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四食堂趣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四川大學求學時,住在學生七宿舍,吃飯就在宿舍背後的學生四食堂。
那時候,油水稀少,每月三十二斤的糧食定量,對青年學生來說不大夠吃,於是就很考究吃的方法。早中晚三餐,食堂每桌發一盆飯一盤菜,菜用搪瓷茶盤盛出來,米飯是用搪瓷麵盆蒸好,再用專用工具劃成放射狀八份,吃飯時學生依次挖出自己的那一份。挖飯可是一門‘技術活’,剛蒸出來的熱飯容易散開,搞不好你就‘越境’挖了‘下家’的‘牆角’。
四食堂炊事班有個周班長,五十開外,總是掛著一副嚴肅表情,也做著‘嚴重’的工作。他負責打菜,每盤菜打多打少,全在他的‘手功’上,他的菜瓢在空中一抖動,我們看得心都要被抖碎了。我班同學編了個順口溜:‘天不怕,地不怕,隻怕周班長手上抖三下’,說明大家對他那隻手有多麽看重。
定量不夠吃,最害怕遇到球類賽事,打一場比賽下來,人餓得肚皮貼背,那份四兩一坨的幹飯,三兩口吞下去感覺像沒有吃過飯一樣。‘遭殃’的還有女生,她們不但要在賽場外拚命為場上呐喊助威,完了還要主動讓出自己的一部分飯,讓比賽下來的男同學多補充一點。
參加市裏的國慶或五一節遊行,吃飯也是犯難的事。為了按時到達指定位置,我們必須早上五點開燈吃完早飯,五點半準時出發。早飯時,食堂發給每人一個半斤的饅頭作午餐幹糧。又白又泡冒著熱氣的饅頭,看上去真是愛死個人。心理素質較差的很多男同學,熬不住一到宿舍,幾口便把饅頭吞將下去。問午飯咋辦?答管不到那麽多。
那時候,學生七舍與學生五舍之間的民房中,有一家賣蒸紅苕(即紅薯,沿海地區叫地瓜)的老鄉,專門以學生為對象,每斤一毛五分錢。我們饑不可耐時,便去買個半斤一斤來填充肚子。賣紅苕的老板是一位三十剛出頭的女子,娟娟修竹般的身材很美,被大家取名為‘紅苕西施’。1964年以前,蒸紅苕為我們解決了不小的生活難題。現在想起當年的‘紅苕西施’,還真想唱出李春波歌曲中那句“謝謝你給我的溫暖,伴我度過那年代”。
一九六四年二月,學生四食堂傳來爆炸性好消息,從三月份開始,食堂實行大鍋飯,大家可以敞開肚皮吃飯。消息讓整個學生宿舍頓時沸騰起來,想想吧,從小到大,已經記不起啥時候有過這樣的生活,長期受到嚴厲管束的肚皮,一下子得到了‘徹底解放’,能不歡騰嗎?接下來就是大家‘酣暢淋漓’地‘努力加餐飯’,我每頓大約要吃搪瓷大碗兩碗米飯,菜還在外。
一個月的大鍋飯吃下來,學生們像集體整過容一般,原先範冰冰式的尖下巴,都變得圓潤猶如周潤發,我的體重也從118斤增加到130斤。據四食堂那位邢管理員報告稱,三月份整個食堂一千多號人平均每人吃糧45斤。 乖乖!這個飯量要讓現在的大學生來吃,恐怕校園裏隨處都可見成群的‘胖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