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
小時候喜歡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在我敏感而迷茫的青少年時期,曾經一遍又一遍的感受這首詞。現在回想,那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歲月,忍不住想對當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自己微笑。
年少的時候,還喜歡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一首小令,簡直就是一部微電影,三個聽雨的鏡頭,概括了詩人的一生:風流的,隻知道追歡逐笑享受陶醉的少年時代,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壯年,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之後寂寞孤獨的老年。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
年少的我,喜歡一個人在雨中漫步,享受細雨滴在臉上的那份微涼,或者撐一把傘,渴望成為一位‘結著丁香般哀愁的姑娘’。記得高中時,有一次下大雨,班裏同學騎車送我去火車站趕火車,全身都淋透了。當時的少年嗬,那怒放的青春,恨不得仰麵高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而今我已人到中年,有家庭,有孩子,有老人,有工作,每日裏忙忙碌碌。常常想,我終於嚐盡了為生活奔波勞累的滋味,在我起床後收拾自己,趕著為孩子們準備早午飯的時候,在我冒著嚴寒和風雪等車的時候,在我下班後趕著回家做飯的時候,在飯後帶孩子趕著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時候。偶有閑暇,是在公車上聽雨打窗棱的時候,又何嚐不是另一種‘壯年聽雨客舟中’呢?
後來又讀到葉芝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一見鍾情的滋味,莫過如此。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當年我與愛人在柳園,在河邊相會,愛人請求我從容對待愛情與生命,可年少無知的我當時並不同意,而今卻淚流滿麵,追悔莫及。整首詩象一支民歌,在反反複複中吟唱愛情與生命,當年的‘would not agree’與今日的‘full of tears’。這首詩確實脫胎於民歌。想象中,應該用愛爾蘭民謠的調子來配這首詩,用一個悠揚而渾厚的男聲來演繹。後來在網上找到了各種演唱版本,每一個都讓我淚盈於睫,‘full of tears’。
時光流逝,世事變遷,追憶往事,總是讓人感慨。從‘不識愁滋味’的少年到‘識盡愁滋味’的中年,從‘紅燭昏羅帳’的年少輕狂到‘鬢已星星也’的寂寞淒涼,從當年的‘would not agree’到而今的‘full of tears’。我們是否都曾為錯過而歎息,為失去而哭泣?
所以最愛的是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當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我們是否還記得當年那‘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日的落陽’,留下的是否隻有‘發黃的照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年輕時寫的詩是否都已不在?
人的一生是如此漫長,又是如此短暫。幾十年的時光,幾句話,幾張照片就概括了。當塵歸塵,土歸土時,回首一生,我惟願無怨無悔,因為我曾認真地活過,真誠地愛過,以及燦爛地綻放過。
經柳園而下
我的愛人和我確曾相會在柳園下邊,
她那一雙雪白的小腳款款走過柳園。
她讓我從容看待愛情,如樹頭生綠葉,
可我,年少無知,不願聽從她的勸誡。
我的愛人和我確曾佇立在河畔田間,
她那隻雪白的小手搭著我斜倚的肩。
她讓我從容看待人生,如堰上長青草,
可我,那時年少無知,如今悔淚滔滔。
(傅浩 譯)
男聲版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 by Ian and Jennifer Partridge;