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徽曆史沿革
曆史上,我校校徽幾經演變,但是從總體上看,其外在形式和基本要素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隻是隨時間的推移有過修改與完善。
1、1926年的校徽
我校最早由校方確認並通過正式文件發布的校徽是1926年的校徽。當時,學校定名為南洋大學,淩鴻勳出任校長。他注重學校的製度建設和規範管理,認為“本校校徽,亟應明定”,在校內發起了征集校徽圖樣的活動。據檔案記載,當時應征者如雲,非常踴躍;最後采納的是由在校學生徐震池和1925屆機械係畢業生楊恒兩人的設計稿合二為一,並請土木工程學院教師楊培奉、機械工程學院教師杜光祖加以修正。學校並給參與設計的這兩位同學各獎十元作為鼓勵。1926年1月23日淩鴻勳校長簽發《通告》,正式公布這一校徽(見圖1),並對該校徽圖案作如下說明:“校徽中心為鐵砧、鐵錘,砧上置中西書籍若幹冊,示工程教育工讀並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數碼1896四字,示本校創辦之年份。用世界公曆者,取其便也。砧外為齒輪,外框為車輪,皆寓工程與交通之意。框與輪之間,上半題篆體南洋大學四字,下半題NANYANG 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義深遠,含意顯豁,允稱佳構。”
圖1、1926年的校徽
2、1930年代的校徽
20世紀30年代,我校曾使用另一枚校徽(見圖2),該校徽仍為正圓形,圓心中篆刻陰文自右至左排列“精勤、敦篤、果毅、忠恕”八個字,這八個字來自當時的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誌、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930年5月2日,鐵道部交通大學校訓專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其外圈環繞著一個充盈著滾珠的齒輪與軸承,其上刻有滾珠63粒、齒輪51齒;軸承的外圈則環繞著中英文校名,中文“交通大學”在上方自右至左、仍以篆體陰文刻製,英文為“CHIAO-TUNG UNIVERSITY”,在下方自左至右、也為英文;校名的外麵則有兩條纖細的圓線環繞。
由於本校徽未采用傳統的圖案,隨著校訓的變更,該校徽也隨之停用,生命力未久。
圖2、1930年代的校徽
3、1940年代的校徽
20世紀40年代,我校又恢複了20年代原有的傳統校徽圖案(見圖3),雖有細小差異,但圖案中的書籍、鐵砧、榔頭等均未變動;中英文校名分別為“交通大學”、“CHIAO TUNG UNIVRERSITY”,均以陰文刻製。
自此,該圖案成為交通大學校徽的固定圖案,此後未再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第一宿舍(執信西齋)前的飲水思源碑(建於1933年,後曾重建。見圖4),更使校徽形象深入人心、傳承不輟。
圖3、1940年代的校徽
圖4、飲水思源碑
現今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