》小說,衝著作者賽珍珠的名聲買回了家(隻25美分啊:)),花了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於昨日剛剛讀完。賽珍珠因她反映舊中國農民題材的小說《大地》三部曲,獲得了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一生有近四十年是在中國度過的。但是,她在晚年想重新踏上中國國土時,卻被中國政府拒之門外。我在學生時代就聽說過她的一些生平,但是對她的作品是陌生的,這部《活蘆葦》是我讀的她的第一部小說。
《活蘆葦》是一本有關韓國的曆史小說。小說以一個官宦金姓(Kim)家庭為主線,描述韓國從1881年到1945年之間的一段曆史。官宦家庭四代人的命運在小說中得到展現。小說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881年到1909年間的曆史和故事; 第二部分是1910年到1919年間,著重描述1919年三月一日萬歲大規模示威遊行的前後背景,醞釀和爆發; 第三部分是1945年前,革命人士允春流浪在外,後返回國土的故事。
因著對韓國曆史的不了解,我也隻能簡單地從小說四代人的介紹入手,從小說裏代號為"活蘆葦"允春的角度,說一說這個故事:
第一代人是允春祖父這一輩。祖父是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國王的親信和智囊,常常被召見進宮進諫。看透了宮廷險惡的祖父選擇退出政界,生活在鄉村,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祖父的觀念比較傳統,崇尚中國文化。
第二代是允春的父親IL-han(暫且譯成易漢),是整本小說中很重要的一個人物。父親易漢繼承祖父的學識和才能,也常常被宮廷召見。他一方麵是王後的心腹和出謀劃策之人,另一方麵又是孤寂王後的藍顏知己。易漢仰慕王後的才智美貌,在關鍵時候舍命營救王後於危難中。不同的是,王後是親中派,易漢卻是親美派,他極力主張倚靠美國人的力量挽救朝鮮這個民族。為此,他曾經遠渡重洋到巴黎,麵見當時在巴黎開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希望美國能出手相救,卻遭到了美國總統的拒絕。二十世紀初動蕩的世界局勢,韓國國內的叛亂,中國政府的自顧不暇,日本人的窮兵黷武,最後致使韓國皇宮失守,王後被殺,國土淪落在日本人的手裏。易漢也被迫逃到鄉下,不敢拋頭露麵,唯有每日寫書記事,希望記錄下的曆史詳情日後能供後人借鑒警醒。
第三代人是易漢的兩個兒子,大兒子Yul-chun允春,小兒子Yul--han允漢。允春個性桀驁不馴,剛毅不屈,年紀輕輕就走上革命之路,因此常年流浪在外,不敢回家。他坐過牢,從監獄逃出來後,又一路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逃亡到中國滿洲裏,到西伯利亞,到韓俄邊境,欲尋求真理,建立流亡組織,以期有朝一日回到韓國報效國家。他的這條路走得好艱辛,好疲憊。為了不讓兒女情長影響他自己的革命鬥誌,他狠心趕走了懷有他骨肉的女友,自己一個人繼續他的革命事業。十幾年過去了,人到中年的允春開始思鄉思親,他四處尋找母子的下落。幾經周折後,找到了他的兒子。兒子告訴他,母親流浪到俄國生下了他。在他年幼時,母親因為極度饑餓,去偷富人家的糧食,被人發現打死了,他自己後來被人送進了俄國的孤兒院,在那裏長大成人。父子倆相認後,允春帶著他回到了韓國。回國後,允春一直在等待日本被戰敗的消息。1945年,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投降了。允春和民眾自動前往港口去迎接美國人的到來。可就在他振臂高呼Mansei"萬歲"時,被持槍的衛兵射死了。
