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漫長而難捱的冬天
外麵又在下雪,而如今就要4月中旬了,還越下越大,一開始隻是小雪片,現在幾乎是鵝毛大雪了。一個月前,我們就改成夏令時了,在門外還有兩米積雪的時候,當天還下雪慶祝。這真是一個典型的加拿大笑話。
加拿大最難捱的就是這漫長的冬天了,每年從11月到第二年4月,有將近半年時間是冬天。每天下午一過4點半,天就黑了,坐在回家的公車了,外麵漆黑一片,一車人都靜靜地坐著,常常覺得像是一部恐怖片的場景,馬上就要發生點什麽。
最冷的是1,2月份,常常在零下20度左右,加上寒風,感覺像是零下30多度。偶爾有幾天在零下10度以內,簡直就是節日。走在外麵,裹得嚴嚴的,隻有眼睛露出來,就像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冰庫裏。每次在刺骨寒風中等車都是一種折磨,恨不得在及地羽絨大衣外再裹上一層毯子。我在冬天拒絕一切室外活動,很多人帶孩子們去滑雪,我們從來不去,連滑冰也隻帶孩子們去室內冰場。
渥太華平均每個冬天下1米75的雪,每年總有幾場暴風雪,下30厘米以上的雪。每一次暴風雪,都是一場戰役,學校可能會停課,公車肯定會遲到,路上一定會堵車,還要鏟雪,否則汽車開不出或開不回車庫。鏟雪是一項重體力勞動,據說,在加拿大很多人的第一次心髒病發作是鏟雪時發生的。2007、08的那個冬天,累積下了432厘米的雪,隻比曆史記錄少12厘米。我家車道兩側堆了兩米多高的雪,車開在路上,仿佛開在戰壕裏。那一年,老公鏟雪鏟得手腕疼了一年,想起來就心有餘悸。
印象深刻的還有1999年新年期間,當時我們還在多倫多,一夜之間下了40多厘米的雪,後來斷斷續續,半個月下了1米多的雪,最後整個城市都癱瘓了。不過,我們當時住在市中心的多大學生公寓,走路上學,既不需要鏟雪,也不需要公車,還沒有孩子。所以當時不覺得什麽,沒有現在這種慘痛的經驗。當然,比起幾個月前,布法羅(Buffalo)那場兩米大雪,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每年11月,天氣開始冷起來了,每當想起接下來這幾個月要如何熬過去,就不寒而栗(真形象啊,古人怎麽這麽有才)。我現在特別理解那些加拿大人,在冬天裏花幾個月的積蓄去佛羅裏達或加勒比海度一個星期的假。還有很多退休人士,像候鳥一樣,每年11月,就收拾東西,開車去佛羅裏達,然後3月再往回開。我們現在也不能免俗,在這漫長的冬天裏,如果不能逃離一會兒,實在是太難熬了。
我曾經和朋友們討論過,到底是11月最難受,還是3月最難受。有的朋友說11月最難受,因為想到接下來好幾個月的冬天,就覺得了無生趣。而我覺得3月最難以忍受,每到3月,已經厭倦了下雪和寒冷,看著路邊的積雪,感受刺骨的寒風,感覺春天就要到了,可好像就挨不下去這黎明前的黑暗了。
每次讀到雪萊的名句,‘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就忍不住在心裏腹誹,他一定沒有來過加拿大,否則他就會知道,冬天已經到了,而春天還很遙遠,我們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迎來春天。
總是在嚴寒裏期望春風,正如在暗夜中等待黎明。
每到冬天,我總是夢想自己是一隻土撥鼠,在自家的地洞裏冬眠。當然了,地洞裏要有燒得暖暖的壁爐,壁爐前鋪一塊橢圓的地毯,地毯上有一把可以搖動的躺椅,我就裹著毯子在躺椅上冬眠。在2月2日,土撥鼠日這一天,我會走出地洞,透一下風,觀察一下行情,然後回去接著睡覺。據說土撥鼠在2月2號出來,如果能看見自己的影子,則春天將在6周之後到達,否則還要等更長一段時間。可是,我在今年的土撥鼠日看見了自己的影子,9個星期已經過去了,春天為什麽還沒有來?
我要接著睡覺去了,在夢裏我將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後記:
這是去年4月的文章。新浪封了我從沒用過的微博,還有存了幾個G的微盤,為了防止博客也被一網打盡,我正在搬家。“狡兔三穴”啊,古人誠不我欺!
今年2月16日,渥太華下了51厘米的雪,破了曆史紀錄。那天下午,我花了3個多小時才回到家,平時不過20多分鍾的公車。
這是去年4月的文章。新浪封了我從沒用過的微博,還有存了幾個G的微盤,為了防止博客也被一網打盡,我正在搬家。“狡兔三穴”啊,古人誠不我欺!
今年2月16日,渥太華下了51厘米的雪,破了曆史紀錄。那天下午,我花了3個多小時才回到家,平時不過20多分鍾的公車。
在渥太華住過兩年, 雪下的比多倫多多, 也集的多, 因為更冷一些。 從住的地方走路去幹去學校的通勤小火車, 路兩邊高高的Snowbank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再過2周就立春了....多倫多今年是最不冷的一個冬天, 雪根本就沒有美國北部下的多下的大,每次下完雪就幾天就零上幾度不鏟都溶了.. 我覺得美國北部好些地方下的雪每年都比多倫多大也比多倫多冷,也就南部中部的一些人覺得加拿大要用雪撬住雪屋說加拿大話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