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黑幕現真相 —— 從奧斯卡最佳影片《Spotlight》想開的
周六晚上無事,上網查最近的電影院在放什麽電影,發現剛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Spotlight》正在上映,於是第二天就趕著去看了。
《Spotlight》是一部很嚴肅的影片,講述了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調查組(Spotlight),調查一個天主教神父性騷擾教區裏孩子的案件,本來以為是一個尋常的案例,結果就像滾雪球一樣,一個案例接著一個案例,一個神父,變成13個神父,變成87個神父,從神父連接到紅衣主教,到天主教整個係統。報告發表之後,相同的調查從波士頓蔓延至全美國,以致全球,並震驚世界。於是波士頓的幾個小記者,用了整整一年的版麵,扳到了也許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實力的一個組織:天主教教會。他們捅破了天主教神父多年性侵男童的那層窗戶紙,最後引起的轟動效應甚至讓一向以終身製聞名的羅馬教皇退位……就像那支童謠,“少了一顆鐵釘,掉了一塊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國家”。
電影是在多倫多拍攝的。1996 – 2003年期間,我就住在多倫多市中心那塊兒。那時候是學生,沒錢,沒車,交通基本靠走。電影的主要取景點,333 Bay Street,而我那時住在Bay Street 旁邊的小巷。電影中孩子們唱歌的教堂,St。Basil's Church,就在我每天去學校的路上。 附近還有一個教會女校,因為常常看到青春美少女,穿著墨綠色格紋校服短裙,成群結隊,在街上閑逛。。。
做了媽媽之後,特別見不得孩子們受苦的新聞。1997年,多倫多爆出了Maple Leaf Gardens性醜聞,Maple Leaf Gardens是多倫多冰球隊Maple Leaf 的主場,Maple Leaf Gardens 一個工作人員性侵了24個孩子,最早站出來的那個孩子在法庭宣判之後自殺了。2001年,2002年又分別爆出了更多的工作人員的性侵醜聞。那些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便利,比如拿到冰球明星簽名照,或者帶進場看球員練習,利誘那些喜歡冰球,追星的孩子。1999年,多倫多冰球隊搬到了新場地 Air Canada Center,而Maple Leaf Gardens遭到空置,改建,現在已不叫Maple Leaf Gardens了。
這些天,在追天涯的帖子,“圖文開8楓葉國那些個形形色色的案子”(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6772488-1.shtml)。帖子的第38 - 39頁,講述了一個加拿大家庭婦女 Jen,用30年時間,契而不舍,調查童軍性侵案,最終席卷了整個北美。童軍Scouts有超過一百年的曆史,最開始從英國開始,主要活動以戶外運動為主,野營露宿,在不同的項目帶領人的組織下讓孩子們學到新的技能,加強團體意識。電影《Up》中的小男孩,就是典型的童軍裝束。“這一從加拿大開始的童軍性侵醜聞最後發酵到了全球,美國,英國,愛爾蘭和新西蘭都相繼爆發出了童軍性侵案,全球相關案例超過兩千例。”“在Jen老太太的調查進行了30年以後,加拿大童軍的最高領導Kent在電視上公開承認了童軍中的性侵現象的確存在,而且他向所有的受害人進行了道歉。”因為兒子比較內向,我曾經認真考慮過給他報名參加童軍活動,最後因為不放心把孩子托給陌生人過夜而放棄了。而朋友的孩子,姑娘的同學,很多都參加每周的童軍活動。
2003年5月12日,10歲的多倫多小姑娘 Holly Jones 去朋友家玩兒,然後一人回家,青天白日之下,隻有幾分鍾的路程,就此一去不返。第二天清晨,她的身體殘骸在安大略湖附近被發現。
凶手就住在她家的街角,有性犯罪前科,並記錄在案。警察調查時,發現200個有性犯罪記錄地人住在附近的社區。事發之後,群情激憤,於是有了2004年4月1日立法通過,並於同年12月15日實施的,加拿大全國性犯罪注冊記錄。
10多年過去,我有時候依然會想:如果同學的媽媽能送她回去?如果Holly的媽媽能接一下?時間久遠,我本來想在網上查一下孩子的名字,可是鍵入“Toronto girl,missing from street”,出來了很多查詢結果。原來,多倫多有那麽多小姑娘從街上消失。
剛剛發現, 加拿大全國性犯罪注冊記錄並不向公眾開放,隻有警察局裏有特殊權限的人才能查詢這些信息,為了保護那些罪犯的私隱權。那我們大眾的權利呢,誰來保護?為什麽危險分子就在我們身邊,卻沒有人提示一下?難道我們就沒有知情的權利?
