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上海交大校友、“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分享科學與人生感悟 [圖] zt

(2016-03-08 16:35:55) 下一個

  12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校友、“中國核潛艇之父”、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黃旭華院士來到華中師大一附中報告廳,作科普報告會,分享他的人生經曆和感悟。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餘學敏、華中師大一附中校長周鵬程等與高中生們一起聆聽報告。當88歲的黃旭華院士步入報告廳,全場約1700名高中生歡呼著起立,用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對這位老科學家的敬意。

 

  報告會結束後,徐學敏代表學校向華中師大一附中贈送了一批由交大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在武漢期間,徐學敏還與湖北校友會部分校友進行了座談。

 

  “為了核潛艇研究,我30多年沒有回家”

  黃旭華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他畢業於交通大學造船係,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究。為此,他30多年沒有回家,直到1986年才和母親見上一麵。今年初,他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在報告中,黃旭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核潛艇的原理、性能以及核潛艇在建設海洋強國中的地位和作用,總結了科研的特點,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了那段刻骨銘心的研究經曆。

  黃旭華回憶,由於核潛艇研究列入國家機密,他參加工作時,被要求一定要保守國家的機密,不泄露工作單位和工作性質,不泄露工作任務安排。“因為保守國家機密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我們都堅決表態,恪守我們的諾言。”為了兌現諾言,1957年,黃旭華帶領20多名技術人員,遠離親人和朋友,進入與世隔絕的荒島,開始核潛艇研製工作。

  “我們開始工作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不僅僅是科學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的落後,而更大的困難,是我們對於核潛艇的知識非常匱乏。”談到當時的情形,黃旭華回憶說:“核潛艇到底是什麽東西我們不知道,我們沒有一個具有核潛艇知識的專家,我們手都沒有相關核潛艇可以參考的技術資料。也沒有什麽專家來指導迷津,完全靠自己,從零摸索。”

  沒有數據,無處參考,依靠人工打算盤,黃旭華完成了上億次的計算,從堆滿幾庫房的演算草圖裏尋找答案。1970年12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交付使用。黃旭華帶領大家用13年時間走完了美蘇用了二三十年走完的核潛艇研製之路。隨後黃旭華繼續帶隊進行核潛艇的深潛試驗。在接受核潛艇研製任務的30年裏,他一次都沒有回過家。

  黃旭華的這段經曆,讓同學們非常感動。一位學生問:“您離家那麽長時間,有沒有在孤單的夜裏抹過眼淚?”黃院士聽了這個問題,先忍不住笑起來,“我離開家搞‘核潛艇’三十年沒回過家,為了保密,我家裏人不知道我在幹什麽,連工作單位都不知道在哪……父親病重去世,我也沒能回去看一眼……”說到這裏,白發蒼蒼的黃院士哽咽不能自已。

  為了研究核潛艇,黃旭華“失蹤”了三十多年,他排行第三,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研究核潛艇,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麵。1986年母親從報紙上讀到了關於他的事跡,母親把身邊的子女都召集起來,然後隻說了一句話:“三哥的事情,大家就認可了吧!我們要理解、體諒……”講到此處,黃院士已泣不成聲。聽了黃院士的這段經曆,不少學子都感動落淚了。

 

  “在荒島上搞科研,條件很苦,但心裏始終裝著報國夢”

  回憶當年的研究曆程,讓黃旭華感受最深的是在荒島上度過的那段科研生涯。

  “當時生產、科研生活的條件,都比較艱苦,原子彈爆炸在沙漠,導彈發射在戈壁,都是人煙稀少,不毛之地。”黃旭華用當地流傳的“俏皮話”來形容當時條件的艱苦:“這個地方一年要刮兩次七級大風,每一次都要刮半年,也就是說這個風是從年初一到年三十是一直不停,寒風刺骨很難忍受。”

  黃旭華告訴同學們,當時每天的主食是玉米麵,高粱米成了定量供應的“營養品”,肉、蛋基本買不到,蔬菜品種也很少,冬天隻有土豆和白菜,夏天就是辣椒和茄子。“一到冬天,早餐土豆燒白菜,中餐白菜燒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起燒。一到夏天改了,早餐辣椒炒茄子,中餐茄子炒辣椒,晚餐茄子辣椒一起炒。”黃旭華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描述了當時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黃旭華說,一些新技術的產生,需要有一個新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一時都很難適應,都要艱苦創業。“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科研人員一幹就是多年,對名利也看得很淡然。在我們心裏,埋藏著報國之夢。”

 

  “把知識學好,還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報告會上,黃旭華院士給青年學子提出了殷切希望。他希望同學們在學校學習,首先要把知識學好。“不僅僅理論基礎要紮實,而且麵要廣,就像我們的核潛艇牽涉機械、電器、電子、化工、冶金、材料、建築甚至醫療衛生、環保、天文,基本上所有的行業我們都牽涉到。”黃旭華告誡青年學子:“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都是多學科交叉,多學科融合。沒有廣泛的知識基礎,很難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

  關於做人,黃旭華認為,做人就要做一個真正的人,要做一個有人性、有人格、有才也有德的人。黃旭華總結的“四種人”又讓學子們歎服不已。“世界上有四種人,一種人有才有德,一種人有德無才,一種人有才無德,一種人無德無才,我認為有才無德的人對社會危害最大,期望同學們都能做既有才又有德的人。”

  “做事,要立誌為祖國、為社會做一件大事,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夢想”黃旭華教同學們如何做事。一方麵,他用“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來勉勵同學們無論做什麽都要勇敢攀登高峰。“作為社會的一員,既要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行行出狀元,在自己的崗位上當元帥,做出好的成績。”另一方麵,他希望同學們能腳踏實地,不要“站在這個山看到那個山高,哪一個地方好,就往哪一個地方奔”,不要“工作不安心,學習沒方向”,不管在什麽情況下,在什麽崗位上,首先要把崗位工作做好。