與允春不同的是,弟弟允漢是一個性格內斂, 溫和儒雅的學校教員,他一直沒有離開韓國,卻一樣積極投身於韓國的民族主義運動,為國土的獨立解放,為抵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奔走效力。他主張用和平請願的方式來抵抗,因此組織參予了1919年三月一日的韓國大規模的萬歲運動(Mansei Demonstration)。此次遊行示威聲勢浩大,卻慘遭日本政府血腥鎮壓。允漢一家四口,他自己,太太,一個年幼的女兒和太太腹中的小孩,葬身於被當局蓄意投擲燃燒的教堂大火中。萬幸的是,未成年的兒子亮留在家中,免於此難。
第四代人是兩兄弟允漢和允春的各自的兒子Liang亮和Sasha薩沙。亮是個年輕有為,有思想有抱負的外科醫生,而薩沙卻是一個讓人捉摸不定的年輕人,這或許歸咎於他童年成長過程中的缺愛。 兩位堂兄弟同時愛上一個貌美如花的舞女。小說結尾時,薩沙因為舞女給亮的一封電報醋意大發,大打出手,最後離家出走沒了蹤影。 亮麵對電報裏的寥寥三個字Are you living, 想起了the Living Reed,決心要像叔叔活蘆葦一樣,繼續革命,為韓國的獨立和解放而戰。
小說的結尾部分最後再一次點題。 這裏的蘆葦其實是指新長出來的竹子。竹子是一種有頑強生命力的植物,所謂勢如破竹,有著衝破泥土的氣勢,哪怕老竹子死了,留下的貌似空心殘竹,卻根基深厚。作者借此喻指革命代代有人,老一代的精神不滅,滋生著新一代的誕生和成長。新生力量會像雨後春筍般地勢不可擋,他們從廢墟中,從不知名的角落蓬勃湧現,一年又一年,生生不息,堅不可摧。
賽珍珠筆下的金家四代人,猶如一葉扁舟被拋入血雨腥風的曆史長河中,他們的命運從出生那日起便與那個時代的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家和國的不可分割在這個故事裏得到了充分闡述。作者也成功地再現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處初,內憂外患的韓國麵臨分崩離析,被鄰國侵占的困境,以及歐美開始基督擴張和滲透的現實。應該說,小說的前半部是成功的,它把Kim一家老少的生活融入國家前途未卜、風雨飄搖中,交織在一起的有宮廷內鬥,虎視眈眈的外國勢力。小說就是在這樣錯綜複雜的關係中一點點扣人心弦地鋪展開來。 但是小說的後半部寫得相對粗糙倉促。正如一些評論家說的,假如作者原計劃是在12個月內寫完這部小說的,那麽給人的感覺是第一部是花個十個月寫完的,而剩下的兩部分是在兩個月內匆匆完稿的。
我讀的過程中有過類似的感覺。在我讀到小說最後一部分還有剩一百頁左右時,我都有點想放棄這部小說了,因為困惑作者大筆墨地描述允春在中國境內到處流浪的用意; 因為不清楚作者塑造Sasha這個人物的意圖, 他與堂兄打了一架便消失了,而小說也匆匆結尾,讓人很是困惑不解。或許作者潛意識中是想讓一個俄國出生的下一代代表俄國方麵對韓國局勢的影響和看法; 或許作者的原意是要接著寫這個人物的,但種種原因讓她嘎然而至。不管有沒有這樣的可能,薩沙這個人物的出現有點多餘,以致小說給人一種虎頭蛇尾之嫌。
《梁女士的三位女兒》是講在上海開名餐廳的名門閨秀Madam Liang,不接受丈夫納妾生子的封建陋習(她和丈夫是在巴黎留學相戀結婚的)。離婚後在上海經營自己的事業,把三個女兒都送去美國留學。我剛讀到49年後,新政府要她學科學的大女兒回國。。。我在想賽珍珠30年代已經回美,她是怎樣在美國60年代寫49年後中國的故事,當然她的故事原型會有很多來源。她 在中國生活了四十多年,真是中國通,正讀的故事很吸引我。謝謝暖冬妹妹的最佳書評讓我翻開Pearl S. Buck的書,《Living Reed》讀妹妹的評論就足夠了。
祝周末愉快
暖冬的書評寫得清晰流暢不失幽默,好文筆,喜歡!
祝暖冬周末愉快!
暖冬周末快樂!
想起聖經裏談到受傷的蘆葦。風起時取低伏之姿,風一減弱便抬頭生長。所以,柔性卻恒切的抗爭,往往才是確定最後結果的方法……唉,怎麽讓我聯想到現時的香港呢?
The moon has no feet but it travels across the sky.
還在編輯呢,就上了首頁。摘一句書中的句子。我的理解是,溫柔的力量有時是無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