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漢芯事件——交大校史上一恥 (zt + 鏈接)

(2016-03-05 11:12:01) 下一個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2963.htm

 

百度百科:漢芯事件

 
漢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並借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中國亟待在高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 自主研發高性能芯片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大夢想。陳進利用這種期盼,騙取了無數的資金和榮譽,使原本該給國人帶來自豪感的“漢芯一號”,變成了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中文名
漢芯事件
外文名
Hanxin events
人    員
陳進
性    質
大科研造假事件
時    間
2003年2月
 

事件發展

編輯
“漢芯一號”曾經的定義
“漢芯一號”采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半導體工藝設計,在隻有手指指甲一半大小的一個集成塊上有250萬個器
漢芯事件中的“中國芯”漢芯事件中的“中國芯”
件,而且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鍾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經過國內權威專家驗證,認為這一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技術,在某些方麵的性能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1] 
發布儀式
“漢芯1號”正式發布於2003年2月26日。當天的盛大場麵: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信產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上海科委、教委負責人悉數到場。 在發布會上,由王陽元、鄒士昌、許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的鑒定專家組作出了一致評定:上海“漢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平台,屬於國內首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2] 
被視為“漢芯1號”發明人的陳進自然也是榮譽加身。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稱號,2004年上海交大將其特聘為長江學者。同時,陳進本人還身兼數職,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上海交大創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2] 

事件敗露

編輯
漢芯事件漢芯事件
2006年1月17日,一個類似美國“水門”事件中“深喉”的人物,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公開指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1] 
一些嗅覺敏銳的媒體很快介入,進行了艱難的追索和求證。在舉報人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事實漸次浮出水麵。一個月後的2月18日,該事件的調查組得出結論:“漢芯一號”造假基本屬實。[1]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向有關媒體通報表示,陳進被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科研合同,並追繳各項費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騙取了如此數額的科研經費,上海交大仍未提及事件責任人有沒有受到法律追究。[1] 

調查結論

編輯
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專家調查組並開始工作,在其後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專家調查組,針對舉報人對“漢芯”事件的舉報內容,采取與舉報人、當事人和相關人員麵談、現場查驗技術文檔、分析對比有關技術資料、查驗芯片演示係統和調閱相關音像資料等方式方法,對“漢芯”係列一至四號芯片的設計過程和性能指標等進行了全麵調查與核實。調查結論如下:[1] 
陳進在負責研製“漢芯”係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以虛假科研成果欺騙了鑒定專家、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欺騙了媒體和公眾。 據調查,陳進負責的漢芯團隊所研製的“漢芯一號”,是一款208隻管腳封裝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芯片,由於其結構簡單,不能單獨實現指紋識別和MP3播放等複雜演示功能。為了在上海市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能夠達到所需的宣傳效果,陳進等預先安排在“漢芯一號”演示係統中使用了印有“漢芯”標識、具有144隻管腳的芯片,而不是提供鑒定的208隻管腳的“漢芯一號”芯片。調查表明,當時漢芯公司並沒有研製出任何144隻管腳的芯片,存在造假欺騙行為。[1] 
“漢芯二號”是受某公司委托定製的DSP軟核,漢芯公司完成了設計實現,但核心技術不為其所有;“漢芯三號”是對“漢芯二號”的簡單擴充,技術上與“漢芯二號”來源相同,由於缺乏必要的外圍接口,不能獨立實現複雜的應用。芯片實際情況與漢芯公司宣稱的“已經達到國際高端的DSP設計水平”的說法不符,誇大了事實。“漢芯四號”是一款使用了其它公司中央處理器的單核係統芯片(SoC),不包含漢芯DSP核,與漢芯公司向有關部委提交的項目文件中關於“漢芯四號”是雙核芯片的陳述不符,存在誇大欺騙行為。[1] 
2003年2月,陳進負責的團隊推出的“漢芯一號”,盡管不過是從美國一家公司買回的芯片,雇人將芯片表麵的原有標誌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標誌“研製”而成,卻因為其欺騙成功,被鑒定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集成電路”,是“我國芯片技術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此後,隨著“漢芯”二號、三號、四號相繼問世,“漢芯”項目成為國家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有關部門下撥大量課題經費,陳進本人不但當上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而且還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一係列稱號。去年12月,上海交大接到對陳進等人涉嫌造假的舉報後十分重視,立即對有關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考慮到問題的嚴肅性和複雜性,上海交大隨即請求國家權威部門對事件進行深入全麵調查。 科技部根據專家調查組的調查結論和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有關規定,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科研項目的執行,追繳相關經費,取消陳進以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資格;教育部決定撤銷陳進“長江學者”稱號,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追繳相應撥款;[1] 
國家發改委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執行,追繳相關經費。上海交大按照學校有關規定和程序,經研究決定:撤銷陳進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撤銷陳進的教授職務任職資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1] 

