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亦非


心怡之處便是美之所在,尤喜寂寥之美……
正文

機器智能 5. 智慧:高度結構化的信息 (轉)

(2023-02-13 12:23:59) 下一個

智慧:高度結構化的信息

讀了上一篇的讀者,可能會錯以為我會否定理性思維。其實不然,我在上篇的知識連接方式中不但給邏輯聯係留出了位置,並且是最後最高的位置,在全篇的結尾,也寫到要將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這足以說明我對理性思維的態度。我要批判的僅僅是笛卡爾所代表的純理性主義,也就是唯理論的學說。

雖然新知的獲得離不開感性判斷,但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它是雜亂的,是不利於知識的記憶與應用,也不利於知識的推廣與普及。所以必須對感性知識進行梳理,此時常使用一個工具那就是“邏輯”,在邏輯的幫助下,感性知識得到了整理。另外,邏輯演繹雖然不能直接幫助我們獲得新知,但是通過它的引導,可以啟發我們對新知的探索,讓我們有針對性地設計更多的實驗去觀察與發現新的知識,來完善我們的知識體係。

而最能說明上述過程的實例,那就是科學的誕生與發展了,在我的過往文章中曾指出科學是基於數學語言的體係化知識。雖然它不能包含所有的知識,但至今為止的近代史告訴我們,科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洞察世界,解釋世界新的大門,自從四百年前,現代科學在西方誕生以來,在科學的引導下,再通過大量的實踐驗證,人類發現了大量的細分領域的科學知識,創造出的生產力遠超過去幾千年人類文明開化之後所得到的生產力總和。所以雖說理性的邏輯思維存在著上一篇所指出的不足,但是它對於人類智慧的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卻是不容抹殺的。

當然建立知識體係的工具除了邏輯之外,還是其他一些工具,例如分類也是一種建立知識體係的常用方法。在我國古代,就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為世間萬物分類,建立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係,生物學中對動植物的分類也是建立在分類基礎之上的,同時又多了一個層次的概念,對生物的各種種群按界、門、綱、目、科、屬、種幾個等級加以分層分類,形成樹狀的體係結構。另外,現代圖書分類管理也是按這種形式進行管理和收藏的,還有存儲在存儲設備中的信息(知識)都是以類似的方法進行的。事實上用分類的方法構建的知識體係要遠比用邏輯的方法來構建的知識體係來得更早,應用得更廣。

而仔細體會從本係列至今為止介紹的幾個主要與智慧相關的概念:信息 -》 概念 -》 知識 -》 智慧,其中既含有層次關係,又蘊含著一個簡單的邏輯關係,那就是高層的概念都是由底層的概念“連接”而成的。“信息”首先匯聚成表征它們的“概念”,然後“概念”間通過指代、事實、因果、邏輯連接起來後構成了“知識”,最後將“知識”再按照一定的規則梳理匯總起來,構成體係化的知識體係,這樣信息通過層層連接構造最終變成了我們人類引以為傲的“智慧”了。

我在價紹《漢字之美》時舉例介紹過我們的古人創造的代表聰慧、智慧的“慧”字,其字形蘊含了"用心將生生不息的信息匯聚在一起”的意義。受此啟發,我在二十五年前給智慧下了一個揭示其本質的定義,那就是“智慧是高度結構化(有機鏈接)的信息”。

篇外:
為什麽我講智慧是高度結構化的信息,而不講是高度結構化的概念呢?雖然後者似乎更加容易被大家接受和理解。但因為至今為止在學術上還是認為隻有人類才具有“概念”,如果用“高度結構化的概念”來定義智慧的話,容易落入隻有人類才能具有智慧的陷阱。而其實“概念”本身也隻是人類對自身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征,它僅是人工處理過的信息而已。因此用“高度結構化的信息”來描述智慧,更加能揭示智慧的本源。我始終認為大自然才具有最大的智慧,要構建脫離/超越人類的智慧,就必須從更底層的信息及其處理機製開始著手進行研究,也隻有這樣才能正真理解智慧,才能創造出或許能超越人類智慧的機器智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