 

  “希望你們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勤奮學習、全麵發展”

    報告會前,黃旭華院士為華中師大一附中的學生題寫寄語:“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勤奮學習、全麵發展”。報告會上,他對寄語作了詮釋。

  “熱愛祖國很重要,怎麽樣是愛祖國?”黃旭華用自己的求學路證明了國家與個人命運的緊密相聯。

  1926年,黃旭華院士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偏遠小鎮,父母倆是村裏的“赤腳醫生”,育有子女九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稍大一些,他進入鎮上的一所小學念書。鎮上的那所小學隻有初級部,沒有高級部,所以四年級讀完後,父親送他到遠離家鄉的地方繼續求學。

  抗日戰爭爆發後,小學停辦。過了一年,沿海一些學校搬到山溝裏麵去,10歲出頭的他也跟著進山。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到學校得走4天山路,當時腳上走出了血泡。教室是由草棚臨時搭起來的,日本的飛機一來,他們就跟老師跑到較隱蔽的地方繼續上課。有時警報一天都沒消除,他們就在城外餓一天,什麽東西也吃不到。

  “現在有些人,特別是年輕人,對社會上一些困難、矛盾比較敏感,那是因為他們缺乏曆史的觀點,不太懂得曆史。你們沒有經曆過受外國欺負、侵略的那種生活。”講到這裏,黃旭華院士停頓了一下,接著問同學們:“如果你們處在我當時的情況,你們能夠安心讀書嗎?能夠有個人的誌向嗎?希望大家學點曆史,了解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然後用曆史的觀點去分析現在社會上的困難和矛盾,這樣你們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心態。”

 

  反響:黃院士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報告會上,黃旭華院士思維敏捷,侃侃而談,用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經曆感動了全場。報告會結束後,同學們爭著向黃旭華院士提問。88歲的黃旭華手扶椅背,站立半小時和學生們麵對麵地交流。

  中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提問:“在那麽艱苦的科研環境中,什麽力量使您堅持下來?”黃旭華院士對同學們說:“當時我國不具備條件來研製核潛艇。為了不受製於外國,就立下‘核潛艇一萬年也要研製出’的誓言。這句誓言指引了我們這輩子人生的方向。我們把這個事情作為一種曆史的責任感,全心全意,用心去做,最終完成了這項使命。”

  有同學提問:“能不能請您解釋一下到底什麽是您心中的愛國,怎樣做一個愛國青年?”黃旭華回答說:“要變成一個愛國的青年很簡單。第一,把你的誌願同祖國的命運聯係起來。第二,把你的理想和振興民族的使命結合起來。”

  很多同學激動地衝到黃旭華院士身邊,圍著他提問。整個報告會現場氣氛熱烈,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聽完報告,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餘學敏表示,黃老是國家的棟梁也是同學們學習的楷模。黃老的報告將在我們的人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黃老告誡我們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人,要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做事,要把自己的誌願與國家的需要和民族的振興結合起來。黃老寄語青年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學習,勤奮學習,全麵發展,這個寄語就是對我們教育方針很生動的詮釋。

  華中師大一附中校長周鵬程告訴記者,黃旭華院士的報告非常感人,為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一課。他愛國報國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和感動了我們。他引用“感動中國”的頒獎詞評價說:“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30載赫赫無名,您的聲音成為深海中無聲又無窮的力量”。

  華中師大一附中副校長王忠表示,黃院士以88歲高齡,為師生作了精彩、生動、親切的報告。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感動了我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希望青年學生學習、繼承黃旭華院士深深的愛國情懷,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精神。“黃院士的報告,一定會對我們每一個同學今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次報告,非常精彩,很受感動”,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二17班班主任鄭建設告訴記者,黃旭華院士的報告,對青年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養成和培育必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一15班白浩然同學表示,黃旭華院士之所以取得這樣的人生成就,是因為他有著更加崇高的價值觀,更加勇於把自己的價值實現於為國家和社會所做的貢獻之中。“黃院士的報告,對我來說,是一次價值觀的洗禮和提升的過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歲月的鍾聲 回複 悄悄話 從《炎黃春秋》一文中摘錄:

  他們當時的工作地點是一個荒山半島,條件十分艱苦。大風終年不停地刮,刮得連樹都栽不起來。又趕上60年代初三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主食主要是高粱米和棒子麵。黃旭華是廣東人,組織上照顧南方出生的同誌,每月僅供應兩三斤大米和一、兩斤麵粉。食油供應也少,黃旭華一家五口每月隻有一斤半油。生活上的種種艱苦,黃旭華他們都忍受了,因為全國人民都在經受這樣的困難。1964年至1965年經濟情況開始好轉,生活有所改善。“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來到了,白天必須搞“革命”,黃旭華和一些技術骨幹還得挨批鬥。但是到了晚上,辦公樓燈火通明,黃旭華和大家一起自覺加班加點,把白天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1967年,黃旭華被“勒令”養豬,1968年他才被“解放”出來,夜以繼日地繼續進行研製工作。夜半寒風刺骨,工廠施工遇到技術問題,一個電話,他們立即掀開熱被窩,穿起工作服,冒著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的嚴寒,爬山五十多分鍾,趕到工廠,找出技術故障,和工人一起幹到天明。

  我問黃旭華,是什麽力量支持你們在這樣艱苦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政治條件下堅持核潛艇的試製工作?黃旭華回答,全憑愛國的誌氣,一股強烈的報國之誌,一種無論如何中國人也要把核潛艇搞出來的強烈革命責任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