事件教訓

編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
時值年末,本報記者向國家有關部委詢問的結果是,確實沒有相關責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表示,他不滿意漢芯事件的處理結果,“評審專家應該負什麽責任,相關部門要負什麽責任,也沒有結果。目前處理力度很不到位”。
漢芯事件漢芯事件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教授也表示,漢芯事件反映出我國科技體製中的弊病,這種弊病要求有關部門去真正反思和挖掘弊病產生的原因,並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不能不讓人回想起著名科學家鄒承魯先生在去世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他直言:“光說是不行的,對學術不端行為,一定要嚴查嚴辦。希望各有關單位,各級有關領導真正予以重視,認真幹幾件實事,才能克製當前的腐敗之風,還我國科學界一片淨土。”[1] 
的確,整個2006年,先後有一批學術失範行為被揭發、處分。
2006年1月,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天津外國語學院教授沈履偉出版的專著《求是集》中,對他人作品進行了剽竊。3月,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劉輝被院方開除,因為他把別人的學術論文歸在自己名下,並在個人簡曆中造假。後來,又陸續傳來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失範、廣州體育學院院長身陷“學生門”等事件。[1] 
2006年6月,科技部負責人公開表示,將認真吸取“漢芯”造假事件的教訓,從多方麵進一步完善監管製度,根治學術腐敗。同年11月7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表示對於科研不端行為,要實行從警告、批評直至終止項目、收繳經費、在一定時間內不接受有關人員的科研項目申請的處罰措施。有媒體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部門出台的首個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條例,將打擊科研學術造假納入了法製化軌道。[1] 
但顧海兵認為,這個處理辦法的細節還不夠細,操作上也不夠具體,尤其是如何進行法律追究應該更突出。“詐騙了1000萬元該如何處罰,詐騙了100萬元又該如何處罰,刑法都有很詳細的規定。處罰學術造假和詐騙也應該跟刑法關聯起來。”[1] 

