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毓昆(1868~1912),字雅雨,號銑玉,江蘇南通人。1886年補縣學生,後入江陰南菁書院讀書;1899年5月入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師範院學習並任外院教習;其後,任教上海澄衷學校、天津北洋女子師範、北洋法政學堂等。1909年9月27日,聯合張相文等人創辦“中國地學會”,負責編輯出版《地學雜誌》。1911年10月,為響應辛亥革命,組織天津“紅十字會”、“共和會”,參與創建“北方革命協會”。1911年12月31日,親赴灤州,組織“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參謀長。1912年1月5日,起義失敗,白毓昆被清政府通永鎮總兵王懷慶俘獲;7日,被殺害於通州古冶。1912年9月,民國政府追認其為陸軍上將。
辛亥英烈白毓昆的青少年時代 |
作者:但申 |
白毓昆出生時正值我國封建製度最後一個朝代——清王朝風雨飄搖、日趨沒落的時代。白家書香門第,祖父、父親均執教鞭,為當地學界名流。如此家風熏陶,白毓昆自幼聰穎過人,詩書成誦;少年時便刻苦讀書,常閱讀至夜半;未滿10歲,即能作文。小時,他常常聽父親講故事,多是些中國曆史上英雄救國、為民除害的掌故。白毓昆經常聽得手舞足蹈,如身臨其境;他還時常要加些評論,大為讚賞英雄豪傑們可歌可泣的作為。 白毓昆在家鄉讀私塾,18歲時補縣學生,進了縣一級的學堂繼續讀書。這時,在學使的推薦下,被選拔到由江蘇學政王先謙舉辦的南菁書院讀書。南菁書院地處江陰,白毓昆告別了家鄉,跨上長江南岸,在學業上也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南菁書院雖是官府所辦,但其教學內容已不僅是經史舊學,還有天文、算學、輿地、詩論等新的西學科目。在這裏學了兩年,1899年5月,白毓昆來到了上海,考進南洋公學師範院。 南洋公學為清末著名“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於1896年創辦,它以“為國儲才”、“中體西用”的主旨,開創我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當時,南洋公學在江南乃至全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前來應試者趨之若鶩。公學師範院第一期招生時,應試者百餘人,錄取僅40人;外院招生時,前來報考有數百人,錄取120人。 當時的南洋公學開設師範院、中院、外院和留學班,其中中院相當於中學,外院相當小學,留學班是為出國留學(主要是赴日留學)青年辦的培訓班;而師範院則是公學中最高層次的學生,以招收“中學成才兼通西學西文”者為主,學生入學後不開國文課,在國學方麵任選經史子集自行研究,遇有疑難,則就教於總教習;而所教授的主要為西方引進的“算學”、“輿地”、“西文”等課程。南洋公學的師範院是我國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培養教師的學校。 白毓昆為第二期師範院學生,同學中人才濟濟,章宗元、沈慶鴻、張相文、鈕永建、範源濂、王植善、吳稚暉等等,許多人日後都成為中國曆史上政界、商界、學界的風雲人物。每天學習中外課程,非常緊張;常常是半天中文課,由著名的國學大師講授文史;半天西文課,由美籍教師用英語講授現代科學的基礎課程。師範院的學生還要擔任外院(即高小學生)的授課任務;根據自己的特長,白毓昆擔任的是外院的史地課。南洋公學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使白毓昆拓寬了視野,在學識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對於自然世界和曆史社會的認識更為成熟。在南洋公學,他對周圍事物每有獨到的見解,常語出不凡,文賦驚人,被譽為學友中的“江南才子”。他常常不滿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狂妄,夙願效仿陳勝、吳廣、張良、韓信等英豪,幹出一番救國救民的事業;他常與學友們一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曾手書對聯一幅,“常將白眼觀天下,豈肯輕心論古人”。 |
李大釗的老師 白毓昆烈士
陳有清
李大釗從1907 年到1913 年曾在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讀書達六年之久。當時在這個學校任教的有位史地教員白毓昆先生。他以嚴謹的治學精神、公而忘私的崇高思想以及為革命斷頭犧牲的壯烈事跡,深深激勵了大釗同誌。大釗同誌對這位老師極為尊敬,許多年後還在文章中一再懷念他。