很多時候,我們大眾是生活在黑暗之中的,茫然無知,看不見真相,也聽不到受害者的哭泣。這時候,就需要有人點亮一盞燈(Spotlight),為我們照出真相。撥開黑幕,展示真相,大概是一個新聞記者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吧!即使我們身處黑暗之中,依然能看到希望的光明。
生活在北美,教會無處不在:鋼琴學校的匯報演出,同學會同鄉會聚會,都是租教堂的場地;新的小區,最好地位置總是被教會買下建學校,而公立學校小區裏孩子太多,沒處上學才考慮建新校;我的外國同事告訴我,他們小時候每周都要跟父母去教堂禮拜。周圍也有中國人入教,其實也無所謂,隻是受不了有人做出一副“覺今是而昨非”的樣子來勸你入教。
天主教裏不允許神職人員結婚,壓抑之下,鬧點兒醜聞也情有可原。在《十日談》裏,神父與修女偷情,大家也隻是嘲笑而已;在《荊棘鳥》裏,神父與少女地戀愛,大家也持同情與讚美的態度。可是孌童,實在是超出了大眾的底線!一邊道貌岸然,在台上布道,勸人向善,一邊在私下裏幹出這樣的事情。天主教甚至連同性戀還不承認呢!性侵男童,他們怎麽幹得出!
我一位前同事的親戚,在加拿大教會任職。做了一輩子神父,退休之後,結婚了,拿著天主教的退休金,去享受男歡女愛了!去參加婚禮之前,同事很困惑。對我說,她的婚禮,三個孩子的入教洗禮,全是這位親戚主持的,親戚結婚之後,不知道這些還算不算數。
在電影裏,性侵就在我們身邊,隔壁街上住著曾經性侵的神父,自己的高中同學是性侵的受害者,被性侵的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這種事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們沒有遇到,隻是因為比較幸運。原來這些離得我們這麽近,隻不過我們從沒有留意過。有的人忽視,有的人熟視無睹,有的人袖手旁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們都是沉默得大多數。所以才顯得那幾位堅持不懈,努力調查,頂住壓力並發表報告的記者多麽的難能可貴。
受到神父,教師的侵犯,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還有精神上的傷害。電影裏的受害人控訴,“Because priests, are supposed to be the good guys”。 “因為神父,應該是好人”。事發之後,有的父母會指責孩子,有的視而不見,有的遮遮掩掩,不去追尋真相,無疑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有的孩子會反反複複追問自己,“為什麽是我?我做錯了什麽?”稚子何辜!兒童被傷害,常常整個世界被顛覆,影響一生。電影中,傷害孩子的神父,也曾在幼時被傷害,於是傷害成了常態。
近年來我已經很少看到感動我的電影了,我已經厭倦了爆炸撞車與拯救世界,更討厭一切煽情的電影。看劇中人或激動得大喊大叫,或哭的稀裏嘩啦,一點兒也不感動,隻覺得尷尬。常常嘲笑自己,一顆老心已經從玻璃進化成金剛。
現在看電影,隻期望看到一個完完整整的故事,如果能被感動,那簡直是意外驚喜了。在《Spotlight》中,沒有嘩眾取寵,沒有聲嘶力竭,電影基調冷峻,情節舒緩,沒有大的劇情衝突,可我卻流了好幾次眼淚,在年輕記者邁克(Mike)想要發表報告而羅比(Robby)不同意,邁克激動地大叫“It could have been you, it could have been me, it could have been any of us”(這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們中的任意一個)時;在邁克走進教堂而一群孩子(會不會有受害人就在其中?)在唱Silent Night時;在報告發表之後,很多受害者給報社打電話,羅比拿起話筒,說“Spotlight”時;在影片的最後,列出了幾百個城市,遍布全球,有著同樣的醜聞時。。。
原來,在我硬如磐石的心中,依然有一小塊柔軟細膩之處。原來隻是別的電影煽情功力不夠,沒有煽到對的地方罷了。
下周,我要帶上16歲的兒子,去電影院再看一遍。
德國那位,德國後來查出來,孌童性醜聞,在他哥哥的教區。
謝謝推薦。
謝謝推薦,我也準備去看。
“近年來我已經很少看到感動我的電影了,我已經厭倦了爆炸撞車與拯救世界,更討厭一切煽情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