相關人物

編輯
“漢芯一號”發明人陳進
據上海市政府網站和當時媒體的公開資料:
發明人陳進發明人陳進
陳進,福建人,1968年出生,在同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1994年和1997年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工程碩士、博士。在美國摩托羅拉半導體總部任高級主任工程師,芯片設計經理,曾主持多項SOC係統集成芯片的新產品開發和重要項目管理,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年獲該公司“傑出成就獎”獎金及水晶獎座,2001年回國,主持嵌入式DSP芯片設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和檢測,微處理器係統結構和算法,數模混合電路設計和檢測。[1] 
舉報人提供的“海外事實搜集”資料:
“陳進在德州大學的研究課題為電路模擬和測試方法,而畢業後在奧斯汀Motorola下屬的無線通訊分部工作,其職責是集成電路的產品測試,因此從沒有‘近十年在美國高校和工業界從事集成電路開發設計、生產和管理的直接經驗’。”
“陳進在讀博士時還曾到AnalogDevice公司實習,在Motorola工作的職稱是‘Staff(Senior+)ElectronicEngineer’,也就是‘高級電子工程師’,從未‘先後在美國Motorola、AnalogDevice公司任高級主任工程師、芯片設計經理’。”
在北美博碩士論文文庫網站,陳進的博士論文內容主要闡釋的是與芯片設計相關的測試技術。“芯片設計
漢芯事件漢芯事件
(ICDesign)和芯片測試(ICtesting)是芯片的兩個研究方向,但是兩者也會有一定的關聯。芯片測試不僅是指芯片後段工序,隨著芯片設計複雜度提高,芯片測試還可以為前端的設計服務。但是從根本上而言,芯片測試與芯片設計研究的基礎是不同的。”複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的有關人員指出。
在JacobA.abraham教授的個人網站上,有他在計算機工程研究中心(CERC)的三大研究方向,其中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測試和可測性設計位列首位,這同樣是陳進的論文研究方向,並且德州大學把這個研究方向歸類在Testing(測試)中。
在交大官方網站上,陳進的履曆中有美國摩托羅拉半導體總部芯片設計經理的記載,這與陳進在德州大學的研究方向似乎有所衝突。“短短幾年的工作經驗,他就能夠在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擔任高級主任工程師似乎不太可能。據我所了解到的,陳進隻不過是摩托羅拉公司的測試工程師。”舉報人說。
同時,資料指出,“陳進從未‘主要從事高速無線通訊芯片和DSP核心電路的開發’,從未“擔任多項重大SOC係統芯片的設計開發和項目負責人’。”
“在回國前一個月,陳進曾在飛思卡爾無線通訊分布下屬的模擬電路設計組學了一個月的模擬電路設計。回國後,陳進在為時不長的第一份工作——飛思卡爾中國蘇州新區分布,組織了一個模擬電路設計組。因為沒有專業基礎,模擬電路設計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學好。因此,陳進的模擬電路組拿不到項目,此事不了了之。”
“離開飛思卡爾中國蘇州後,陳進曾希望投身上海複旦或交大,我也曾收到過他的簡曆。”原上海交通大學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所長、現同濟大學整體引進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所長林爭輝說:“我當時的感覺是,他簡曆上顯示的信息主要在測試領域。”據林爭輝介紹,此後陳進“由當時上海交大的一位計算機係主任引見,來到交大。”
2000年5月,陳進回到上海交大,組建芯片與係統研究中心,並開始國家863項目‘漢芯DSP芯片’的研發。2002年9月漢芯產業化工作展開。2002年12月24日,‘上海漢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中,陳進投入資金9.5萬元,占95%股份,擔任監事。公司另有一執行董事為小股份交大R學院院長F先生投資0.5萬元占5%股份。二人皆為自然人股東。[1] 
 

神秘舉報人

舉報人說“雖然他也是做技術的,但是偏向於係統應用,所以對芯片研發並不了解。後來是經過負責技術研發的同事解釋,他才了解真相。“當時陳進讓我去找民工磨芯片的時候,告訴我芯片上原來印的是‘上海創奇’的字樣。要把它改成‘上海交大’。而我看見那塊芯片的時候,陳進已經把它用200號的粗砂紙磨掉了,劃痕很明顯。”
“現在我的手裏還有一枚假漢芯,其他的9枚都在陳進手裏。我的這枚已經作為提供給專家組的證物,所以已經收存起來了。”舉報人說。“2005年,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我與做技術和做市場的同事聊天。由於漢芯的分工很細,大家平時都不知道彼此的領域。所以,把聊天中自己所知道的漢芯那部分串起來,大家才發現了真相。”“如果陳進造假的事情現在沒有人出來說,將來真的東窗事發,我們中的所有人都脫不了幹係,甚至也包括莫名其妙被牽連進去的人。更何況陳進當初編製的所謂藍圖成為蒙蔽我們的道具,而我們浪費了整整兩年的青春,成為了他賺錢的工具。”
在2005年12月1日,舉報人就曾經向國家及地方40個相關部委寄出過舉報信,而在此後,他給陳進寫了一封名為《你到上帝麵前去懺悔吧》的E-mail,在信中,舉報人將陳進所犯的罪行描述一番,然後奉勸其能夠在反省的前提下,向有關部門交待自己的罪行。
2002年,舉報人參與了一款PDA手機的研發。這款手機是在motolola著名的龍珠芯片的基礎上進行的。手機的係統研發已經全部完成了,投入市場需要人力和資金,但是當時正值漢芯1號要召開發布會,這件事情就被暫時擱置。陳進當時承諾發布會開完之後就開始籌備這件事情,然而,發布會開完了,陳進既沒有派人力,更沒有資金上的投入。事情被一拖再拖,陳進給舉報人的答複總是“再等等”。然而,手機的係統研發是不等人的,由於芯片的係統研發競爭激烈,技術更新的速度太快,係統研發成果不及時投入市場,時隔幾個月,就代表原先的所有開發必須從頭來過。
“我最初願意加入到陳進的團隊,就是因為他是個務實的人,但是,漢芯1號的發布,申報項目一個接著一個,陳進感受到了務虛給他帶來的好處和便利,他為什麽還要那麽務實的投入金錢,到時候還不一定能有務虛得來的多。”舉報人十分感慨發布會給陳進帶來的變化。[1] 
 