白毓昆,字雅雨,或作亞雨,號銑玉,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生於江蘇南通小保家巷。幼時雖然家境清寒,但是祖父、父親都是當時知識界的名流,使毓昆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毓昆少年時期就刻苦學習,常常半夜起身讀書;對周圍事物每有獨到的見解,語出不凡,文賦驚人。出私塾後,渡江就學於江陰南菁書院專攻文史;結業後,到上海南洋公學師範院史地科學習。學生時代的白毓昆就有“江南才子”之譽。但他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不願埋頭於學業,常思效法陳涉、吳廣、張良、韓信等曆史英豪,幹出一番救國救民的事業來。他曾濃墨楷書一副對聯,贈給友人:“常將白眼觀天下,豈肯輕心論古人。”表達他極願意中國有個新的變化的誌向。
自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之後,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了,清政府的腐敗加劇了。革命黨人爭取民族獨立、民權自由的呼聲遍及全國。各種革命小團體十分活躍。1905年8月,孫中山先生將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革命形勢給白毓昆影響很大。這時,他已從南洋公學畢業,決心棄絕仕途,立誌以教育後進為己任,受聘到上海澄衷學堂任教。在上海教書期間,他和同盟會成員不斷接觸,不久就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員。
當時革命力量在南方發展較快。為使北方能與南方日益發展的革命形勢相呼應,需要一批誌士去北方工作。白毓昆自稱“愛北方剛勁之氣” ,就帶領家小北上天津。在天津,毓昆任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和女子師範史地教員,一麵教書,一麵開展革命活動。他學識淵博,待人熱情誠懇,深受學生的愛戴。他還和同行張蔚西在北京建立地學會,刊行雜誌,親自撰寫文章,對祖國的科學事業盡力以赴。
大釗同誌這時正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讀書,對白毓昆老師非常尊重,課後常和同學一起邀請白老師講評曆史掌故,師生融融一堂,常至深夜。白毓昆對大釗這位勤奮有為的學生,特別器重,有意安排他參加一些時事討論等進步活動。
宣統二年(1910年)11月,天津學界要求清政府開設國會,實行憲政。法政學校也參加了這一活動,並為此舉行罷課。這時,白毓崑是同盟會京、津、保(定)支部的重要成員。他指出:在中國的目前條件下,要變法、維新、立憲,都是不可能的;請求清政府開國會,隻是“與虎謀皮,無濟於事” 。李大釗對白老師的政見十分讚同。
1911年春,清政府為挽救自己垂死的命運,決定這年秋季在永平(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距灤州僅數十裏)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向革命力量示威。這次演習分東西兩軍。西路軍為禁衛軍,以滿人為主;東路軍為新軍(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建立的一支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新式軍隊),有四個鎮(相當於師)和一個協(相當於旅)的部隊參加。參加演習的新軍,定於10月上旬從奉天新民府等地開赴關內灤州(今河北省灤縣)待命。
革命黨人得到消息後,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策動在灤州待命的新軍屆時起義。他們在新軍中和地方上建立各種小團體,秘密進行思想動員。正在這時,武昌起義爆發,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武昌義旗天下應” 。湖南、陝西、雲南、江西、上海等十多個省市都先後宣告起義,成立軍政府。各地會黨普遍起義,占領州縣,推翻清朝統治。麵對革命的大好形勢,白毓昆激動地對同誌們說:“京津一帶是清王室的根本之地,京津不動搖,南方革命就難持久;而且戰期延長,生民塗炭,我很不忍。我們何不立即從京津采取大規模的活動?”①同誌們擔心人少力薄,難以成功。白毓昆毅然說:“拿破侖說英雄字典裏沒有‘難’字。北方革命的職責,難道等別人來承擔?”②他和同誌們以組織紅十字會為名,集合群眾,慷慨陳詞,作長篇演講,宣傳革命道理。聽者深受鼓舞。這天夜裏,有人來訪,自稱是慕名求教。雙方坦率交談之後,才知道來人是武昌起義軍派來的特派員。白毓昆和特派員研究後,決定組織共和會,以便號召和發動灤州起義。
共和會在幾天裏就成立了。白毓昆親任會長,日本留學生胡憲任副會長。起初會員二十多人。機關設在天津法租界老西開天主教堂附近的一所小平房裏。會員劉清揚(女師學生)的哥哥們都是天津報界名流,協助共和會動員戲劇界從冬賑義演所得中抽出部分支援起義。為了活動方便,白毓昆打發妻子回南通。他自己身披大氅,腰藏短槍,在共和會會員崔昭華姐妹數人的掩護下,和一些同誌打入灤州、永平一帶的新軍中工作。同時,他還奔走於北京、天津、張家口等地,聯絡軍隊,運送槍械、彈藥,推動起義工作的開展。
