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翠袖薄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從“以沉默,以眼淚”看男人的自我陶醉

(2016-04-03 18:14:38) 下一個

從“以沉默,以眼淚”看男人的自我陶醉

 

年輕的時候喜歡亦舒,在男女主角分手時,她總愛感歎一句,“多年以後如果相逢,何以賀汝?以沉默以眼淚。”當時覺得真是蕩氣回腸,後來才知道這句話出自拜倫的名詩When We Two parted 。

When We Two parted                              想從前我們倆分手

George Gordon Byron                               穆旦 譯

 

When we two parted                              想從前我們倆分手,

In silence and tears,                                默默無言地流著淚,

Half broken-hearted                               預感到多年的隔離,

To sever for years,                                  我們忍不住心碎;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你的臉冰涼、發白,

Colder thy kiss;                                        你的吻更似冷冰,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嗬,那一刻正預兆了

Sorrow to this!                                         我今日的悲痛。

 

The dew of the morning                          清早凝結著寒露,

Sunk chill on my brow-                            冷徹了我的額角,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那種感覺仿佛是

Of what I feel now.                                   對我此刻的警告。

Thy vows are all broken,                          你的誓言全破碎了,

And light is thy fame:                               你的行為如此輕浮:

I hear thy name spoken,                           人家提起你的名字,

And share in its shame.                             我聽了也感到羞辱。

 

They name thee before me,                      他們當著我講到你,

A knell to mine ear;                                   一聲聲有如喪鍾;

A shudder comes o’er me-                    我的全身一陣顫栗——

Why wert thou so dear?                           為什麽對你如此情重?

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                      沒有人知道我熟識你,

Who knew thee too well:                         嗬,熟識得太過了——

long, long shall I rue thee,                       我將長久、長久地悔恨,

Too deeply to tell.                                    這深處難以為外人道。

 

In secret we met-                                    你我秘密地相會,

In silence I grieve,                                   我又默默地悲傷,

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你竟然把我欺騙,

Thy spirit deceive.                                  你的心終於遺忘。

If I should meet thee                             如果很多年以後,

After long year,                                      我們又偶然會麵,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我將要怎樣招呼你?

With silence and tears.                          隻有含著淚,默默無言。

 

When We Two parted 是我接觸較早得英文詩歌,因為比較淺顯,沒什麽艱澀的單詞,說的又是古今中外,永不過時的愛情,讀過之後,我很喜歡。在我買的《經典英文詩歌》中,說“這首詩敘述詩人與愛人分別的情景和其後的心情”。可是,在我的反複回味之下,我覺得這首詩是詩人拜倫以情人的口吻寫給自己的情詩,詩中的“我”應該是詩人的戀人,而詩中的“你”則是詩人自己。

分別之時,“你”你的臉冰涼、發白,“你”的吻更似冷冰,這更像對男方的描述。而清早凝結著寒露,冷徹了“我”的額角,暗示了“我”是送行者,“你”在告別離開。一般來說,分別時,離開的是男方,而女方更多是佇立凝望的角色。

“And light is thy fame”,指的是“你的名聲如此輕浮”,而不應該是譯詩中的“你的行為如此輕浮”。那個時候,女人的名聲毀了,可是沒有活路的。而男人,總還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期望。況且,書中記載拜倫一度在社交界聲名狼藉,放蕩不羈,有過衣衫不整,追逐貴族女性車馬的行為。

“人家提起你的名字,我聽了也感到羞辱”,聽到以前戀人的名字而感到羞辱,這也更像女人的反應。女人所遇非人,很少會對別人提起,隻會在心裏暗暗悔恨。而男人,則會津津樂道自己曾有的豔遇。

最後的“以沉默,以眼淚”也更像女人遇到舊愛的反應。“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在中國的詩歌裏,擬女性的身份來寫詩,有很多。有一種是以女性自比,說一些不好直接出口的話。比如張籍不便正麵拒絕李師道的徵聘,於是回以《節婦吟》,中有“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又如朱慶餘以自己的文集去拜訪考官,問“畫眉深淺入時無? ”,實際在問自己的文章是否合適。

另一種則是文人以香草美人自比,渴望君王的重用與恩典。這一類,可從無數得宮怨詩裏看到。比如有名的“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一個大男人寫出這樣的句子,讓人覺得怪怪的。

還有一種是以戀愛對象的口吻,給自己寫情詩。比如杜甫的《月夜》,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比如王國維的“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以妻子的角度,寫兩人的離別與相思之苦,紅顏在懷念與等待中流逝的惆悵。

南唐後主李煜在他的偷情詩中《菩薩蠻》,就是以他的偷情對象——當時還是他的妻妹的小周後——的口吻寫的。“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當時李煜的妻子大周後病重,妹妹小周後入宮探看,結果和姐夫偷情。姐夫偷情之後還寫詩留念,很快就傳遍四方,可憐的姐姐很快就含恨而終,而妹妹成功上位。“為奴出來難,教君恣意憐”,男人自戀起來,也真夠可以的。

 

When We Two Parted更像拜倫想象中分手戀人對自己的深情與愛戀:即便自己聲名狼藉,始亂終棄,而對方依舊對自己依依不舍,念念不忘,留戀不已。縱然分手多年以後重逢,對方見到自己仍舊情不忘,以沉默以眼淚相對。

對於女人來說,分手多年以後,尤其是不太友好的分手,並不期望與舊愛重逢。如果舊情依然難忘,女人希望對方記住的,永遠是自己年輕時的模樣。如果沒有舊情,則更沒有見麵的必要,最多不過是,“聽說你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有的男人,與人分手,依舊希望對方愛他到海枯石爛,到地老天荒,為他守身如玉,在對他的愛戀與懷念中度過一生。他想得美!就如元稹寫《會真記》,洋洋得意於自己年輕時的風流韻事,以詩記之。晚年想見崔鶯鶯,而對方回以“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同樣一件事,對於元稹,他總是回味自己當年的風流倜儻,而鶯鶯隻會悔恨自己的年幼無知,遇人不淑,事過境遷,也隻能安慰自己,“誰年輕的時候沒有遇到過幾個渣男?”

其實,我們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裏的自己是不一樣的。分手以後,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別人心口的朱砂痣,床前地明月光,其實不過是人家牆上的蚊子血,衣服上的白飯粒罷了。

“with silence and tears”,總讓我想起蘇軾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同樣是無言相對,可對於蘇軾來說,應該是有太多地話要說,卻不知從何說起。而對於拜倫,大概隻能是無話可說吧!想象中的脈脈含情,無語垂淚,更像是詩人的自作多情,自我陶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xiaofengjiayuan 回複 悄悄話 I like read 亦舒 when i was young as wel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