芯片打磨者

2006年3月,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有一起與“漢芯係”有關的訴訟,被告為上海漢芯通訊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幕後實際控製人是陳進。法院資料顯示,這次訴訟乃“一般承攬合同糾紛”,原告為上海瀚基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漢芯事件漢芯事件
上海瀚基公司是一家提供“優質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工程施工管理及智能化綜合布線的專業工程公司,致力於提供在辦公空間、餐飲娛樂、工廠學校、電訊網絡等諸多領域中的專業服務”。
該公司的網站“工程項目”記錄中,上海瀚基曾承接了上海交通大學芯片與係統研究中心和上海交大創奇微係統科技有限公司的設計和室內施工任務。
此前,媒體已公開報道,上海交大芯片與係統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前身)由陳進在2000年5月赴上海交大任職後組建;上海交大創奇微係統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為陳進。
頗有意思的是,上海瀚基雖為一專業工程公司,但在首頁卻掛著這樣一條消息:“由2003年上海新長征突擊手、留美博士陳進先生為核心的研發團隊組成的上海交通大學芯片與係統研究中心(該中心辦公室由瀚基設計承建)開發出的‘漢芯一號’DSP芯片在上海誕生……瀚基憑借自身優秀的設計經驗和實力,十分容幸的承攬了DSP芯片在產業化應用上的‘產品定義和造型設計’任務,年內市場上就會推出由瀚基公司設計的各類高科技產品”。
3月6日上午10時,上海瀚基相關人員證實了曾為漢芯DSP芯片做“產品定義和造型設計”任務的事實。“芯片就是芯片,用戶看不見,大多數的芯片是統一規格的,因為考慮到要和主板兼容等,基本上不需要造型。”一位IC的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驚訝,“芯片隻需要封裝,怎麽會還要造型?而且還是一個專業工程公司。高科技含量的‘漢芯’讓建築裝飾公司做設計,是一個十分蹊蹺的笑話。”[1] 

造假曆程

編輯
陳進是在2002年8月開始請他弟弟從美國購置dsp56858芯片的,2002年10月份陳進就收到了購置的10塊芯片。陳進已經獲得了dsp56800E的源代碼,為什麽還要費盡心思從美國購置另1款芯片呢? 芯片設計的源代碼在整個芯片設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設定芯片源代碼是芯片設計中基礎的一步。有了芯片源代碼,芯片設計可以圍繞它做很多事情,形成很多新的設計。”複旦微電子學院一位工作人員說,“但是如果是對於一款已經成熟的芯片,可能會存在一些知識產權上的保護。僅僅知道了芯片源代碼,並不一定能夠進行進一步的設計。除非對源代碼進行修改。”[1] 
“摩托羅拉的外晶模塊是另一個部門,僅下載dsp56800E的源代碼是不夠的,由於沒有獲取芯片調試接口的IP(核心知識產權)模塊,即便有了源代碼,設計出來的芯片就像計算機隻有主機和顯示屏,沒有鍵盤和鼠標,無法進行人機對話。因而無法對芯片進行任何的係統應用。也無法設計出‘漢芯1號’發布會上展示的mp3錄音筆開發平台。正是這個原因,才有了第二塊芯片。”舉報人肯定地表示。
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的網站上顯示,“漢芯1號”是在2001年9月開始設計源代碼,2002年1月完成設計,2002年12月21日,“漢芯1號”在中芯國際流片成功。盡管其間曆經了漢芯團隊的組建,但是“漢芯1號”的“誕生”僅僅用了16個多月,源代碼的設定也隻用了4個多月。英特爾公司的一位工程師評價,“芯片的研發設計時間是很難界定的,但是作為一個尚在組建過程中的設計團隊,在這麽短的時間,完成了一款高端DSP芯片從源代碼設定到流片的全過程。這個速度太驚人了。”
速度驚人的現象還不止於此。“讓一個測試工程師去研發一款高端DSP芯片,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陳進從美國和蘇州各請了一個高手來助陣。美國來人是他的同學,負責IC設計,另一個是曾在摩托羅拉蘇州半導體設計中心工作時的同事,負責係統。整個漢芯的研發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這兩個人,而這兩個人是在2002年下半年才到的,僅憑兩個人的能力,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怎麽可能完成DSP芯片的研發?”舉報人反問道。
據舉報人透露,陳進通過Ensoc公司做成的交易不止這一件。2003年5月左右,陳進還與台灣的著名芯片設計公司威盛電子(VIA)做成了一筆50萬美金的生意,這50萬美金同樣匯到了Ensoc公司的帳戶上。“這50萬美金的生意實際上就是‘漢芯1號’發布會上宣稱的那個百萬訂單。”
“這50萬美金的生意,實際上是陳進賣給威盛芯片源代碼的交易。他是以‘漢芯2號’源代碼名義賣的,但實際上是MOTOdsp56800E的源代碼。”舉報人解釋了百萬訂單的最終去處。 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的網站對於“漢芯2號”的描述中有這樣一句話,“它為世界前5大Fabless(無晶圓廠,即芯片設計公司)廠商之一定製。”台灣威盛在全球芯片設計市場尤其是圖形芯片市場的位置一直保持領先。
舉報人還指出,陳進是在2002年利用一次去美國的機會,托他曾在摩托羅拉共事的朋友從摩托羅拉的工作站下載dsp56800E的源代碼。而陳進正是利用這個源代碼做成了大家都知道的eDSP21600,也就是真正的“漢芯1號”。芯片上刻的是白色的字,它有208腳。
從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間,漢芯係共計獲得有關部門立項31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上還有漢芯係列申報的10項知識產權和2項布圖保護。[1] 
 