不久,張家口有五位同誌被捕,一人犧牲,其它幾處的活動也有挫折。白毓昆麵對危險,毫不氣餒。11月初的一天晚上,在天津英租界一個十人聚會的酒宴上,白毓昆“歌荊軻易水之歌,其聲鬱抑蒼涼,聽者涕泣相向”③,表達了他為革命義無反顧的決心。
新軍中第廿鎮、第六鎮、第二混成協傾向革命的官兵最多。第廿鎮統製(相當於師長)張紹曾、第六鎮統製吳祿貞、第二混成協協統(相當於旅長)藍天蔚都傾向革命,當時有“士官三傑”之稱。三人相約利用秋季演習的機會,相機起義。他們按原訂演習部署率兵開往灤州。不料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下令取消演習,命新軍返回原地。張紹曾拒絕執行清廷的命令,得到士兵們的擁護。此時,袁世凱新任內閣總理大臣,於11月6日下令剝奪張紹曾的兵權。張被迫離開部隊,吳祿貞遭暗殺,藍天蔚也被迫離去。革命士氣遭到很大挫折。
在這緊急關頭,白毓昆挺身而出,聯絡新軍第廿鎮中下級軍官王金銘、施從雲等,繼續準備起義。他們冒著敵人戒嚴和監督的危險,到各軍營串連鼓動,常常通宵不眠,向官兵號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革命事業,須以犧牲精神與惡劣環境奮鬥,我輩軍人尤應本此主義。地獄在前,我請先入……同誌相處,匪伊朝夕,願共以鐵肩擔當革命,竟厥全功。”④
這時山東煙台的起義軍準備取海道由秦皇島登陸北伐。白毓昆派人同煙台起義軍聯係,隻等他們一到便立即起義。
這時清政府從俄國購置了大量軍火,從黑龍江經灤州、天津等運往中原前線。為了及時截獲這批武器,白毓昆等決定不等煙台起義軍來,提前動手。1912年1月1日,南京組織了中央臨時政府,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消息傳來,灤州軍民歡欣鼓舞。1月3日,灤州成立了北方革命軍政府,王金銘任大都督,張建功為副都督,施從雲為北方革命軍總司令,白毓昆為參謀部部長並暫兼外交部長。
1 月 4 日 ,北方革命軍在灤州召開全體官兵大會,舉行誓師,宣告成立;並發布檄文,聲討禍國殃民的清廷,號召同胞們群起殺敵,光複大好河山。
通(州)永(平)鎮總兵王懷慶,起初表示願意參加起義,並參加了在灤州舉行的誓師大會,不料隨後又突然叛變,從灤州逃到唐山附近的開平,督軍向起義軍反撲。麵臨這個突變,為了爭取主動,白毓昆主張迅速離開灤州,乘火車西行,先取天津,再攻北京,一舉摧垮清王朝。起義軍將領都表示同意。隊伍出發了,可是駐紮在灤州城裏的副都督張建功拒不開拔,他一麵向王懷慶密報軍情,一麵率領士兵緊閉灤州城門,並挨戶搜查,捕捉革命黨人。王懷慶得到情報,立即電傳清政府。清政府急令曹錕等率清兵乘火車趕赴灤州,協助王懷慶堵截起義軍。
起義軍於當夜二鼓離灤州乘火車西行,才到雷莊,鐵路已被撬,火車出軌。曹錕、王懷慶督率數倍於起義軍的部隊,從四麵圍攻。雙方激戰四小時,義軍損失慘重。這時清軍又施詭計,吹號停戰,揚言議和。王金銘、施從雲中計,被俘犧牲。白毓昆眼看全軍覆沒,隻身逃進一座古廟,在神像後躲了一整天。天黑後,他改穿便衣,悄悄西行。走到古治,不幸被嚴密布防的敵兵捕獲。
王懷慶一見抓到了白毓昆,喜不自禁,連忙升堂審訊。白毓昆氣宇軒昂地走進來。他圓睜雙目,大聲斥責說:“我是北方革命軍參謀部長白毓昆,沒什麽可隱瞞的!我為國統兵,我為國死!”⑤他又笑著對旁邊的一些官兵說:“我死沒什麽可惜,倒是你們今天做滿人的奴隸,明天就要作外人的牛馬,難道不叫人痛心嗎?”⑥白毓昆臨刑前立而不跪昂首大呼:“要殺就殺,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又轉身對士兵說:“共和大好,我們要為共和奮鬥到底!”最後,他仰望蒼天,環顧民眾,高聲吟唱起絕命詩一首: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革命當流血,成功總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隨日月旋。
耿耿此心誌,仰望白雲間。
悠悠我心憂,蒼天不見憐。
希望後起者,同誌氣相連。
此身雖死了,主義永流傳。⑦
敵人砍下了白毓昆的頭,又砍下他一條腿。烈士為國壯烈犧牲,時年四十三歲。
烈士犧牲後一個多月,清朝的末代皇帝就滾下了寶座,中國曆史上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就此結束了。
翌年春天,天津法政學校和女子師範師生,收殮了烈士的遺骨,在天津金鋼橋旁的省長公署門前舉行了追悼大會。然後在同盟會、共和會和兩校師生的幫助下,白毓昆的族侄白作霖把烈士的靈柩運回家鄉南通,安葬在狼山之陽。地方父老同聲哀悼,會葬者千餘人,並有名家撰銘刻碑,以為紀念。
1917年,李大釗在《旅行日記》一文(發表在《甲寅》月刊第101號上)中寫道:“天將破曉,過雷莊,猛憶此地為灤州革命失敗之地,白亞雨先生、王金銘、施從雲二隊官及其他諸烈士,均於此地就義焉。……他日崇德紀功,應於此處建一祠宇,或數銅像,以表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