事後獲利

編輯
2000年5月,陳進回到上海交大,組建芯片與係統研究中心,並開始國家863項目‘漢芯DSP芯片’的研發。2002年9月漢芯產業化工作展開。2002年12月24日,‘上海漢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中,陳進投入資金9.5萬元,占95%股份,擔任監事。公司另有一執行董事為小股份交大R學院院長F先生投資0.5萬元占5%股份。二人皆為自然人股東。
2003年1月10日,“漢芯一號”申請6項專利和布圖設計保護。同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上海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完成測試報告。
而兩天後,漢芯公司突然股東大洗牌。自然人陳進投入7.5萬元貨幣資金占15%股份,自然人李飛鳴投入2.5萬元占5%股份,大股東變為上海紫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F),投入40萬占80%股份。這次股權變更完全後之久,2003年2月26日,“漢芯一號”誕生新聞發布會高調進行。 3月22日陳進等三股東在漢芯公司股份不變,但公司注冊資本增至300萬元,意味著陳進個人出資由7.5萬增加至45萬。
舉報人曾指出,在這次增資前夕的3月5日,陳進與自己名下的ENSOC公司完成了一筆交易——陳以“美國ENSOC公司負責漢芯Edsp21600(即‘漢芯一號’)樣片的測試、封裝及開發係統”名義,向上海交通大學芯片與係統研究中心出示35080美金的到帳收據(Ievoice)。
2003年9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和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高調掛牌。該學院是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完全公司化的運作體製。許多研究生即為漢芯團隊的研發人員。陳進則既是漢芯公司負責人,也是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
2004年3月22日上海交大辦公室同意參股漢芯公司,公司注冊資本變為428.6萬元,上海紫晨255萬59.5%;上海紫竹創業64.3萬15%;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64.3萬15%;自然人陳進45萬10.5%。公司名變為“上海交大漢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由此漢芯公司校辦發文確認,“該公司可以冠‘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名”。
2004年6月4日。四股東股比不變,公司資本公積金中的4662.84萬元轉增注冊資本。交大漢芯公司注冊資金增加到5091.44萬元。
此時,陳進從1年半前的7.5萬元占15%股份,變為一個注冊資金5000萬餘元的公司中10.5%的自然人股東,其個人在漢芯公司的資本增值近80倍,創下一個財富神話。與這個財富神話一齊膨脹的,則是陳進“官、商、學”一體的新世代科技神話。又一個1年半之後,一位舉報人按下鍵盤將舉報信公諸於網絡。[1]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